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下旅游景点标志(旅游景区标识语)

导读:写一下旅游景点标志(旅游景区标识语) 中国的旅游标志是什么? 广州的标志性旅游景点有哪些 写一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ok,别忘了350字 求一写关于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标志的资料...最好给具体的,不要给网址...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标志

中国旅游标志是什么?

中国的旅游标志是“马踏飞燕”。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1986年“马踏飞燕”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广州的标志性旅游景点有哪些

广州的标志性旅游景点有:白云山风景区、广州新电视塔、宝墨园等景点。

云山风景区,是新"羊城八景"之首、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为南粤名山之一,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称。山体相当宽阔,由30多座山峰组成,为广东最高峰九连山的支脉。广州新电视塔是中国第一高电视塔,世界第二高电视塔,仅次于东京天空树电视塔。塔身168米到334.4米处设有"蜘蛛侠栈道",是世界最高最长的空中漫步云梯 。塔身422.8米处设有旋转餐厅,是世界最高的旋转餐厅 。宝墨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紫坭村,建于清朝末年,占地五亩,因破四旧,文物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于1995年重建,历时八载,宝墨园经过四期建设,园面积扩至168亩,集清官文化、岭南古建筑、岭南园林艺术、珠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

更多关于广州的标志性旅游景点有哪些,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写一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ok,别忘了350字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国家重点景点。与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同时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详细请参阅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宪皇后动用448万两百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2014年,颐和园将启动大修,对颐和园园墙、南湖岛等进行修缮。但同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部分古建筑被外单位侵占,解决仍存在难度。

景点门票:

门票价格:30元(旺季)、20元(淡季)

半价票:15元(旺季)、10元(淡季)

联票:60元(旺季)50元(淡季)

颐和园联票包括颐和园门票和园中园门票(园中园包括文昌院、德和园、佛香阁和苏州街)。

旺季时间 :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淡季时间: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景区交通

地铁:乘地铁四号线,北宫门下车即到(北宫门)。也可在西苑下车,经由同庆街西行500米到达颐和园东宫门(正门)。

公交:有508路,601路,608路,330路,331路,332路,346路,579路,584路,696路,330路快车,夜8路公交线路。

景点开放时间:

旺季(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

大门开放时间:6:30——18:00 园中园开放时间:8:30——17:00 静园时间为:20:00

淡季(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大门开放时间:7:00——17: 00 园中园开放时间:9:00——16:00 静园时间为:19:00

最佳旅游时间:

4月-10月

颐和园景点介绍:

颐和园是北京一日游必选景点,北京的标志之一。颐和园鼎盛时期,规模宏大,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 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朝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仁寿殿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在乾隆与光绪两个历史时期均为皇帝临朝理政之所,其陈设主体布局大致相同,均为皇家宫殿特定的陈设形式。但陈设的物品各异,颐和园时期较清漪园时期陈设豪华很多。现殿内陈设中心部分沿续了光绪时期的原样,其余陈设略有变化,原殿内的文物、图书、家具,除在殿内展出外,大部分收入文物库房保存。

乐寿堂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玉澜堂

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寝宫

宜芸馆

宜芸馆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清漪园时为乾隆皇帝的书库,陈设精雅,颐和园时为光绪皇后隆裕的寝宫,由于建筑功能和主人身份的不同,陈设的布置有了很大变化。1979年,古建维修后,室内仅陈放家具。1992年,根据清漪园时的陈设档案布置陈设,整组院内陈列文物百余件。

万寿山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 的白塔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

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东宫门

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颐和园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大戏楼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佛香阁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 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排云殿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智慧海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

长廊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清晏舫

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

画中游

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

听鹂馆

听鹂馆原是乾隆皇帝为其母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听鹂馆饭庄是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

宝云阁

铜亭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 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菱花扇。虽为铜制,但完全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

文昌阁

文昌阁在颐和国昆明湖东堤北端。原是一座城关,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现存城楼为光绪时(1875-1908)重建。城头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极富特色。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 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类。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

谐趣园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苏州街

苏州街又称“买卖街”。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

后山后湖

后山后湖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有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铜牛与织女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耕织图),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复建设,突出了“耕”与“织”的景题寓意。

景区历史介绍:

颐和园是清朝晚期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颐和园东宫门外右侧建一小型发电厂,称“颐和园电灯公所”,供给颐和园电灯照明。该所与城内“西苑电灯公所”同为北京最早的发电设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西苑、颐和园电灯公所两套发电机组及电灯设备均被毁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筹银12.49万两重修西苑与颐和园两处电力设施。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苑电灯公所恢复发电;同年五月,电灯重新在颐和园亮了起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八日(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命康在总署章京上行走,并许其专折奏事。自四月二十三日宣布变法后,光绪帝曾连赴颐和园12 次,召见维新派人士,筹划变法事宜。八月初四日(9月19 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两天后,她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失败。在变法期间(6月至9月间),慈禧一直住在颐和园。颐和园成为守旧派反对变法、准备政变的中枢。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8月15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经颐和园出逃。七月二十五日(8月19日),俄国军队首先侵占颐和园。以后,日、英、意军又相继占据。颐和园在被占期间,所存珍宝被侵略者抢掠一空,不少建筑再遭焚毁。

1914年,颐和园曾作为溥仪私产对外开放。

1927年6月2日,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正式接收管理,成为国家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求一写关于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标志的资料...最好给具体的,不要给网址...

旅游吸引物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给旅游者以积极效益的旅游地所有因素的总和。旅游吸引物空间组织及结构优化是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正面效益最大化和负面效益最小化的有效途径。

城市、乡村、边境、农业旅游、节庆等都可作为旅游吸引物。

而旅游标志的定义是提供旅游景点方向、距离以及让旅游者了解旅游项目类别的标志。标志作为一种艺术化的语言和视觉识别的重要媒介,在当今各种信息充斥的时代,作为瞬间传递信息和识别产品的符号,无疑在取得消费者认可方面起着先锋作用。

旅游标志有很多类,按作用来说,提示人们的旅游标志有以下:旅1 旅游区方向 旅2 旅游区距离 旅3 问询处 旅4 徒步 旅5 索道 旅6 野营地 旅7 营火 旅8 游戏场 旅9 骑马 旅10 钓鱼 旅11 高尔夫球 旅12 潜水 旅13 游泳 旅14 划船 旅15 冬季游览区 旅16 滑雪 旅17 滑冰 。

现在我国的旅游标志物是“马踏飞燕”,1969年10月在甘肃省武威北部雷台一座东汉晚期的将军墓中出土的“马踏飞燕”,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雕塑艺术和铸铜工艺融为一体的杰出作品,在中国雕塑史上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铜马昂首,四蹄翻腾,马尾高扬,口张作嘶鸣状,以少见的“对侧快步”的步伐奔驰向前。其三足腾空,后右蹄踏在一只正在振翼奋飞的燕背上,燕顾首惊视,与之相呼应,奔马头微左顾,似乎也想弄清楚发生了什麽事,而这一切尽在瞬间。由于马蹄之轻快,马鬃马尾之飘扬,恰似天马行空,以至飞燕不觉其重而惊其快,更增加了铜马凌空飞驰的气势。马体重落一足,小小飞燕承之而可平置,体现了设计者之独具匠心。马与燕的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奔驰与飞翔的动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体现了骏马奔驰与飞鸟争先的瞬间。该器堪称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宝。 现为中国旅游标志,寓意一日千里,马到成功

国风景名胜区的标志

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主要满足人对大自然

精神文化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空间综合体。国家风景名胜区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与现代国际上的国家公

园接轨,其价值达到世界级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达到国家级的为国家遗产。

无论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天下名山,还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公园和生态文明时代的自然文化遗产,都是满

足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大自然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是人与自然精神往来的场所。人与自然这种复杂的精神

联系也是区别于其他高等动物的标志之一。

1 、人与自然精神联系的含义

人类为了满足人的物质生产和生活需要,对大自然进行开发建设和索取等括动都属于物质联系。而人与自

然的精神联系,是指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精神寄托、规律探索等行为,其主要有崇拜、祭祀、欣赏、歌颂、

探索、研究、体验等表现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产、生括水平的提高面日益深化同时也反作用于

物质联系。

人类与自然的这种精神联系从同一自然对象的混合(物质生产对象与精神活动对象)功能,到不同自然对象

的功能分异或者说精神文化活动的特点与发展,大体划分为四个时代:(1 )渔猎采集时代——自然崇拜关系

渔猎采集时代生产力极低,人们靠渔猎采集维持生存与发展,对大自然有强烈的依赖关系,对天地万物之

间的关系,无所了解,只靠天赐良机、人碰运气才能生存与发展。因此人对大自然的种种物象的认识莫不存在

迷信与崇拜,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是普遍的自然崇拜关

系。

C )农业文明时代——情感关系

中国“名山”,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在“靠天吃饭”的农业时代,人与大自然的物质关系是索取、种

植和饲养,很大程度上依赖大自然,并产生了敬畏、崇拜、祈求与亲和的情感。这种关系,已经从远古的普遍

自然崇拜,上升到选择名山大川作为大自然的原型和代表,进行各种反映天人关系的精神文化活动。天下名山

从作为普通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开发对象的自然山岳中分离出来,专门作为人对自然的精神文化活动胜地,并受

到保护。在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时代,名山积淀了深厚的山水精神文化,发展了多种功能,其主要功能如下

①帝王封禅祭祀据文字记载,早在先秦时代,已形成“天子祭祀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

“的祭祀礼仪,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祭祀的最高形式是帝王封禅五岳之首泰山,积淀了两千多年来世界

上特有的帝王封禅祭祀文化。

②游览与审美“孔子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也许是名人登峄山(今在山东邹县东南)和泰

山的游览审美活动的最早记录。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让仁者和智者从不同角度领悟山水“生养万物

,取益四方“,使”国家以宁“的品格。反映了文人在农业文明时代与自然山水的精神关系。这种山水比德观

念,对后世山水 美有深刻影响。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游山玩水已成为时尚,尤其是唐宋以来,更成为名山的

重要功能。

③宗教文化与活动宗教文化对名山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宗教活动逐渐成为名山的重

要功能之一。创立于东汉末年的道教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为主旨,名山是他们采药炼丹、得道成仙的理

想场所。到了唐代,道教盛行全国,并形成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道教名山体系。其中有

30处现已成为国家风景名胜区,有3 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佛教传入中国后,受道、儒思想的影响,遂与

山结缘,形成“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均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另有4 处佛教文化

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④创作体验、师法自然山水文化创作体验是中国风景名胜区特有的高级功能。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山大

川不仅成为审美对象,还开创了山水文化创作的体验功能。许多文人墨客,深入名山,寄情山水,赋诗作画。

如谢灵运踏遍大江南北,赋诗寄情,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宗师。山水诗的创作在唐宋进入了高峰,“一生好入名

山游“的李白,深感名山与创作的关系,得出”名山发佳兴“的结论。诗画同源,山水画派也是在南北朝时形

成的。如山水画宗师宗炳,“栖丘饮谷三十余年,不知老之将至”。每当游履山川归来时,便将其“图之于室

,卧以游之“。此后山水画家人才辈出,他们无不深入名山大川,师法自然。正如明末清初僧人画家石涛被黄

山的自然美所吸引,长驻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成了黄山画派的创始人之一。除了诗画以外,山水游记

散文及山水园林、山水盆景等无不源于名山胜水。据统计,在拥有近5 万首全唐诗电子检索中,描写风、山、

树林、石以及云等自然景观要素的诗分别占41.49 %、37.46 %、27.62 %、15.23 %、11.52 %、11.52

%。足见自然景观在诗人心目中的分量。

⑤问奇于名山大川——探索山水科学大自然不仅给人以灵感和情感,而且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宋代博学

家沈括游雁荡山,观奇峰异洞深受启迪,而作出流水侵蚀作用的科学解释。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一生“问奇于

天下名山大川“,以”性灵游求美,驱命游求真“,既欣赏山水之美,又探索其成因。他不仅是旅行家、文学

家、地理学家,而且是名山风景科学的开创人。正如英国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评价徐霞客说的,“他的

游记,读起来并不像是17世纪学者所写的东西,而像是20世纪野外勘察家所写的考察日记“。可见,中国名山

早在宋明时代,就孕育了科学研 功能。

⑥隐读名山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高士隐居于名山胜水,如庄子、东方朔、严光、嵇康、陶渊明、陈

抟、王夫子等。他们崇尚自然,超然尘外;不求功名利禄,隐居山水之间;读书写作,陶冶情操;养浩然正气

,扬民族气节,留下许多代表中华民族的与青山绿水长存的精神文化。

名山不仅是培养人才的胜地,也成为学术交流的场所。唐宋以来,尤其是宋代,在名山风景区建立了不少

书院。如庐山白鹿洞书院武夷山紫阳书院、嵩山嵩阳书院等,有的名山多达十来个书院,这也是农业

文明时代中国名山特有的现象。

中国农业文明时代天下名山的功能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精神联系的不断发展与深化。数千年来

,有的功能消失了,如祭祀隐读,有的功能发展了,如游览审美、探索规律等,这些都是属于建立在情感基础

上的精神文化功能。

(3 )工业文明时代——理性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科技开创了工业文明新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性相对减弱,与此同

时,掠夺性的开发、对大自然的破坏也日趋严重。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大开发时,要求国会圈地保护,

让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能享受这美丽的大自然。经国会通过、总统签署,1872年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国家

公园——黄石国家公园。100 多年来,国家公园运动波及全世界,现在世界上已有200 多个国家建立了2600多

国家公园,平均占其国土面积的2.4 %。一位美国政治家说,“如果说美国对于世界文明发展做过贡献的话,

恐怕最大的就是设立国家公园的创见了。“1974年,国际自然及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了如下4 条国家公园标准,

为国际共识。

①面积不小于10km2 ,具有优美景观、特殊生态或地形,具有国家代表性,未经人类开采、聚居或建设;

②为长期保护自然原野景观、原生动植物群、特殊生态系统设置的保护区;

③应由国家最高权利机构采取措施,限制工商业及聚居开发,禁止伐木、采矿、设厂、农耕、放牧及狩猎

等行为,以有效地维护自然及生态平衡;

④保持现有自然状态,准许游人在一定条件下进入,可作现代及未来的科研、教育、游览与启智场所。

国家公园是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精神文化(包括科教)关系的纽带,它的特点是建立在理性即科学基础

上的精神关系。我国于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国的国家公园,至今已有151

。其中绝大部分是历史上的名山大川。所以我们应继承名山的优秀传统,加强科研、教育功能与国家公园接轨

国家风景区的建立,是名山风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精神关

系中的感性关系阶段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精神 关系的理性阶段。强调保护原生自然本底,强调科研、

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使国家公园成为种质资源库、自然博物馆、生态实验室和环境教育课堂,限制游人

及其服务设施的数量,使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建立在理性的科学基础上。

(4 )生态文明时代——伦理关系

后工业时代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给大自然带来空前的破坏。

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联合国环境署发表的《全球环境二千年展望》的

报告指出,地球上的植被、土地已遭严重破坏,全球80%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或被破坏。我国国土荒漠化速度

也是史无前例的,目前正以平均每年2460km2 的速度扩展。

面对地球村的绿色家园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干扰、改造和毁坏,人们不仅要有整体的保护意识,更需要

保护那些传统的自然文化遗产和抢救那些尚未被破坏的具有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自然保护区、自然风

景区,以满足人类对大自然的精神文化的需求。这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公约的形式联合全世界的力量,

来保护全球最珍贵的遗产。保护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这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这表明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功能的发展已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保护原则已成为风景区保护的首

要原则。这种精神文化关系,是建立在发扬传统、突出生态价值的基础上,承认自然界的生物同人类有着同样

的价值和权利。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使人对自然的情感、理性的关系提高到“伦理”关系,并借以从精神、

伦理和科学上指导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与发展

保护是任何时代遗产发展利用的前提。没有保护就没有天下名山,没有风景区和国家公园。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名山,是靠全社会来保护。帝王下诏“凡五岳及名山,……皆禁樵采。”(大唐六典。

尚书工部卷)具体到一座山,如“天台山中避封内四十里,为禽兽草木长生之福庭,禁断采捕者”(唐睿宗《

桐柏观敕》)。文人从山水审美价值观进行歌颂和保护。宗教从仙山佛国意识保护寺观及其环境。百姓及全

会都以风水意识进行有效保护,这就形成农业文明时代的天下名山保护体系。除了战争,名山一般都能得到有

效保护。

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公园,都是立法保护,并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如在美国,保

护国家公园,带有政治任务性质,每届总统都要为此做出努力,总统有国家公园顾问。

生态文明时代,地球已成为“地球村”,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球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公约

的形式联合世界的力量,保护全人类最珍贵的遗产。公约要求签约国政府竭力保护好所在国的世界遗产和国家

遗产。截至2001年底,全球世界遗产已有721 项,其中有28项在中国。

可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遗产的保护也是不断发展的,从家族遗产(传家宝),国 遗产(国宝),到世

界遗产(人类瑰宝)。无论什么时代,保护遗产的宗旨都是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发展遗产地的精神文

功能和科教功能,禁止对遗产地进行过度经济开发,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因为遗产地风景区内精神文化

功能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区外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从而为本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只要保护好区内的

自然生态本底,适当的建设也可为所在地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3 问题与对策

联合国世界遗产组织认为,除了自然灾害,世界遗产所面临的主要威胁还有人为的因素,包括国际战争、

地区或国内冲突、大型工程和大众旅游及其失控的旅游开发等。

目前,对中国的自然文化遗产和风景区的最大威胁便是失控的旅游开发,尤其是错位的、超载的旅游开发

已经造成国家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在中国,80%左右的风景区都有上千年的开发历史

,按现代生态文明时代对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原则,使得不少名山风景区早已“超标”了。尤其是近十几

年的错位、超载开发,不少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结果,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下降,自然

生态系统遭到空前破坏。有的风景区正蜕变为吃喝玩乐的游乐场,所谓的国宝、人类瑰宝俨然成了少数决策者

和股民的摇钱树。

遗产地风景区的“三化”只迎合了那些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缺乏山水审美素养,狂热追求

物质享受者的胃口,为经营者牟利,而给国家和全人类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我国的世界遗产和国家风景区面积虽然还不到国土面积的1 %,但却是国土中的精华,是大自然中最高精神

文化活动场所,具有多种高级功能。它好比音乐中的交响乐,戏剧中的京剧。不能为了赚钱,就迎合听不懂交

响乐、看不懂京剧者对物质享受的兴趣,让他们在舞台上摆摊叫卖、在剧场里架床设铺,而严重破坏天然大舞

台和影响观众的效果,严重干扰高素质者对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科学文化探求。

对此,美国国家公园手册就指出:“允许公园被用于商业目的旅游,是对国家公园的独特、绝佳财富的浪

费,所有这类旅游都应被制止。“”必需的公园内宿营地应根据自然景观要素来设计和操作,豪华宾馆无疑是

不合适的“。”把保护生态系统作为公园的根本目的……成为限制游客设施的理由。“”游人接受‘野外生活

方式‘、’野游体验‘、’公园体验‘。“

韩国国立公园画册的大标题写道:“韩国国立公园无与伦比的美丽,这里只邀请热爱自然的人。”

把风景区、遗产地当作旅游经济区开发,不仅破坏了中国名山精神文化功能的优秀传统,更不符合现代国

家公园和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的科学要求。例如,某名山的决策者提出要“把山顶建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

“把风景的名山,改造成经济的名山。”在此方针指导下,这座反映农业文明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缩影的名

山,被改造成山下城市上山,山顶闹市盖顶,还有中山小市,三条索道一条公路联成的商业山。山周围还有几

十处采石场,开山取石。近来又搞什么“名人名花园”,还要修破坏性极大的抽蓄能电站。只要有利可图,什

么项目都可上。如此开发“经济的名山”,是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最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的最大破坏。去年,

一位美国文物专家慕名参观此山以后,对洛杉矶时报记者说:“此山使我大吃一惊,居然还有索道缆车、垃圾

和唯利是图的商业活动……。“

另一名山也不例外,不仅修了三条索道,造成地形、生态破坏和视觉污染,而且还在核心区精华地段大兴

土木,继续进行错位、超载的开发。在山顶建体量大、耗能大、服务人员多、污染大的星级豪华宾馆、饭店、

商店等。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建水库、修蓄水池,把山中20个大小水库蓄水池,联成长达40km的给排水管

网,开崖凿壁、垒坝蓄水,破坏了此山的水系、生态、花岗岩体,造成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此山是一座自

然美学、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无形文化)价值极高的名山,尤其是自然美学价值,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这

一座完美无瑕通体皆美的名山,今日为了少数人(股民)利益,而遭此破坏,伤痕累累,严重损害了国家文明

象,损害了作为人类遗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199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录》,其理由是:

(1 )公园东北边界外4km 处,计划采矿,将影响威胁公园;

(2 )违规引入非本地物种——湖生红点鲑鱼与本地的刺喉鲑鱼竞争;

(3 )道路建设与游人压力;

(4 )野牛的普鲁氏菌病可能危害周边地区的家畜。

对此,克林顿政府于1996年以6500万美元收购了计划采矿的私人土地,解决了区外的威胁,其他问题尚未

完全解决。据1993年资料对比黄山与黄石的旅游利用强度,黄山要比黄石大16.2倍,现在就更大了,其他问题

要比黄石国家公园严重得多!按黄石以上的“入危”标准,黄山、泰山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该不该列入《世

遗产濒危名录》,难道还用思考吗?更有甚者,有的风景区为了牟利,还搞什么“鬼文化”、“开棺立尸”、

场以及名目繁多的人造景观等等。凡此种种,都在开发旅游的口号下进行的,有的还是在“文明山”、“卫生

山“、”十佳单位“等桂冠下畅通无阻地进行的。要知道,破坏世界遗产是现代社会最不文明的行为!出现上

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 )管理不力、缺乏权威

世界各国的世界遗产和国家公园都是中央直接管理,而我们却违背公约的承诺,交给地方政府甚至旅游

公司去管,这是世界极罕见的不负责现象。对比之下,韩国只有20个国立公园,由中央国立公园管理公团直接

管辖,仅中央机构的公务员就有67人;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编制更大。而我国151 个国家风景区,只有建设部

城建司下属一个风景处共3 个人管,而且只管“业务”,有何权力!

(2 )立法滞后

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立法,滞后于开发资源的行为,于是就拿开发区的政策,来套风景区、遗产地的开发

,难免不导致错位的破坏性开发。< /p>

(3 )遗产保护利用对科技的要求很高,世界各国都以科技决策为基础,而我国都是以政府长官(决策者)说

算。从80年代初到现在,许多专家、教授、院士,就风景区、遗产地的管理体制、保护利用、制止破坏性开发

等问题,不断向人大、政协直至国务院写信提建议,结果都被推到各部门不了了之。

(4 )无法体现公益性对遗产地、风景区的保护利用,属公益性的事业,是政府行为,应有政府财政支持。

如2000年,韩国20个国立公园的经费,相当于6 亿人民币,其中一半是国家支出,其余是门票收入和团体捐助

美国国家公园的经费为43亿美元,其中国家出资20亿美元,社会团体捐助23亿美元。而我国151 个国家风景区,

国家只出1000万元人民币,有的地方政府每年还向其风景区要几千万元人民币,从而迫使风景区提高门票价格

并扩大商业开发规模。此外风景区多种破坏性的旅游设施,在一条龙服务的口号下,千方百计引导游人“消费

“,最后都落实到游人身上。如何体现社会公益性呢?(5 )问题停留在协商阶段对于世界遗产和国家风景区,

有的决策者缺乏认识,用经济开发区方针政策去套。有的是为了局部利益,一意孤行地搞破坏性开发去发财。

前者加强宣传教育即可,后者非法律与禁令不足以制止。面对风景区遗产地如此严峻的威胁,建议国务院和人

大应该当机立断,采取紧急措施,拯救遗产地和风景区,不能老推给部门去“协商”,推一天就毁一片。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 )必须由最高领导下决心,建立国家遗产管理局,直接管理国家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自然文化遗产,

其人员即从分属于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林业局等处加以组合,由国务院任命局长确定编制。因这三类遗产都

属于保护性的资源,科技含量很高,所以在管理上都有共性。而且在国际上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及其相关学科系统接轨。这就加强了权力、权威,克服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局面。如果各部门不协作,那么

建议先由各部、局相应提高遗产管理处为遗产管理司,直接管理所属遗产。尤其是建设部应建立国家公园管理

司,与国际上国家公园接轨,这也是“入世”后的形势要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建立之初就明确是中国的国

家公园,现在应在整治的基础上正名为国家公园,并参与国家公园的国际组织,而不是以风景区的低要求,大

搞破坏性开发。

(2 )建立国家遗产保护法,或分别建立自然、文化、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公园)法。

(3 )抓紧遗产地风景区的整治,以保护为前提,按功能分区原则整治错位开发。以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

性,并突出生态保护为重点,严格整治超载开发,做到分区定位建设,限量旅游,永续利用。

(4 )应明令禁止在风景区内招商引资搞旅游经济开发。与国际接轨,按国家公园标准要求,我国绝大部分风

景区内,都已经处在超载开发状态,只能减不能加!风景区是国家遗产不是企业,不是商品,应禁止上市,并

准出让或变相出让。

(5 )建立有关学科组成的遗产专家委员会,参与科技决策、咨询和监督。

(6 )国家应从旅游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支持风景区的保护管理,鼓励社会捐助。

(7 )传播 产知识,培训有关干部。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表明,世界遗产和国家公园没有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是难以实现有效地保护

,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我国,体制不顾、法制不全,经济发展和开发速度很快。对

不可再生的保护性资源来说,一旦破坏,就难以复原。世界遗产、国家风景区是祖国壮丽河山的缩影,是国土

景观的精华,是祖国文明历史的见证。保护遗产,传承文明,永续利用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象征,我们不能无

动于衷!(

Hash:29a1759f8456c204f042f28bdcfd89f016fc4c14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