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南山乡旅游景点介绍「湖南华容桃花山风景」

导读:华容南山乡旅游景点介绍「湖南华容桃花山风景」 华容县那条巷子有好玩的 华容分别有哪几个乡镇 湖南华容县一共有几个乡镇?分别都是什么镇? 华容的终南山好玩吗?

华容县那条巷子有好玩的

章华台

宋乾道初年,知县胡绾按杜预《左传注》所记:认为章华台在华容县,并考迹、集资,修台于状元街南岗岭上,成“一邑之望”。乾道六年(1170)台成作记,极赞当时景观。元以后,台毁于兵燹。到孙羽侯编修明万历《华容县志》时,山上台基犹存。

禹庙

位于离县城15公里的南山主峰(禹山),创建年月无考。相传大禹治水曾登此山。庙宇宏伟,前后三进。庙东月文昌阁民国以前历代都有国祭。民国初,山上仍古柏苍松,为华容县八景之一。民国32年(1943),日军纵火焚庙,占作据点,后未修复。

范蠡墓

1957年前,县城西半里外田家湖边的范蠡石墓及石雕翁仲、灵兽郡像犹存。对此史籍记载不一。晋代王隐《晋书·地道记》载:“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郦道元《水经注》说是“故西令范君之墓”。明、清两届县志否认王说,以为是郦所指之范西墓。民国4年曾维修并刊碑。1958年《湖南省志·文物志》说:“(范蠡墓)现属华容护城乡,尚完好”。

宝慈观

旧县记谓:城东15公里桃花山之石门山下有宝兹观。传为仙人孔升保在此炼道飞升,晋人张惊喜隐于峰下,学道仙去。宋代“三门道士”蒋程龟、孙雪聪化募重修。后经历代加修,有飞升台、炼丹池、凌空亭、家冠冢、仙人洞等古迹。1958年修建水库,撤去残构,原址为库水所淹。

刘大夏墓

距县城约10公里,在胜峰乡话岗村6组。墓由花岗石砌成,呈八方须弥座形,各方均宽1.2米,墓顶已毁,

华容县桃花山

残高1.6米。南北向,墓周有石围,正南有甬道,两侧各有方形石墩一个。甬道正前方12米处有明弘治御制汉白玉石碑,下有龟趺,通高2.45米,碑额篆“奉天诰命”四字。碑文楷书直排,共313字。墓前山下原有享堂,为封建时代官方和刘姓子孙祭祀之所。

仙鹅寺

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之东山乡仙鹅寺村石龙山下。隆庆《岳州府志》载:“宋创……洪武省入西禅,后复创”。寺庙经明、清和民国多次修葺,其中大雄宝殿文昌阁为清代雍正年间建,前后殿为民国初重建。1972年修东山水库后,遗址没入库中。

烈士陵园

位于东城区边的陡岗山。1961年开始建设,中经1988、1989 扩建,已具相当规模,被列为湖南省民政厅直接管理的三大县级陵园之一。陵园内建有烈士墓群(单墓24座、合冢3座)、将军墓区(已安放朱绍清、方之中将军和何长工的骨灰,1990年又塑有何长工像)、纪念馆(陈列先烈遗像、遗像、革命史料及党和国家领导领导人题词)、纪念碑(碑高22米,钢筋混凝土捣制、通体花岗石板装饰,济南青石刻碑文)、纪念亭,还有旱冰场、花园、荷池等建筑

明碧山革命纪念池

明碧山是“马日事变”后中央华容县委驻地。明碧山地区在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有411名烈士为革命献身于此。1979年,政府在此修建一座高5米的烈士纪念碑和一个占地12平方米纪念亭、一座90平方米纪念室。纪念碑镌贺龙题词:“革命先烈士们的业绩,永远鼓励我们奋勇前进!”[11]

华容分别有哪几个乡镇

华容乡镇简介

华容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3′56〃,北纬29°31′46〃。三国吴太帝黄龙元年(229)于今县东二里是置安南县。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县城迁河西,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迁今城东紫港口,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因避水患,复迁河西故址。民国以前,县、城同名,通称华容;民国元年(1912年)称章台镇,1950年称城关镇。县城得名来源于春秋时楚所筑章华台、容城。200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1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万人。规划面积25平方千米,其范围:东起胜峰乡石伏村,西抵马鞍山,南达护城乡麻里泗集镇,北至万庾镇石山矶。

万庾镇:位于县城北7.5千米处。建国前属万庾乡。建国后为第4区区辖镇,1956年撤区并乡时为万庾乡。1958年属护城公社,1961年从护城公社划出,成立万庾公社,1984年改为建制镇。面积96.7平方千米,10495户,总人口40289人。原辖29个行政村,275个村民小组。现辖26个村,2个渔场,1个居委会,264个村民小组。

宋家嘴镇:据史籍记载,隋代全县版图为十都,宋家嘴即为都埠之一。初为宋姓人户聚居地,故名。原址在今镇区下游2里许的藕池河堤上。1953年整修大堤时移于今地。建国前属清凉乡,解放初属3区,后改隶鲇鱼须区,1956年撤区并乡,定名宋市乡,1958年隶属护城公社,1959年改鲇鱼须公社,1961年从鲇鱼须公社划出建宋市公社,1983年2月社改乡,随后改为建制镇。面积40.4平方千米,总人口21230人。辖13个村、2个场、1个居委会、153个村(居)民小组。

鲇鱼须镇:建国前属清凉乡。解放后,今镇域范围建为准里、时家、保安、黄洋、普贤5乡及鲇鱼须镇,隶3区,后改为鲇鱼须区,1956年撤区并乡,改为时家圻乡,鲇鱼须镇升为县属镇。1958年公社化时属护城公社,1959年分为鲇鱼须公社,1961年再与宋市公社分开,建为鲇市公社。1966年镇区复为县属镇。1969年镇区并入鲇鱼须公社,1980年镇、社分家,镇区复为县属镇。1984年,镇、乡合为鲇鱼须镇。普贤冈集镇。

北景港镇:位于华容县南部。辖区旧名禹甸垸,原为牛氏湖、西湖及藕池河滩涂、淤洲。1902年前后由各地流入县境的移民组织开垦。取《诗经》“自古南山,神禹甸之”之义,名禹甸垸。建国前属景港乡,建国后划为景港、横洲、中岭、北岭、禹九等乡,属2区;1956年撤区并乡为景港乡;1958年与新河乡合并成立新景人民公社,1961年规模缩小,定为景港公社。1984年,为北景港镇。面积75.7平方千米,总人口39227人。辖27个村、两个渔场、1个林场、2个街道居委会。镇区北景港,早期街道建于藕池河堤上,1953年为整修河堤迁入堤内;1951年即建为2区区属镇,1956年为县属镇,1958年改为社属镇,1966年再度为县属镇,1969年复为社属镇,1980年恢复为县属镇,1984年与景港公社合并,为北景港镇镇区。

治河渡镇:位于县城东南。建国前属板桥乡,建国后建 有润德、黄蓬、紫南、登瀛、方城5乡,隶1区。1956年撤区并乡为潘家渡乡,乡政府设潘家渡。1958年隶华一公社,1961年规模缩小,建为潘家公社。1983年改名潘家乡,1993年乡政府移驻治河渡,由乡改镇,名治河渡镇。面积45.72平方千米,总人口26597人。辖14个农业村,2个居委会,2个渔场。

三封寺镇:位于华容县东部。建国前属板桥乡。建国后,先后划属4区和1区。1956撤区并乡,改为三封寺乡。1958年成立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取名华一公社,1961年公社规模缩小,置三封公社。1984年设三封寺镇。面积75.8平方千米,人口31136人。辖20个村、1个渔场、1个林场、1个居委会。镇区三封寺。

注滋口镇:位于县境南端,北距县城32千米。原属洞庭湖洲,建国初属华容县第9区,1956年撤区并乡后称隆西乡。1958年隶属幸福公社。1961年从幸福公社独立出来成立隆西公社。1983年恢复乡建制,1984年隆西乡与县属建制镇注市镇合并为注滋口镇。面积61.12平方千米,总人口3882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000多人。辖34个村(居)民委员会,247个村(居)民小组。镇人民政府驻注滋口镇区国庆路。

塔市驿镇: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华容县境东北。建国前为塔市乡,建国后为5区所辖,1956年仍为塔市乡,1958年属东山公社,1961年从东山公社分出,置塔市公社,1980年将镇域东境部分村划出建江洲公社,1983年社改乡,6月建塔市驿镇,1995年江洲乡并入塔市驿镇。镇域辖22个村(场)、2个居委会。面积108.3平方千米,总人口31000人。新沙洲集镇原称江洲墟场,1976年前为塔市公社青泥大队所辖,尚为一片荒洲;1980年建江洲公社,公社机关驻此,聚居人户开始增多;1995年江洲乡与塔市驿镇合并,镇政府仍驻此。

东山镇:位于华容县境东北部。镇域明清时为文宣乡,民国时期设三郎乡。建国后建为继林、祖光、焕荣、先金、锡、栋、红烈乡,隶5区。1956年撤区并乡为三郎堰乡。1958年成立东山人民公社,范围包括今洪山头、塔市驿、东山全境,1961年公社缩小,复称东山公社。1970年将桃花山区划出,设桃花山公社,1995年复并入东山。2000年设东山镇。面积98.6平方千米,总人口28241人。镇政府驻地三郎堰。

胜峰乡:位于华容县境北部。建国前属板桥乡,建国初建为板桥、梅伍、栗树、黄湖等乡,初属4区,后属1区。1956的撤区并乡为胜峰乡。1958年属华一公社,1961年缩小至现在规模。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22829人,5846户。辖19个村、场。乡政府驻地毛家巷。

新河乡:位于华容县境西南部。建国前,为沟通赤眼湖进入牛氏湖,在乡境新开一条河道,接通了华容县城和北景港之间的水上运输,故名新河口。建国前属五合、三宝2乡,后划属景港乡。解放后建为开化、县河、移灵、十三等8乡,隶2区。1956年置新河乡,1958年隶新景公社,1961年成现在规模。面积70.5平方千米,总人 口3.934万人。辖27个村、1个居委会。乡政府驻新河口。

团洲乡:位于华容县境东南部。旧时属洞庭湖洲。1977年冬,以消灭血吸虫病相号召,设灭螺指挥部,组织全县数万民工围垸灭螺,实际目的是围湖扩田。1980年由指挥部转为公社建制,名团洲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团洲乡。面积50.9平方千米,总人口23180人。辖15个村、4场、1个居委会;15个自然村取名依次以团字为头,配“结、东、南、西、北、洲、建设、农、福、新、华、容”15字为村名。乡政府驻团洲村。

护城乡:位于华容县城之南。因地势环绕县城,旧时置护城大垸,因以名乡。乡域建国前曾分属章台镇、万庾乡。建国后隶1区,后隶4区,1956年为护城乡,1958年与万庾、宋市、时家圻等乡合建为护城公社,1961年缩小至现在规模,名护城公社。1983年恢复乡建制。面积50.9平方千米,人口30284人。乡政府驻地麻里泗,1993年成立麻里泗居委会。

新建乡:位于华容县西境。建国前属梅市乡,建国后建为保合、团城、西来等乡。1956年为西来乡,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改名操军公社。1961年从操军公社划出,隶梅田公社,1972年从梅田划出,建为新建公社,1983年更名为新建乡。面积43.62平方千米。2000年全乡总人口22713人。新建乡政府驻迎祥垸。

南山乡:位于华容县中南部,距县城13千米处。因旧时以县境南部诸山通称“南山”而得名。建国前为大乘乡。建国后隶2区,1956年建为南山乡,1958年为南山公社,1983年改为乡。面积82.30平方千米,总人口22267人。辖27个村、场。乡政府驻大乘寺。

终南乡:位于华容县南部。建国前属大乘寺乡,建国后建为鱼口、夏家等6乡。1956年名为终南乡。后或称公社、或称乡。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2.2万人。辖23个村、场,2个居委会。乡政府驻地原为鱼口,1991迁终南山

幸福乡:位于华容县南部。建国前分属岳阳县仁义乡和华容县的东庆乡。1952年划岳阳县部分区域属华容,建为坝合、昭福、团山3乡,隶9区。1956年建团山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因辖区内幸福高级社而得名。面积63.84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28个村场。乡政府驻坝上。1970年建新洲农场,1980年改为新洲公社,驻地为新洲集镇;1995年新洲乡并入幸福乡。

南华容县一共有几个乡镇?分别都是什么镇?

华容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3′56〃,北纬29°31′46〃。三国吴太帝黄龙元年(229)于今县东二里是置安南县。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县城迁河西,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迁今城东紫港口,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因避水患,复迁河西故址。民国以前,县、城同名,通称华容;民国元年(1912年)称章台镇,1950年称城关镇。县城得名来源于春秋时楚所筑章华台、容城。200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1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万人。规划面积25平方千米,其范围:东起胜峰乡石伏村,西抵马鞍山,南达护城乡麻里泗集镇,北至万庾镇石山矶。

万庾镇:位于县城北7.5千米处。建国前属万庾乡。建国后为第4区区辖镇,1956年撤区并乡时为万庾乡。1958年属护城公社,1961年从护城公社划出,成立万庾公社,1984年改为建制镇。面积96.7平方千米,10495户,总人口40289人。原辖29个行政村,275个村民小组。现辖26个村,2个渔场,1个居委会,264个村民小组。

宋家嘴镇:据史籍记载,隋代全县版图为十都,宋家嘴即为都埠之一。初为宋姓人户聚居地,故名。原址在今镇区下游2里许的藕池河堤上。1953年整修大堤时移于今地。建国前属清凉乡,解放初属3区,后改隶鲇鱼须区,1956年撤区并乡,定名宋市乡,1958年隶属护城公社,1959年改鲇鱼须公社,1961年从鲇鱼须公社划出建宋市公社,1983年2月社改乡,随后改为建制镇。面积40.4平方千米,总人口21230人。辖13个村、2个场、1个居委会、153个村(居)民小组。

鲇鱼须镇:建国前属清凉乡。解放后,今镇域范围建为准里、时家、保安、黄洋、普贤5乡及鲇鱼须镇,隶3区,后改为鲇鱼须区,1956年撤区并乡,改为时家圻乡,鲇鱼须镇升为县属镇。1958年公社化时属护城公社,1959年分为鲇鱼须公社,1961年再与宋市公社分开,建为鲇市公社。1966年镇区复为县属镇。1969年镇区并入鲇鱼须公社,1980年镇、社分家,镇区复为县属镇。1984年,镇、乡合为鲇鱼须镇。普贤冈集镇。

北景港镇:位于华容县南部。辖区旧名禹甸垸,原为牛氏湖、西湖及藕池河滩涂、淤洲。1902年前后由各地流入县境的移民组织开垦。取《诗经》“自古南山,神禹甸之”之义,名禹甸垸。建国前属景港乡,建国后划为景港、横洲、中岭、北岭、禹九等乡,属2区;1956年撤区并乡为景港乡;1958年与新河乡合并成立新景人民公社,1961年规模缩小,定为景港公社。1984年,为北景港镇。面积75.7平方千米,总人口39227人。辖27个村、两个渔场、1个林场、2个街道居委会。镇区北景港,早期街道建于藕池河堤上,1953年为整修河堤迁入堤内;1951年即建为2区区属镇,1956年为县属镇,1958年改为社属镇,1966年再度为县属镇,1969年复为社属镇,1980年恢复为县属镇,1984年与景港公社合并,为北景港镇镇区。

治河渡镇:位于县城东南。建国前属板桥乡,建国后建有润德、黄蓬、紫南、登瀛、方城5乡,隶1区。1956年撤区并乡为潘家渡乡,乡政府设潘家渡。1958年隶华一公社,1961年规模缩小,建为潘家公社。1983年改名潘家乡,1993年乡政府移驻治河渡,由乡改镇,名治河渡镇。面积45.72平方千米,总人口26597人。辖14个农业村,2个居委会,2个渔场。

三封寺镇:位于华容县东部。建国前属板桥乡。建国后,先后划属4区和1区。1956撤区并乡,改为三封寺乡。1958年成立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取名华一公社,1961年公社规模缩小,置三封公社。1984年设三封寺镇。面积75.8平方千米 人口31136人。辖20个村、1个渔场、1个林场、1个居委会。镇区三封寺。

注滋口镇:位于县境南端,北距县城32千米。原属洞庭湖洲,建国初属华容县第9区,1956年撤区并乡后称隆西乡。1958年隶属幸福公社。1961年从幸福公社独立出来成立隆西公社。1983年恢复乡建制,1984年隆西乡与县属建制镇注市镇合并为注滋口镇。面积61.12平方千米,总人口3882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000多人。辖34个村(居)民委员会,247个村(居)民小组。镇人民政府驻注滋口镇区国庆路。

塔市驿镇: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华容县境东北。建国前为塔市乡,建国后为5区所辖,1956年仍为塔市乡,1958年属东山公社,1961年从东山公社分出,置塔市公社,1980年将镇域东境部分村划出建江洲公社,1983年社改乡,6月建塔市驿镇,1995年江洲乡并入塔市驿镇。镇域辖22个村(场)、2个居委会。面积108.3平方千米,总人口31000人。新沙洲集镇原称江洲墟场,1976年前为塔市公社青泥大队所辖,尚为一片荒洲;1980年建江洲公社,公社机关驻此,聚居人户开始增多;1995年江洲乡与塔市驿镇合并,镇政府仍驻此。

东山镇:位于华容县境东北部。镇域明清时为文宣乡,民国时期设三郎乡。建国后建为继林、祖光、焕荣、先金、锡、栋、红烈乡,隶5区。1956年撤区并乡为三郎堰乡。1958年成立东山人民公社,范围包括今洪山头、塔市驿、东山全境,1961年公社缩小,复称东山公社。1970年将桃花山区划出,设桃花山公社,1995年复并入东山。2000年设东山镇。面积98.6平方千米,总人口28241人。镇政府驻地三郎堰。

胜峰乡:位于华容县境北部。建国前属板桥乡,建国初建为板桥、梅伍、栗树、黄湖等乡,初属4区,后属1区。1956的撤区并乡为胜峰乡。1958年属华一公社,1961年缩小至现在规模。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22829人,5846户。辖19个村、场。乡政府驻地毛家巷。

新河乡:位于华容县境西南部。建国前,为沟通赤眼湖进入牛氏湖,在乡境新开一条河道,接通了华容县城和北景港之间的水上运输,故名新河口。建国前属五合、三宝2乡,后划属景港乡。解放后建为开化、县河、移灵、十三等8乡,隶2区。1956年置新河乡,1958年隶新景公社,1961年成现在规模。面积70.5平方千米,总人口3.934万人。辖27个村、1个居委会。乡政府驻新河口。

团洲乡:位于华容县境东南部。旧时属洞庭湖洲。1977年冬,以消灭血吸虫病相号召,设灭螺指挥部,组织全县数万民工围垸灭螺,实际目的是围湖扩田。1980年由指挥部转为公社建制,名团洲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团洲乡。面积50.9平方千米,总人口23180人。辖15个村、4场、1个居委会;15个自然村取名依次以团字为头,配“结、东、南、西、北、洲、建设、农、福、新、华、容”15字为村名。乡政府驻团洲村。

护城乡:位于华容县城之南。因地势环绕县城,旧时置护城大垸,因以名乡。乡域建国前曾分属章台镇、万庾乡。建国后隶1区,后隶4区,1956年为护城乡,1958年与万庾、宋市、时家圻等乡合建为护城公社,1961年缩小至现在规模,名护城公社。1983年恢复乡建制。面积50.9平方千米,人口30284人。乡政府驻地麻里泗,1993年成立麻里泗居委会。

新建乡:位于华容县西境。建国前属梅市乡,建国后建为保合、团城、西来等乡。1956年为西来乡,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改名操军公社。1961年从操军公社划出,隶梅田公社,1972年从梅田划出,建为新建公社,1983年更名为新建乡。面积43.62平方千米。2000年全乡总人口22713人。新建乡政府驻迎祥垸。

南山乡: 位于华容县中南部,距县城13千米处。因旧时以县境南部诸山通称“南山”而得名。建国前为大乘乡。建国后隶2区,1956年建为南山乡,1958年为南山公社,1983年改为乡。面积82.30平方千米,总人口22267人。辖27个村、场。乡政府驻大乘寺。

终南乡:位于华容县南部。建国前属大乘寺乡,建国后建为鱼口、夏家等6乡。1956年名为终南乡。后或称公社、或称乡。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2.2万人。辖23个村、场,2个居委会。乡政府驻地原为鱼口,1991迁终南山。

幸福乡:位于华容县南部。建国前分属岳阳县仁义乡和华容县的东庆乡。1952年划岳阳县部分区域属华容,建为坝合、昭福、团山3乡,隶9区。1956年建团山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因辖区内幸福高级社而得名。面积63.84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28个村场。乡政府驻坝上。1970年建新洲农场,1980年改为新洲公社,驻地为新洲集镇;1995年新洲乡并入幸福乡。

华容的终南山好玩吗?

终南山 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武功东至蓝田,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主峰位于周至县境内,海拔2604米。

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周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于是楼观成了“天下道林张本之地”。

自尹喜草创楼观后,历朝于终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楼观之南筑庙祀老子,汉武帝则于说经台北建老子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道云集楼观,增修殿宇,开创了楼观道派。

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当了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武德(618-26年)初,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宗圣宫。当时主要建筑有文始、三清、玄门等列祖殿,还有紫云衍庆楼和景阳楼等,成为古楼观的中心。以后历代虽时有修葺,但屡遭兵燹,至清末,宗圣宫仅存残垣断壁 ,一片废墟。此后,楼观的中心便转移到了说经台。新中国成立后,对古楼观进行了多次修葺,形成了以说经台为中心的建筑群。

说经台主要殿堂有四,即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和灵官殿。配殿有二,即太白殿和四圣殿。山门两侧有钟、鼓二楼,对峙相望。山门前,有石阶盘道,蜿蜒而至台顶。山门西侧不远处有一石砌泉池,名为上善池,内有一石雕龙头终年吐水不断。相传元至元二年(1283年),周至地区发生瘟疫,无药可医,死者无数。当时楼观台的监院张志坚,晚上作了个梦,梦见太上老君告诉他说:“山门前有块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内有吾炼就之丹药,可治民疫。”张监院醒来后觉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门前寻找,果然在西边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张监院忙令人取水给患时疫的道士饮用,两个时辰后疫病神奇地痊愈了。消息传出后,远近百姓都来取水治病,时疫遂退。三年后翰林学士赵孟瞓来此游览,闻听此事十分惊奇,遂索纸笔大书“上善池”三字,取《道德经》“上善若水”之意。如今每逢庙会,香客仍争饮此水以祛病延年。

说经台南面峻峰上,有一座八卦形的炼丹炉,传为老子当年炼丹所用。台的东南方有一个“仰天池”,传为老子当年打铁淬火的水池。池的附近有老子修真养性的“栖真亭”。台的西边有化女泉,是老子教训弟子徐甲之处。传说老子西游途中将一具白骨点化成英俊少年徐甲,抵达函谷关后,老子将七香草点化成美女考验他,徐甲经不住诱惑,刚要有所动作,被老子用手一指,立即现出白骨原形。幸有尹喜为其求情,老子方又点化白骨为徐甲,并用拐杖怒触地面,美女遂化成一眼清澈的泉水。此泉清洌,至今尚可饮用。台的东北方有一座老子墓,墓为椭圆形,冢方四米,占地二十平方米,墓前有清代毕沅书“老子墓”碑石。

说经台北二里处为宗圣宫遗址。临观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9株历经千年仍然蓊郁青翠、苍劲挺拔的古柏。当地群众尊称为“楼观九老”。其中有一棵树传为老子当年系牛所用,被称为“系牛柏”。树下留有元代所刻石牛一头。西南隅有三棵树,树上结瘿酷似三只昂首展翅、活灵活现的苍鹰,人们被之为“三鹰柏”。

楼观台留存有不少珍贵的碑刻,如唐代欧阳询撰书《大唐宗圣观记碑》、载隶书《灵应颂》、苏灵芝行书《唐老君显见碑》、员半千隶书《唐宗圣观主尹文操碑》,宋米芾行书《第一山》、苏轼行书《游楼观台题字》;元赵孟瞓隶书“上善池”碑等。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高文举所书《道德经》碑两通。其字体介于石鼓文和大篆之间,书法劲力苍古,风格绚丽,近看是字,远看如花,字字珠玑,如梅花初放,被后人誉为“梅花篆字碑”。两通碑侧各有七个冷僻的字,为一般《字典》所不载,据称为老君十四字养生诀,其意为“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气丹”。

古人云:“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里茸翠,以楼观为最佳。”终南山楼观台以其悠久的道教历史、动人的神话传说和众多的文物遗迹,吸引着古往今来的信士游客。

。终南山峻拔秀丽,如锦绣画屏、耸立在西安市之西南。翠华山距西安市30公里,以奇峰异洞、清池古庙著称。因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曾于山口(大峪口)建太乙官,故又称大乙山。主要景点有太乙池、风洞、冰洞、翠华庙等。

太乙池为山间湖泊,传为唐天宝年间地震造成,四周高峰环列,池面碧波荡漾,山光水影,风景十分优美,如泛舟湖上,可穿行于峰巅之间,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情趣,其乐无穷。 太乙池之西的风洞,高15米,深40米,由两大花岗岩夹峙而成。洞内清风习习,凉气飕飕,故称风洞。风洞之北的冰洞,虽盛夏亦有坚冰,寒气逼人。 现在,山中有一正岔水库,泻水时飞瀑倾流。由山下望去,素练悬空, 势磅礴,亦成一景。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三,翠华庙前皆有庙会。这时,游人如潮,十分热闹。

五台青翠峭拔,富产药材,古人称它为终南神秀之最。山顶有观音、文殊、清凉、舍身、灵应5峰,俗称南五台,以观音台最著名。 宝泉位于山腰,形如美玉,味似甜蔗,为品茗休憩之佳地。独松阁亦位于山腰,因阁中有一株古松,故得此名。阁周鸟语花香,景色如画,为览胜之佳地。 观音台又称大台,位于独松阁之上,有隋国光寺遗址。此台视角开阔,北眺八百里秦川,令人胸襟为之一开,心旷神怡。

Hash:807063a59c372ffbea85e93f83869b6a31963a10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