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级旅游景区
南屏曾名叶村,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村庄迅速扩展,明代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格局。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由于三大姓之间的相互攀比,竞争进取,促使南屏村步入鼎盛时期。全村一千多人丁,却有36眼井,72条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且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游客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位于南屏村心的叶氏宗祠“叙秩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坐东朝西,占地近2000平方米。当年大门上端挂有“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等金字匾额,门联为:“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大门两侧有一对用黟县青石精雕细刻的石鼓,非常威严。祠堂共由80根粗大的圆柱支撑,分上、中、下三进大厅。大厅为享堂,中厅为祀堂,下厅是吹鼓奏乐之地,也可搭台演戏。
南屏村的支祠与家祠,大都因做官、发财者而建造。建于明弘治年间的叶奎光堂,是当年叶姓祭祀其四世祖叶圭公的会堂,现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圭公名文圭,字天瑞,号南屏,明成化二年岁贡,曾任山西太原府岚县知县。李氏支祠则是祭祀晚清徽商巨贾李宗眉的。
除了祠堂林立,南屏村的古私塾园林和古民居建筑也比比皆是。位于村庄上首的“半春园”,又名“梅园”,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村中富商叶自璋为子女读书而营造的私塾庭院。园内有三大间书屋及半月形的庭院,还有对联曰:“静乐可忘轩冕贵,清游端胜绮罗尘”。因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的《西园记》而遐迩闻名的“西园”,坐落在叶氏宗祠前,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占地近1公顷,内设牡丹园、梅竹园、山水园、松柏园四大部分,是当时村人叶君华为孩子们读书养性而修建的。惜西园现已毁坏,今只留下石雕“西园”两字大门额紧及西园溪、西园桥及古樟等遗迹。村中还有“培阑书屋”、“陪玉山房”、“梅园家塾”等。
南屏村今仍完好保存有明清古民居建筑近300幢,幢幢结构奇巧、营造别致,如冰凌阁、慎思堂、南薰别墅、倚南别墅、雕花厅、小洋楼、官厅等。高墙深巷,长短不一,拐变抹角,纵横交错,游客进村,如入迷宫,真可谓“进得去,出不来”。一位开小车的外地游客说,他走过京、津、沪的街道不曾迷过路,可来到南屏却出了洋相。这绝非夸张之语。
依山傍水的南屏村,古水口建筑尤令人赏心悦目。一座长40米的三孔石拱桥横卧武陵溪上,桥上有石柱、石栏,桥额为斗大楷书“万松桥”三字石刻,传出自文学大师姚鼐手笔。走过万松桥,迎面是雷祖殿、文昌阁、观音楼和万松亭等古建筑群;后为万松林,有数十上百株参天古木巍然耸立。林中有南阳书院,还有一泓清泉,名醴泉。昔日雷祖殿大门联曰:“有功德于民则祀,能正直而一者神”。殿中壁画造型生动、宏伟气魄,远近闻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著名景片《菊豆》在南屏村拍摄,促成了南屏旅游业的起步。相继在该村拍摄的《大转折》、《徽商》等影视片,不断提高了南屏的知名度,被称作“中国影视村”。该村先后推出了“《菊豆》故乡游”、“高墙深巷迷宫游”、“名人古迹探访游”等旅游口号,来南屏旅游的客人更是络绎不绝与日俱增。
游记:净慈寺-南屏晚钟
但您(即便是杭州人)也未必知道以下几点:
二、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中唯一以声音意境而入选的景点,悠悠钟声,令人遐思;
三、净慈寺自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首建到清代,于南宋最盛,规模恢宏,经历近千年,屡毁屡建,难以计数。现在所见寺宇、山门、钟楼、后殿、运木古井和济公殿,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
四、别看现在游玩净慈寺的人不多,其实
它是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中国著名寺院之一,宋时为其鼎盛时期,被评为江南禅院“五山”之一,并以“南屏晚钟”称胜湖上。当时该寺中心五层主殿,两旁配有偏殿,各类阁、堂、轩、楼等三十三座,寺僧达数千人。人文荟萃,儒释交融,甚至大有超过灵隐寺之势。
在净慈寺门右边有一座“南屏晚钟”碑亭,净慈寺的钟声在历史上久负盛名。
唐代诗人张岱“夜气滃南屏,轻风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的诗句就已把净慈寺钟声的美妙写得出神入境了。
明太祖洪武年间,铸了一口重约两万斤的巨钟,每日傍晚,夕阳西下,暝色苍茫,钟声在群山碧空中回荡,响彻云霄。由于南屏山空穴怪石较多,钟声经石穴回荡互激,钟声传播到十多里外。可惜在清朝末年,铜钟在战乱中消失,钟声沉寂……
钟楼
直到1984年10月,净慈寺在日本佛教界的相助下,重铸铜钟。1986年11月21日,中日佛教界人士400多人欢聚净慈寺,举行了隆重的大梵钟落成法会,108记雄浑有力的钟声回荡在西湖上空,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重新鸣起,为祖国美丽的山湖壮色增辉。
这口铜钟悬挂在净慈寺重建的二层三檐的钟楼内,高3.6米,直径2.3米,重一万公斤。造型古朴,外面铸有《大乘妙法莲华经》,6.8万余字,铸造精致,每敲一下,余音达2分钟之久,余音袅袅,十分浑重动听。
钟楼前种有两棵娑罗树。
从现今的入口进入净寺,右一拐便是“小有洞天”
这里有水池、假山与一个不大的庭院,很幽静,的确是别有洞天。
在大雄宝殿西侧有济公别院,殿前有运木古井一口,这是净慈寺最具传奇色彩的殿堂,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
传说:重修净慈寺(一说为灵隐寺)木料供应不上,派济公外出募化。济公大大冽冽拍了胸脯,却日餍酒肉而返,寺僧问其所募钱几何,曰:“尽饱腹中矣。”他在寺中烂醉如泥地睡了三天,冥冥中暗使神通令六甲神相助,源源不断的大木便从寺中香积厨的圆照井中运出。一直拉到第七十根,在旁估算木料的木匠随口说了声“够”,井里的木头就再也拉不上来了。从此,圆照井被称为“运木古井”,那最后一根木头就留在井底,成为净慈寺最吸引人的“古迹”。游人到净慈,都要到井口去,借助蜡烛的点点微光,看一看永远守候在井底的神木。
运木古井
记得小时候来这里,有一小和尚持一油灯垂入井中
可见井中仍有一段黑黝黝巨木……
济公(1148-1209年),俗名李修缘,法号道济。他热情、直率,诙谐幽默而富有才学,乐于助人,颇有令名。
但民间传说中,济公却是一位不修边幅、不拘形迹的癫僧,连相貌也是似笑非笑,似愁非愁,似啼非啼,一半脸儿笑,一半脸是哭,哭中有笑、笑中有哭的尴尬。尽管他举止痴狂,被称作“济癫”,但道行高深,志端行笃,嫉恶如仇,敢作敢为,常做大快人心的好事.传说很多。古井运木即为其一。
殿中收藏的许多以济公为题材的艺术品
不过,殿中供奉的济公佛像
却是他罗汉真身
天庭饱满、地壳方圆、慈目善眉
也许是我在济公殿上开玩笑地念了咒语“唵嘛呢叭咪吽”,出殿一看,天空突然变色,大有风云际会之势!
值得一提的是,别院围墙上的砖雕很精致美丽,记载着一个个济公的故事,记得不要错过哦。
净慈寺的山门,按照寺院传统的布局这里应该叫天王殿。净寺也不例外,只是里面塑的并不是四大天王,而是两大金刚护法,所以我们叫它金刚殿。
这是上山的必经路。有一个浴佛功德池。
您需要虔诚静心地舀上一勺清水,
为佛沐浴
同时,这也是在洗涤自己的心灵!
我觉得十分有意思。
似乎在其他寺庙中没有见过……
我看见几乎每个经过的游客都会静心地浴佛
出了大雄宝殿,就一直沿着台阶步步向上、向上,似乎要走入云端……
果然这里佛光普照
视野顿时豁然开朗,远处的雷峰塔遥遥相望
寺内有一个与佛教有关的展览
到最高处就是释迦殿,金碧辉煌
向来是“晨钟暮鼓”,为何暮色降临唯有南屏山下有钟声?
第一种说法:
据说是这样——古代时候雷峰塔是楼阁式的塔,塔上有窗洞,古代雷峰塔有晚上要亮灯的习惯(一为照亮;二是吴越国王为了纪念雷峰塔建成这年圆寂的永明禅师,而在雷峰塔上点灯。)。雷峰塔上点灯的和尚,应该就是净慈寺的和尚。雷峰塔什么时候亮灯 得听净慈寺的钟声。
第二种说法:
古时杭州城,可没有现在那么大。西湖在城外,人们要通过清波门、钱塘门、涌金门出城去玩。到了傍晚,净慈寺的钟声一响,在城外的老百姓就知道了,该回城里了,有报时作用。而钟声响起后,沿湖一带的士兵,要把城门关闭了。
第三种说法:
这是个民间传说,济公六十岁那日,寺内长老感激济公特地作了一桌上等酒席请济公吃。而济公却一反常态,仅饮一碗,长老觉得奇怪,便问:“道济,为何今天只喝一碗酒?“济公回答道:“一生一百一,亦是一个一,一僧六十一,一碗了一一。”说罢双手合十,双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似醉非醉,面露笑容,圆寂而去。此时正是黄昏时分。长老为了纪念济公,便规定以后每日黄昏时分,也就是济公圆寂之时,敲响净慈寺的大钟,表示敬意。
又据说,康熙下江南时,曾想把“南屏晚钟”改成“南屏晓钟”,结果也没有改成,杭州老百姓都不同意这样改呢。
现如今,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宾、侨胞、游客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迎新活动。
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正好是新春伊始之时。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
南粤寻七巧,屏开“筷”成双!中秋假期,南屏筷箸文化节北山开幕
南都讯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之际,为了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滋润人心、凝聚民心、提振正能量,打造具有南屏特色的“乡情文化”,南屏筷箸文化节,于9月13日至15日在南屏镇北山正街杨氏大宗祠正式开幕,开启了为期三天的筷箸文化之旅。400件筷子、筷架、筷套、筷笼等展品展出。
13日上午9:30,在热烈的掌声中,南屏镇筷箸文化节正式开幕。传统汉舞《礼仪之邦》、琵琶独奏《半壶纱》、男女双人舞《知否知否》等一系列与筷箸文化息息相关的精彩表演节目陆续上演,博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现场更邀请了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会长徐华龙开设讲座,讲授“筷子的历史及其文化”。
除了表演节目和讲座外,文化节为期三天的展览将以实物、图片说明、视频演示等形式展出有史料记载以来的各类箸、筯、櫡、梜,以及近现代各种材质、造型、功能各异的筷子实物共计200 余件。其中将展出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期间的国宴同款用筷——印月筷。同时,还邀请了专家讲师讲解筷子的历史文化,举办收藏名家交流会,使现场观众在感受筷箸文化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南屏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不仅历史名人辈出,历史文化建筑星罗棋布,还有沙田民歌、醒狮等富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近两年来,南屏镇以党建为统领,持续推进自治法治德治建设,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创新,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自治法治德治工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实施意见》、《关于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党建引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建设家风村风民风,培育南屏特色文化的实施意见》等多份重要文件。通过开展红色文化、留学文化、敬老孝亲、醒狮艺术、疍家风情、传统节日文化等特色群众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提升社会凝聚力,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此次以筷子为符号举办首届南屏筷箸文化节,正是南屏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探索文化自信实践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焕发南屏文化新气象的一次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