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沙柳河祥和塔位于刚察县县城西面,高21米,宽17米,围绕塔基周围共有108个经桶,与佛珠的108颗珠子相同。塔基之上建立着32个小塔,其中31个塔代表着刚察县31个乡镇村,另一个代表着刚察县佛协围绕着塔座,塔座四周绘有藏族图腾雪狮,用民族图腾捧起的塔座装满了全县各乡牧民亲手制作的泥塑雕塑,塔座底层度母佛像,中层是神塔肖像。在神塔肖像上还放置了21个度母塑像,每个塑像高1米。塔瓶中装满了经书。塔中装有虔诚向往和平的藏民族制作的泥塑佛像、-,佛塔的正前方修建了本康。民族祥和塔预示着刚察各族人民和睦共处,意在保佑刚察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
于都神秘的青云峰塔倒塌的秘密……
于都县段屋乡青云峰塔
(供稿:于都县志办)
青云峰塔倒塌神秘原因探真
青云峰塔建于清乾隆28年(公元1763年),塔体为正六边形,外边长4.0米,内边长约1.86米,底层墙厚1.85米,外对角距8.0米,内对角距约3.73米,层高和总高度不详,底层建筑面积约41.6平米,内空净面积约9.0平米,塔体采用内直外斜形成锥体,墙体用石灰、石子、河砂混合浇筑而成,其强度高,质量好,但塔还是倒塌,仅留残墙和塔基,倒塔原因众说纷纭,流传较广的是半神仙宗仙一笑语【喜欢倒塌】所至,再就是后人推论清嘉庆7年(公元1802年)于都发生地震所至,但都无历史记载和科学根据,令人难以置信,从开挖现场察看结合地质勘察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倒塌的真正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基础质量差,采用干砌片石基础,不仅砌体强度低,而且整体性也差,在重力作用下,不能满足整体传承荷载的效果,其基础埋置深度也不足1.0米,约0.70米,不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二、地基承载力严重不足。地基持力层承载力仅达100KPa,而塔体总重达9000KN(数据取值按重建后的塔进行推算)。在不取安全系数的情况下,基底面积需90平米才能满足要求,而实际有效基底面积不足40平米,当安全系数为1.5时,基底面积需135平米,才能确保塔的安全。
三、土层分布不均匀,第一层粉质粘土,南侧土厚仅0.60米,而北侧土厚达3.20米,当南侧地基持力层压缩变形至极限时,而北侧的地基持力层仍持续在下陷,导致塔体缓慢向北侧倾斜,当塔体倾斜到一定角度时,塔体失稳而倒塌。
综上所述,倒塌的真正原因应是:基础质量差,地基持力层承载力严重不足,土层分布不均匀,在重力作用下,导致地基持力层变形破坏、基础失稳、沉降不匀而倒塌。
塔虽毁,但先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永载史册。
重建青云峰塔告族人书
揽苍穹天光,聚天地灵气,夺神工改天命,乃我华夏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族先祖为祈求后裔子孙文运昌盛,于公元1763年在宗祠对门祖山小佛岭峰巅修建青云峰塔(又名文峰塔),以上承天光,下就地德,阴阳调和,钟灵毓秀,“彩云笼笔岫,绚烂出文章”。佑后裔子孙人文蔚起,青云直上,建功立业,泽被四方。但因受当时工艺技术条件所限,塔刚建成或建成后不久则倒塌。后人究其原因,一是基础不牢;二是地震所致。前者因素居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修塔至今弹指已经二百五十载,先祖重修宝塔宏愿,至今仍是一件憾事。
青云峰塔遗址在玉泉山寺右后佛岭峰巔。登临塔址,则见数十段断裂的巨大沙石、石灰浆混凝体自南向北杂乱散落在地。基座残留的十余米断塔仍不失当年的威武雄姿,如宝剑锋刃直指苍穹。眼见此景,先祖修塔的壮观场面仿佛依稀可见。遥想当年,先祖靠肩扛手推、磨趼砥砺,硬是用原始的技艺修建成这一宏伟的建筑,这需要何等的气魄和毅力,先祖们的壮举使人顿生敬佩之心。可惜塔倒碑残,留下几百年遗憾。站在峰巅,天风松涛,轰鸣山谷,不绝于耳,恍如先祖环列四周,似唏嘘、似长骕、似呐喊、似询问,何日复见青云峰塔耸立在峰巅之上?面对斯景斯地,每个有血性的龙溪先祖裔孙无不感觉一腔热血在胸中激荡,一股宏扬光大先祖基业,完成先祖未竞事业的豪气油然而生。
人云:盛世修谱。或曰:修塔亦然。先祖修塔,适逢乾隆盛世。时至今日,国泰民安,龙溪合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有盛世之兆。现族中许多年长的族贤和中、青年才俊纷纷倡议重建青云峰塔,一则继承完成先祖宏愿;二则打造旅游景观,弘扬客家人文精神。此乃善事义举,合族应鼎力赞襄玉成。
青云峰塔设计为七层,塔高二十五米,砖混结构。宝塔座南面北,上承天运,下接龙脉。宝塔成,则聚天地之灵气注此一脉,佑我龙溪子孙青云直上,万载兴隆。
重建青云峰塔工程浩繁,所需资金颇多,非举全族之力,不能克竞全功。望龙溪合族先祖裔孙凝聚在“世庆堂”的牌下,族贤登高一呼,四方千万声回应,“为祖争光!为龙溪争光!”的呐喊化作具体行动,踊跃集资捐款玉成此事。钱财运转,惟德者居之。乐善好施,谱记碑刻,千古留名。柜存窖戴,恐人知晓,日后风吹云散,了无痕迹。此等事例,不必远寻,我族先祖,至今评说。建塔捐资不分先后,以多少为序。宝塔竣工之日在塔旁立碑纪念,捐款多者鸿名在前,捐款档次以鸿名字体大小区分排列。
青云峰宝塔耸立佛岭峰巅之时,就是建塔有功之士子孙后代文昌武运像雨后春笋勃发之始。
龙溪重建青云峰塔筹备小组
萧大庆撰稿
二0一二年孟夏
重建青云峰塔记
(作者:萧大庆)
青云峰塔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重建于公元二0一四年。塔座在原基址建造。现塔高25米,塔形六面朔风,塔身七级重檐,塔体孔筒砖混结枃,塔胎呈六角形,外径8米,内径3.9米。外墙素色粉饰,塔檐玄灰色琉璃瓦装饰,古朴典雅,端庄大方。一层塔楼门楣上镶嵌一青石板,上刻“青云峰”三个遒劲的大字,门洞两边石刻一对联、上联:玉峰耸峙,彩云笼笔岫;下联:瀚墨锦书,文光射斗魁。(萧大庆撰联,萧武彬书)
是为记。
宝塔建成,乡民欢欣,记其缘起,勒石为文。
颂曰:
峰顶建塔。气势巍然;凝重大方,挺拔庄严。
蓄纳祥瑞,文笔插云;吞吐日月,华柱擎天。
龙乘地脉,凤蔚人文;山水增色,万家泽润。
宝塔既成,泽被乡民;灵气覆地,精华禀山。
敦品励学,文风氤氲;新秀才俊,竟发勃然。
斯塔神形,画龙点睛,法书之印,承接天灵;
涵养山川,深藏余韵。上告先祖,下泽子孙;
龙溪明日,大可期矣。
公元二0一六年仲冬
重建青云峰塔大事记
2012年05月20日
在上塘村部召开龙溪各房代表重建青云峰塔筹备会
2012年06月10日
在聚福楼召开部分在于都工作的乡贤关于重建青云峰塔的座谈会
请于都设计院设计塔体式样
2012年06月12日
2012年06月16日
审核“告族人书”并印发
2012年08月18日
在县城银海大厦召开“重建青云峰塔动员大会”
参会人员:龙溪两村的书记,龙溪籍在于都工作人员及乡贤
2012年10月02日
在上塘小学召开龙溪两村村组干部及段屋龙溪萧氏各房理事会人员会议,部署建塔有关事宜
2012年10月21日
龙溪两村书记与县城有关人员在聚福楼研究建塔理事会机构人员组成及捐款收集工作,制订财务管理等工作制度
2012年11月25日
理事会去赣州召集龙溪籍住赣州有关人员商讨建塔事宜
2013年2月13日
在宗祠召开建塔捐款及鸿丁款收缴调度会
2013年3月5日
请赣州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对青云峰塔遗址进行地质勘探
2013年3月19日
建塔理事会在聚福楼与许阳生签订建塔施工合同
2013年3月21日
日课先生萧秋林确定建塔日课
2013年3月28日
2013年3月31日
举行青云峰塔起符动工仪式(日课:癸已乙卯丙申癸已)
2013年4月3日
理事会派人去监察原塔址地基开挖情况(未修建地宫,未搞基础加固)
2013年4月28日
举行地宫定宫仪式(日课:癸已丙辰甲子甲子)
2013年5月29日
塔基承重桩井开挖验收(共35米)
2013年8月6日
青云峰塔基座浇铸
2013年9月7日
举行塔体开建仪式
2014年11月16日
举行塔体封顶仪式(日课:甲午乙亥辛卯甲午)
2015年4月5日
举行峻工谢符仪式(日课:乙未已卯辛亥辛卯)
2016年1月16日
在宗祠举行宝塔峻工庆典大会
(作者:萧来寿)(选自《重建青云峰塔纪念册》;
供稿:于都县志办)
“鲁南灯塔”王家湾
十月的山亭,花果飘香。
10月19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王家湾——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揭牌仪式在凫城镇王家湾村举行。
王家湾村优美的自然资源,深厚的红色文化,在山亭区委、区政府的统筹挖掘和精心打造下,得到大力发掘。村头的鲁南“红色灯塔”标志性建筑和村里的石板小巷、沧龙泉、栩栩如生的墙体版画,无不吸引着游人驻足……
《选举现场再现》等20余幅墙体版画,再现了历史情景,仿佛穿越到激烈的抗战现场。潘振武将军的回忆录《鲁南峄县红色政权的建立》记载了王家湾“三三”制和“豆选法”的经典民主选举及王家湾会议为发动鲁南抗日战争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指示:‘党的主要任务是在战区和敌后放手发动和武装群众,扩大抗日根据地。’”“县动委会经过几个月的工作,有了很大收获……决定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召开峄县民主代表大会。”“四乡的群众穿着盛装,敲锣打鼓高高兴兴地来到王家湾,参加代表大会开幕式共有三四千人。”“我被选为第一任县长。”“峄县及鲁南的抗日民主政权……成为我军胜利开展游击战、埋葬日寇的依托。”
峄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开创了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组织大生产,发展工商业、税务业,协助抓好农业生产。尤其是在1943年,条件最艰苦的时候, 组织大生产,实现自给自足,为抗日队伍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将减息减租、土地革命和税务挂钩,实现农民由没有土地向拥有土地转变,劳动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对革命的迅速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为了保护和发掘省级文保单位——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旧址,山亭区委、区政府将该旧址及所在村进行抢修和规划建设,并列入2016年重点项目,投资近600万元,完成鲁南“红色灯塔”标志性建筑一座、核心区9户42间旧址修复、5000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4600平方米停车场等主题建筑和配套设施。
揭牌仪式结束后,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走进王家湾大型文艺演出在民族交响乐《胜利会师》、《步步高》的音乐声中拉开了序幕。歌伴舞《阳光路上》勾勒出了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群舞《唱支山歌给党听》、《英雄儿女》、《红色英雄》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岁月,熟悉的旋律,激越着对信仰的渴望。配乐朗诵《热血铸丰碑》展现了英雄们的勇敢战斗,换来了我们中华儿女美好的生活。流行乐《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用另一种方式深切缅怀红军战士,合唱《十送红军》、《又唱微山湖》、《在希望的田野上》将演出推向高潮。
整场演出表达了对革命先辈不怕吃苦、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敬仰,以及新时期中华儿女以民族精神自励,不忘革命先辈、不忘历史、不忘国耻的激昂情绪。
历史上真的有“托塔天王”晁盖这个人吗?
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里所写的晁盖,是梁山泊早期的首领,他和吴用、阮氏三兄弟等人密谋劫取生辰纲之后,上了梁山,由于“白衣秀士”王伦不肯答应把他们留在山中,激怒林冲火拼王伦后,推举晁盖为梁山泊新的首领。
后来,晁盖在亲自率领人马攻打曾头市时,被史文恭以毒箭射中身亡,晁盖死后,宋江才当上了梁山泊的头把交椅。
那么,在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这位“托塔天王”晁盖呢?
最早记载晁盖其人的是南宋的龚开(1222~约1302年)所著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在这部有关水浒人物故事的早期资料里,铁天王晁盖的赞词是:
“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洪炉。”
这四句赞词勾画出一个铁人般的铁塔大汉,但是, 这位铁天王的排名仅仅是在第34位,可见晁盖在三十六人中的地位是很低的,这大概是最接近历史上晁盖的真实描述。
宋、元年间的作品《宣和遗事》中,也记载了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并且,该书也记载了晁盖当过梁山泊的首领,但为时极短,所起的作用不大。
在鲁西南的民间传说中,晁盖、吴用等人原在棘梁山占山为王。棘梁山又名司里山,位于梁山北约50公里。
由于宋朝东平府派大军进剿,晁盖等人不得已转移阵地,与梁山泊上的宋江所部合并成一处起义大军。
晁盖的义军转移阵地后,宋军放了一把大火,将他们的聚义厅和粮仓都烧了个干净。至今棘梁山东南角仍有粮仓旧址,在粮仓北面的聚义厅旧址,也有一块巨石,巨石之上有几个石洞,传说是当年起义军插大旗的旗杆之座。
郓城县的群众,也都说历史上的晁盖确有其人。清代初年,梁山泊所在地的寿张知县曹玉珂写的《过梁山记》中说:“晁、宋皆有后于郓(城)。”
至今山东省郓城县西北的晁庄村的晁姓人,都自称是晁盖后裔,并说郓城县的黄堆集就是当年的黄泥冈,郓城县白垓村就是“白日鼠”白胜的家乡,白胜井至今尚存。黄堆集酒厂酿造的白胜酒,就是用传说中的白胜酿酒用的古井水酿造而成的。
根据上述这些资料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北宋末年,晁盖确实是真有其人的,并且也是“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的宋江所带领义军中的一员。
只是出人意料的是,晁盖在义军中的地位很低,远远没有在《水浒传》中所说的那样,上梁山后,能一直担任大头领直到中箭身亡。
本文参考自:《中国历史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