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灵源古寺

苏州灵源古寺

灵源寺位于东山碧螺峰下、太湖边的陆巷古村旁。据史料记载,梁天监元年由集善高僧始建,灵源寺因灵泉而得名,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原寺院规模宏大,占地百亩,僧舍千间,据说,灵源寺与杭州灵隐寺还是姐妹寺,闻名江浙沪。寺院元末被毁,明永乐十二年智昕禅师于废墟中诛茅寻楚,重兴灵源寺。历数二十六年至正统五年,高僧克勤住持续建,寺院规模及香火之盛大为当时东山之最。明宰相王鏊退隐还乡后,在寺院东南建之“可月堂”、“得月亭”等景物。以至清之民国十九年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先生题:“碧螺春晓”、旁建“碧螺春轩”,并书“灵源禅寺”四字石匾。

历代文人对灵源寺情有独种,有诗为证。清孔贞明《入灵源寺》诗云:“古寺在境内,来生人外心。岚光雨余谈,树色门前阴。施食舞山鼠,经马川野禽。问春春已去,苔径石深深。”充分表达了当时山门古木参天,虬枝偃赛,老干纷披,荫蔚蔽日,山鼠野鹤有情,必亦时时前来凭吊。明文征明《宿灵源寺》诗:“夜随钟梵入灵源,一笑虚堂解带眠。旋接僧谈多旧识,偶依禅榻岂前缘。离离松桧摇山月,兀兀楼台宿螟烟,尘句何年传倒此,烛灯试读已茫然。“记述当年-对语僧围烛,尘缘俗虑一时忘的景况。

灵源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被毁,仅存部份殿堂基石,整个遗址改作桔林,而与古寺同龄的罗汉松,虽历经千秋风雨仍依然苍翠茂盛,它既已见证了灵源寺过去的兴衰,又将展望着灵源寺未来的辉煌进步。

2001年2月19日,经批准,灵源寺恢复重建,恢复重建灵源寺以继承和创新的理念,积极倡导传统与时代特点相结合,总体布局以左、中、右三大块,“一区四园”五个功能区。中部为寺院的主体建筑礼佛区,将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念佛堂等建筑;左侧疥为般若园,后为净园;右侧前为菩提园,后为怡心园。整个灵源寺依山顺势,视觉丰富,既有宽敞的殿堂和开阔的空间、绿地和水系,又有僧舍生活区及景点,站在大殿位置,可将太湖风光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