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荐福寺)

小雁塔(荐福寺)

AAAA级旅游景区

小雁塔位于友谊西路南侧的荐福寺内,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成为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荐福寺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荐福寺的钟楼悬有一口金代明昌三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重10吨。钟声清脆锐耳,10里之外都能听的清楚。塔影秀丽,钟声宏亮,这就是称作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

小雁塔为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高43.38米,塔底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楣、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楣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愈促,秀丽玲珑,别具风格。门框为青石砌成。塔身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木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

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公元1487年,陕西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这种神奇现象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

小雁塔塔形秀丽,挺拔玲珑,与慈恩寺大雁塔的雄伟气概互相辉映,但因规模较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它以挺拔劲秀、娇小玲珑而闻名中外,是我国唐代精美的建筑艺术遗产,历来是人们瞻仰的胜迹。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72号

类型:古迹寺庙古塔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29-87803591

开放时间:

3月15日-10月31日:9:00-17:00,18:00清园;11月1日-次年3月14日:9:00-16:30,17:30清园,每周二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信息:

免费不免票,凭身份证领取;

登小雁塔30元

交通

乘坐21路、402路等公交在“小雁塔”站下车即到。

西安小雁塔,隐于闹市中的清净之地,唐代佛教标志性建筑艺术遗产

春节假期之间,如果要问我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是什么?那绝对是去了一趟西安,在小雁塔体验了一次敲钟祈福,感受了一场最具中国味的西安年,这种感觉如果没有身临其境是很难体会得到的,直至回到家后脑海中还一直浮现着西安旅途中的点点滴滴。

雁塔位于唐长安安仁坊荐福寺内,因此小雁塔也被称之为“荐福寺塔”,是一座建于唐景龙年间,有着1300余年历史古塔。千百年来,小雁塔一直是春节期间重要的祈福圣地,加之小雁塔旁的西安博物院,在这种具有独有的历史文化气息场所祈福是其他很多庙会所无法相比的,引得国内众多城市游人的到来。

进入小雁塔不需要门票费用,凭身份证换票即可,相比大雁塔兵马俑景点的人山人海,小雁塔要安静不少,笔者从兵马俑完全是被人群挤着往前走,而到了小雁塔瞬间舒服了很多,当然由于是过节期间,来此祈福的人数还是不少。当然,相比大雁塔的名气,小雁塔谈不上多大的名气,但这里依然保留着寺庙的清幽静谧,称得上是一处难得的休闲之地。

知道小雁塔的人一般都晓得“雁塔晨钟”,作为古“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是这八景之中唯一以声音取胜的一景,其中的铁钟为金代时期所铸成,撞钟声响清脆悦耳,据说方圆10余公里范围内都可以清楚的听到,古时人们用悠扬的钟声传达对亲人的思念,如今用钟声来对亲人、朋友及自己祈福。

据悉这次小雁塔敲钟祈福活动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到来的每一位祈福者皆可免费敲钟祈福,同时还有寻找福娃、仙子赐福、文创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而小雁塔现场的布置更是充满了年味的喜庆氛围。

题有《蔌赐荐福寺》的那座建筑慈氏阁,其中《蔌赐荐福寺》为明英宗亲笔题写,慈氏阁是一座明代重檐歇山式楼台,两侧设置有砖梯可登至楼台,慈氏阁整体建筑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基本上都被毁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为后搬迁至小雁塔附近复建而成。

再往前为大雄宝殿,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为单檐硬山式,整体造型稳重而不乏气势凌然,建筑古朴而韵味十足,其后高耸的宝塔为小雁塔。

终于近距离看到了小雁塔的真身,小雁塔始建于唐代,当时建造小雁塔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从天竺取经带回来的佛经等珍贵资料,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千余年历史的风雨洗礼,期间还有多次的战乱、地震,且相传期间还经历了三次塔身离合终不倒,绝对是一大奇观。

小雁塔属于典型的方形密檐式砖塔,原来小雁塔为15层塔身,后因地震现在保存下来共有13层,塔高约45米。在小雁塔的基座下有地宫,为竖穴形地宫;其塔身为单壁中空,有木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小雁塔代表了唐代佛教建筑艺术的遗产,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合了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到西安旅游,我认为小雁塔相比大雁塔、兵马俑等名气较大的景点更值得一去,不仅仅是为了感受这里浓浓的年味,更是为了一览这座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塔。

平顺荐福寺遗址出土的佛教石造像及龙门寺部分造像

平顺荐福寺遗址出土的佛教石造像及龙门寺部分造像

文物》 2004年11期 崔利民 刘林 宋文强

山西平顺县位于太行山南端,长治东部,其东南与河北河南交界。平顺境内古代建筑众多,数量居长治地区之首。荐福寺遗址位于平顺县西南30公里的北社乡东禅村。

荐福寺遗址出土的11件石造像,包括佛头像、单体佛坐像和背屏式佛坐像。5件底部有题记,其中包括4件纪年题记。除1件为细砂石质外,其余均为青石质。现分述如下。

细砂石佛头像(PGS:56)佛头高27厘米(图1)。磨光高肉髻,佛面清秀,双耳垂肩。

石佛头像(PGS:53)佛头高17厘米(图2)。头光大部残缺,像磨光高肉髻,丰丰圆,眉间凸起圆点状白毫。双目低垂,鼻翼略宽。辱线轮廓清晰,面容端庄恬静。

青石佛像(PGS:54)残高32厘米(图3)。佛像腰下残缺。磨光高肉髻,大耳垂肩。面略丰圆,面含微笑。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臂上曲于胸。

青石佛坐像佛连座残高32.3厘米(图4)。佛颈以上残缺。外着袒右肩袈裟,结跚跌坐于长方形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右手扶膝,左手置于胸前。袈裟下摆覆盖佛座。须弥座束腰四角有力士侧首蹲踞扛座。

唐垂拱二年青石弥勒坐像(PGS:9)连座残高57厘米(图5)。佛像颈上及左肩残缺,左手残。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右手抚膝,左臂曲肘于胸,跣足倚坐于束腰座上。袈裟轻薄贴体,衣纹清晰。底座正面阴刻发愿文10行,计50字。铭为:“夫金人入梦救苍生于菩提宝镜长悬俱登正觉垂拱二年二月二日牛君干为七生父母敬造弥勒像并二菩萨闻者皆得成果。”铭侧线刻一人,头戴樸头,穿圆领束带袍跪坐于地,于捧一枝莲蕾(图6)。垂拱二年为公元686年。

青石佛倚坐像(PGS;1)连座残高56厘米(图7)。头光大部残缺,圆形双重,上饰卷云纹。佛面丰圆重颐,高螺髻,大耳垂肩。长眉弯曲,眉间有圆点状白毫。唇线轮廓清晰,面相端庄。颈部二节蚕纹。袈裟贴体,左肩有花形带勾。左手抚膝,右臂上曲于胸。双腿下垂,跣足坐于长方形束腰仰覆莲须弥座上。须弥座四角有圆柱支撑,三面有兽头。正面兽头嘴中伸出二枝莲蓬,弯曲向上以承佛足。兽侧二人作跪拜状。

唐调露二年青石弥勒坐像(PGS:3)连座残高52.4厘米(图8)。头光大部残缺,高螺髻。佛面丰圆重颐,双耳垂肩,弯眉垂目,眉间圆点状白毫。嘴角内四,唇线清晰。颈部二节蚕纹。袈裟轻薄贴体。左手置膝,右手置于胸前,跣足倚坐。座束腰四角长柱支撑,座前一朵卷叶莲花,卷叶两侧伸出莲蓬以承佛足。长方形底座正面及两侧阴刻发愿文19行,计55字。铭为:“惟大唐调露二年四月廿六日佛弟子牛师褒清信女牛匡儿姐妹五人等上为天皇天后及七代先亡复为阿孃(娘)敬造弥勒像一区合家供养”(图9)。该像雕刻风格与PGS:1相同。调露二年为公元679年。

乾封二年青石佛坐像(PGS:5)通高42厘米(图10)。圆形头光,磨光低肉髻。佛面长圆,双唇微合,面带笑容。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腰中结带,结珈趺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左手抚膝,右手置于胸前,五指微伸。造像雕刻较粗糙。底座正面及侧面阴刻发愿文12行,计29字。铭为:“乾封二年十二月廿三日弟子广口敬造像一口上皇帝下及□廿成佛口”(图12)。

靳皈国造青石佛坐像(PGS:6)通高38.7厘米(图11)。舟形背光。佛波发高髻,面相长圆,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左手抚膝,右手置胸前,结跚吠坐于方形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底座正面及两侧阴刻发愿文12行,计26字。铭为:“佛弟子勒皈国及姐为法界普及沧生又为亡父每敬造石像一区”。字迹似与PGS:5相同(图13)

咸亨4年青石彩绘佛坐像(PGS:2)通高50厘米(图15)。舟形背光,佛波发高髻、面带微笑。颈部较粗,线刻二节蚕纹。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结珈趺坐于长方形台座上。左手抚膝,右手上举胸前。背光用蓝红二色彩绘缠枝莲花,佛体涂红黄色,彩绘现已部分脱落。长方形台座正面阴刻发愿文12行,计64字。铭为:“惟大唐咸亨四年四月廿三日佛弟子清信女罗绫并现在男师褒李宜为亡男师度师则师合等敬造像一区愿亡者早得生天现在者与法界同归此果俱升正觉”(图14)。咸亨4年为公元673年。

背屏式一佛二菩萨青石造像(PGS:4)残高40.5厘米。背光尖部残。右胁侍菩萨腿残。舟形背光,顶部二侧有勾云纹。主尊磨光高肉髻,颈部二节蚕纹。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结珈趺坐于圆形束腰须弥座上。袈裟下摆覆盖佛座。左手抚膝,右手上举胸前。左右胁侍菩萨束高发髻,戴臂钏。颈饰联珠纹项圈,肩部帔帛下垂。腰束带,下着薄裙,串珠状嘤珞由肩部斜挂至膝。跣足立圆形台上。

龙门寺位于平顺县东北65公里的石城镇源头村北。该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北齐、历代皆有修缮。现存最早的建筑是建于五代的三间配殿,遗存时代最早的造像是3件唐青石菩萨头像。1977年收藏于县博物馆内,现一并介绍如下。

青石菩萨头像(PGS:58)头高38.2厘米(图16)。束高发髻,额部束带,正中雕宝相花。

青石菩萨头像(PGS:56)头高38.5厘米(图17)。束高发髻。额与顶部束带中心各雕宝相花一朵。

青石菩萨头像(PGS:60)头高5。厘米(图18)。面形长圆,脸颊丰满,额心有圆圈状白毫。高髻。束带以上仅雕半朵宝相花,其余尚为毛石,似未雕完。

荐福寺始建年代不详。这次出土的11件石造像,从题记看大多为唐代作品。一件细砂石佛头像,似为较早的北朝作品,其造型与山东临胸明道寺北魏王延造像主尊像(SLF:68)相似。背屏式一佛二菩萨像(PGS;4)与山西壶关清凉寺遗址出土的麟德元年像相似。4件有纪年题记的均为唐代之作,依次为乾封二年(667年)、咸亨四年(673年)、调露二年(679年)、垂拱二年(686年)。其余未刻纪年题记的造像,从造型和雕刻风格看应属同期遗物。

龙门寺菩萨头像作为同一地舅唐代作品,可与荐福寺造像相互参照对比。

荐福寺与龙门寺造像皆有残损,被毁原因或与唐武宗会昌灭佛有关,长治地区唐代佛教造像以往发现极少,尤其是出土的造像,见诸报道的仅壶关清凉寺遗址出土的一批,雕刻风格与这批佛像有许多相似之,处。荐福寺与龙门寺造像,为进一步研究当地唐代佛教及造像艺术,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西安与大雁塔齐名的古塔,始建于唐景龙年间,又名荐福寺塔

藏在西安古塔,曾是长安城的地标,如今已是西安博物馆组成部分

西安是一座文化古都,这里所拥有的深厚底蕴,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收获颇丰,本身现在的工薪阶层,为了过上好日子,生活的重担,工作的压力,让人倍感惆怅,所以在闲暇时刻,为了找到解压的好方法,就要以旅游的方式,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在西安市就有一座古塔,有荐福寺塔的美称,四季皆宜到访。此景点就是小雁塔,其始建时间需追溯至唐景龙年间,跟大雁塔一起视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不仅是西安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国家认可的4A级旅游景区。

在国内方形密檐式砖塔为典型代表早期古塔就是小雁塔,起初塔高15层,现今也只剩13层。属于唐代佛教建筑物,塔外观让人感觉很是秀丽,正是由于小雁塔的存在,一时间成了佛教传入中原,并且属于跟汉族文化相互融合以后的标志性建筑物。唐高宗年间,皇帝通过筹钱的方式,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了一座佛塔,是为了安放玄奘印度带回的经籍专门建成,并且给它取了个雁塔的名字。

到了唐中宗年间,皇宫里的人出钱,协助道岩法师在荐福寺里面再次建了一座小点的佛塔,为了对这两座塔进行区分,就把最早建起的古塔以大雁塔来命名,荐福寺塔由于塔身外形跟雁塔超像,但是略小于大雁塔,索性就娶了小雁塔的名字。直到现在,两座塔的塔名在未进行过更改。直到唐末时期,因战乱频发,大雁塔多次惨遭破坏,寺院全部摧毁,唯有小雁塔得以保留至今。

小雁塔南北塔基上开了一券门,券门下面以青石踏步,唐代线刻布满于石门框上,门楣上面的天人供养像极其醒目。基座使用砖方台垒砌而成,现今有着较高艺术价值。基地下面建有地宫,也叫竖穴,基座上面则是塔身,二层之上宽跟高递减,塔身底层给人的感觉很高大。之后越往上就开始往里收,整体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秀丽,古韵十足。

最主要的是,小雁塔塔身中壁中空,犹如空筒式的内部竟然建有木构式的楼层,游客来到这里,想要登到塔顶,则可顺着木梯盘旋而上。小雁塔古建筑,能够较好的遗留至今,还是很难得的,如果有时间,你愿意来小雁塔一睹它的真容吗?

西安与大雁塔齐名的古塔,始建于唐景龙年间,又名荐福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