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博浙江纪年瓷特展: 一睹传颂千年的秘色瓷风韵

  浙江中国古代青瓷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在绵延几千年的烧造历史中,出现了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龙泉窑和南宋官窑等著名窑口,对全国的制瓷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青色流年·全国出土浙江纪年瓷特展”10月1日在浙江省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全国48家文博单位藏品共计300件,是迄今为止有关出土浙江纪年瓷展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

本展中的重点展品包括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越窑秘色瓷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这首《秘色越器》向世人展示了秘色瓷的风韵。许多文献也有秘色瓷的记载,但后人对“秘色”的涵义众说风云,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旷世珍宝,其中13件越窑青瓷在帐碑上明确称为秘色瓷。传颂千年的秘色瓷至此为人们认识。

展品按时代早晚排序,分为五个单元,清晰地勾勒出浙江古代青瓷发展的辉煌历程,特别是出自于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等历史人物墓葬的青瓷器,生动而鲜活地还原了不同时代青瓷文化的历史风貌,使广大观众去领略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深厚,感受青瓷艺术的魅力,细细品味融入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印记。

第一单元 青之东隅

浙江是瓷器的发源地,早在夏商时期,就开始出现原始青瓷。东汉中晚期,烧制出成熟青瓷,在人类物质文明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王朝频繁更迭的时期,也是南北交融,文化多元的大时代。上虞曹娥江流域成为浙江青瓷窑业的中心产区,制瓷工艺和生产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浙江中西部和瓯江流域,也分布一定烧造范围的窑业生产,烧制的产品各具特色,构成早期浙江瓷业多姿多彩的景象。

越窑青瓷熏炉 东汉熹平四年(175 年)口径11.5厘米 底径16.2厘米 高16厘米

奉化白杜南岙蟹山东汉熹平四年墓出土 宁波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越窑青瓷绳索纹井 东汉熹平四年(175) 口径11.1厘米 底径11.6厘米 高17.6厘米

1978年奉化市白杜南岙蟹山东汉熹平四年墓出土 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越窑青瓷卣形壶 三国吴赤乌十二年(249 年)口径22.8厘米 底径12.8厘米 高22.3厘米

1984年马鞍山市吴赤乌十二年朱然墓出土 马鞍市山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

越窑青瓷羊 三国吴建衡二年(270 年)长33.2厘米 高21厘米

1984年安徽马鞍山雨山区吴建衡二年朱绩墓出土 马鞍山市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唾壶 西晋太康七年(286年)腹径12.1厘米 底径7.5厘米 高13厘米

诸暨牌头西晋太康七年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堆塑罐 西晋太熙元年(290)底径14.4厘米 高54.8厘米

浙江省上虞市驿亭镇五夫西晋太熙元年墓 上虞博物馆

越窑青瓷扁壶 西晋永兴二年(305 年)长22厘米 宽14厘米 高27厘米

江苏无锡市周新镇张湾里西晋永兴二年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

青瓷点褐彩盖钵 东晋 通高12.6厘米 盖高5.2厘米 盖径14厘米 钵高7.6厘米 口径12厘米 底径8厘米1970年南京下关区象山M7王氏家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瓯窑青釉褐色点彩鸡首壶 东晋永和七年(351)高19.5厘米 口径8.1厘米 底径11.2厘米

1958年温州市郊双屿镇牛岭村雨伞寺东晋永和七年墓出土

瓯窑青瓷褐色点彩小尊 东晋升平三年(359 年)口径6厘米 底径5.1厘米 高6.6厘米

1958年温州市郊双屿镇牛岭村雨伞寺东晋升平三年墓出土 温州博物馆

点彩是传统青瓷制作中出现的一种釉彩装饰方法,制法为用含铁较多的褐釉,点缀在施过青釉的器物上,烧造后,青釉上出现褐色斑点。它始于三国,流行于东晋。瓯窑胎白釉淡,用点彩组合的图案纹样,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代表着东晋时期青瓷装饰艺术的成就。

瓯窑青瓷点彩刻莲瓣纹盘 南朝齐天监元年(502 年)口径13.5厘米 底径6.2厘米 高3.5厘米

瑞安市芦蒲水库南朝齐天监元年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瓯窑青瓷莲瓣纹盖罐 南朝梁天监九年(510)口径17.6厘米 底径13厘米 通高27.8厘米

瑞安市塘下凤山南朝梁天监九年砖室墓 瑞安市博物馆藏

青瓷盘口壶 隋大业二年(606 年)口径14厘米 底径10厘米 高36厘米

嵊州市城关镇岭角岭隋大业二年墓出土 嵊州市文物管理处藏

第二单元 千峰叠翠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空前繁荣的经济,中外文化的交流,发达的手工业,使浙江瓷业飞速发展。宁绍平原上林湖地区成为越窑新的窑业中心。“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就是当时的壮阔盛景。

唐中期以后,随着饮茶风尚的兴盛,对外贸易的需求,创烧了大量新器类,出现了专为宫廷烧造的“贡窑”,生产着代表当时最高青瓷水平的“秘色瓷”。

晚唐至北宋初越窑步入发展历史辉煌时期,烧制的秘色瓷,令人叹为观止。北宋中期后,越窑形成了产品风格一致,烧造地域广泛的瓷窑体系。

越窑青釉执壶 唐元和五年(810年)口径6.1 厘米 底径7.4厘米 高14.2厘米

1936年绍兴唐元和五年墓出土 故宫博物院

越窑青釉姚夫人墓志 唐长庆三年 (823) 纵29.5厘米 横37.4厘米

1934年浙江慈溪出土 上海博物馆

越窑青瓷“大中元年”铭划花执壶 唐大中元年(847 年)口径10.3厘米 底径9.9厘米 高2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越窑秘色瓷碗 唐咸通十五年(874 年)口径24.5厘米 通高6.8厘米 腹深6.2厘米 底径11厘米

1987年陕西省法门寺地宫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这首《秘色越器》向世人展示了秘色瓷的风韵。许多文献也有秘色瓷的记载,但后人对“秘色”的涵义众说风云,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旷世珍宝,其中13件越窑青瓷在帐碑上明确称为秘色瓷。传颂千年的秘色瓷至此为人们认识。

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上林湖最核心地区的后四岙遗址,出土了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唐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精品,确认是唐宋时期秘色瓷的主要烧造地。

越窑青瓷墓志罐 唐光化三年(900 年)底径8厘米 高29.7厘米

1984年慈溪上林湖焦家湾唐光化三年马氏夫人墓出土 慈溪市博物馆

越窑青瓷褐彩云纹瓷油灯 唐天复元年(900年)口径37.2厘米 足径19.5厘米 高24.4厘米

1980年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西墅村唐天复元年水丘氏墓出土 临安市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盆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 口径31厘米 高11厘米

1986年出土于洛阳后梁开平三年高继蟾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

越窑青瓷高足方盒 五代 高6.4~6.6厘米 口径12.2厘米

1979年苏州七子山五代墓出土 苏州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藏

越窑青瓷唾盂 五代天福四年十二月(940 年)口径16.8厘米 底径6.6厘米 高9.8厘米

1996年临安玲珑街道祥里村五代天福四年康陵墓出土 临安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鹦鹉纹银口执壶 辽统和十一年(993 年) 口径5.6厘米 底径7.5厘米 高18.8厘米

2015年内蒙古多伦县小王力沟辽统和十一年萧贵妃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辽圣宗贵妃萧氏,葬于统和十一年(993年),该墓这也是辽代考古中首次发现的贵妃墓葬。墓中出土大量精美文物,其中越窑青瓷鹦鹉纹长流执壶、越窑盏托、青瓷茶釜的茶器组合,反映当时契丹族兴盛的茶文化

越窑青瓷刻花盏托 辽统和十五年(997 年)通高8.4厘米 口径16.5厘米 底径6.5厘米

托高8.1厘米 口径10.4厘米 底径4.8厘米 盏高4厘米

1981年北京西郊八宝山辽统和十五年韩佚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

青瓷划花云鹤纹盒 北宋咸平三年(1000) 口径11.0厘米 底径10.5厘米 通高20.5厘米

1985年河南巩义市宋太宗元德李皇后陵出土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瓯窑青瓷观音菩萨坐像 北宋政和五年(1115 年) 通高24厘米

1965年温州市郊梧埏镇北宋政和五年白象塔出土 温州博物馆

第三单元 昆山片玉

南宋(公元1127年——1276年)时期,定都临安。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浙江瓷业也历经变革,龙泉窑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确立了以龙泉大窑为中心的窑业体系。京城设置有专为宫廷烧制的南宋官窑,呈现出了南北技艺融合,官窑民窑互动的局面。制瓷工艺得到进一步创新,烧造出粉青和梅子青釉,莹润如玉,与造型古朴典雅的器类浑然天成,代表着青瓷生产技艺的颠峰水平。

南宋早期阶段,龙泉窑的产品面貌是厚胎,薄釉,刻划花,纹样题材盛行水波荷花与折枝荷花,器物种类多见日用器。中晚期,出现了多次施釉,多次素烧的厚釉产品。与厚釉相伴而生的仿古陈设器类,是最“器以载道”的美学意味。

龙泉窑青釉擂钵 北宋淳熙二年(1175)高5.6厘米 口径12厘米

1975年吉水县南宋淳熙二年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

南宋青瓷长颈瓶 南宋开禧元年(1205)口径3.6厘米 腹径7.2厘米 足径4.2厘米 高13.3厘米

1978年江西樟树市临江中学奶牛山南宋开禧元年墓出土 樟树博物馆藏

龙泉窑青瓷樽式炉南宋咸淳元年(1265 年)口径14.2厘米 高9.5厘米

1970年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环翠塔地宫遗址出土 绍兴博物馆

龙泉窑青瓷长颈瓶 南宋咸淳四年(1268 年)口径6.5厘米 底径5.4厘米 高15.3厘米

1986年浙江德清县乾元山南宋淳淳四年吴奥墓出土 德清博物馆藏

官窑双耳炉 南宋 口径11厘米 底径8.5厘米 高8.4厘米

1952年上海青浦固镇高家台元代任氏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第四单元 春水秋山

有元一代,疆域广阔,中外交通十分发达。随着社会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其中蒙古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对元代龙泉窑的装饰艺术影响巨大,龙泉窑创烧出许多根椐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新器类,丰富多样的装饰技法与众多的纹样题材,相得益彰。表现出的产品面貌,兼容并蓄,充满了海纳百川的泱泱大气,成为中国古代青瓷装饰艺术集大成者。

龙泉窑青瓷刻花云鹤菊瓣口盘 元元贞二年(1296 年)口径15.4厘米 底径4.6厘米 高2.9厘米

1998年河北保定满城岗头村元元贞二年张弘略墓出土 保定市满城区文物管理所藏

龙泉青釉海水云龙纹玉壶春瓶 元元贞二年(1296)口径6.8厘米 底径7.5厘米 高27厘米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岗头村张弘略墓 保定市满城区文保3所

龙泉窑青瓷鼎式炉(中间)元大德六年(1302 年)口径3.4厘米 底径5.6厘米 高9.9厘米

1989年杭州市老东岳元元大德六年鲜于枢墓出土 杭州博物馆

鲜于枢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其墓1989年发掘,墓室规模不大,葬品仅为省钱喜爱把玩之物,体现了文人墓葬的特点。墓中所出的龙泉窑青瓷一炉二瓶组合,是目前所见龙泉窑青瓷最早作供奉之用的“三俱足”。

第五单元 碧绿晚青

龙泉窑在明早期仍然兴盛, 根据文献记载,曾为宫廷烧造,产品面貌与同时代的景德镇青花相类同,是为宫廷所需而同一设计、同一监制的结果。它的形制硕大,器壁厚重,纹样富丽繁缛,釉色青碧透澈,制作精良,表明这一时期较高的制瓷水平。明中期以后,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迎合当时生活意趣和趋尚需求,仍在继续生产。清代龙泉窑走向衰落,烧造的规模很小,清后期的产品,与传统意义上龙泉窑产品面貌已相距甚远。

龙泉窑刻划缠枝莲纹青瓷炉 明永乐五年(1407年)高15.6厘米 口径23.4厘米 底径19.4厘米

1960年南京市雨花台区华门外郎家山明永乐五年宋晟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龙泉窑青釉玉壶春瓶 明永乐十二年(1414)口径9.5厘米 底径11.5厘米 高33.8厘米

1973年安徽省合肥市西郊蜀山公社明永乐十二年陈闻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

龙泉窑青瓷印花执壶 明永乐十六年(1418 年)底长8.8厘米 底宽7.8厘米

1960年南京市中华门外郎家山明永乐十六年宋晟夫人叶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龙泉窑青瓷环耳“福寿”瓶 明正统六年(1441) 通高20厘米 口径6厘米 底径8.5厘米

1967年邹城市中心店镇尚寨村明正统六年鲁荒王戈妃墓出土 邹城博物馆

青瓷刻花鼎式炉 明统六年(1441) 通高17.6厘米 口径15.5厘米

1967年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尚寨村明统六年鲁荒王戈妃墓出土 邹城博物馆藏

龙泉窑青瓷堆塑虎形烛台 明正统九年(1444 年)底座长11厘米 底宽9厘米 高23厘米

1966年永修县柘林水库明正统九年魏源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龙泉窑青瓷云凤纹玉壶春瓶 明正德十三年(1518 年)口径7厘米 底径9.3厘米 高29.2厘米

龙泉市道太乡明正德戊寅墓出土 龙泉青瓷博物馆

龙泉窑青瓷刻供养铭文香炉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口径28.5厘米 足距22厘米 高23.5厘米

故宫博物院

龙泉窑青釉刻花纹瓶 清光绪1883年 高29厘米 口径13厘米 足径9.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龙泉窑青釉三足炉 高13.5厘米 口径25.2厘米 清同治四年

故宫博物院藏

青瓷是悠远的,在浙江大地出现乙始,青这种取自泥土,采撷于大自然的色泽就伴随始终。它上下三千年,绵延不断,一脉相承。青瓷又是细腻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阶段的青,都承载着万千气象,六朝的绮靡雕琢,唐五代的雍容华美,两宋的清丽典雅,大元的雄浑敦厚,明清的工整规矩,都在诠释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个民族的风貌和心情。

展览名称:《青色流年·全国出土浙江纪年瓷特展》

展览时间:2017年10月1日——12月31日

展览地点:浙江省博物馆

揭秘!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考古的前前后后… 秘色瓷

放眼身边人与事 细说生活情与理,本期慈视关注:揭秘!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考古的前前后后…

慈视关注:

今天上午,慈溪举行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考古发掘入选“十大”新闻发布会,并邀请重量级专家揭秘这一重大考古项目的前前后后。

慈溪市长改变预定行程出席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会上,改变预定行程出席发布会的慈溪市长项敏介绍,后司岙窑址的考古发掘,首次确认了秘色瓷的生产工艺及兴盛过程,解答了秘色瓷“哪里造”、“怎么造”这两大核心问题。

他说,多年来,慈溪高度重视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管理与越窑青瓷文化传承弘扬。通过多次专题调查,摸清了市域范围越窑遗址的基本分布情况,相继对荷花芯、寺龙口等窑址进行考古发掘,组织举办多项国际性、全国性越窑青瓷学术研讨会。同时成立上林湖越窑遗址文保所,编制了《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对遗址实施了有效保护。

“秘色瓷”神秘面纱揭开……

(秘色瓷八棱净瓶)

釉色呈天青色的秘色瓷,是中国存世最少的瓷器类型之一。作为最早一种专为皇家烧制的瓷器,秘色瓷名声极大,却又不在民间流传。她的产地在哪如何烧制曾经是千古之谜。

对秘色瓷的记载,散见于古代文献,但一千多年来,世人都是只闻其名而不见其物。直到1987年,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出土了被《衣物账碑》标注为“秘色瓷”的14件釉色天青的瓷器,秘色瓷才得以真正被世人所见。

(秘色瓷薰炉)

2003年,上林湖越窑遗址启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于2006年、2012年两次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该遗址列入“海丝”申遗的遗产点名单。短短半年时间,完成了上林湖遗产区内8000多座坟墓迁移、4000平方米展示馆建设等一系列任务。

同时,占地71.6亩、投资1.75亿元的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也即将建成,集成青瓷创意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人才培训以及旅游服务等综合功能,打造成为优秀青瓷企业孵化基地和高端青瓷文化主题空间。

(窑址发掘现场)

(来源甬派)

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考古发掘项目,从全国40个参与角逐的项目中脱颖而出,这是当年度浙江省内唯一入选的项目,也是慈溪继1998年度寺龙口越窑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第二个获得此项殊荣的项目。

解决两大“千年悬案”……

(匣钵+净瓶)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一首《秘色越器》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秘色瓷的神韵。但是什么是秘色瓷,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是后司岙的发现解决了一个困扰了我们千年的历史悬案……这个生产秘色瓷的贡窑,在哪里呢?”这是项目领队之一郑建明在答辩现场的开场白。成天跟泥土打交道的他,翻出了压箱底的西装皮鞋,用轻松的语气和发问句式,引起了专家们的好奇心。

配合着PPT演示,郑建明接着往下说:它解决了两大千年悬案——秘色瓷在哪里烧,怎么烧的问题,以及唐代贡窑在哪里的问题,请看3个“首次”——首次摸清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唐宋时期最高质量越窑青瓷窑场的基本格局;首次确认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首次确认秘色瓷的生产工艺与兴盛过程。

(匣钵+执壶)

那么,神秘的秘色瓷到底是什么?它为何能成为炙手可热的“考古界网红”呢?专家学者给出的答案是:秘色瓷作为越窑的高等级青瓷,是吴越国直接供应给宫廷的瓷器,一般的大臣和老百姓不能用。

沈岳明告诉记者,通过此次发掘,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与生产工艺、秘色瓷窑场基本格局、唐代法门寺地宫与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出土秘色瓷的产地问题基本理清。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远景)

根据遗址研究,后司岙窑址始于唐代晚期,止于五代,基本与唐五代时期秘色瓷延续的年代相始终。从装烧工艺上看,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瓷质匣钵的胎与瓷器基本一致,极细腻坚致,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以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业界专家表示,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

(上林湖遗址航拍正射影像图)

在窑场格局上,以窑炉为中心进行布局。窑炉为依山而建的南方传统龙窑,基本为正南北向,除窑头部分淹没入上林湖水库中外,其余部分保存较好,保留了包括窑尾排烟室、多个窑门、窑炉两侧的多道挡墙等在内的较完整结构。这与普通窑场以窑炉为中心、两侧均堆积废品的布局有明显区别。

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产品,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中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仅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而且装烧方法亦几乎相同,其中八棱净瓶目前仅见于后司岙窑址中。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定,晚唐五代时期的绝大多数秘色瓷器当为本窑址的产品,后司岙窑址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

(来源甬派)

业界专家学者指出,以上林湖窑场为载体,“秘色瓷”的烧制,“贡窑”的设立,对推动中国古代瓷业的精进与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和重要意义,体现了上林湖越窑遗址极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接下来,慈溪还将依托上林湖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以及越窑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加快推进上林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确保年中立项,力争早日申报成功,打造为集保护管理、展示教育、旅游休闲、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青瓷文化胜地。

评说有观点的新闻,影响有想法的你,期待你的真知灼见!

配图:来源甬派、宁波日报

图文编辑:小姚、ZRoy晴天

责任编辑:文弋

来源:甬派、宁波日报、慈溪新闻

慈视关注

慈溪市广播电视台《关注》

首播时间:周日18:12

重播时间:周日21:42

周一10:10

周二18:02

微信号:cxtvgz

《新闻发布会》完整视频

神秘了千年的瓷器:秘色瓷鉴定要点 秘色瓷

相传,在唐代的浙江越窑,匠人们用秘密配方烧制成“秘色瓷”,几百年来没有人亲眼见过这种瓷器,就这样秘色瓷在世人眼中是一个虚无飘渺的美丽传说。然而,让考古学家们意想不到的是,在距离浙江千里之外的陕西,1987年发掘埋藏有佛指舍利的法门寺地宫时,人们竟意外地找到了有确切记载的秘色瓷器13件!

秘色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是中国古代越州名窑(今浙江一带)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因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得名,是唐、五代之际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作。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所以,这种配方是保密的,专用于皇家瓷器的烧造。宋代周辉《清波杂志》中有言“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这里最关键的是“不得臣下用”,是给皇帝专用的,一般人是不能用的。

历史考察,秘色瓷开始生产最迟于唐大中年间前后的后司岙窑址,至唐咸通年间秘色瓷生产已占有相当比例,秘色瓷的生产于唐中和年间达到鼎盛,这一直持续到五代、宋代。据考古载,秘色瓷的窑口有慈溪越窑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荷花芯窑址

后司岙窑场秘色瓷兴衰过程示意图

慈溪越窑上林湖窑址示意图

后司岙窑址

因秘色瓷是越窑中的最优质的瓷器,深受广大收藏者的喜爱,但是对于秘色瓷的辨别与真伪鉴定,还是让人颇为头疼。对此,【极速鉴宝】平台向专家老师咨询,整理了秘色瓷鉴定的要点以供大家参考。

从器型上看,秘色瓷以碗、盘、钵、盏、盒等为主,也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扁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盏托等,这些器物中我们可以在法门寺出土秘色瓷中个找到相同的器形,如八棱瓶,还有烧制八棱瓶秘色瓷的专用的匣钵、直径达20厘米的碗盘等,基本上都是满釉。

秘色瓷莲花碗[五代]苏州博物馆 

荷花芯窑址出土秘色瓷执壶

法门寺出土秘色瓷八棱净水瓶

从胎釉上看,胎质细洁致密,做成的胎体本身已非常精细光洁。施釉入窑烧成后,烧结度高、变形小,胎釉结合牢固,器表溜滑光亮。观察一些瓷残片,断面干净齐截,胎质颗粒细微,胎体厚薄匀称坚致,极少杂质和气孔(这一点连较好的宋瓷、明瓷都相形见绌)。因秘色瓷器型多仿自精美的金银器式样,器壁相对较薄,廓线、块面富于收放凹凸变化,制作时还刻意模仿出金银器打制塑形、錾刻装饰的工艺效果,因此其制备的胎土质量与性能必定更加优良可靠。

断面都很干净齐截,胎质颗粒细微,胎体厚薄匀称坚致,极少杂质和气孔

此外,越窑“秘色”釉色为有淡青色、灰青、青黄等、青翠的湖水绿色等,越瓷釉水清亮,釉层极薄及透明,光泽度好,有无中生水之感。

法门寺地宫出土秘色瓷器,釉层有无中生水之感。

烧制工艺也是鉴别秘色瓷的方法之一,不同时期秘色瓷的支烧方式方式也有所区别。唐代运用匣钵装烧法,单独一件器物装匣(秘色瓷盒)烧造。在装烧时,采用瓜子形泥珠支钉与垫圈隔离烧制,烧成后在裹釉底部留下一圈较密集的垫烧的“瓜子”形痕迹,因此唐代多为平底或玉壁底。

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盘底部的瓜子形支钉痕

荷花芯窑址出土“盈”字款碗支钉痕

法门寺出土的唐代秘色瓷碗底的瓜子形支钉痕

五代至北宋初期,烧制秘色瓷依旧采用支钉垫烧物,依然采用泥珠,但泥珠变大,泥质里特意加入了石英沙以防止在较高的温度下器物与匣钵粘连,烧成后遗留较多,刮之容易脱落。因底部的垫烧位置由圈足移到了外底内部,越窑器物的底足由此时逐渐加高变窄并向外形成外撇足过度。

五代泥珠支垫痕,支垫痕易脱落

到了北宋,秘色瓷烧造时垫烧物不再使用泥点,而采用泥条垫圈支烧。在装烧时,先在器物外底内贴上数条细长的泥条,再放到位于匣钵中心的垫圈之上,再进行装窑烧制。由于泥料中搀杂了石英沙烧成后轻敲后使垫圈和器底分离,物圈足变高,且向外撇,一直是平底的盖盒器型在这一时期也出现高且外撇的圈足。

底用长泥条与垫圈隔开烧制 

底部留下几个长泥条形的支钉痕迹

【极速鉴宝】平台瓷器鉴定专家老师特别说明,秘色瓷的烧制使用的是一种特制的匣钵即瓷质匣钵,用这种匣钵烧制器物时,匣钵要密封的,匣钵与匣钵盖之间,是用釉封好的。器物烧好后,釉层极薄,且均匀润亮,釉色青绿。虽然晚唐时期的越窑尽管其瓷器的烧造质量非常高,但釉色大多偏黄。用这种瓷质匣钵烧造秘色瓷的时候,保证了匣钵里强还原焰状态,外边的氧气进不来,防止了在冷却当中的二次氧化。在强还原焰气氛当中烧成,釉色还原得好,所以颜色比较青绿。用这种特殊工艺烧造出来的产品才是真正的秘色瓷。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盒(瓷质匣钵)

总结起来,秘色瓷的整个制作过程都与众不同,单件瓷质匣钵密封装烧,胎特别细腻,比普通的越器淘洗更精细;器物制作非常规整,胎壁均薄,胎体上釉前磨光;满釉,釉层极薄且均匀水润多为青绿色,以釉取胜,以素面为主,少部分有褐彩装饰。

五代水邱氏墓出土褐彩熏炉和褐彩油灯

关于秘色瓷,我们把从古代文献中认为烧秘色瓷的窑场生产的产品放在一起比较,可以看出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及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秘色瓷,到五代康陵出土的秘色瓷,再到耀州窑五代时期生产的刻“官”乳浊釉产品、北宋晚期的汝窑、张公巷窑,南宋早期越窑低岭头类型产品、南宋官窑龙泉窑贡瓷产品,甚至高丽青瓷等,所追求的目标实质都是一致的,前人认为它们都属于秘色瓷的体系。

声明:图文由【极速鉴宝】APP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鉴宝服务平台”查看。

秘色瓷自由行旅游攻略

  • 浙博浙江纪年瓷特展: 一睹传颂千年的秘色瓷风韵

    浙江是中国古代青瓷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在绵延几千年的烧造历史中,出现了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龙泉窑和南宋官窑等著名窑口,对全国的制瓷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青色流年·全国出土浙江纪年瓷特展”10月1日在浙江省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全国48家文博单位藏品共计300件,是迄今为止有关出土浙江纪年瓷展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本展中的重点展品包括

    2022-02-19
    1063 93
  • 揭秘!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考古的前前后后…

    放眼身边人与事细说生活情与理,本期慈视关注:揭秘!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考古的前前后后…慈视关注:今天上午,慈溪举行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考古发掘入选“十大”新闻发布会,并邀请重量级专家揭秘这一重大考古项目的前前后后。慈溪市长改变预定行程出席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现场)会上,改变预定行程出席发布会的慈溪市长项敏介绍,后司岙窑址的考古发掘,首次确认了秘色瓷的生产工艺

    2022-02-19
    1969 94
  • 神秘了千年的瓷器:秘色瓷鉴定要点

    相传,在唐代的浙江越窑,匠人们用秘密配方烧制成“秘色瓷”,几百年来没有人亲眼见过这种瓷器,就这样秘色瓷在世人眼中是一个虚无飘渺的美丽传说。然而,让考古学家们意想不到的是,在距离浙江千里之外的陕西,1987年发掘埋藏有佛指舍利的法门寺地宫时,人们竟意外地找到了有确切记载的秘色瓷器13件!秘色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是中国古代越州名窑(今浙江一带)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因其制作工

    2022-02-19
    1219 35
  • 阳光明媚,一起走一场春日里的秘色瓷探幽之旅~

    4月的慈溪风和日丽,春光明媚在如此美好的时光里慈溪旅游带着一群爱摄影、爱旅游的小伙伴一起走了一场秘色瓷探幽之旅上周六,正是2019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慈溪分会场开幕之日,40位来自宁波、慈溪的网友来到有着“鹤皋风景赛姑苏”美誉的千年古镇——鸣鹤,开启了此次的秘色瓷探幽之旅。在讲解员的解说中,网友们对鸣鹤古镇的前世今生有了更多的了解。行走在古镇的小弄

    2022-02-19
    1640 86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