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景区概况:

北京市松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并于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从而成为北京市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松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延庆县海坨山南麓,地处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中,总面积4671公顷,距北京市区仅9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3′44″-115°50′22″,北纬40°29′9″-40°33′35″。作为北京市西北方向保存最完好的生态系统,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不仅使松山自然保护区在水源涵养,抵御风沙及空气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北京市民和广大外来游客接触自然的一处天然圣地。 松山自然保护区内群山叠翠,古松千姿百态,山涧溪水淙淙,谷中山石嶙峋,生物多样性丰富。保存有华北地区唯一的大片珍贵天然油松林,以及保存良好的核桃楸、椴树、白蜡、榆树、桦树等树种构成的华北地区典型的天然次生阔叶林。由于森林覆盖率高,这里野生动物的种类也相当丰富,据统计,松山记录到的野生维管束植物有713种,野生脊椎动物216种。 松山保护区的建立,为研究华北地区生物演替变化规律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场所,作为首都自然保护工作的一个窗口,她在石质山区物种的保护、现有植被改善以及结构调整等内容的科学研究、参观考察、自然科学教育以及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发挥有积极作用。

地理位置: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延庆县境内,距市区90公里,距延庆县城2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3′44″-115°50′22″,北纬40°29′9″-40°33′35″。西、北分别与河北省怀来县和赤城县接壤,东、南分别与延庆县张山营镇佛峪口、水峪等村相邻。在保护区腹地,镶嵌有一行政村,即延庆县张山营镇大庄科村。

功能区划: 功能分区是自然保护地进行保护和管理的有效和必要工具。分区能将不同保护级别和利用程度的场地划分开来,使保护地内某些区域得到完全的保护,而另一些区域则适当开放,为公众提供接触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 松山自然保护区共分为五个区域,分属三种类型,包括两个核心保护区、两个缓冲条带和一个实验区域。核心区: 松山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是天然油松林、落叶阔叶次生林及其蕴含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因此,核心区分两部分,其中北部核心区面积为1365.1公顷,西南部核心区面积453.9公顷,共计1819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4%。 核心区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保存着完好的天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这一区域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如确因科研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时,必须事先向保护区管理处提交申请和活动 缓冲区: 缓冲区分两部分,即北部核心区折缓冲区和西南部核心区的缓冲区。其中北部缓冲区面积为786.5公顷,西南部缓冲区面积为476.58公顷。两处缓冲区面积共1263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1%。 缓冲区是核心区与实验区的过渡地段,作为核心区的缓冲地带,可从事多种科学研究的观测、调查等到工作,但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森林采伐,一般不允许开展森林旅游活动。 实验区: 考虑到生态旅游和当地居民生活要求,松山保护区还设有实验区域。这是除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其他地带,包括东部的塘子沟(即现在旅游的主景区),以及保护区入口到大庄科村的沿线区域。这些区域长期以来的人为活动较多,现有植被相对较差,建有农舍和农田,因此基本无主要保护对象分布。该区面积157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68%。 实验区是保护区内人为活动相对比较频 繁的区域,区内可以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野生动植驯养繁殖及其它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延庆延庆

松山战役︱走近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昨日,玛御谷温泉小镇组织谷民们重访松山战役古战场,循着曾经烈士的脚步,我们登上海拔2000多米的松山主峰,当年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已然山峦苍翠,松涛阵阵。但遍布山头的战场遗迹,仍不难想象当年战争的惨烈:保存完好的战壕、掩体如同迷宫,当地村民时常挖到子弹、弹片,甚至还有已失效的炮弹……我们被这片土地深深的震撼着。

松山战役古战场

山川河流,都是历史的见证

1944年8月20日清晨,松山主峰高地日军地堡正下方,中国军队秘密挖掘的坑道中,150箱炸药静静地等待着属于它们的时刻。9点15分左右,大地突然颤动起来,松山主峰一股烟尘腾空而起,日军地堡被炸。中国军队冲上主峰,与残余日军血战……

▲松山战场遗址

▲松山战场遗址

71年过去了,附近的村民仍可捡到散落在泥土中的美制汤姆森冲锋枪的点四五口径子弹,日军三八式步枪子弹,甚至美制六零迫击炮弹等弹药,老乡对我们说:“小时候,这些东西山上多得很,有时一脚就踢出几个子弹壳……”

▲参观松山战场遗址

小镇谷民们实地走访战场遗址,才深刻理解小小松山为何如此难攻。松山战役正逢雨季,大雨滂沱,中国军队后勤运输困难,空中支援也受影响;松山居高临下,怒江峡谷尽收眼底,滇缅公路、惠通桥在日军目视距离内,我们的战士们只能从峡谷底部一路仰攻,面对的是如蛛网般复杂的日军工事;武器装备,中国军队也不占优势。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胜利都是血肉之躯铸起来的。

▲松山战场遗址

但是,中国军人的勇气与热血最终撼动了松山,全歼了守备松山的千余名日军,取得了松山战役的胜利果实。

今天的重生

我们仍然将曾经记在心里

我们登上主峰,那里有一棵特别的树。古朴挺拔,树干上却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弹孔。松山血战,山头炸为一片焦土,这棵树却挺立着、活着,带着烽火岁月中难以愈合的伤口,坚强地走向重生。

▲松山战役中的联络信

在松山主峰高地南侧几百米的地方,一片松林环绕的山坡上,402名中国远征军将士,面朝主峰方向,分列为12个方阵巍然站立。这组气势恢弘的雕塑群是2013年由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赠的。我们走在这片土地上,心中生出无限的敬畏。

▲松山战役中的小红军方阵

▲谷民缅怀战役中牺牲的烈士

曾经刻骨铭心,沉寂在历史深处。可是我们从来不曾忘记,生活本该这样,不忘初心,将历史记住,向着美好的方向出发。

目标国家5A级景区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开建

松山上的战壕

云南省列为2017年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项目签约暨纪念园展馆和配套设施建设开工仪式,昨日在龙陵县腊勐乡松山脚下举行。

松山是滇西抗战的主战场,共有遗址69个、遗迹815个,保存完好的战壕约1.32万米,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7个高地上,地堡、战壕、弹坑随处可见。

松山大战遗址于199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建设项目是云南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规划范围东至腊勐乡惠通桥,西至镇安龙山卡,全长56公里,范围720公顷,估算总投资逾10亿元。将新建松山战役纪念馆、滇缅公路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商业街、滇缅风情老街、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松山战役纪念碑、实战体验区、游道、旅游公路、水体景观、停车场、观景平台、滨水餐饮休闲区、服务中心、购物点、遗址遗迹修缮保护与展示,以及旅游标示系统、电、消防、绿化美化等配套设施。

项目规划建设年限至2020年,最终将打造国家AAAAA级景区,为申报世界遗产奠定基础。目前主要建设完成了松山遗址核心区旅游栈道、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大垭口沿街居民搬迁安置统规代建房屋及配套设施、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一期)、老干塘入口广场及周边环境整治等工程;完成子高地核心区标识说明及导览系统;启动实施松山战役纪念馆、滇缅公路博物馆、松山体育产业园、滇缅公路历史文化长廊等工程建设;实施保护与展示子高地爆破落坑及周边遗址遗迹文物本体清理发掘保护展示工程。

春城晚报 崔敏 通讯员赵剑波摄影报道

抗战历史画册中的悲壮一页——松山战役旧址

松山战役旧址位于保山龙陵县,主要集中在龙陵勐腊乡大垭口村和松山村,沿滇缅公路两侧分布,包括大松山、小松山、黄土坡、阴登山、滚龙坡和大垭口等地。旧址内现存有远征军及日军激战后留下的大量爆破坑、战壕、掩体、暗堡、兵舍、马厩等战争遗迹,在龙陵县城内还保留有日军侵华罪证遗迹,包括日军司令部旧址、日伪县政府旧址、日军军政班本部旧址、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旧址、东卡日军碉堡、老东坡日军阵地。

松山主峰远眺滇缅公路

松山战役又称松山会战、松山之战,远征军于1944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同年9月7日占领松山,历时95天,敌我伤亡比为1:6.2,是抗日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松山战役旧址是中国远征军全面进攻日军于滇缅公路设置的防御制高点松山的主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战场中重要的山地攻坚战场。松山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滇西战役的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它是滇西抗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是中国战略反攻阶段的转折性战役,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的战役,被美国西点军校作为二战中山地丛林攻坚战经典战例录入教材。

松山主峰及纪念雕塑

1993年,松山战役旧址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日军侵华罪证遗迹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松山战役旧址及日军侵华罪证遗迹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为松山战役旧址。

日军军政班本部现存建筑包括正房、耳房、厢房,均为土木结构建筑,为便于管理,后期修建了围墙和大门。占地面积8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正房的一部分及西耳房、西厢房、面房均被拆毁,因此现状院落已不完整,东南北三面新建围墙,东侧修建大门用于出入。正房为单层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现存2间,进深4间,木构架现存3榀,均为抬梁式;厢房为两层重檐悬山顶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带前廊,构架共4榀,均为抬梁式。

日军军政班本部旧址正房

日军军政班本部旧址厢房

日伪县政府旧址现存建筑由两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由东至西分别为面楼、过厅、正房,面楼与过厅之间为前院北耳楼,组成第一进院落,过厅与正房之间为后院南北耳楼,组成第二进院落,均为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0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过厅局部坍塌,大门已被拆毁,仅存基址,基本保存了院落及布局的完整。面楼为两层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3间,进深1间,木构架共4榀,均为抬梁式;过厅为单层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4间,进深1间带前廊,木构架共5榀,均为抬梁式;正房为单层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3间,进深4间,木构架共4榀,均为抬梁式;前院北耳楼为两层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2间,进深2间,木构架共3榀,均为抬梁式;后院南北耳楼均为两层重檐悬山顶建筑,面阔2间,进深2间带前廊,木构架共3榀,均为抬梁式。

日伪县政府旧址大门遗迹

日伪县政府旧址面楼花窗

日军司令部旧址为一组由面楼、正房、南北耳楼组成的四合院建筑,各单体建筑均为砖木结构,面楼外侧修建照壁及围墙。占地面积8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面楼为单檐两层悬山顶建筑,面阔5间,进深2间,木构架共6榀,均为抬梁式;正房为单层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带前廊,木构架4榀,均为抬梁式,南北耳楼均为两层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构架共4榀,均为抬梁式。

日军司令部旧址

日军司令部旧址面楼

日军司令部旧址南耳楼

三处旧址作为松山战役旧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地揭示了日军侵华带给广大民众的沉重灾难,使国民对二战时期日军侵华的罪行有了直观、生动的了解和认识,引发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警醒,教育全社会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向心力与凝聚力。同时,作为当地规模较大并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虽结构简单,建筑构件亦无雕龙画凤,但其朴实无华的建筑风格独具当地民居的特点,反映了那个年代龙陵地区的生活形态和技术水平,对研究滇西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战役旧址施工现场

受龙陵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委托,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了《松山战役旧址(日军军政班本部、日伪县政府及日军司令部旧址)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立项报告》,并承担了松山战役旧址中日军军政班本部、日伪县政府及日军司令部旧址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根据三处旧址的现场残损情况及勘察结论,分别编制了《日军军政班本部旧址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日伪县政府旧址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及《日军司令部旧址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现方案已获云南省文物局评审通过。

李岚,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