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十三陵旅游景点介绍(十三陵旅游景点都有什么)
导读:杭州十三陵旅游景点介绍(十三陵旅游景点都有什么) 十三陵有哪些地方好玩? 十三陵简介 十三陵的简介 十三陵都有哪些陵园 十三陵是哪十三个陵? 十三陵陵园介绍
十三陵有哪些地方好玩?
到了十三陵第一个景点——石牌坊,这个石牌坊被人们称作“五门六柱十一间”,柱子上的雕花非常精美。
随后往北走,就到了第二个景点——大宫门及下马碑,过了大宫门,就是神道了,神道收费,但是非常值得一看。。
出了神道,再乘坐314路汽车终点站长陵下车,就到了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陵墓——永乐皇帝的长陵了。长陵当中最著名的就是陵恩殿中的金丝楠木大柱。
长陵之后,往东走两步就到了宣德皇帝的景陵了,景陵不开放,而且大殿已被毁,再往东走几步就到了嘉靖皇帝的永陵了,永陵是十三陵中第二大的陵墓,不过也不开放,但周围的桃花非常美丽。永陵再向东是德陵,正在修缮。
长陵往西非常近的是洪熙皇帝的献陵,献陵是十三陵中倒数第二小的,献陵往西依次是:庆陵、裕陵、茂陵、泰陵。最具特色的是庆陵,它是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朱常洛的陵墓,在位仅39天,是景泰帝的废陵改建的,这座陵可以进去参观。泰陵往南是最偏远的正德皇帝的康陵。
长陵往南是唯一开启地宫的定陵,以及第三座开放的隆庆皇帝的昭陵,还有崇祯皇帝的思陵,也是十三陵中最小的一座。
总而言之,十三陵中,除了长陵、定陵、昭陵外,其他陵墓毁坏相当严重,均在修缮之中,目前只有德陵、献陵、康陵基本上修葺完成。
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
明十三陵坐落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麓。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沿八达岭高速公路北行,驱车约需四十分钟。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王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十三陵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与陵区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处风景优美文化内涵深刻的旅游胜地。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朝十六帝为何只有十三陵?
明朝历经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 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陵区特色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 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 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神路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象生,龙凤门等组成。
石牌坊 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远,现已剥蚀净尽。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
过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条奔越腾挪的苍龙;西为虎山(俗称虎峪),状似 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中国古代道教有“左青龙,右白虎”为祥瑞之兆的传 说,“龙”、“虎”分列左右,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
大红门 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分三洞,又名大宫门,为陵园的正门。大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大门两侧原设有两个角门,并连接着长达80华里的红色围墙。在蜿蜒连绵的围墙中,另设有一座小红门和十个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驻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现在这些围墙都早已坍塌,有些残迹尚依稀可辨。
大红门后的大道,叫神道,也称陵道。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长陵,原为长陵而筑,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该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碑亭 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该碑碑文作于1425年(洪熙元年),碑石却是1435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阴面还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十三韵》。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犭孔。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 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石雕群 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我国古 陵园中罕见的。 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例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 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 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棂星门 又叫龙风门。由四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中央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该门又称“火焰牌坊”。龙凤门西北侧,原建有行宫,是帝后祭陵时的歇息之处。
十三陵的简介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除了朱元璋和朱允炆以及景帝都安葬在这里。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据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未开放陵寝有永陵、裕陵、献陵、庆陵、茂陵、康陵、景陵、泰陵、德陵、思陵。
十三陵都有哪些陵园
十三陵包括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目前只有长陵、定陵、昭陵对外开放。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截止202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康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现在对外开放的园陵有长陵、定陵、昭陵,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祖陵,它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前面我们也说过,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修的,所以朱棣是第一个葬于此处的明朝皇帝,至于朱元璋是葬在南京紫金山了的,大家不要搞错了,长陵也是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建造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保存得最完好的陵园,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地宫可供游人参观,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其它的陵园或多或少遭受了时间的摧残,目前还在修葺中,出于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并未对外开放。
十三陵是哪十三个陵?
十三陵分别是:
1、明思陵:
明思陵简称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明思宗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
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
2、明裕陵:
明裕陵,位于明十三陵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裕陵经多年风雨已残破不全,于2001年进行了彻底的修缮。
3、明德陵:
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天寿山陵域潭峪岭西麓。始建于天启七年九月,崇祯元年三月玄宫建成,崇祯五年二月地面建筑完工,用时五年。占地约3.1万平方米。德陵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
4、明泰陵:
明泰陵,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
5、明景陵:
明景陵是指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孝翼太后附葬陵寝,位于天寿山东峰之下,建造动用10万余人,在1463年3月19日完工。
6、明康陵:
明康陵,位于昌平天寿山陵区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建陵用时1年,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康陵是发现的十三陵中砖碑铭文最多的一个陵。
7、明茂陵:
明茂陵,位于明十三陵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和一位妃嫔柏氏的合葬陵寝。
8、庆陵:
庆陵,位于十三陵中的长陵西北1.5公里,献陵西北约0.5公里,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9、明献陵:
明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和皇后张氏的陵墓,陪葬恭肃贵妃郭氏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是明十三陵之一。
10、明永陵:
明永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11、明昭陵:
明昭陵,属于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坖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历史上明昭陵屡遭破坏,1987年4月开始修复,1992年修复完毕,是明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12、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 朱翊钧的陵墓,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
13、明长陵:
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建于永乐七年,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
十三陵陵园介绍
十三陵陵园介绍
十三陵陵园介绍,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是古代皇帝的陵墓,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A级风景区,总面积120多平方公里,下面请看十三陵陵园详细介绍。
十三陵陵园介绍1
北京的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2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康陵。
帝陵分布: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名称由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陵园介绍2
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它的具体位置是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十三陵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它从选址到设计规划,都重视了建筑和自然的统一。
十三陵内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两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和两位太监,明代术士认为,十三陵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截止202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康陵。2021年4月28日,北京明十三陵康陵首次向游客开放。
十三陵从选址到设计规划,都重视了建筑和自然的统一,将建筑和植被、河流、山势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境界,使得这些建筑仿佛浑然天成一般,也是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点的一种实践。
十三陵陵园介绍3
明十三陵风水之谜
永乐皇帝选墓地之谜
解说1: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坐落着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这里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葬人思陵为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人们习惯的称之为“明十三陵”。 往的游客往往被这里巨大精美的建筑所吸引,但却并不知道当年所修建时的艰辛与曲折。
串场1:在今年清明节期间,“活在北京,葬在河北”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热点。很多人反映,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是北京陵园价格近年来一再飙高,10年涨了15倍。所以北京市民才会选择去较远的地方寻找墓地。对此有人回应说,北京其实有便宜的墓地,但市民不领情,挑大小、挑风水。
据调查显示,北京风水好的'陵园墓地,一平方米几万元,有的甚至几十万元。有的网友就调侃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一问墓价欲断魂。”入葬难一时成为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几百年前也有一个人为自己将来葬在哪里而费尽心思。不过他可不是因为墓地价格高而葬不起,而是因为他非常笃信风水相术,决定要找到一块万年吉壤,好让自己的后世子孙世世代代长盛不衰。
这个人就是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大家知道,后来朱棣就葬在了北京的昌平地区。那么永乐皇帝为何最终决定把陵寝建在那里,陵寝在修建过程中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解说2: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厚葬传统,崇信人死后在阴间仍然过着阳间一样的生活,所以孔子说,事死如事生。因此从秦始皇开始,历代统治者一直就对陵寝的修建有着严格的要求。做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自然也不例外。十三陵长陵的建设成为了朱棣一生当中几件大事之一
谁知道十三陵哪个墓地风水好
十三陵的墓地合法的也就三家,两家位于十三陵德陵的西北方,叫做德陵公墓和盘龙台公墓另外一家位于景仰园的北边,叫做景仰园骨灰林,这三家陵园的风水都是北京市墓地风水中最好的了,三家的环境有些不一样,具体哪家好建议您自己去看看,对比一下,还是要靠自己的感觉,不过感觉盘龙台的风水更好一些。
十三陵风水导致了明朝的覆亡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风水,在我国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话题。在古代,特别是汉唐以后,上自帝王宫室、陵墓,下至官署、寺庙和民宅,在选址和营建过程中大多都深受风水理论的影响。
最初,风水只是古人寻找墓地时使用。它的理论大概是:葬地内有生气,生气可以带来福音。而生气在地里是流动的,遇风吹就会失散,遇水流拦挡就会停止不动。所以,古人寻找墓地,都是选择生气凝聚的地方,即风吹不到、有水流可以阻挡它流动的地方。后来,人们将风水概念扩大到城市、民居等领域。为了加以区别,人们将风水划分为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两大类。
明代帝陵的卜选,就是在阴宅风水术的指导下进行的。卜选的方针是:四面有山,左右和前面有水;山水曲折变化;龙(陵后的山脉)、穴(陵墓中安放棺椁的地方)、砂(陵寝风水格局中龙以外的其他山脉)、水(河流)之间的相配关系,等等。
十三陵陵址的卜选最初 于明永乐年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廖均卿在昌平境内寻找墓地。后来他在这一地区找到“吉壤”,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并于1409年开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长陵。
十三陵虽然是风水宝地,但是,也保不住大明王朝的千秋万代,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几乎具有某种神秘的必然性。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枕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所以将明朝的灭亡完全归罪于十三陵的风水也是不恰当的。推荐阅读:如何看阴宅风水
Hash:878718488549c34e10fa56dfe0fde6d12c575974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