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眠
亚眠坐落于法国北部索姆河畔,是皮卡第大区的区府、索姆省的省会。不论您迷恋古时历史,支持各类文化活动,还是热爱运动,想在大自然中沉思或单纯地爱幻想,那么法国城市亚眠都可满足您的需求,其特有的魅力,令人陶醉。
亚眠隐藏着许多闻名世界的瑰宝: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大教堂及钟楼、种植蔬菜的沼泽地区、儒勒•凡尔纳故居,适宜徒步或者骑单车远足的圣勒街区。这座城市最具名气的地标建筑为亚眠大教堂,是法国最大的教堂,是哥特式建筑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其宏伟的花窗玻璃也是亚眠大教堂的特色。皮卡第博物馆为这座城市的主要博物馆,收藏考古文物和画作,还有彩陶和陶器,特别是始于15世纪的圣母山协会的油画,是皮卡第原始艺术的唯一例证。每年的4月和10月会举办亚眠旧货集市,汇聚了近2000名业余或者专业的旧货商,来自欧洲的游客前来淘换他们寻觅已久的物品,绝对不可错过。
每年的12月份,亚眠还会举办法国北部最大的圣诞市场,可以购买到各种关于圣诞节的装饰品,集市的氛围令人愉悦而且欢乐热闹。
Amiens
必去理由:法国令人陶醉的城市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法国[France]
景点所在省、州:皮卡第大区 [Picardy Region]
景点所在城市:亚眠 [Amiens]
亚眠2020/21赛季第二客场球衣发布
法国亚眠足球俱乐部与赞助商PUMA一同推出球队2020/21赛季全新第二客场球衣。这件拥有“亚眠蓝”(Bleu d’Amiens)色彩的新球衣向人们讲述蓝色与亚眠这座法国城市间的联系。
“亚眠蓝”这种出自于当地广泛种植的植物所提取出的染料从中世纪起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为城市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无论是至今仍伫立在城市中心的亚眠大教堂,还是带有鸢尾花的蓝色亚眠市徽,都与“亚眠蓝”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件拥有“亚眠蓝”外观的新球衣上加入闪耀的金色元素装饰,无论是球衣胸前的俱乐部徽章、PUMA Logo以及胸前广告,还是位于胸口正中的纪念徽章,均以亮眼的金色形象呈现,以此庆祝作为城市地标性建筑的亚眠大教堂奠基800周年。
第2125回:彩色玻璃花窗教堂,亚眠沙特尔西敏寺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文章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黃劍博采風追影》Jumbo Huang Notes: Image-Text copyright reserved to Jumbo Huang)
有着鲜艳明亮的色彩,精致的宗教图案和故事情节的彩色玻璃花窗一直以来都是提升精神,启迪灵性的源泉。
彩色玻璃花窗为西方建筑装饰品,常见于教堂,装置于建物墙面上。在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彩色玻璃花窗艺术也很常见。其作用原理是,当日光照射玻璃时,可以造成灿烂夺目的效果。
而在电灯时代,夜间从教会内放射出的彩光,更是气象万千。早期彩色玻璃花窗多以圣经故事为内容,以光线配合图案的效果感动信徒。而一些教会所在地本地的传说和神话,也会进入其主题之中。近代以来,彩色玻璃花窗不仅出现在教堂,也在许多一般建筑中获得应用,在国内就有很多时尚青年在家庭装修时选择使用复古的彩色玻璃。
玻璃制作最早见于埃及。大英博物馆仍保有纪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一只蓝色玻璃瓶,罗马共和时代西方已有大量的玻璃生产。我国考古界在河北省古中山靖王墓发现的琉璃也已具备玻璃的效果。玻璃本身是硅、碱、石灰等原料高温烧成。
通常彩色玻璃花窗的色彩则是由于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不同的氧化金属成分而产生。但花窗的色彩也有可能是玻璃制成后涂装上去的。
玻璃的理论强度与硬度都很高,但实际表现出高硬度和低强度,非常易碎,这是因为玻璃的粘度较大,在冷却时其原子按照应力平衡位置排列的的速度较慢,远远赶不上冷却的速度,玻璃里面很容易产生较大的应力,所以超过2毫米厚的玻璃如果不退火,清理应力,那么不用碰它,它自己就会碎裂。现在我们发展出来的物理钢化的工艺是加热玻璃到一定温度,然后两面均匀、快速冷却,也正因为应力巨大,
所以钢化玻璃在遭到破坏时,释放的应力(物体由于外因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并试图使物体从变形后的位置恢复到变形前的位置)会使玻璃碎裂成小块,
而且不会产生尖锐的角。钢化玻璃其实是一种预应力玻璃,zhi为提高玻璃的强度,通常使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在权玻璃表面形成压应力,玻璃承受外力时首先抵消表层应力,从而提高了承载能力,增强玻璃自身抗风压性,寒暑性,冲击性等。
玻璃是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般是用多种无机矿物(如石英砂、硼砂、硼酸、重晶石、碳酸钡、石灰石、长石、纯碱等)为主要原料,另外加入少量辅助原料制成的。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普通玻璃的化学组成是Na2SiO3、CaSiO3、SiO2或Na2O·CaO·6SiO2等,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复盐,
是一种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彩色玻璃并不是钢化玻璃,但如果制作精良,彩色玻璃的使用年限并不比钢化玻璃短。尽管大家都以为钢化玻璃的寿命很长,但它会自爆,现在我们还能生产夹胶玻璃和中空钢化玻璃,实际上它们都是有使用寿命的。
公元十世纪起,西方的玻璃工厂在盛产硅土的地区广泛建立。它们在玻璃制作半溶解状态时添加金属氧化物使玻璃变色。例如在半溶解的玻璃中加入氧化铜会产生绿色,如果加氧化钴就会使玻璃变成蓝色,与浅黄色互补,使玻璃变为无色;假如加入金,就会让玻璃产生红色;如果加入硒,则会使玻璃成浅玫瑰色,与浅绿色互补,中和成无色玻璃。。。
玻璃的工艺种类很多:
瓶状胚心玻璃(Cylinder glass):此法为古代彩色玻璃花窗制作所广泛运用。即先以土石类材料制作瓶状胚心,而后敷以溶解之玻璃,待其厚度均匀后剖开胚心,反复压平。
吹制玻璃(Crown glass):16世纪以后民间玻璃材料广泛应用的工艺。即将溶解玻璃吹入瓶状模具,并转动模具以离心力使溶液均匀分布,待固着后剖开模具取得玻璃。此法可取得适当厚度的玻璃材料用于花窗以及其他场合。
板制玻璃(Table glass):此法广泛用于现代。即将玻璃溶液注于板状模台,由于高温玻璃溶液与冷却的金属模台剧烈作用,可以使玻璃产生厚实多样的纹理。虽然此法生产的玻璃有时称为“大教堂玻璃”(Cathedral glass),但其实并非盛行于古代,而是现代代发产物,并且以商业化方式大量生产。
红闪玻璃(Flashed glass):此指一种深红色的玻璃。是将胚心作法产生的无色玻璃在半溶状态注入另一装有红色玻璃溶液的模具中,使成品有一层红色的外衣。此法产生的深红色玻璃甚为昂贵。它可产生不均匀、富变化的红色玻璃、宝石色玻璃等花样。而且红色的外层可以施以刻画加工,
使内部的透明玻璃暴露,造成生动的变化。中古后期此法曾用于制作花窗上圣徒外袍的颜色,但晚期维多利亚时代与20世纪以后,才为民间工艺广泛运用。
决定窗中的主题与花样,例如圣徒或保护神等等。被描绘的主题,其相关文字也可能出现在花窗设计中。外围空间则由实际设计者填满适当图案。将图案以全真等比的比例画于石灰板上。此板稍后即用以决定玻璃规格并裁切、组装玻璃。小的花窗可能只有两个单位的大开口(左右各一),在上方加上小的开口。在西方重要的大教堂的正东与正西窗(一般称为“大东窗”与“大西窗”),则可以有七大块以上的主要开口。
将全真等比的石灰板切成不同单位小块。设计者决定偏好之工艺技巧以及可取得的材料,以便决定成品将取得的视觉效果。指定花色的玻璃制成后,依据石灰板规定规格被准确裁切。细节的图样如人物毛发等等,则于玻璃制成后以自建物内侧绘制的方式涂装。漆料包括铅粉、铜粉等成分,并以醋、酒等为镕剂。
将制成之各小块玻璃组装于有沟漕的铅制框架,而后将各大块框架焊接接合,并于玻璃表面涂上脂质以防风雨并固定。巴洛克时期与哥德时期的巨大教堂还需要将上述框架再以铜线绑缚于大的铁柱之上。而后固定到建筑物上。
花窗主題极为丰富,彩色玻璃花窗的制作要求较高的美学设计与科技工艺条件,尤其是大型花窗往往高达十余米或数十米,对材料、技术的要求甚高。花窗的安置实际上不是为使建物内部的人能透视外部,所以花窗,特别是大型花窗,实际上承担了“墙”的功能,是透光的墙,类似现代摩天大楼用钢化玻璃代替外墙一样。
花窗图案可能是有具体人物的,也可能是几何图案。人物造型一般包括圣经故事、圣徒神迹、地方保护神传说、文学与历史故事等等。现代建筑中,教堂以外的花窗也有很多主题。例如大学讲堂的花窗可能以科学、艺术为主要语汇,国会的花窗则可能包括、国徽、王室徽章或选区徽章。
16世纪大行其道的宗教革新思潮中,特别是新教观念,对一切形象化神与圣徒的作为极力加以反对,认为妆点神圣主题是人类傲慢与迷信的表现。其结果导致甚多中古时代的宗教艺术作品被摧毁。此一情形在英国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决裂后最为严重。大批英国与苏格兰等地的教堂雕塑、彩色玻璃花窗被粉碎,而彩色玻璃花窗工艺在英国甚至断绝了三百多年。目前在英国所看到的教堂花窗多是19世纪以后修复的。
但是在欧陆,特别是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地,彩色玻璃花窗的工艺仍在进展,并且取得更精致的成就。法国大革新时期也有不少彩色玻璃花窗被砸毁。
19世纪工业革命成熟后,英国也重新掀起热衷哥特式建筑时期艺术的热潮。当时天主教在新教地区也不再与基督新教有剧烈争吵,大量教堂被重修或新建,装饰受到重视,彩色玻璃花窗的需求大增。英国以机械化大量生产玻璃制品供应民生与建材,甚至销往美国,取得成功。
20世纪以后哥特式建筑又被新的艺术浪潮取代,若干19世纪成就非凡的花窗制作厂商因而消失。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大量欧洲教堂被炸毁,重建重修导致对花窗材料的新兴需求。其中西德的艺术家在此一潮流中领导了趋势,发展了新风。此时的花窗题材更为多样,世俗主题与大量生产成为花窗的潮流。若干西方学府且专门开设课程研究、制作彩色玻璃花窗。一个范例是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一项专案,该专案除了研究花窗,也为该州一个棒球场制作了目前世界最大的世俗主题彩色玻璃花窗。
当代彩色玻璃花窗的构件主要生产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波兰。
世界上有很多教堂都安装了精美的彩色玻璃,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教堂有:西班牙托莱多大教堂,英国利物浦圣公会大教堂,英国宾顿圣马丁教堂,西班牙昆卡大教堂,意大利,以色列和美国也有一些大教堂也安装了彩色玻璃花窗。
囿于篇幅,我现在只介绍几个典型的安装了大量彩色玻璃花窗的教堂。
沙特尔圣母主教座堂也称夏尔特主教座堂,位于法国巴黎西南约70公里处的沙特尔市。据传圣母玛利亚曾在此显灵,并保存了玛利亚曾穿着的圣衣,沙特尔因此成为西欧重要的天主教圣母朝圣地之一。1979年10月26日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届会议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沙特尔主教座堂最初以巴西利卡式兴建,公元8世纪到12世纪,沙特尔教堂数次遭火灾。1020年9月7日的大火后,在福尔贝主教的领导下,有木屋顶的仿罗马式主教座堂在原址重建,取代原有的巴西利卡式建筑。1194年6月10日的晚上,一场大火摧残了沙特尔主教座堂的大部分,但一位神职人员从废墟中找到了查理大帝取自君士坦丁堡送给沙特尔主教座堂的圣母玛利亚在耶稣降生时所穿的衣服,激起了大家重建的信心与热情。
1220年,新的主体建筑便已完工。 建筑的过程可谓是多重难关,大教堂主教雷诺希望可以有大片窗户增加采光达到神圣庄严的宗教场所,但这样势必得把墙壁跟柱子造细造薄,一旦有个闪失屋顶就会崩塌,后来建筑师挑战将罗马式的圆拱拉长成尖拱,并参考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的飞扶壁,才成功将教堂高度拉高窗户变大,
这个问题解决了,石材运送的问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型教堂都建在河边,如巴黎圣母院建在塞纳河中的小岛上,在河边石材可以走水路运送,但是沙特尔的河川又窄又小,根本无法运送,走陆路运送建筑计划恐怕在高额的运送费用下破产,正当计划可能搁浅时,幸好在几里外发现一处石材矿脉才解决这个问题。
1594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在此登基加冕。沙特尔主教座堂高114.6米(西端南塔较早建成,高约105米),面积5940平方米,西正门宽47.5米,最大玫瑰窗直径13.4米。是第一座完全成熟的哥特式主教座堂,法国哥特式建筑高峰时期的代表作,其建筑结构及平面配置成了以后各主教座堂模仿的蓝本。
西面大门有三个拱门,正面门楣上因有着耶稣基督的石雕,故以“王者之门”著称,是早期哥特式石雕艺术的经典。北面大门上雕有圣母和旧约圣经中的人物,而南面翼殿大门的浮雕则描述了基督的一生。因此沙特尔主教座堂被称为“石雕圣经教堂”。
另外拱门上有三个高窗,这象征着天主教“三位一体”的理念。玫瑰窗是圣母玛丽亚的传统象征。其上方十二道细密的联拱,以及玫瑰窗里十二个小圆形与松子形镂空装饰,都是象征耶稣的十二门徒。
西面的两座尖塔有着明显的差异,因为南塔于1145年至1170年建成,是晚期罗曼式建筑向哥特式建筑过渡的风格,较为朴素;而北面的一座建成于1507年,有更多的雕刻,并更纤细,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教堂内共有170多扇花窗玻璃,当中完整保存了100多扇12世纪到13世纪的花窗玻璃,这此彩色玻璃窗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绘画了4000多个拜占庭风格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其中部分北翼的玫瑰窗是路易九世的母亲布朗卡皇后所捐助的。许多画家曾将大教堂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
其中一幅知名的画作为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1830年所绘的《沙特尔圣母主教座堂》(收藏于卢浮宫)。Charles Fournier des Ormes和François Alexandre Pernot均分别于1836和1837年描绘了1836年6月4日的大火,其作品现今分别藏于教堂的圣器室和沙特尔美术博物馆。莫里斯·郁特里罗1912至1914年间(私人收藏)和Antoon Kruysen1957至1960年间(藏于沙特尔美术博物馆)。Henri Villain于1936、1938年绘制了教堂内部。
法国还有另外一座大教堂也大量使用了彩色玻璃花窗,它就是闻名遐迩的亚眠主教座堂,它也是法国最大的教堂,位于皮卡第地区中心,索姆省亚眠市,在巴黎以北一百公里。是哥特式建筑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亚眠主教座堂始建于1152年,由于在1218年遭受雷击而摧毁,1220年开始重建。南部塔楼(高62米)建成于1366年,而北部的塔楼(高67米)则在1406年建成。
亚眠主教座堂表现宗教题材的雕像非常著名。正门雕塑的是《最后的审判》;北门雕塑的是殉道者;南门雕塑的是圣母生平,这些雕像被称为“亚眠圣经”,是极具艺术价值的雕刻精品。宏伟的花窗玻璃也是亚眠主教座堂的特色。
除了法国,英国也有一些教堂大量使用彩色玻璃花窗,比如威斯敏斯特圣彼得协同教堂,它是一座位于伦敦市中心威斯敏斯特区的大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国君主(从英格兰、不列颠到英联邦时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曾在1546–1556年短暂成为主教座堂,现为王家胜迹。
由于威斯敏斯特教堂本身规模宏大,在华人界亦常被译作“西敏寺大教堂”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但根据英国国教会的正式划分,1560年之后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已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大教堂”(座堂)地位。(伦敦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圣保罗座堂,英国国教会首席主教座堂则是坎特伯雷座堂。)
传说中威斯敏斯特教堂在Saberht国王(Sæberht of Essex)时期就已经建成,最初建在泰晤士河中的一个小岛上。1045年至1065年间按照忏悔者爱德华的命令重建威斯敏斯特教堂。萨克逊王曾发誓要去朝圣,却没有信守诺言,教宗叫爱德华重建威斯敏斯特教堂赎罪。威斯敏斯特教堂最早是为本笃会教士而建的,于1065年12月28日完成。
1245年-1517年间威斯敏斯特教堂再次重建,第一阶段的重建工作由亨利三世组织,但是大部分的工作是在理查德三世时期由建筑师亨利·耶维尔(Henry Yevele)完成的。1503年亨利七世叫人建了一个礼拜堂。
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后,1534年威斯敏斯特教堂修院也被国王控制,并在1540年关闭。这段时期内原本给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拨款都全部被转移给圣保罗座堂。在女王玛丽一世统治时期威斯敏斯特教堂曾短暂地重开,但在1559年,伊丽莎白一世再次关闭了威斯敏斯特教堂。
1579年,伊丽莎白一世重开威斯敏斯特教堂,但规定由王室直接管理,并把建制从修道院改为法政牧师团。 从此管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人不再是主教,而是主任牧师(dean),而且由国王任命。直到19世纪,威斯敏斯特教堂是除牛津和剑桥以外英国最重要的学术重镇。钦定版圣经旧约的前三分之一和新约的最后二分之一就是在这里被翻译成英文的。
1066年,哈罗德二世在此加冕,他是第一个在此加冕的国王。同一年的圣诞节,征服者威廉也在此加冕,从此之后一般的英国君主(除了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绝大多数的英国君王都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加冕,只有少数几个君王例外,例如哈罗德二世和征服者威廉是由约克大主教为其加冕的,
爱德华二世由温切斯特主教加冕,因为坎特伯雷大主教不在英格兰、玛莉一世由温切斯特主教加冕,因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是新教徒、伊丽莎白一世是由卡莱儿主教加冕,因为资深主教都是天主教徒且拒绝为新教女王加冕、威廉三世与玛莉二世由伦敦主教加冕,因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拒绝承认新君。
1300年-1301年,加冕座内置加冕石,加冕座称为“圣爱德华宝座”。1308年之后的历次加冕都使用这一座椅。
亨利三世为了纪念爱德华而重建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并将他的遗体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亨利三世本人也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从此之后大多数的英国君主死后都葬在这里(不过亨利八世和查理一世之后大多数君主都葬在温莎)。
除了君主以外,贵族可以葬在礼拜堂,而僧侣和与教堂有关的人则葬在回廊。 1400年,乔叟葬于教堂南向甬道,而诗人可以葬在乔叟周围(即今天所称的“诗人角”)。逐渐,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安葬或竖立纪念碑就成了一种荣誉,今天威斯敏斯特教堂中安葬着的包括了英国的贵族、诗人、将军、政治家、科学家等等,奥利弗·克伦威尔死后曾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但是后来的查理二世下令将他的遗体掘开。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还有一座威廉·莎士比亚的塑像,但是莎士比亚葬在他的家乡,而不是威斯敏斯特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西大门上方,从1998年起安置了十尊基督教殉道者塑像。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不是古代的圣徒,而是在廿世纪期间殉道的当代信徒。
Jumbo Huang Notes: The term stained glass refers to coloured glass as a material and to works created from it. Throughout its thousand-year history, the term has been applied almost exclusively to the windows of churches and other significant religious buildings. Although traditionally made in flat panels and used as windows, the creations of modern stained glass artists also includ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and sculpture. Modern vernacular usage has often extended the term "stained glass" to include domestic lead light and objets d'art created from foil glasswork exemplified in the famous lamps of Louis Comfort Tiffany.
As a material stained glass is glass that has been coloured by adding metallic salts during its manufacture, and usually then further decorating it in various ways. The coloured glass is crafted into stained glass windows in which small pieces of glass are arranged to form patterns or pictures, held together (traditionally) by strips of lead and supported by a rigid frame. Painted details and yellow stain are often used to enhance the design. The term stained glass is also applied to windows in enamelled glass in which the colours have been painted onto the glass and then fused to the glass in a kiln; very often this technique is only applied to parts of a window.
The Cathedral Basilica of Our Lady of Amiens (French: Basilique Cathédrale Notre-Dame d'Amiens), or simply Amiens Cathedral, is a Roman Catholic church. The cathedral is the seat of the Bishop of Amiens. It is situated on a slight ridge overlooking the River Somme in Amiens, the administrative capital of the Picardy region of France, some 120 kilometres (75 miles) north of Paris.
The cathedral was built almost entirely between 1220 and c. 1270, a remarkably short period of time for a Gothic cathedral, giving it an unusual unity of style. Amiens is a classic example of the High Gothic style of Gothic architecture. It also has some features of the later Rayonnant style in the enlarged high windows of the choir added in the mid-1250s.
Westminster Abbey, formally titled 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aint Peter at Westminster, is a large, mainly Gothic abbey church in the City of Westminster, London, England, just to the west of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 It is one of the United Kingdom's most notable religious buildings and the traditional place of coronation and burial site for English and, later, British monarchs. The building itself was a Benedictine monastic church until the monastery was dissolved in 1539. Between 1540 and 1556, the abbey had the status of a cathedral. Since 1560, the building is no longer an abbey or a cathedral, having instead the status of a Church of England "Royal Peculiar"—a church responsible directly to the sovereign.
According to a tradition first reported by Sulcard in about 1080, a church was founded at the site (then known as Thorn Ey (Thorn Island)) in the seventh century, at the time of Mellitus, a Bishop of London. Construction of the present church began in 1245, on the orders of King Henry III.
Chartres Cathedral, also known as the 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Chartres (French: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 is a Roman Catholic church in Chartres, France, about 80 km (50 miles) southwest of Paris and is the seat of the Bishop of Chartres. Mostly constructed between 1194 and 1220, it stands at the site of at least five cathedrals that have occupied the site since the Diocese of Chartres was formed as an episcopal see in the 4th century. It is in the High Gothic and Romanesque styles.
The cathedral is designated a World Heritage Site by UNESCO, which calls it "the high point of French Gothic art" and a "masterpiece".
第2126回:贵霜帝国佛教东传,大月氏迦腻色伽王
一战中的亚眠之战,它颠覆了我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印象
1918年8月3日到11日,协约国的英法联军进攻驻守在亚眠的德国军队。大规模攻击从8月8日开始,当日,英国军队就向德军纵深推进达11公里,而且相对代价较小。这在以前的战役中,是不可想象的。
亚眠之战代表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了。此战协约国把德军打得没找着北,但我们通常在说一战故事时,似乎很少提及它。事实上它很重要,不但对一战重要,对以后的战争同样有很重要的意义。
就当时来说,一战跟以前的战争都不一样,是一种全新的战争。涉及的战斗方式、军队组成以及阵线的规模和武器的能力,前所未有前所未见。1914年时的协约国军队根本就无法适应一战的要求。
甚至到1916年,黑格还认为机枪的威力被高估了,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仍然跳出战壕采用密集冲锋的战法挑战机枪的能力。挑战的结果是当天英国人死了近6万人,成为英国陆军“最血腥的一天”。
但在此之后,英国军队的改变也是非常快速的。新武器、新战术等等纷纷出现。同样是索姆河战役,坦克首次登场,在之后的日子里,围绕着坦克的使用,开发了很多新的战术。
亚眠之战打了德国人措手不及,英国人并没有以发射火炮的方式预先通知(通常要先打几轮炮,炸得尘土飞扬之后,炮停了开始进攻),而是当火炮炸响的时候,坦克已经跟进,坦克之后就是步兵,这让习惯于听见炮响开始做准备活动的德国军队完全来不及反应。
英国人再次放弃壕堑,跟随坦克快速通过两军之间的无人区,这让德国火炮也不适应,两军纠结,他们无法提供有效火力支援,而英国人坦克却可以在德军阵地横冲直撞。
一战是火炮的天下,德国的炮哑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战期间,协约国专门研究了飞机侦查和炮火测距的技术,这让他们的大炮打得非常准,亚眠之战开始时,大多数德军火炮都被英国炮兵设定成目标。
从亚眠之战来看,英国人率先将部队从单一战法,改变为多兵种的“合同战法”。而这种战法,在二战中将会更加完善。
1914年时,很多英国人影响号召从军,是因为宣传上说,他们圣诞节前就可以回家了。可谁能想到,那些负责战争的将军们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们扔进两军阵前的“无人带”,一批又一批的士兵从此再也无法“回家”。在这些将军中,首席“屠夫”就是前面提到的道格拉斯.黑格。但让人更意外的是,确定亚眠之战新打法的,居然也是这位黑格。
黑格转变了,英国军队的打法也转变了。战争的中后期,正是黑格在全力倡导引进新技术,并推动新战术和新的训练方法,这才有了全新的亚眠之战。但人们对他的看法,却无法一下子从“索姆河屠夫”的印象中转变过来。
荣耀归于亚眠的战斗者。
亚眠之战让德军损失了4.8万人,其中3万人成了俘虏。德国的鲁登道夫后来将8月8日称为“德国军队最不幸的日子”。亚眠之后胜利向协约国倾斜,1918年的双11,大家不庆祝电商,庆祝一战结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