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最地道的6种小吃,每一种都色香味俱全,来看看你都吃过吗?
盐酱醋,调出万千滋味!大家好,我是寻食小哥:大同最地道的6种小吃,每一种都色香味俱全,来看看你都吃过吗?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这座有着独特自然地理条件的城市,2014年1月14日,大同市被国家住建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为首都之屏障、全晋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大同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春季气温回升很快,夏季气候温和,秋季来临后气温逐渐下降,冬季较春夏秋三季漫长,非常适合来游玩避暑了。当然,在自然资源丰富的促生,大同内的美食和小吃也是多得数不胜数,今天就给大家推荐大同最地道的6种小吃,每一种都色香味俱全,来看看你都吃过吗?
1.大同刀削面
在山西各地刀削面中,最出名的就要数大同刀削面了,很多外地朋友来到大同,在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可称“面食王中王”。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加上刀削面物美价廉,色、香、味俱全,形成了独特的大众风格,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据传,大同刀削面以前称为“砍面”,自凤阳出了朱元璋统一中国,建立明朝后,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改革,演变为现在的刀削面。
2.大同黄糕
大同黄糕,它是大同一带最常见的糕类小吃之一。主要以黄米面为主要原料,制作工艺也非常考究,要先用温水将黄米面和成碎块状,然后上笼蒸熟,之后倒在盆里用手再揉一遍,边揉边在其表面抹点麻油,这样作可以防止糕面表皮干裂。最后把和好的糕面分成小块,蘸上肉菜汁即可食用。黄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起来松软可口,十分味美。在当地还有一个关于黄糕的笑话,据传是以前的大同有一户人家刚蒸出一块黄糕,一不留神被狗叼了一口,女主人赶快去抢,狗含着糕跑出一丈多远还未扯断,女主人硬是用刀才劈开,结果狗还被弹出去的糕打了个仰面朝天。
3.荞面圪坨
荞面圪坨是陕西定边的一种特色小吃,在大同也有其身影。主要将荞面为主要原材料,加水和好用拳头踩坚擀成三公分厚的面片,切成小指头大小的方丁丁,逐个用大拇指向立脚点推动成圪坨状。捏圪坨又名捏猫耳朵,煮熟以后,浇以鸡蛋、豆腐皮、金针、木耳的素卤汁或者浇以羊肉臊子、猪肉臊子荤卤汁,蘸而食之,味香可口,别具一格。荞面刚和好看起来体积很大,做熟后就不再增大了,在当地还有"喜死媳妇,气死婆婆"的民间说法,说的是媳妇把面和好一看这么多,挺高兴的,而煮熟后还是那么多,婆婆则认为是媳妇偷吃了,所以生气不高兴。
4.应州牛腰
应州牛腰,属于山西应县独特的面食小吃,是一种起源于清代中期的应县美食。据传在清代中期,应县城内有个叫于义的饭店掌柜把白面和糖稀和起来,捏成小饼,放入炸麻花的油锅里炸制,捞出一吃,味道甜润,越嚼越香,而且颜色很象煮熟的牛腰,应州牛腰因此得名。1900年农历8月,应州知府得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住在怀仁城里,特地把牛腰贡给他们品尝,受到好评,慈禧还真以为是牛腰呢!民国初年,制作牛腰得技艺又传到于自林先生手里,内蒙、河北、太原客人到了应县。至今仍然以一尝应县牛腰为快,技艺也代代相传至今。
5.剔尖
剔尖又称拨鱼、剔拨股,是流行于山西省运城的汉族传统面食,是山西面食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也是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剔尖两端细长,中间部分稍宽厚,白细光滑,软而有筋,浇上浇头,再配以调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口感香滑,利于消化而受到广大百姓的青睐。相传清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名叫常万达的,在恰克图城开设的"四乡联号商行"中的饭庄里,专营山西面食剔尖等,使剔尖一举成名。由于剔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制作简便,食之可口。所以,剔尖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6.炒不烂
炒不烂又名窟垒,它是山西大同地区较为普遍的一种特色小吃,因炒制再久也不会变碎而得名炒不烂碎,食用方式也很多样,可蒸熟后直接食用,也可以再次炒制后食用。食物制作过程中先要将擦成丝的土豆与面粉拌匀再蒸熟,炒制完后的炒不烂外焦里嫩,并配以辣椒面炒制的土豆丝,香气扑鼻,是极佳的当地美食,深得当地人的青睐。
喜欢的话请给个小小的关 ,每天都会分享更多美食故事给大家!你的关注、转发和留言是对小编最大的支持和帮助,有哪里不对的地方,也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Hash:1e87ce1b8d7e0af25f9d3f3856710d0170b13c76
声明:此文由 贪玩阿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