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黄骅」舌尖上的黄骅:黄骅面花

蒸制面花黄骅当地的传统节日习俗,黄骅面花制作技艺流行于黄骅市农村区域,以羊二庄镇最具代表性,其面花制作除用面花模子磕制外,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麦垛、刺猬、仓官(田鼠)等。黄骅面花,造型美观、形意结合、构思独特、惟妙惟肖,做工讲究、松软香甜。

据县志记载,自明朝燕王朱棣,以“靖难”诛奸、入京“扫碑”为名,大肆杀戮当地土著居民,导致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永乐二年,穷苦贫民自山西洪洞迁徙至此,在渤海之滨扎根繁衍。由于本地土质盐碱,粮食产量很低,人们食不果腹、朝不保夕,面粉尤显珍贵。逢年过节,祭拜神灵祖先,拿不出像样的供品,便用平日舍不得吃的面粉,蒸制成鸡、鱼、麦垛、刺猬、仓官(田鼠)等形状的面食,作为供品敬奉神灵祖先,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幸福吉祥。

这一习俗世代相沿,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面花已不再局限于年节祭祀活动。每逢人生礼仪、婚庆嫁娶等大事,都要蒸制面花,面花逐渐成为人们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伴随这一习俗的盛行,能工巧匠们雕刻出专门制作面花的木质模子,供人们使用。木质面花模子的使用,丰富了面花的艺术内涵,大大提高了面花的审美观赏性。逢年过节,儿婚女嫁,小小面花蕴含了浓浓的亲情、友情,传递着绵绵的思念、祝福,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表达着当地居民心理感情和文化内涵,强化了民俗情节和民俗特色。 黄骅面花兼具民俗艺术品和食用品功能,贴近生活,展示人间真情,在长期发展变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堪称中华食文化百花园中一枝璀璨的奇葩。

黄骅面花的制作:1.原料:黄骅面花主要由黄骅小麦制作。黄骅小麦属中筋优质白麦但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都达强筋小麦指标。由于地域独特,基本无水浇条件,黄骅小麦质地要比水浇小麦硬实,所产颗粒面粉粗蛋白、面筋和膳食纤维含量高,营养丰富。黄骅面花只有用黄骅小麦磨成的颗粒粉为原料,蒸出的面花才图案清晰、形状饱满,吃起来才有劲道,绵弹爽口,麦香味浓。

2. 发面:先用面肥(蒸制面食都要预先留出一块发酵好的面团以备下次使用,俗称肥面、老肥)与面粉糅合在一起,揉至面团不粘手、有弹性、表面光滑,经过12h发酵过程

3. 和面:待面团发酵完成后,兑上碱水揉搓,以面没有酸味为宜,将干面粉掺入面中,加水反复揉和到一起,一般由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完成,将就面团越硬约好,然后将面团放置一会儿(俗称醒面)。

4. 揉面:面团醒好后,放到面板上大力揉搓(以前也是用木杠轧),揉好后的面经过手揪或刀切分成拳头大小的剂子,再根据面花模子的形状揉搓,揉成光洁的面花模子形状。

5. 刻花:把揉的光洁的剂子,放入面花模子(面花模子用实木雕刻而成,一般是单面的),用力挤压,待模子内里和面充分接触,背面一端摁平以后,只要在面板上轻轻一磕,线条明快,不同形状的面花就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眼前。

6. 醒花:刻出的面花,摆放在盖帘上,自然醒发,冬天1h,夏天30min,便可装锅。这过程需要人定时观察,掌握火候,观其醒发程度,不起或醒发不够则会造成面花发青发硬,醒过了则会变形开裂。

7. 蒸制:将醒好的面花放入大锅中蒸制,15-20min即可完成。蒸熟的面花,图案淡雅、灵巧精致,形神兼备、惟妙惟肖,闻起来麦香浓郁,吃起来劲道香甜。

8. 后期修饰:黄骅面花一般不着色,也有用麦秆取红色颜料点在面花中间,一般打单点,婚嫁时打双点;也有用高粱杆和火柴做成的梅花点,取喜庆之意,俗称“打点儿”。黄骅面花整体洁白如玉,保持了面食所特有的白、清、香的特点,造型又具有淳朴厚重、明晰简洁的特点。

Hash:6f2e62887055448694ebd2f8f701fc25ec6fdabd

声明:此文由 黄骅司法.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