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腾蛟墓、祠

何腾蛟墓、祠

何腾蛟墓,面临福禄江,背靠人行道,靠近城垣脚下。其墓坐东向西稍偏北。四周用条方形石块砌筑,高约1.2米,直径约5米。解放前,墓后有守墓人住宅,墓前有祭祠。面临福禄江处有长约80米的石栏杆一道,并建有阁楼一座。墓周围均用石墙封围。从康熙十五年(1676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的200多年间,何腾蛟墓历经多次维修,墓丘及享堂、精舍保存完好。20世纪50年代,逐步拆除原有建筑,但墓丘尚存。“文革-”中坟被破坏。1980年文物部门在墓地掘出墓碑、墓志和墓表等珍贵文物。

在何腾蛟墓地西佛崖壁上,尚存“浩气常存”摩崖,系“陆军上校湘西周日痒”刻于1927年。鉴于何腾蛟墓具有重要历史价值,1982年被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岭陈氏祠堂是如何作为新四军军部大会堂旧址的?背后的故事都在这里!

新四军军部大会堂旧址,原为云岭陈氏祠堂。作为陈氏宗祠,是昔日陈家宗族聚会、议事、开祠堂祭家法及祭祖的地方。

1938年8月新四军进驻云岭后,开明的陈氏族人,将祠堂成为新四军大礼堂,从此陈氏宗祠为抗战作出了贡献,为中国革命的书写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如今这里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此参观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军部大会堂是必须要去瞻仰的革命纪念场所。

陈氏宗祠建于清康熙年间,祠堂规模宏大、壮观,建筑面积占地2221平方米。应该说,凡中国古代的大宗祠有的格局,陈氏宗祠的建筑构件、建筑艺术特色、门窗天井的透气风格、雕梁画栋及斗拱栏杆等细部基本都包涵概括。也是泾县保存最大最好的祠堂之一。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祠堂为前、中、后三进,砖木结构,第一进正中设有一排木栅门,厅中有白色石柱两根,衬枋上雕有文曲星、武曲星,笑迎文人雅士,震慑门厅孽徒。祠堂正大门配有一对石鼓,左右两边侧门各安一副骑马石;门厅上方镌刻篆“福、禄、寿、禧”四个大字,夺目怡人;在上是清著名书法家赵绍祖墨宝“陈氏宗祠”白底黑字的巨型祠匾。

门厅后面设有一口大天井,天井四周木柱衬枋上的木雕青狮、白象、天神、人仙等。他们似行似坐,似立似蹲,各持其宝,各施其法、各展其威。中进大厅左右两侧水磨花砖墙上镶嵌着南宋大家朱熹题写的四个木雕大字,赫赫醒目,气氛庄严肃穆。

最后一进是两层楼房,前面有天井、水池。水池上有一座石拱桥,楼房底层的屏门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和戏曲图案,默默地叙述着祠堂文化。整个祠堂三进由低向高,寓有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之意。1938年8月2日,新四军军部迁至云岭,这里即作为新四军大会堂。军队召开大型会议,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是举行军民联欢和战利品陈列展览的主要场所。

1939年春,周恩来曾在此给新四军指战员作过重要报告,强调新四军要“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陈氏宗祠的后进辟有“新四军在皖南”陈列展。

陈氏宗祠经过几次大修保护,其中最闻名的重要一次维修要属二十年代初,北洋政府时期。

当时,祠堂出现了整体倾斜,面临倒塌。陈氏家族请来四乡八邻的木匠,陈家大老爷有言在先,不动一砖一瓦,谁能“扶正”陈氏宗祠,赏银300大洋。几十个木匠跃跃欲试,迟迟不敢动手。

当时有位木匠叫罗桂志,家住离祠堂约三华里的丁家山村,老家湖北黄梅县人,从小在家拜得名师学过木工手艺,经过勤劳苦学,细心钻研,木工手艺超群,二十岁下江南,起先在青阳木镇做了两年木工,后来来到云岭丁家山开始了木工生活。罗木匠除修建房屋,配置家具外,还承接一些亭台楼阁的建造。罗木匠的木工技艺也越来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

面对摇摇欲坠的祠堂,罗木匠经过实地勘察,认真比对,胸有成竹,当着大伙人的面,自告奋勇声称自己有能力建正祠堂。木匠们投以怀疑的目光,对这位身材矮小的罗木匠既好奇又羡慕。陈家大老爷要求在场的族亲及木匠见证,不动一砖一瓦建正陈氏宗祠赏300大洋,若要损坏墙体和木柱,碰碎砖瓦不仅得不到赏金,还要加倍处罚。罗木匠不慌不忙,从容接受了这项艰巨任务。

第二天罗木匠就请来十几个民工,上山砍下几根大檀木,由民工集体抬下山。同时准备了几根30至50多米的粗麻绳,扶正那天,罗木匠在墙体外埋好檀树桩,从墙体窗户引进,用绳索拴紧祠堂梁柱,在另一头安装好撬棍,罗木匠喊着1、2、3开始,木工用力拨动撬棍,只见倾斜的祠堂在抖动,不一会儿,墙体的中线指标到达指定位置,祠堂建正了!祠堂外响起一遍遍欢呼声,人们奔走相告,纷纷称赞罗木匠创造了奇迹。陈大老爷高兴得手舞足蹈,指示手下大办酒席,以示庆贺。

喜宴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罗桂志木匠被安排在一席最高位就坐,大伙频频向他敬酒,称赞罗木匠技艺超群,名不虚传。罗木匠对陈大老爷的盛情款待感慨万千,当场表示,我只用木匠手艺做了我应该做的事,300元大洋我罗木匠分文不收,由陈大老爷留着,捐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穷困户、灾难户,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罗木匠的慈善义举、慷慨解囊,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罗木匠不仅品德高尚,技艺超群,他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后来罗木匠名气很大,他在云岭村开设了一家木匠铺,带过不少徒弟,他请雕刻师傅专门刻制了一方铁印,凡是罗木匠承包的工程,都要他亲自放样,填好尺寸,盖上大印,交手下施工,谁出了问题就由谁负责。

罗木匠因病逝世于解放初期,安葬于南陵县烟墩乡,他育有一子也做木匠,现已去世,目前两个孙子还在云岭居住,仍然从事木工手艺,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幸福而安逸的生活。

(作者系泾县政协文史委特约撰稿人,《绿色泾县》编辑部专版责编。本文图片由尹建生提供)

转自: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福州马尾,昭忠祠、马限山、罗星塔中国船政的起始点

马尾,在福州是个不显眼的地方,但是如果您关心历史,喜欢探索一定要到马尾来。坐公交车只需要一元钱,就可以有意外的收获。

马尾是福建省的军商要港,福州的水上门户。这一带正是乌龙江、白龙江与琴江三江交汇的地方,三江自闽安镇、长门流入东海

我们首先来到昭忠祠,这里是中法马江海战纪念馆,它位于马尾的马限山东南麓。

“真正的荣誉应当属于战败者,他们奋战到底,并和焚烧着的、被炮弹洞穿的军舰一齐牺牲。”——赫德

不大的展厅里,只有我和老伴两个人。我们静静的观看着纪念馆里展示的那段已经遥远了的历史。此时老伴说,老郭,把这段话照下来,他写的太好了。

真正的荣誉应当属于战败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赫德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站在这段语录前面我的脑海里翻腾的更加激烈了。中法马江海战发生在清朝末期,不用说人们就可以知道战争的结果。但是也许没有很多的人去解读马江海战之殇。

为纪念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阵亡官兵,1886年12月建成昭忠祠。1884年8月23日,法国侵华舰队突袭福建水师,挑起中法马江海战。由于清政府妥协求和,不敢抵抗,使福建水师仓促应战,796名官兵阵亡,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后来打捞出烈士 400多具遗体,分9冢安葬于马限山麓。 两年后,墓东建“昭忠神祠”,1920年重建墓园,合9冢为一丘,并成立了马江海城纪念馆。1984年重修,辟为此馆。陈列分两大部分:以文物、照片、模型等反映福建船政局的兴衰史;以烈士遗物、碑石、图片等再现中法马江海战的悲壮情景。馆西为烈士冢,馆与冢之间的鱼塘旁新建追思亭,山上古炮台

昭忠祠坐西北朝东南,福州清代传统建筑风格,四面封火墙,门墙为牌楼式,错落有致,墙檐有斗拱、灰塑、彩画,褐红色墙上覆墨绿色琉璃瓦。正门辟有三扇拱门,正门门额上有一块“昭忠祠”横石匾,匾上方另有一块“奉旨祀典”竖式石匾,两边边拱门门额上分别有“雷雨”、“日星”横石匾,祠前埕上安放有两门清代古炮,更显庄严肃穆。

主座厅堂进深五柱,面阔五间,穿斗抬梁式木结构,硬山顶,祭台上用脱胎漆艺制作奉祀七百九十六位阵亡英烈的灵位。1920年,民国海军及船政学堂校友募捐重修时,并将甲午中日海战福建籍阵亡英烈合入置祀。两边厢房为以蜡像群制作工艺展示马江海战前福建水师众将士出谋划策备战,马尾各地民众积极响应逼真的场景,仿佛回到了1884年8月23日那一天。清政府懦弱妥协,中国将领们群起激昂……

忠昭华夏,碧血千秋文化通常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马江纪念馆你会深深的感到一种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男子汉食君之禄,当以死报之!今日之事,有进无退!”我们现代人说起晚清来颇有微词,看了这些事迹让我们有点汗颜。

马限山的石头上刻有碑刻,展现人们对于牺牲者的追思和敬仰。

从马限山向下看墓区,掩映在绿树丛中。来到这里的人不多,我和老伴还是努力地去攀登,争取更多的了解那段历史。

介绍完那段历史,还应说一下赫德。

赫德,英国人,28岁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掌权长达45年,在衰朽的旧帝国制度中创造出唯一廉洁不贪腐的高效衙门。

参观完纪念馆景区已经快12点了,我们想参观船政博物馆。很遗憾,中午休息,下午1点半开门。我们只好到附近的小吃店去吃饭。我们来到一家莆田卤面馆吃了一碗卤面,12元。味道还是很不错的。吃饭的时候跟老板聊起来,当她听说我们来自河北,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马尾,非常的佩服。平时这个地方外地来旅游的人不太多。

下午我们参观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罗星塔公园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位于福州市马尾区昭忠路马限山东麓,北以马江海战纪念馆为邻。该馆依山而建,为五层建筑,正面造型为两艘乘风破浪的战舰,气势磅礴,颇具现代建筑风格。该馆为中国首个以船政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有大量珍贵文物、图片和模型,由概览厅、 教育厅、 工业厅和海军根基厅等展厅组成。

星塔公园位于福州市闽江下游三水合汇处的罗星山,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这便是驰名中外的罗星塔。 这里先有塔,再有公园。罗星塔始建于南宋。

塔下是罗星公园,公园旁有国际海员俱乐部。登临塔顶,港口码头,开发区尽在眼底。江岸两旁还有古炮台,可以看到当年烟火弥漫的中法战役的古战场。

这里诞生以许多中国的第一,许多名人是从这里出发。许多的历史名人来到过马尾。我们庆幸我们来到马尾,马尾是福州市下辖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闽江下游北岸,距闽江口17海里,是福建省的军商要港,福州的水上门户。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福建船政是当时远东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设备最完整的造船基地。近代中国培养科技队伍的基地。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航空业的摇篮。

真正的荣誉应该属于战败者55988

婺源汪口俞氏宗祠,雕刻精美占3个全国第一

汪口景区

婺源,这些年似乎一直跟油菜花绑定在一起。每年的春天,大批的观光客奔向婺源,看那些一年一次的田园花开花落,抑或是以白墙灰瓦作为背景色的油菜花,在微风中的摇曳与悸动。

对于这些油菜花的短暂关注,反而超过了它背后徽派建筑沉淀多年的厚重的历史

俞氏宗祠进了大门,就被满满的精致木雕所震撼

▶汪口村俞氏宗祠,一尘不染,蛛网不结,无燕筑巢

俞氏宗祠,一座规模并不很大的家族宗祠,位于婺源汪口村。这一版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在京为官的族人俞应纶回乡省亲时带头捐资兴建。

俞氏宗祠有三绝:无须拂拭,却一尘不染;雕梁画栋,却蛛网不结;面水背山,却无群燕筑巢。皆是因为整体建筑均为古樟材质,燕虫自避,百邪不侵。

该宗祠中轴线为歇山式,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长方形,宽15.6米,纵深42.6米,周遭高10米的砖墙。占地面积665平方米,是一座以细腻的木雕闻名于世的祠堂

宗祠为三进院落,由山门、享堂和寝堂三部分组成;布局严谨,结构精巧,工艺精湛。凡斗拱、脊吻、檐橼、梁枋、省替、驼峰等木构件均精琢细雕;采用深雕、浅雕、透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各种图案形态逼真、细腻繁复、寓意深刻、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国内古建筑专家誉为“古建筑艺术宝库”。

▶俞姓追溯到黄帝的大臣,及春秋战国俞伯牙

山门门首为在民间却很少木结构五凤门楼;门楼上题写着“生聚教训”四字匾额,取之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故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后,每日卧薪尝胆,并定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计划,用十年的时间使人口多起来,并教育训导人民提高素质,强大国力。借这四个字在这儿,代表俞姓族人希望自己的子孙兴旺、繁荣富强的一种美好愿望。

俞姓的起源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一位大臣,上溯4000年

正门上方的木雕别名“福如东海”:中间是一对凤凰,面向着太阳,称“双凤朝阳”;往上一层是一群大象,称“万象更新”,再往上一层是浪花朵朵,称“风平浪静”,浪花之上是倒挂的蝙蝠,寓意着“福到门前”。

俞氏宗祠享堂两侧的对联是“万石家风当为孝悌、百年事业乃在诗书”,反映了以孝为本耕读人家的精神,享堂从上至下分别悬挂着乡贤、父子柱史、仁本堂的匾额。

最下面一扇落地屏风,上面镌刻着一则圣旨,封俞应纶两州刺史兼征讨大都督。

▶宗祠的雕刻,前后20年才完工

支撑长廊的吊柱,原本两边各雕刻一石狮子,狮子的头部顶住花托,支撑起长廊与屋檐的重量。很可惜,这狮子的头部在文革时被破坏了,砍下的狮子头有50斤重,被当作柴火给烧掉了。

宗祠的后面部分称为寝堂,有两层结构,以往高高坐在上面的是宗族中的族长或辈分很高、声望很高的老者。楼上部分供奉宗族列祖列宗的牌位,楼下有两副画像,是这一支汪口俞氏的先人俞杲夫妇二人的画像,台几上的三个牌位是俞杲自己和他的爷爷与父亲三代人。

据说,当时俞氏族人在建此宗祠时,附近的江湾村也建造了一座宗祠,规模比较大,占地十亩。于是俞氏族人发誓:不与江湾比大小,只在细处下工夫。所以整个宗祠内部的雕刻前后花了20年才完工,由此我们以想象出它的精细。

中国的姓氏文化,是炎黄子孙世代传承、永续的非常重要的纽带。尤其海外华人,更是将姓氏宗亲文化作为血脉相连的桥梁。

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之后,这种血脉同宗的大学堂,将成为下一代启蒙的最佳课堂。

文章编辑| 婺小源 图文来源 | @好摄的老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