乡村旅游虚拟区 乡村旅游集聚区

导读:乡村旅游虚拟区 乡村旅游集聚区 1. 乡村旅游集聚区 2. 重点乡村旅游示范村 3. 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 4. 乡村旅游集散中心 5. 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 6. 乡村旅游小镇 7. 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方案 8. 乡村旅游示范区 9. 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指南 10. 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 11. 乡村旅游集聚区管理办法

1. 乡村旅游集聚区

第一类村庄:集聚提升类村庄

这种村庄是指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占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乡村振兴的重点。

处理方案: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鼓励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发展。加强海岛村庄、国有农场及林场规划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

这种村庄是指在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

处理方案: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能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第三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

这种村庄是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处理方案: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

第四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

这种村庄是指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

处理方案: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

2. 重点乡村旅游示范村

乡村振兴示范村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通过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带动示范村稳定增收。在示范村“破圈”后,将持续以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为抓手,探索总结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和经验,将示范村乡村发展新轨迹运用到其他乡村,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3. 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

将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提供专项金融支持,未来5年,中国农行将向全国旅游重点村提供1000亿元意向性信用额度。

4. 乡村旅游集散中心

一、旅游职能管理部门要建立行业规则,规范管理。乡村民宿基本以个体经营为主,处于零散分布状态,点多面广,必须要有统一的行为规则来约束,以便高效管理, 追责溯源。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通过科学规划,用创意和差异化彰显地方特色。结合旅游规划、民俗不同和民族风情,形成特色鲜明的民宿。

三、加強民宿经营人员培训教育,提高从业者管理水平。针对目前经营者多为周边村民、整体素质偏低的事实,主管部门要加强相关人员的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培训;加强服务意识,提升经营理念。

四、狠抓民宿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游客关心、关注的事项,让游客吃的放心、住的安心、玩的开心。

5. 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

一、强化政策引导。继续推进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行动 划》《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提升行动方案》,明确对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旅游民宿评定等事项,给予相应补助和政策扶持。

二、完善基础设施。将重要乡村旅游点、民宿串点成线,推进旅游停车场、游步道、标识牌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优化升级。

三、培育新兴业态。开展特色旅游名镇、名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创建,实施民宿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制定精品民宿创建方案,组织十佳特色民宿评选活动,积极打造高端民宿集聚区。提升民宿品牌建设,开展旅游民宿等级评定。

6. 乡村旅游小镇

产城一体: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 产城一体 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格局 “十二五”,新的一个五年,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已经进入由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阶段,经济社会面临巨大变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将极大增强。 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城市,则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构筑这座城市宜居宜业的发展格局。 产业 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 “一个区域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产业发展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市政协委员、市经信委副主任吴安平接受采访时给记者举例:在金堂淮口镇的成阿工业园发展过程中,将配套居住的巴德小镇和整个产业园相邻建设,产业工人每天用在上班、下班交通上的时间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宜居宜业,同时也带动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据吴安平介绍,今年市经信委将按照“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发展要求,坚持一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就是一座新城的理念,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进一步完善产城一体规划,主动对接和配合规划、国土部门的工作,尽快完成城镇建设规划。尤其结合战略功能区和富士康、仁宝等重大项目建设,统筹规划工业集中发展区发展和城镇建设。同时,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完善要素保障规划、功能配套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区域规划环评,形成“五位一体”规划体系。力争年内完成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产城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编制。 同时,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协调联动,产城相融”的产城一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今年将重点抓好蒲江寿安、双流公兴、郫县安德、金堂淮口、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等区域产城一体的规划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在全市建成一批产城融合对标示范区。 产业强区 更要宜居新区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主要靠产业,而产业的载体就是各大片区和功能区的建设!”市人大代表、新都区委书记杨羽告诉记者,结合自身实际,新都区将奋力打造高端低碳、集约高效的产业强区,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宜居新区。 杨羽称,从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成都产城一体发展的思路清晰可见,“十二五”期间,成都发展高端产业的势头将更加强劲,新都则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奋力打造高端低碳、集约高效的产业强区,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宜居新区,传承创新、独具魅力的文化名区,依托新都“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西部机电装备制造工业区、成都全球家具建材CBD、西部公路物流枢纽(北区)五大产业功能集聚区,努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和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坚实 础。 在功能区建设方面,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如着力建设中丹商学院、3G 创意园等;提升发展现代制造业,如加快西部机电装备制造工业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家具制造企业上台阶、增效益,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等;拓展现代农业新局面,如继续抓好设施农业示范片和重点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等,最终打造成德绵高端产业集聚中心。 融合发展 生产生活都方便 “生产区与生活区融合,工业园区内规划住宅、超市、街区、游园等生活配套服务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设施,成都市蒲江县寿安新城将来就是产城一体的样板。”市人大代表、置信集团董事长杨毫认为,产城一体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成都这几年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刻实践上的。“我对比过国内一些其他城市发现,成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率先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一步深化中,提出产城一体的发展模式也是非常超前的路子。” 杨毫说,寿安新城走的是现代印务绿色发展之路,工业园区与生活区融合,打破了过去工业区单一的状态,避免了一到晚上就毫无生气,通过相关服务配套,园区的利用率大幅提高,人们不再每天匆匆忙忙地从家往公司赶,在交通上浪费大量时间,生活的便捷性会有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像蒲江寿安这样产城一体发展,可以节约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本,避免城市和农村配套资源的重复浪费。交通、教育、医疗等优质的资源也规划布局在工业园区内,而不再一味地集中到中心城区。这样,通过工业园区相关生活服务的配套,城市里的人根据产业发展转移到一片集中区域,最大限度地使生产和生活相融合。” 据介绍,在2010年4月,以“政企合作、市场化运作”方式,成都置信集团等参与的“寿安新城”项目正式启动,以“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座城市”为目标,项目计划市政基础设施、公建配套总投资45亿元,通过5-8年的努力,将寿安新城建设成为西部一流的绿色印务包装产业基地和成都远郊最美现代田园城镇样板! 优势错位 展现区域特色 “成都的各个区域都具有不同的优势,结合当地实际发展,并通过不同的产业错位发展,每个地方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市人大代表帅学术眼中,产城一体就是将全域成都统筹起来,分门别类地规划好各地的优势产业,在区域内做好相关生活配套,将成都这座特大城市分散为各具产业特色的小城镇。 “这几年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成都农村的发展特别大,7年多来统筹城乡的发展越来越深化,成都的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我觉得,在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之后,大家更关心的是幸福的生活要持续化,尤其是一些失地农民,他们非常关心以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这就跟产业发展密不可分。”帅学术认为,统筹城乡发展让更多的农村变为了城镇,而产城一体的提出,则让这些城镇的未来更加令人期待。“这样一来,人们所生活的城镇也因产业呈现出特色鲜明,比如一些地方是现代农业、一些地方是特色旅游、一些地方发展高新科技、一些地方又是物流产业等,各个区域具备鲜明的特色后,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源自觉向这些区域集中。”帅学术表示,他期待“十二五”期间能够看到成都产城一体发展迎来一个蓬勃时代。 报告摘要 提交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551.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5.9%,年均增长14.4%。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发展步伐加快,服务业稳步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产业实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节能减排取得进展,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 功能不断完善提升。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格局初步形成。 提交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今年的任务之一将加强全域成都规划编制实施,积极参与“天府新区”规划,深化完善各类战略功能区和示范线规划,提升做实城镇和乡村规划。加快战略功能区建设,按照“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标准,健全管理体制和推进机制,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强力推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集聚发展。

7. 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方案

乡村旅游定位:乡村旅游到底有没有市场,市场区位该怎么选择?从市场需求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在推进方式上,要“五化”推进,体现特色-旅游产业规划

中国旅游景区营销实战智库!景区营销实战风向标,关注行业动态,汇集各景区营销职业经理人最实用、最新奇的景区营销实战成功案例和实战经验, 助力景区快速有效解决市场营销难题。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生态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设施、农耕与民俗文化、农家生活等丰富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为社会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及教育、展示等多种服务的新型产业形态,具有连接城乡要素资源、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天然属性。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既是满足我国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从市场需求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8. 乡村旅游示范区

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将获得优惠。首先是财政上的支持。这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农民会得到国家财政的重点支持,重点用来扶持农业的发展,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让农民能够尽快富起来;

其次,人才上的支持。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广大的有志青年去农村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新农村注入新的活力,还用各种的福利政策来吸引广大的人才来到农村投身于新农村的建设;

最后,政策上的支持。国家对这些乡村振兴的示范县也进行了很多政策上的扶持,主要表现为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改善这些地区人民的居住条件,防止贫困人员返贫。

9. 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指南

一、加力推进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发展聚合力

  

1、推进主体深度融合。支持发展行政区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发展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发展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培育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探索发展公司化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实现抱团发展。

  

2、推进业态深度融合。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融合点,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元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林下种养、稻渔共生等业态。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业态。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推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等业态。

  

3、搭建产业融合载体。支持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加 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乡村产业园。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精深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新创建一批主业强、百业兴、人气旺的农业产业强镇,认定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4、促进加工装备升级。落实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引导加工企业工艺技术“鸟枪换炮”、生产流程“机器换人”、营销渠道“电商换市”,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研发推广一批有知识产权的加工关键技术装备,指导相关社会组织推介中国100强农产品加工企业。

  

5、加强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成政策、集聚要素、集中服务、集合企业,建设一批有原料基地、有企业带动、有科技引领、有服务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使产品通过后整理适宜进入精深加工。鼓励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认定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好的全国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6、推进副产物综合利用。推行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的乡村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种养加循环一体化,建立乡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和利用网络体系。集成推广智能化、信息化设施装备,推进清洁加工,促进加工副产物循环梯次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多次增值、节能减排。推介一批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

三、聚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

  

7、加快开发特色资源。编制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编织、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业等乡土产业,增加特色品牌产品和个性服务供给,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开发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保护传统技艺,传承乡村文化根脉。

  

8、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多样化特色粮、油、薯、果、菜、茶、菌、中药材、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特色种养,加快建设绿色循环种植基地、配套发展加工物流,推动特色产品高质量发展。扩大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项目实施范围,建设一批绿色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基地。

  

9、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挥村镇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比较优势,发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稀有资源,开展差异化竞争,推进整村开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夯实产业基础,厚植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认定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10、创响特色农产品品牌。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制定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创响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土字号”“乡字号”品牌。发布一批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名录。开展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营销电商化“三化”试点示范行动,实现营销扁平化、质量可追溯。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乡村产 发展活力

  

11、扩大龙头企业队伍。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下沉重心,布局到县乡村,向重点产区和优势区集聚。完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新认定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12、培育产业化联合体。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广大农户分工协作,组建要素优化配置、生产专业分工、收益共同分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原料基地优、加工能力强、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大的示范联合体。引导联合体共同制定章程、明确权利责任、完善治理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各主体优势,提高农户参与度,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扩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政策创新试点范围,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13、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落实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自行选点开展试点,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增添乡村产业发展亮点

  

14、打造休闲旅游精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挖掘蕴含的特色景观、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优质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拓展农业功能,开发特色产品,发掘村落历史,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康养基地等,培育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休闲乡村,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新推介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县。

  

15、丰富休闲旅游业态。强化规划设计和创新创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手段,提升“农家乐”、“农事体验”等传统业态,发展高端民宿、康养基地、摄影基地等高端业态,探索农业主题公园、教育农园、创意农业、深度体验、新型疗养等新型业态。会同发改、财政、文旅、教育等部门,改造提升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基础设施。

  

16、提升休闲旅游管理水平。加快制定修订一批技术规程和服务标准,用标准创响品牌、用品牌吸引资本、用资本汇聚资源。组织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素质强、善经营的行业发展管理和经营人才。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聚集区开展督促检查,保障服务规范、运营安全。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继续推出“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活动。

六、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升级,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17、培育创新创业群体。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以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搭建能人返乡、企业兴乡和市民下乡平台,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实施农村创新创业“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大各方资源支持本地农民兴业创业 力度,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引导农民工在青壮年时返乡创业。

  

18、拓宽创新创业领域。支持返乡下乡人员、“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办特色种养、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农商直供、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现代乡村产业新模式。培育各类新型融合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业态,推行智能生产、经营平台、物流终端、产业联盟和资源共享等新模式。举办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宣传推介第三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第一批全国优秀乡村企业家典型和第二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19、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新创业”要求,推动各类要素向农村创新创业集聚,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引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设云平台,发展众创、众筹、众包、众扶模式。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建设100个国家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园区(基地),确认100个农村创业创新人员培训、实训、见习、实习和孵化基地。务实办好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展示新成就,交流新经验,实现新发展。

七、大力推动产业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发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景观优势和文化底蕴,开发有独特优势的特色产品,在有条件的地方打造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休闲旅游精品点。支持贫困地区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农业产业化强镇和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产业项目,尽可能向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倾斜。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要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储藏、烘干、保鲜等设施。

  

21、引导龙头企业建基地。依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带动贫困户进入大市场。组织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县合作,开发农业资源,拓展产品市场,以产业带动扶贫。

  

22、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组织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参加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博览、会展等活动,举办扶贫专场,促进产销对接,带动品牌提升。组织国内大型加工、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科研单位赴贫困地区开展县企、村企对接活动,促进直销直供、原料基地建设、招商引资等项目对接。

10. 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体系。

1、强化县域统筹,推进镇域产业聚集,构建县乡联动、以镇带村、镇村一体的格局。

2、发展连接城乡、打通工农、联农带农的多类型多业态产业,让小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3、培育提升产品品牌农业品牌,强化资源保护利用,让乡村产业成为撬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金杠杆”。

4、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拓宽创新创业领域。

11. 乡村旅游集聚区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农村宅基地和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翻建住房(以下统称自建住房)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农村宅基地管理和村民自建住房及其管理。

  第三条 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违法用地查处等制度,完善宅基地用地标准,指导宅基地布局、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利用;编制年度宅基地用地计划并通报同级自然资源部门;参与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

  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和规划许可等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安排农村宅基地用地规模和布局,满足合理的宅基地需求,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和规划许可等相关手续;加强村民自建住房风貌规划;办理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不动产登记。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依法履行村民自建住房建设质量安全行业管理工作,指导乡镇政府对村民自建住房建设质量安全进行监管,负责引导村民住房建筑风貌,组织编制村民自建住房设计图册,组织建筑工匠培训和管理。

  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建筑材料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维护建材市场秩序,及时发布不合格建材信息。

  乡镇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宅基地审批和村民自建住房建设管理,对村民自建住房质量安全负属地管理责任。

  第四条 农村宅基地审批和村民自建住房建设要适应村庄演变规律,坚持规划先行、节约用地、因地制宜、保障安全的原则,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传统民居和乡村风貌。

  第二章 规划编制

  第五条 以县为单位,在深入研究村庄人口变化、区位条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逐村明确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整治改善类、搬迁撤并类等类型,对短时间内难以确定类型的村庄可暂不分类。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统筹县域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组织本行政区域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第六条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的原则,乡镇政府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抗灾防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报上一级政府审批。引导村民全程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充分听取村民意见,规划成果应在村内显著位置公示。村庄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调整和变更。在规划农村宅基地时,要考虑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因素,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地带和地质条件不稳定区域。

  第七条 一户村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各地要以县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标准,城镇郊区和人均耕地少于667平方米的平原地区,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34平方米;人均耕地667平方米以上的平原地区,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67平方米;山区、丘陵地区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200平方米。要在村庄规划中对村民自建住房标准作出统一安排,原则上以不超过三层的低层住宅为主,不规划建设三层以上的住房。确需建设三层以上住房的,要征得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以下统称村级组织)以及利益相关方的同意后,纳入村庄规划。

  第三章 宅基地申请审批

  第八条 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村民,以户为单位向所在村民小组提出宅基地和建房书面申请。村民填写《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申请表》《农村宅基地使用承诺书》。

  第九条 村民小组收到申请后,提交村民小组会议讨论。讨论通过后,将村民申请、村民小组会议记录等材料提交村级组织审查。没有分设村民小组的或宅基 和建房申请等事项已统一由村级组织办理的,村民直接向村级组织提出申请。

  第十条 村级组织审查申请材料是否真实有效,将村民申请理由、拟用地位置和面积、建房标准、相邻权利人意见等提交村民会议讨论。讨论通过后将讨论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由村级组织签署意见,与相关材料一并报乡镇政府。未通过的,由会议召集人告知申请村民未通过原因。

  第十一条 乡镇政府要建立一个窗口受理申请,明确专门机构负责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的管理工作。

  收到村级申请后,乡镇政府明确的机构组织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房屋建设管理等相关机构进行审查。农业农村机构负责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宅基地布局要求和面积标准、宅基地和建房申请是否经过村级审核公示等。自然资源机构负责审查是否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要求,地质条件是否符合建房要求;涉及占用农用地的,是否办理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等。涉及林业、电力、水利、交通等管理的,要及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原则上优先审批使用村庄空闲宅基地,严格控制新增宅基地。对符合条件的,出具联审联批意见并绘制宅基地坐标平面位置图。

  第十二条 根据各相关机构联审结果,由乡镇政府对村民宅基地申请进行审批,对审核通过的发放《农村宅基地批准书》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对审核没有通过的及时告知村级组织。乡镇要建立宅基地用地建房审批管理台账,将有关资料归档留存,并将审批情况报县级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村民申请宅基地的条件和乡镇政府对村民宅基地申请不予审批的情形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第四章 风貌管控

  第十四条 村庄规划应延续村庄传统街巷肌理和建筑布局,村民自建住房宜体现当地传统民居风格,弘扬传统建筑文化,将传统建造技艺与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相结合,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建设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住房。

  第十五条 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结合当地村民安居需求、气候条件、地形特点、传统文化和传统民居风貌等因素,组织编制村民自建住房设计图册,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乡镇政府要按照村庄规划确定的村庄总体风貌定位,选择适宜的村民自建住房设计图册,引导村民按照设计图册建设住房。

  第十六条 鼓励大专院校、规划设计单位为乡村建设培育、输送实用型人才,推荐规划、设计、建筑工程等专业人员为村民自建住房提供服务、参与乡村建设。

  第五章 建房管理

  第十七条 村民要在取得《农村宅基地批准书》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向乡镇政府提交施工图纸、施工合同、施工人员信息、质量安全承诺书等资料,乡镇政府要在10个工作日内对资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方可开工。

  村民自建三层以上住房经乡镇政府审查符合开工条件的,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纳入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范围。

  第十八条 村民自建住房可选用政府提供的村民自建住房设计图册,也可委托具备房屋建筑设计资质的单位或建筑、结构专业的注册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并出具施工图纸。鼓励乡镇聘请相关技术人员为村民自建住房绘制符合设计规范的图纸,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第十九条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建立建筑工匠培训制度。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乡镇政府组织建筑工匠参加技能和安全生产培训。村民自建住房需选择经过培训的建筑工匠或具备资质的施工单位,并签订施工合同,约定质量和安全责任。建设三层以上或有地下室的住房必须选择具备资质的施工单位。

  参与村民自建住房的建筑工匠或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施工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施工,明确施工现场的负责人、质量员、安全员等主要责任人,对承接的房屋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负责。

  第二十条 在建房过程中,建房村民和施工方要选用符合国家和省规定标准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施工单位或建筑工匠应当协助建房村民选用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建房村民要求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施工单位或建筑工匠应当劝阻、拒绝。

  第二十一条 同意村民自建住房开工建设的,乡镇政府要在5个工作日内组织相关机构进行现场开工查验,确定建房位置;村民自建住房未经现场开工查验的,不得开工。

  第二十二条 乡镇政府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形成检查记录。实施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的建设主体提供有关资料;

  (二)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

  (三)发现有影响房屋质量安全的问题时,责令改正。

  有关个人和单位应当支持、配合监督检查,不得拒绝或阻碍。施工中发生事故时,乡镇政府要及时向上一级政府及应急管理、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 乡镇政府要明确质量安全专管人员对村民自建住房实施质量和安全监管,也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实施质量和安全监管。

  村民确需在原有住房上加层的,要按照新建住房程序进行审批和监管。

  第二十四条 村民自建住房完工后,要向乡镇政府申请竣工验收。乡镇政府接到申请后,要在5个工作日内组织村民、施工负责人、技术人员,实地查验村民是否按照批准面积、规划要求和质量要求等建设住房。对验收合格的,出具《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验收意见表》。

  村民自建住房通过验收后,村民可持《农村宅基地批准书》《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验收意见表》以及其他规定的材料向不动产登记机构申请不动产登记。

  第六章 闲置宅基地利用

  第二十五条 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对闲置宅基地和住宅进行整理,因地制宜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可建成游园、果园、菜园、花园、文化广场、村庄景观,闲置住宅可建成村史馆、图书室、活动室等村民活动场所,对有利用价值的闲置住宅倡导发展文化旅游和开展农事体验活动等。

  第二十六条 村民新增住宅用地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村周边的丘陵坡地。村民按照规划另址建房的,要按照承诺的时间无偿退回原有宅基地。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建立省市指导、县级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管理机制。各级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监管等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责,加强对乡镇政府农村宅基地管理和村民自建住房工作的指导。县级政府要建立村民自建住房长效管理机制,乡镇政府要落实巡查、报告和监督管理责 任。

  第二十八条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负责发现和依法查处村民未批先建、违规建房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第二十九条 村级组织在乡镇政府的指导下,制定完善本村宅基地民主管理办法,依法管好宅基地。村级组织要加强日常巡查,建立协管员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违法违规建房行为,对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及时向乡镇政府报告。

  第三十条 建房村民和设计、施工、材料供应单位或个人依法对住房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施工安全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乡镇政府及其有关行政管理机构要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相关手续,不得违规收取费用;对在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审批、监管、执法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收受贿赂、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的,由有权机关依法予以处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Hash:0bfd46361fbdb64ca0beff2ddc1ca9a6b9d4b7a5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