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王上村

美丽乡村-王上村

隋泰陵脚下的一个“时尚村落”,田园风光自然秀美,被评为2018年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村内建有30亩的隋文化主题公园和5亩水塘。村貌整洁,民风淳朴。农耕、历史精神文脉滋养升华,振兴学堂、科考体验、特色民宿、地道美食。行走其中,美丽乡村的田园风光画卷徐徐展开,是杨凌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2018年在这里曾举办了一场百家千人宴庆祝丰收的喜悦。

离洛阳10公里孟津境内,有一座美丽乡村,还是小时候老家的模样

11月5日,星期天,秋高气爽,蓝天白云。我们慕名来到孟津县小浪底镇庙护村游玩。在村里这儿转转,那儿看看,感觉非常亲切,是小时候农村老家的模样。村民大多姓谢,很友好,讲起村史头头是道,很有自豪感。耳边响起费翔的那首歌《故乡的云》,正应了村头那条标语:老家这么美,常回来看看!

庙护村位于小浪底镇区东一公里,走进小浪底镇区的三叉路口,就有一块大石头,上写"庙护"两个大字,沿着路口向北走500米,进入庙护村中心。这里的民俗风韵浓厚,这里的古藤老树随处可见,这里的老屋老房无处不在,这里的故事传奇不断,这里的美丽令人惊叹。

刚一入村,一股浓郁的乡村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干净整齐的街道、文化浓郁的土墙、各种劳作的铜人塑像以及热情问候的乡民,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觉是那么亲切和放松。

庙护村,顾名思义就是受到庙宇保护的村庄。相传在元朝之前,该村并非此名。元朝末年时,该村所在的区域遭遇自然灾害,旱涝荒灾频繁发生,庄稼连年没有收成,而且突发瘟疫,匪盗横行,豺狼虎豹经常光顾村庄,伤害百姓……接踵而至的灾难让村民民不聊生。正在万般无奈时,一位道人建议,在村子四方各建庙宇消灾除害,村东建菩提庙祈求风调雨顺,村西高岭建三感庙驱避野兽,村南建瘟神庙震慑病魔,村北山顶建山神庙护佑平安。自此该村便风调雨顺,村子连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民的日子过得也太平美好。村民将这归功于四座庙宇的保护与庇佑。时间一长,村民便将该村村名改成了庙护村。

庙护村居于小浪底镇中部,北依黄河,南临邙岭,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村域面积3.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400多人。

1948年4月19日孟津解放,庙护成为孟津县人民民主政府驻地。67年过去,当时的县政府院尚存,周围分布着谢家祠堂等几十座清朝民国年间的院落,几十株300年以上的古皂荚树郁郁葱葱,后山顶的古柏更有1700岁的树龄。

根据这些元素,镇村选定"老家庙护"主题,大力实施村容环境整治提升,清理垃圾杂物,拆除不规范建筑,重点保护古祠堂、古院落、古树木,使庙护村焕发出古色古香的独特魅力。

电影胶片形式反映的老家、老人、老物的老照片。

村史馆

宝树堂,谢氏祠堂

谢氏祠堂。庙护村谢氏迁居此地500余年,建有500多年村史纪念馆,有晋代至北魏千年古孤树,村中谢氏祠堂建于明代,现存祠堂是清朝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重修的,原有祠堂坐北朝南,由大殿、拜殿、过厅、东西厢房、临街山门、照壁、月台等组成,规模宏大。

据考证是洪武3年(1370年),从山西长治长子县南陈乡苏村经洪洞洛阳凤凰台左寨沟为一世祖育胤公,一世祖有子三:分别是仲德、仲和、仲义。二世祖以冶铁为业,继承祖辈传统,看好朱村为黄河码头,东西有煤炭,南北交通便利,便于发展事业,风景秀丽,古代刘秀坟也在此地,定居此地。以前叫南朱村,后谢氏发展壮大,改成铁谢村,五世祖腾公又从铁谢迁徙到庙护村。谢氏祠堂历经百年风雨,年久失修。

近年,该村修缮谢氏祠堂,对东西厢房和过厅顶棚进行了翻修,新建了门楼,组织村里德高望中的老人将护村史、谢氏家规、祖训、家风、古今先贤、祭祖文等整理完善,并誊写在祠堂墙壁上,供族人重温家训、传承家风、见贤思齐,鼓励后人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泽被邻里。庙护村谢氏宗祠还是红色祠堂,孟津县政府第一届办公在本祠堂,第一届县长叫宫文彬,孟津县志上有明确记载。

纪念馆

早些年的"三转一响",指的啥?

聊天的老人,慢时光。

老活老事:杀猪、担粪

红薯饭。

对联:品下子乡土风味,铸圆梦不忘初心

"庙护大食堂"。据村民说这个食堂不仅是一个供游客吃饭休闲的地方,更是庙护人的精神寄托,它见证了整个庙护村的发展。

食堂虽说面积不大,但极富韵味:两栋房屋保留了六七十年代的原貌,主楼在原有的基础上用泥巴和青砖进行了翻修并用瓦片拼成各种镂空装饰。食堂主人还独具匠心地在石头和瓦片铺就的小道两旁栽种满了花花草草,如此闲适安逸的农家生活,怎能不让人神往?

老物件,保护的不错。

老井。不知养育了多少代人?

样板戏

反映旧时生活的雕塑接地气、吸引人

玉米丰收

老房子

送子奶奶庙

剃头

锄地

"光荣户"

永远革命

长年不住,快塌了

毛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红薯片

红色印记

门锁。

茅子!

斗鸡

记忆乡村

梦里老家

红心向党

永远革命

在该村的北岭,有一座406米高的山,山顶有一棵守护该村1700年的古柏。走近细看,三人方可环抱的树干向一侧倾斜,枝干纵横交错,宛如龙蛇缠绕,当地人称它为"孤柏奶奶"。村里人说,常有善男信女在树下烧香祈福,据说曾帮无数善男信女达成心愿,其中的神奇自不言说,至今仍是众人祈福的仙柏。

希望的田野

美丽乡村建设中,孟津县小浪底镇庙护村旧貌换新颜。过去这里的"老屋老房、老爹老娘、老物老件、老活老事"等,以墙绘的形式得到重现,使来这里的参观者有到"老家"的感觉,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

如今的庙护,已成为文明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人们寻找记忆中的老家。正如村中一面墙上所写的那样:

老家是我们儿时的家园,

老家是我们中年的回想,

老家是我们老年的牵挂,

老家是我们永久的印象。

是啊,每个人都有老家。无论漂泊多久、身在何处,故乡永远是融入血脉和真情的根,永远珍藏在心底。

老家这么美,常回来看看!

旅游线路:从孟津县城走省道314线,到小浪底镇区东1公里三叉路口向北拐,直达庙护村。

美丽乡村纪事 走进乡村看小康丨Vlog:探秘“隐藏”在小村庄里的“4A”景点

来源:吉网

随着中国吉林网采访团在孟家村采访的不断深入,一幕幕让人惊喜的画面走进了我们的镜头,无意间,一处村庄内的“4A”级景点再次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和注意。

采访团到达这里时,景点内已经有不少游客在拍照、赏花。有的是本村村民,更多的则是慕名而来。

2017年,孟家村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百佳美丽乡村”荣誉称号。其中“全国百佳美丽乡村”全国仅授予41个村庄,孟家村是全省的唯一。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李志明 郭雍皓 王涛 摄影 蒋盛松 摄像 马瑞

编辑: 郭龙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本文来自【吉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山东泗水美丽乡村东仲都现在变化太大了!

................................................................................................................................

金秋送爽鲜花盛开,丹桂飘香庆佳节。

2019年10月2日,行行摄摄应邀参加了原山东泗水县第三中学1989级同学组织的师生聚会,这次校友30年之后的师生重逢聚会,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立70周年庆祝之际,因此,赋予了这次师生相约聚会活动的特殊意义。

走进母校泗水三中校园看校园变化,回忆中学生活那段美好时光,再叙弥久愈深的师生深情,重拾美好纯真的同学情谊,重温老师走进新时代后再次给同学们上一堂别开生面富有新意的"堂课教学", 之后再走进日新月异巨变中的家乡美景之中,感受家乡泗水城乡伴随着伟大祖国70年来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行行摄摄拍摄了校友们这次活动的全过程,感受颇多,收获颇多。

今天把所拍摄的众多情境图片挑选编辑制作成文,与大家一起分享。

走进绿树成荫的泗水三中美丽校园,感觉已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

同窗共读情谊深,风霜雪雨三十载。2019年10月2日,在举国欢庆新中国70华诞的大喜日子里,同学们期盼已久的同学聚会在母校泗水三中喜庆举行!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转眼间,同学们从相聚母校时至今日已经30个春秋。当年的天真少年已经步入了中年人的行列,每个人也都战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自己、家庭、社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人生能有几个30年!真的该在忙碌之中停下匆忙的脚步找点闲暇,再看看熟悉的面孔,去听听久违的声音,去往事里走走。

走进美丽乡村东仲都.......

美丽乡村东仲都村,如今已发生了改天换地的新变化,眼前的景象让人感叹:这该是咱家乡泗水吗?

看了就亲切的柘沟大瓮,还有那些盆盆罐罐......

风景如画的龙湾湖畔乡村田园美景让人流连其中......

接下来,再到夹山头村等闲谷艺术粮仓走走看看.......

短暂的同学聚会泗水一日游就这样在匆匆忙忙中愉快幸福地结束了,期待着再过20年我们再相会,那时的你,那时的我,我们将会更加幸福,那时的我们伟大的祖国将会更加繁荣富强!期待那一天我们再相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