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级旅游景区
江村始建于隋末唐初,有1300余年的历史。据记载,咸丰初年(1851年)江村人丁达8万余口,号称“小杭州”。全村共有书屋9所,“重诗书,勤课诵,多延名师以训子弟”明清时期,江氏族人考取进士、文、武举人,明经126人,发国初十年又出博士、学士17人,这在中国的古村落中,极属罕见。1938年,宁国府属六县联中师生员工两千余人由宣城迁址旌德江村,八年间,在江村求学就读的学生竟达八千余人,在海内外颇有声誉。发达的文化蕴育了江村英才辈出:革命烈士江上青(-主席之父);清代医学家“人痘接种法”发明者江希舜;清代翰林院编修、书法家江志伊;中国社会党领袖江绍铨;《语丝》发起人、民俗学家江绍原;著名数学家江泽涵;胡适夫人江冬秀等都是江村的骄傲。民国代总理江朝宗;民国安徽省长江绍杰;民国海军将领江泽澍等也出自江村。“父子进士”、“兄弟博士”更是世代传诵。
明清时代,江村渐入鼎盛,村中最多时建有八座宗祠,巍峨壮观;老街牌坊接踵林立,岿然雄踞;二十四天井古民居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数十亩之广的聚秀湖汇聚金鳌山飞流直下的双溪之秀。历经千年沧桑,现在江村境内牌坊、老街、宗祠、民居风韵依旧。周围“黄峰晓日”、“天都耸翠”、“箸岭晴雪”、“狮山著雨”、“羊冈夕照”,景色旖旎,如诗如画。进村有故事,入目皆文章。
据江氏宗谱记载,夏禹国相伯益子玄仲,被禹的儿子启封于江国,是为江氏始祖。江玄仲第八十六世孙文学家江淹是南北朝梁时考城人,任宣城太守。江淹五世孙江韶0山水,是位著名的风水学家,他遍游黄山、白岳,发现旌德金螯山浑然淳厚,有蓬勃不可遏之势,是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于是举家迁徙卜居旌西金螯建村族居,始称江村。
江村,枕山环水,阡陌纵横,山川灵秀,前有山峰耸然侍立,后有幽谷深藏,金螯雄居其中,狮山、象山卧居江村村口左右。村中龙溪、凤溪环绕,汇锁村口聚秀湖。村口聚秀湖周旁古庙宝塔,诗碑堤栏,垂柳秀荷,相映成画。有诗云:“日照古庙生紫烟,湖中聚秀狮山影。龙恩浩荡今犹在,夜空荷香江村情”。徽商及仕官的积年造化,使江村一度享有“小杭州”美名。江村人曾用诗赞美村口的水口文化及蕴含的诗情画意:“金螯古迹八朝留,村容美景似杭州。三潭印月侪聚秀,文昌宝塔若雷峰。”
江村连年遭受严重的旱涝虫灾,加之太平天国残兵劫掠,江村“十室九空,遗子之民至于相食,所存者不及嘉道盛时百分之一。”村民背景离乡,流落四方,难民大多从芜湖顺江而下,及至南京、扬州落户。-主席的尊祖,就是这个时候迁居扬州的。村中曾有宗祠9座,牌坊18座,书舍9所,藏书万册,以及育子弟8000余人的抗战时期六县联中。明清时期,江村造就了进士18人(其中授翰林院编修4人),文举人42人,武举6人,另有明经40人,辟举4人。民国初十年出学士、博士18人。这在中国古村落中实属罕见,同时,也为徽州许多古村落望尘莫及。
厚积的历史文化蕴育了江村英才。“豪杰梓刻家谱中”,其中主要代表人物:唐侍御史江全铭,明顺天府推官江中文,明湖广分巡江廷寄,明护理南河总督清河道江瀚,二品顶戴翰林院编修江树昀,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二品戴江麟瑞,清代医学家“人逗接种法”发明者江西舜,清翰林编修、书法家江志伊,民国为国捐躯的海军将领江泽澍,《语丝》发起人、民俗学家江绍原,民国北京市特别市长、代总理江朝宗,民国安徽省长江亢虎,还有文化教育巨子胡适夫 人江冬秀,革命烈士江上青(-主席之父),数学泰斗著名数学家江泽涵都出自江村。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庄后江村探索发展乡村旅游
篁山溪流域栖息着白鹭、海鸥等野生鸟类,该村利用资源优势,以众筹方式筹集资金100多万元,成立了鸥江文化旅游休闲中心,围绕海洋文化、农耕文化等重点,开发3条乡村游路线:以发展现代观赏型农业项目为主题,开发从营边埔尾经后江后海地到省道206线(榜秀路),长约1公里、宽约3米的田野观光步行道旅游路线,重点培育后海地观赏型农业,建设淡水鱼养殖基地和农耕文化展示馆;以发展篁山溪竹排观光旅游为主题,开发从鸥江九孔闸门直通营边、东庄、锦山、笏石等地水道旅游路线,建设海盐文化展区、鸥江白鹭保护区、海洋水产养殖文化体验区、竹排民俗文化休闲体验区,并以观音亭为依托建设素食餐厅和胜利围垦文化展示馆;以鸥江海浴为主题,开发从九孔闸门到马厂妈祖阁旅游路线,重点培育滨海休闲文化,建设鸥江海浴中心、船舶文化体验展示区、海滨休闲步道和渔钓中心等,为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出处:湄洲日报 吴志军 许福生)
【泾县周边游】距离泾县68公里 有一座近1400年历史的古村落——江村
江村 ,位于皖南山区,地处黄山北麓,距离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风景区30公里。距离泾县县城68公里。
江村风景
鼎盛时期八万人口,有着近1400年历史的古村落,诞生了126位进士、举人、博士的藏龙卧虎之地。
江村大门
江氏宗谱
江氏宗祠
江村枕山环水,阡陌纵横,山川灵秀,前有山峰耸然侍立,后有幽谷深藏,金螯雄居其中,狮山、象山卧居江村村口左右。村中龙溪、凤溪环绕,汇锁村口聚秀湖。
聚秀湖
聚秀风光
神奇的聚秀湖
第七届全国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3日在中国(深圳)文博会T8旅游创意(保税)园分会场成功召开。论坛上发布了由中元品牌价值研究中心评价完成的2017《最美古村落》榜单。旌德县江村榜上有名。这是继第六届全国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安徽旌德县江村再次入选《中国最美古村落》公益榜单。
江村全景
村口聚秀湖周旁古庙宝塔,诗碑堤栏,垂柳秀荷,相映成画。有诗云:“日照古庙生紫烟,湖中聚秀狮山影。龙恩浩荡今犹在,夜空荷香江村情”。徽商及仕官的积年造化,使江村一度享有“小杭州”美名。
笔架牌坊
闇然别墅
江村人曾用诗赞美村口的水口文化及蕴含的诗情画意:“金螯古迹八朝留,村容美景似杭州。三潭印月侪聚秀,文昌宝塔若雷峰。
江村风景
*关注江村旅游、了解江村风水文化;
*江村景区电话:0563-8046446;
*江村旅游微信公众号:anhui_jiangcun
古韵江村,那份独特的文化流淌在世代延续的血脉中
当古老的江村河不复当年的湍急,两岸的河面也不再有农艇停泊,勒流江村作为顺德水路重要枢纽的历史全部蕴含在“水埠通津”四字之中,这和江村的起源刻在祠堂碑记上一样,延续着江村氏族的文化和血脉。
溯根寻源,康李氏族源起江西
重建于2005年的南溪康公祠堂▲
南溪康公祠重建捐款芳名记▲
据《广东省顺德县黄连江村乡北约坊》记载,江村始建于明朝初年,由世袭骑尉一等指挥使李蓝田迁至此地驻兵而成,又因此近江边,遂取名为江村。
江村有三大姓氏——康、李、郑。康姓为第一大姓,李姓为第二大姓。相比郑姓氏族的来历考证无果,康、李氏族均有历史记载,且皆来自江西。
康帅府进行重修,变得更为美观宽敞▲
康姓氏族,1525年遵照南溪公遗嘱从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迁入江村安居。康氏祠堂始建于明景泰3年,几经风雨,终未抵过历史烟云。后辈念寻根无祠,祀祖无地,于2005年重建祠堂,遂成今日之庙宇,溯念南溪康公恩泽。
康氏祠堂深40米、宽20米,占地面积达800平方米,三间两进,采用硬山顶,青砖垒砌,壁画装饰,一派富丽堂皇。
2009年重建后的李氏祠堂▲
李姓,在明朝初期从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积善乡迁移至此。据李氏长者李志和讲述,祖先李九离受朝廷之托,平定三角洲土匪贼寇,驻三千兵力维稳,并屯田生产,始开枝散叶,世代相传,如今已有25代。他称以前的房屋、古庙皆朝北而望,以此来铭记来的方向。
现在李氏祠堂供奉的是百年归老后获皇帝赐棺的澜菊公,生卒年不详,葬于江门鹤山,与顺德隔江相望。2009年重修好的李氏祠堂共占地600平方米,青砖垒砌,硬山顶,两进三间,共耗资120万,壁画、灰雕皆俱,与旧祠堂相比更加宏伟庄重。
民俗变迁,见证江村风云变幻
旧时的农忙时节,水网密布的江村商船交织,农艇运蔗而去载米而归,桨声不断;村民种桑养蚕,基塘埠头人来人往。秋收过后,年关将近,节庆将至,村民静候“红船”驶来、戏人登岸。
“四天三夜,灯火通明,很热闹的。”康振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每至庙诞、北帝出游、观音开库等重要庆典,大街小巷贴满红色告示,来自广州的粤剧班子乘红色帆船而来,浩浩荡荡入港,在各氏族埠头登岸,小孩一路相迎。戏班子上岸后,在庙前的广场搭起戏棚,设站票和坐票,台前挂上数盏汽油大灯,连唱四天三夜。而在庙前另一片空地上,燃起了明晃晃的篝火,江湖上的拳师、舞狮队,也来赶这趟热闹。
居民点燃香烛拜祭▲
除了这些节目,重中之重的仪式活动,当数康姓氏族的观音开库、李姓氏族的北帝出游和郑姓氏族的拜大太公。其中,北帝出游形成于明末清初年间,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当日选好时辰上香后,由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北帝庙(玉虚宫)请出北帝大人的神像和玄天上帝宝印,再由4名壮丁抬着神像,两人鸣锣开路,两人抬扇,一人撑罗伞,打鼓奏乐在村出游,信众听到锣鼓声便前来参加出游,形成一支100多人的出游队伍,绕村一周。沿途会有居民设香案、点燃香烛拜祭。
然而,有些习俗和古迹现如今只能在长者们的记忆中寻到一丝踪迹,村中多位老人口述,自抗日战争开始,江村的众多仪式活动未能正常开展,传统的艺人、粤剧也逐渐退出了江村人的视野,北帝出游、观音开库等重要仪式活动在80年代后才慢慢得以恢复。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观音庙、北帝庙、康帅府和康李氏族祠堂等都有进行重修,变得更为美观宽敞。
氏族共存,共筑和谐精神家园
木棉树静静诉说江村的风云故事▲
观音庙前的一颗木棉树,已有120年历史,树下流淌着一条通入江村的河涌,静静的水面倒映着两岸的广府民居和倒垂的古树,江南水乡的历史感氤氲而出。
江村现在散落着300多座广府民居,在楼巷一隅,安有数座典型的镬耳屋,房顶两旁“凸”起两只“耳朵”,是以前达官显贵之家的标志。穿过狭窄的楼巷,踏过青石板路,经过趟栊门半开的人家,久远的故事依稀回响在这幽深的巷子中。
楼巷里半开的趟栊门▲
康振江说,当时李氏家族多显贵,楼巷一隅,几乎是李氏显贵聚集地。李志和回忆,当年李氏家族一子弟欲娶康氏家族一姑娘为妻,姑娘临嫁前突然反悔,说要李氏答应一个要求才肯上船。李氏族长问,“你要我们做什么?”“给个埠头我们康家!”李氏族长欣然答应,康氏埠头由此得来。从此,李、康、郑,三氏埠头并列在水道上,送客迎宾,粜货运粮,一派繁盛和谐的景象。
如今,“三氏”埠头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水泥通衢。唯有始建于明朝的李氏埠头所垒石墙上刻着的水埠通津——无声言说着这段历史。
“水埠通津”四字无声言说着历史▲
李志和称,这里世代民风淳朴,大都安分守己,没有出现过村霸。杂姓混居的村落,无姓氏斗争,和谐有序,是祠堂祖庙的荫福也是江村人对旧时秩序的坚守,这些民风共筑着江村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
—END—
素材来源:顺德城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