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源的“黏糕文化”——

漫话涞源的黏糕文化

涞源因地处高寒山区,绝大部分耕地是坡地、旱地,因此长城以北以西地区自古不能种冬小麦,前些年偶有种春麦的,因其产量低、品质差、需水量大,人们渐渐不再播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涞源的黄土地、沙土地和冷凉的气候却很适宜黍子生长,黍子推出的米不仅粒大而且金黄被称为黄米。这种米非常黏,涞源的先民们以黄米为原料,粗粮细做,发明制作出了很多美味可口的黏糕食品,并且经过长期的积累,赋予了黏糕深厚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在品尝各种美味黏糕的同时,也看到了山里人的朴实、厚道与创造力。

春华秋实,秋天各种庄稼渐次成熟,劳作了一年的农民将黍子收获回家,一方面为了庆祝丰收,另一方面也是急于尝一口新粮的香味,于是大家等不及将黍子晒干推掉糠皮,就趁湿将黍子连皮磨成面,这样蒸出的黏糕虽然不再金黄而呈暗黄色,但那种新粮特有的香味会随着锅里冒出的蒸气扑面而来,令人垂涎。这种糕因制作方法较粗被称为“毛糕”。我理解可能就像一件未加工成形的机件被称为毛坯或卖出去的商品未扣除成本被称为毛收入一样。有时越是原始的东西越有价值,当然这含有糠皮的毛糕吃起来的确别有风味。毛糕又称场糕,因为黍子成熟得最早,打黍子是一年中第一次使用场院,人们吃起场糕是庆祝丰收,二是祈祷和期盼着自家的场院能打出更多的粮食

农村盖房子是一件大事。早年盖房子并不请专业的建筑队,当然村里也没有建筑队。无论谁家盖房都是请本家、乡亲帮忙。工钱是不给的,但饭菜要由东家管。山里没有细粮,那么就吃白糕,涞源人说的白糕实则为黄糕,是将黍子推皮后磨成黄米面,然后蒸成黏糕趁热用手揣到一起而制成的。这种糕得醮着熬菜吃,通常用土豆条熬豆腐,有条件的用粉条白菜炖红烧肉,实在没有条件的则将豆腐渣炒一炒,或做豆腐不去渣,直接把连渣带浆点成的豆腐炒一炒,叫作懒豆腐。现在白糕懒豆腐对涞源的老百姓来说也称得上是名吃。为了将房子盖得结实,条件较好的人家要准备五大碗酒菜,同时将黏糕制成油炸糕拿给帮忙的人吃。有时候事与愿违,因下雨或因泥巴和的过软,常常出现把大墙垒倒的情况(以前用泥巴垒毛石墙有一定的难度) ,遇到这种情况帮忙的人本来感到脸上很是没光,再加上一群孩子过来起哄,心里会更加腻歪,因为有些孩子们会拍着巴掌跳着脚儿高喊:“油炸糕五大碗,垒倒墙喽不要脸”,想起来很是有趣。据说吃白糕时因糕过黏,咽到肚里经常打得后膛心咚咚作响。不过吃了白糕特别经饿,而且干活十分有劲。

古人说人生最大的乐事有四件:久早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论如何结婚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件大事,人们习惯大操大办。在涞源人们管办喜事叫“吃糕”,就是说“吃糕”这一词是一个带有特定含义的日常用语。谁家要办喜事,不论通知亲戚还是通知朋友,不论下请柬还是打电话通知,都会告诉您x x要结婚,xx时间请到我家吃糕,这说明他家不是要娶媳妇就是要聘闺女。涞源办喜事既不吃毛糕也不吃白糕而是吃油炸糕。由于办喜事是大事,所以,炸糕制作起来很讲究。通常是以白糕做皮,里面包上馅,再用油炸,皮儿被滚烫的油炸出一层金灿灿的泡泡,里面却十分软,外焦里嫩,香脆可口。这油炸糕很有学问,特别是外形上有约定俗成的模式,大家不用问,一看形状便知里面包的是什么馅,像水饺一样的,肯定包的是豆沙馅,将饺子两头弯回连在一起呈戒指状的,里面包的肯定是豆腐渣馅;而没棱没角呈球形的,里面包的不是韭菜鸡蛋馅就是韭菜豆腐馅。值得一提的是油炸糕绝不会包肉馅,因肉馅和黏糕搭配在一起吃起来太腻,不够爽口。

既然是办喜事就免不了闹着玩,同辈小年轻的爱闹洞房,而老太太、小媳妇们则在糕上耍花招。户数大,亲威多的,本家的老太太、小媳妇们三更得起床捏糕,大家围在一起边捏糕边有说有笑,那情景真是其乐融融。在大家不防备时,小媳妇们故意使坏,有的在糕馅里包上辣椒,有的将白糕外形做成饺子状或球状,其实里面什么馅都不包,故意制造“假冒伪劣”蒙人,不定让哪个贺喜的人变成“倒霉蛋”,被捉弄一回。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与办喜事相对应的就是办丧事。涞源人办丧事也吃糕,吃的不是油炸糕而是豆子糕。人已驾鹤西游,家人悲伤无比,哪有心情再精工细做,于是拿来黄米面、小豆、荚豆等,支上蒸锅,撂上篦子,撒一层面,再撒一层小豆和架豆,同时也撒上一层对亲人的追悼与思念,蒸熟以后像打豆腐一样用刀切成方块即可食用。豆子糕吃起来口感不太好,可能也是借助吃糕来表达食不甘味的悲痛心情吧。涞源人平时是不吃豆子糕的,因为它是不吉利的食品。有人开玩笑或咒谁,时常会说“吃了你的豆子糕”之类的话。同是吃糕,做法不同,其意义却天壤之别,油炸糕炸出了欢天喜地,豆子糕却撒下了生离死别。

人类不愧是智慧生命,为了做到张弛有度,设计了许多节庆活动,让大家在忙碌一阵之后找个由头团聚一起共享天伦,美食佳肴饱餐几顿,身心得以放松。过年过节时涞源人也要吃糕,这时吃糕又增加了制作程序和配料,大家不约而同地吃枣云糕。枣云糕,顾名思义,糕被做得像云朵一样。这种糕制作起来工艺并不复杂。将白糕擀成大饼,将大红枣儿煮软去掉枣核,均匀摊布在糕饼上,然后卷成卷,再切成片,过油炸透即成香、脆、甜俱佳的美食。正宗枣云糕在起卷的时候,要两边向中间一齐卷,切开后称“如意卷”,象征吉祥如意,幸福美满。不过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加快了,也懒了,一般都朝一个方向卷成了蜗牛卷。目前枣云糕作为涞源黏糕的代表作已经成为外地游客首选的特色饭。

不办喜事、不办丧事也不过节,闲来无事吃什么,还是离不开糕。涞源人做糕花样翻新。这里举两样例子,一样是豆面糕。把黄豆炒熟磨成很细的豆面掺上白糖,切一块现出锅软乎乎热腾腾的白糕,滚上豆面,像拉面一样折上再拉开,反复几遍,只折得一层豆面一层糕,层层叠叠,似北京人做的驴打滚,趁热一咬,豆面会扑散一鼻子,香喷喷甜丝丝,其中之妙不可言状。一样是面糕,开水锅里架上笼屉,将黄米面置于箩中,通过箩子一层层筛下去,随筛随熟,待有一定厚度再盖锅盖蒸一会,揭锅即切即食,松酥沙脆,清香爽口,似绿豆糕一样。对于黏糕还有许多做法,如黄米饺子、炸糕条……

纯粹的糕是用纯黄米做的,由于产量小,价格相对较高的原因,糕也有不纯粹的时候。为了使有限的黄米蒸出更多的糕,涞源人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黄来中兑上部分玉米,称之为节米,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节米即节约黄米之意。节米兑得少时,黏糕黏而不腻,恰到好处,而节米兑多了则使黏糕格外显硬,失去了黏韧爽滑的品质,自然就不够好吃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蒸黏糕已很少有人再兑节米了。

小小黍子,金灿灿的黄米在涞源人手中幻化出了诸多美食,也蕴含了涞源人的喜怒哀乐,反映出涞源历史发展的社会万象

文章来源:阳子《飞狐断想》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未 经 授 权 不 得 转 载)

Hash:41a468451853347fec16c7fc5d2c98e1463481aa

声明:此文由 百渡之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