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治河林则徐——治理山东运河的历史名人们
京杭大运河自元代全线贯通以来,很多历史名人因运河而结缘。比如《白英点泉》讲的就是明朝汶上县有个农民水利专家白英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乾隆沿京杭大运河下江南的故事,如《主持智对对联》、《满麻烧饼》等。此外,运河的修治虽为沿岸百姓带来了繁荣和富足,也易产生水患。尤其每到汛期来临,黄河决口,侵入运道,侵淤运河,需经常对运河挑挖疏浚、定期修治,由此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治理运河名人,像科学家郭守敬、虎门销烟名臣林则徐等。
郭守敬规划开通山东运河
郭守敬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擅长水利及天文历算。元代中统三年(1262年),郭守敬曾向元世祖建议修浚燕京附近运道及冀、豫水利等六事。郭守敬曾勘查黄河航道,主持重开金口河以引永定河水,运西山木石至大都。至元八年(1271年),任都水监。后四年,奉命查勘河道、山东诸水航道,勘定了泗水、汶水、卫水等河道可以沟通的形势,并绘图上报。这就是开通山东运河、打通京杭运河的规划。后任工部郎中,曾自黄河龙门以下,循黄河故道纵横数百间测量地形,规划防洪、灌溉等水利,并绘图说明。这实际是进行了南北长11000余里、东西宽6000余里的大地测量。他还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海拔”的概念。
郭守敬
至元二十九年,郭守敬主持施工,一年后完成,打通了京杭运河全线,江南船可以驶入元大都积水潭。他一生共提出过二十几条大型水利建议,治理河渠沟堰几百所。当时人认为,他的水利、历数、仪象制度三门学问,非他人所能及。
徐有贞550天开凿广济渠
徐有贞
徐有贞初名王呈,字元玉,吴县人。明代宣德八年进士。景泰三年(1452年),徐有贞任右谕德,擢为左佥都御史,前往治理黄河。他提出三条建议:置水门、开支河、浚运河。先不急于堵决口,而是集中大量民夫,自山东张秋向西南开渠置闸,渠长数百里,上接河沁。经550日而工成。渠名广济,闸名通源,以引水济漕。凡旁出的支河,均筑九堰建闸以控制,九堰各长至万丈。于是水不东出沙湾而决口堵,运堤成。东岸为大堰,筑水门,又浚运河,自沙湾北至临清240里,南至济宁310里。景泰六年功成,进副都御史。景泰七年复出巡视河漕,奏免济宁十三州县河夫所负官债。又增建减水闸若干,以排水患。因拥护英宗复辟,封武功伯,官至大学士。
林则徐164天的河道总督
提到在山东治理运河的历史名人,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林则徐了。1831年冬季,林则徐来到济宁出任河道总督,一到任上他就布置运河挑挖工程。时值隆冬,他从济宁出发,亲往运河各工段查验,严格把握质量标准。他发现有些工段上“泥龙”没有及时清理,即令夫役每挑完一段就清理一段“泥龙”,以免春雨一到又把泥浆冲入河中。同时,在查验工程中,林则徐细心体察、咨访研求,对办理不力的属吏严行处理。一天,林则徐来到巨嘉汛,发现河工紧急之时,该汛主簿徐恂却督工不慎,河床挖得东偏西浅,深浅不一,日后势必发生淤积,致使河身变弯。林则徐为“力振因循,破除情面”,随将徐恂摘去顶戴,责令他重新督工展宽,然后看督补情形,再定去留。林则徐秉政廉明,不计嫌怨,属下见新任河道总督如此严厉认真,都不敢马虎从事。
在济宁期间,林则徐还上奏朝廷请修五处堤工 、民堰、减水坝。工程完成后,运河启闸铺水,繁忙漕运开始。后奉旨调任江苏巡抚,从此离开济宁,结束了他在济宁164天的河道总督的任期。
虎门销烟
1839年3月,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同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上进行了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来源:2014年6月27日《半岛都市报》·宗合)
"流放"新疆:近代中国第一人臣林则徐(4) 林则徐
正当林则徐准备全力以赴、竭尽所能专办水利之时,其母病逝,林则徐遂回家奔丧。
1824 年12 月30 日,洪泽湖堤坝溃决,十余州县被淹,与洪泽湖相连的淮河水位因而下降,影响了漕运。
清政府为之震动,道光帝革除南河河道总督张文浩职,遣戍新疆,两江总督孙玉庭革职留任,特旨起用在家居丧守制的林则徐前往南河督修河工。
依照制度,汉人官员丧父丧母,都必须守制三年才能复官,守制未满而出仕官职叫" 夺情" ,非特殊情况," 夺情" 起用是很少有的,由此可见林则徐治水才能和朝廷对他的倚重。
林则徐接到" 夺情" 起用的谕令后,身着素服,不用顶戴,赶往清江浦。他到了工地,即于工地设寓,逐段验勘,随地栖止。他天天外出查工,下雨天亦是素服徒步于泥泞中,修堤百姓竟不知他是一位三品大官。
秋天,河堤竣工了,林则徐也由于劳累过度,旧疾发作,于10 月得到道光帝的批准后,回到福州养病,继续守制。
1826 年6 月,林则徐在家领旨,以三品卿署两淮盐政。他以" 病疾日久,身体软弱,不克支持,一时实难就道" 为由呈辞。直到1827 年3 月,守孝三年届满,才携妻带子进京。
不久,他被任命为陕西按察使兼署布政使。刚到西安,立即升任江宁布政使。于是他忙派人回福州去接父亲团聚。过去,林父一直没有答应林则徐的多次迎养要求,这次同意了,但不幸的是11 月15 日,七十九岁的林宾日在赴南京途中,于浙江衢州病故。林则徐得到讣告,星夜奔丧,扶父柩返回福州,守制丁忧三年。
1830 年5 月,林则徐守制期满,再次进京,在北京逗留了三个多月。这期间他和翰林院编修黄爵滋、张维屏、徐松、龚自珍、魏源等人相交甚多,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龚自珍的父亲龚丽正,是林则徐的老朋友,1822 年,他们同路进京,同日引见和召对,又同日南下,相处非常契合。魏源的父亲魏邦鲁,曾为林则徐的僚属,得到过林的赞赏。袭自珍和魏源虽然皆为林则徐的晚辈,但在改革弊政、铲除烟祸等问题上,他们始终是相互契合的战友。
同年8 月,林则徐补湖北布政使。
1831 年1 月,调河南布政使。8 月,又调江宁布政使。11 月,擢东河河道总督。
林则徐从丁忧服阙再出之后,不到两年时间,就从布政使升为封疆大吏。可谓是宦途通达,青云直上。
由于升迁的频繁,他每到一地就任,时间都很短暂,虽然如此,他都能给朝廷、同僚、百姓留下良好的印象。
道光帝隆宠他:" 他官皆当如是……若是者鲜矣。"
同僚称赞他:" 为政若作真书,绵密无间,爱民如保赤子,体贴入微。"
这一切都表现出了林则徐清廉、刚正、勤劳、认真的优良品格以及他卓越的政治才能。
1832 年(道光十二年)2 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1837 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 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 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
林则徐上任后所作的首件大事,就是下令驱逐窜泊上海吴淞口外的胡夏米间谍船。胡夏米(HOO-Hea-Mee) 是广东英国鸦片贩子对华航线船舶投资人兼英国国内货物经销商人的化名,当时在广州东印度公司商馆里任职员,他依据东印度公司的指示,以" 船主" 身份,乘坐" 阿美士德" 号,于1832 年2 月,由澳门出发北上,途经厦门、福州、镇海、宁波等地,侦察和收集中国沿海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为英国大举侵华作准备。6 月20 日,胡夏米船窜泊吴淞口外的羊山洋。林则徐命令苏杭镇总兵、署江南提督关天培等人,把胡夏米船驱逐出境。
驱逐胡夏米船事件,是林则徐首次经手办理的" 夷务" ,这一事件,和林则徐一生最大的事业-- 禁烟抗英有密切的联系。
后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作战方案,它的蓝本便是胡夏米根据此次侦察的结果,于1835 年7 月向外交大臣帕麦斯顿提供的,但在当时林则徐还不了解当时的世界局势,他无法得知胡夏米等人的侵略意图。不过他从禁止鸦片烟土等违禁物品非法贸易的立场去驱逐胡夏米船,无疑是正确的。
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两江总督是陶澍。陶澍比林则徐早九年中进士,两人在翰林院相识后,志同道合,主张经世致用,对于有关国计民生的水利、漕运、盐务等事业,均作过深入的探讨。现在同在江苏共事,督抚之间,关系非常融洽。
1833 年4 月,林则徐与陶澍合奏,主张严禁鸦片,自铸银币,解决银贵钱贱问题。清政府的财政收支例如地丁、盐课、关税、粮项等税款,上缴时都以银块熔成银绽。可是铜钱又是法定的货币,人民一般使用铜钱,缴纳税赋可按银、钱之间的比价,以铜钱交付,再由收纳机关兑买白银上缴。清中叶后,由于输入的鸦片激增,中国白银在道光帝在位的前20 年里外流达一亿元以上,占当时流通白银的五分之一。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价上涨,钱价剧落,造成了金融混乱,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解除这一危机,清政府所采取的对策是查禁官银出洋。
林则徐则更进一步,他建议朝廷严禁鸦片和自铸银币。在我国历史上还未铸造过流通的银币,林则徐则是首次向朝廷提出这一主张的人。道光帝从维护传统政策出发,否定了林则徐的建议,申斥他" 太变成法,不成事体" 。
不过,林则徐还是大胆地试铸了,由于技术问题,外观不如洋钱,无法抵制洋钱,便废而不行。这次实践尽管未能成功,但它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运动的先声,直到1888 年,我国才开始自铸银币,由此证明改革是多么困难。
林则徐意识到鸦片大量进口,是造成我国白银外流、国穷民困的重要原因,他向朝廷提出了查禁鸦片的建议,并忠实地执行朝廷的禁烟法令,认真访查,力拿严惩。他采用" 熬审" 的方法,对吸食鸦片犯人进行审讯,又采访戒烟良方十余种,向民间推广,供鸦片吸食者服用除瘾。他严令不许种植、贩售和买食鸦片,由于措施得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林则徐上任不久,江苏遭受严重的旱灾和水灾。徐州一带大雨滂沱,黄河水涨,陈端等劣绅决开黄河大堤,导水洪泽湖中,旦夕之间,淮扬一带一片汪洋,人为鱼鳖。奸民盗决黄河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帝火速饬令林则徐限期捕获决口案犯,由于首犯陈端逾限未捕,林则徐受到降五级留任的处分。
随后,林则徐接手处理焦头烂额的漕赋。漕赋是清朝田赋的一种,征纳白米,由水路从江南转运至北京。江苏的漕务比其他省繁重,仅苏、松、常、镇四府和太仓一州,就比浙江省的漕粮多一倍,较江西多三倍,更在湖广的十倍以上。因此,在江苏遭受水旱灾的情况下,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缓征漕赋。
林则徐的请求,受到了鄙吝爱财的道光皇帝的诘责,说江苏近年" 无岁不缓,无所不赈,国家经费有常,岂容以展缓旷典,年复一年,视为相沿成例?"
林则徐非常重视农田水利的发展和建设,他曾排除种种阻力,试种优种旱稻,并改进农业技术,提倡深耕细作。他尤其注意水利建设,说水利是农业的根本,只有搞好水利建设,生产才能有保证。
在1834 至1836 年里,他在江苏大办水利工程,先后疏浚白茆河、刘河和练湖,兴办苏州、松江以及苏北淮安等处水利工程,同时又在宝山,华亭等县临海- 带修建了海塘。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南农业生产的发展。
林则徐改革弊政的另一项重大举措,就是整顿盐务。1836 年,林则徐两度署理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清政府对食盐实行" 纲盐" 制度,就是政府给了" 纲商" 购销垄断权,划分产盐区的垄断销盐范围,并规定盐课,由专管盐政的机构和官员管理。清中叶后,盐政日渐腐败。官盐价高滞销,盐枭大量走私私盐,造成私盐充斥的局面。盐课收入日减,每年亏缺数以千万计。所以盐务的整顿,是道光朝财政方面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两江总督陶澍曾于1832 年在淮北推行盐票制度,废除了" 纲盐" 方法,允许商人自由领票,先纳盐课,自由运销。它在淮北实行后,效果很好。林则徐署理两淮盐政后,继续推行盐票制度,既挽救了清运盐课的拮据,又活跃了商业资本,对人民生活非常有利。
林则徐从1832 年调任江苏巡抚始,就开始接触" 洋务" ,并去探究全局的问题,为其以后担任钦差大臣虎门硝烟打下了基础。
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时,由于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搭档,以至于处理各种棘手的问题时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并且学会了权变之道。
这种权变之道,都是以忠于" 事" 为前提的,比如铸币,虽然没有得到老板的认可,但其思路得到了历史的认可。
为臣之道,不但人品要经得起推敲,做事更应经得起推敲,至少林则徐在担任钦差大臣之前做到了,而且还做得很漂亮,以至于道光帝都盛赞他:" 他官皆当如是……若是者鲜矣。"
牛恒刚:2011年11月25日于新疆
林则徐:治河能臣由山东起步 林则徐
在后世人眼中,林则徐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是在广东无惧列强,查禁鸦片、虎门销烟的英勇壮举。
林则徐像
其实在虎门销烟之前,他就是大清闻名朝野的治水能臣。而他真正善于治水的名声,则是从历时共计164天的东河河道总督任上开始的。
在上任东河河道总督之前,林则徐曾在湖北任职,也负责过防御江汉平原水灾。但当时的他,更多的是贯彻上官的意图,起辅助性作用。
到了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十月初七,朝廷擢升时任河南布政使林则徐为东河河道总督。
东河河道总督的首要职责是修筑河南、山东堤防,保障经过该地区的漕船顺利通行。此时的山东境内有运河流经,河南境内有黄河通过,两省自元代以来就是国家内河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黄河安澜、运河畅通,清政府每年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对黄运堤工、坝工、埽工进行维修与管理。东河河道总督坐镇济宁,全权指挥两省各要地的下属官僚,协调河道部门与地方机构关系,确保每年数百万石漕粮能顺利入京。
林则徐治水场景图
东河河道总督管辖区域水文多变,灾害频发,是责任重大的苦差事。林则徐虽然是干练有为的能臣,但对自己能否挑起如此重担也没有多少把握。他自度“河工修防要务,关系运道民生最为重大,总督必须能运筹帷幄,统一擘划”。而自己对河工并不熟悉,对河防形势也不了解,一时间恐怕难以胜任。何况到了清朝中期,河务成为贪官钻营的巢穴,要根本杜绝其中弊端,无异于壮士断腕。林则徐对自己能否肃清腐败,也没有充分的信心。
所以林则徐以自己不谙河务为由,上奏请求朝廷另选他人。但道光帝对林则徐历来政绩非常满意,对他充满信任,认为他“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道光帝在收到林则徐请辞的奏折后,非但没有改变主意另择他人,反而下谕令催促林则徐迅速赶赴新任,不得再推辞。
道光帝还特地谆谆训诫,付以林则徐扫清积弊的膺命:“一切勉力为之,务除河工积习,统归诚实,方合任用尽职之道,朕有厚望于汝也。慎勉毋忽。”林则徐接到皇帝的谕令后,即从江苏扬州勘灾途中赶赴山东,在济宁接任东河河道总督。
林则徐十分感激道光帝的一再勉励,向道光帝表达决心:自己要“力振因循”“破除情面”“自持刻苦,不避怨嫌,以防意者防川,以纠心者纠吏”,努力整顿河工的积弊,以达到“弊除帑节,工固澜安”的目的。
林则徐到达山东任职后,便雷厉风行地开展治河工程。他时常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高粱秸进行检查,还查看沿河地势、水流情况。
除了常规治河外,林则徐还萌生了永除水患的想法。嘉庆道光年间,黄河治河局限堵口筑堤,总是在细节上小修小补,往往只是勉强支撑数年而已。林则徐经过实地调查,认为若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可以克服河患的巨大威胁。他指出:欲救江、淮连年淤塞决口的困局,必须改变黄河水道,改由山东入海。这样江浙的漕米运输可以轻捷许多,而运费也可以降低不少。
林则徐的想法,得到了好友魏源的大力支持。魏源经过实地走访发现,黄河在江苏境内的河道已经高悬地面,随着时间的累积,很大可能会决堤向北改道。林则徐借鉴魏源的意见,提出借人力让黄河北流的设想。但这一想法因工程浩大,遭受诸多朝臣的反对,最终未能付诸实践。在他去世五年后,黄河终因洪水泛滥决堤而自然改道,由山东入海,说明他的设想颇具前瞻性。
魏源
任东河河道总督164天后,林则徐奉旨调任江苏巡抚,从此离开山东。林则徐虽然任职河道总督时间不长,但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整个河务风气大变”。更为关键的是,从此他开启了治水名臣之路,
上任江苏后,林则徐依然承担着繁重的治水责任。道光十三年夏秋之际,江苏镇江、扬州、淮阴、徐州一带大雨滂沱,加上上游大潮袭来,江苏境内长江两岸的堤坝均遭到冲击。当年九月,沿江十分之七八府县被江水淹没,鱼米之乡成为汪洋泽国。林则徐一面向朝廷申请减免税赋,一面在江苏广设粥铺,赈济百姓。
洪灾退去后,林则徐利用在山东任上积累的经验,迅速在江苏境内开展治水工程。在他呕心沥血付出之下,江苏境内堤坝得到巩固,防御洪水的能力大大提高。
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后,又面临江汉平原水患频发的难题。他初来乍到,就对湖北防汛抗洪忧心忡忡。在给同僚的书信中,他焦虑地说:“久雨令人愁绝。”“薄堤似纸,不知何以御过夏秋也。”
梅雨季节,江汉一带天阴多雨,更让他寝食难安。为了防御洪水,林则徐冒着暴雨巡查沿岸大堤,督促河工加固河堤。巡查中,林则徐发现大堤内一处发生渗水,居民惊慌失措,四散逃离,形势非常危险。林则徐经过仔细查看,凭借自己治水多年的经验,断定大堤暂时不会发生决堤。他一边“谕居民不必惊悸”,一边和官员“捧土束薪,尽力守护”。经过官民齐心抢堵,大堤终于转危为安。
此外,林则徐还认真督修防洪堤塍、制定修堤防汛章程、疏浚淤塞河道、筹措防汛专款,尽一切力量保障江汉平原的安全。经过他细致有效的努力,素来易发生水灾的江汉平原,在他任上竟然始终安然。道光十八年秋汛,江、汉洪水并涨,“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实为数十年来未有之幸”。
《水经注》
林则徐卓有成效的治水成绩,不仅受到广大百姓的赞誉,也得到道光帝的褒奖。道光帝在林则徐的奏折中,亲笔朱批道:“凡事若能如是,有何不可挽回者?朕意在言外,卿其善体朕心,决意勉为之。”
即使后来被流放新疆,林则徐也曾戴罪在河南负责治理黄河决口,并受到百姓的欢迎和爱戴。
(来源:《大众日报》·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