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方法初探

山西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方法初探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2年02期 张忠慧

摘要:随着旅游地学研究的深入和地质公园建设的不断完善,作为地质公园建设核心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切。本文是作者几年来从事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的总结,主要目的是在对地质遗迹保护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的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出科学的对策与措施,实现公园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地质遗迹保护是地质公园建设的三大任务之一[1]。按照国家地质公园“以保护为主,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原则,地质遗迹保护是地质公园建设的重中之重。山西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土资源部2005年批准的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2008年揭碑开园。在公园建设中,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先后成立了公园管理机构,编制了公园规划,开展了重要濒危地质遗迹的工程保护,建设了公园主题碑、地质广场、地质博物馆和标示系统,制作了〗公园导游手册、画册、科学导游图,对公园的导游进行了地质知识培训,在地质遗迹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在对公园地质遗迹分布、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1公园基本情况

山西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主峰地带,壶关县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6′-113°39′30″,北纬35°49′15″-36°02。′由东西横贯太行山大峡谷和一系列支峡组成(图1)。这些支峡分别构成了八泉峡青龙峡红豆峡、五指峡和王莽峡五个景区,公园总面积148.4 km2。

公园是由一系列具有典型科学性、稀有性和美学价值的,能够代表本地区地质历史、特定阶段的地质事件和地质作用的地质遗迹、遗址所组成。

(1)呈东西向展布的太行山大峡谷,将太行山拦腰斩断,形成了一条长达百余千米的天然地质大断面,系统的出露了新太古界、中元古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第四系等,成为研究华北地区地质发展演化历史的重要基地。

(2)公园地处华北陆块(地台)的古陆核上,长期处于构造稳定状态,发育了一套相对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地台型沉积,完整地保存了中元古代、古生代海洋环境,尤其是陆表海环境的沉积遗迹。

(3)由太行山大峡谷及其支峡组成的峡谷群地貌,系统展示了由峰石-崖壁-峡谷-溶洞-崩塌-侵蚀-堆积等各种地貌形态,是太行山构造地貌出露最完全的地区之一,是地貌教学的天然大课堂。

(4)沿大峡谷两侧崖壁出露的溶洞和天生桥,代表了太行山地质历史阶段的古气候、古环境。溶洞内分布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石耳、边石坝、钙华坝等,对研究溶洞的形成和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2.1公园地质遗迹资源

按照《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2002)的地质景观分类方案,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可分为6大类38小类120余种[2],这些地质遗迹集中分布在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青龙峡、万佛山红豆峡、五指峡和王莽峡等六个景区内(表1

2.2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2.2.1地质遗迹保护类型

按照地质遗迹保护的行为特点、方式方法等,我们将地质遗迹保护分为三大类(图2)。

2.2.2国内外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地质遗迹的保护主要是通过申报自然遗产、地质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式进行保护,尤其是地质公园已经成为保护地质遗迹最有效的手段[3]。

自2000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建立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以来,国土资源部和部分省市自治区专门设立了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经费,支持国内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截至目前,已有效地保护了近3000处重要地质遗迹[4],举办了包括科学报告会、中小学生夏令营在内的各类科研、科普活动共计585次,出版了500余种、500余万册地学科普读物,向11亿游客宣传了地球科学知识,建立了2.1万块科学解说牌,已建立和在建127处博物馆,建立了187处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教育累计达1.6亿人次。

2.2.3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壶关峡谷的地质遗迹保护从2005年成为国家地质公园开始。公园在地质遗迹保护方面主要开展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成立了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机构,对保护的内容进行监测、维护,防止地质遗迹被破坏和污染。

(2)制定了公园地质遗迹管理细则和宣传活动计划,并利用已经建成的地质博物馆和野外科普线路进行了积极宣传,不断增强公众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对部分濒危地质遗迹实施了工程保护措施。依据山西壶关峡谷地质遗迹的分布特点,对典型地质现象采用“点“保护,对典型地层剖面、构造剖面采用“线”保护,对大体量的地质地貌景观采用“面”保护,对地质遗迹保护区划界立桩进行保护[5]。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3.1存在的问题

为了保护好公园珍贵的地质遗迹,壶关县人民政府和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总体上进展缓慢,成效不甚明显。与周边省、市的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地质遗迹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多。

(1)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滞后,资源量不清。公园地质遗迹详细调查工作尚未全面展开,更多的地质遗迹还有待调查发现。尚未开展过全面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登录工作。对公园地质遗迹的分布、数量、规模、类型、成因属性、科学价值与开发价值,没有确切的数据,没有完整的登录资料,给保护对象的确立、保护范围与级别的确定、开发规划和评估等带来一定的困难[6]。

(2)公园管理机构缺乏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对地质遗迹的认识较为模糊。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一部分是由壶关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兼任,一部分是由社会招聘而来,缺乏基本的专业素养,对地质遗迹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影响了对遗产保护的理解。地质遗迹保护处在治标不治本阶段。

(3)地质遗迹保护手段单一落后,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公园目前已经开展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主要是工程保护,仅用围栏保护了个别地质遗迹点,保护内容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保护手段单一落后,难以满足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需要。

3.2对策措施

3.2.1保护策略

(1)实施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财政专项资金制度。地质遗迹专项资金主要由各级政府从两权价款中列支。专项资金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用于地质遗迹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等活动。

(2)改善管理机构的人才结构,加强管理人员的地质知识培训。健全的管理机构和有序的管理体制,是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的保障。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要求,每个公园必须配备3~5名地学专业人才。此外,公园管理机构还要定期选派人员参加各种培训或聘请地质专家到公园进行全员培训。使公园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要性和地质遗迹保护的技术要求及技术流程。

(3)开展公园地质遗迹调查,加快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登录进程。地质遗迹调查是查明地质遗迹资源状况最基本的工作。只有充分了解地质遗迹数量、类型、分布、可保护及可开发利用程度,才能合理地制定出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规划,以及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在调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地质遗迹登录。登录内容包括:地质遗迹的名称、位置、类型、范围、地质简况、遗迹等级、交通情况、保存环境、受威胁程度、保护建议等;地质遗迹所在地的历史、文化遗产、社会经济、生态环境、风景名胜等[7]。

(4)建立地质遗迹评估制度,实施地质遗迹经营使用费征缴制度。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质遗迹评估,以地质遗迹评估为基础,实施地质遗迹经营使用费征缴制度。

(5)加强国内外、省内外地质公园间的交流与合作。地质遗迹资源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因此应把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地学交流中心,定期邀请省内外、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到公园考察、指导。同时,还要为各高等院校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把壶关峡谷地质公园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3.2.2保护措施

在我国,目前对地质遗迹采取的保护措施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制度保护、宣传保护、监测保护、提示保护和工程保护。

(1)加强地质遗迹管理,制定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管理细则。由地质公园管理处参照原地矿部发布的“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和国务院发布的“古生物化石管理条例”,制定出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制度,由地方政府进行发布。由公园管理部门下发给各个景区,由各个景区负责执行。

(2)加强地质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公园地质遗迹认知能力。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科普宣传的教化功能。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将地球的成长、发育、演化等基本常识从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中一点点渗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以社会教育为补充,通过媒体、网络、报刊、杂志、标示标牌等进行地质公园知识的传播。

(3)加强地质遗迹的监督检查,建立地质遗迹保护监测系统。公园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地质遗迹的保护管理,及时依法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开展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检查、指导、监督等工作。同时,公园管理单位应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监测,并将监测信息公布在地质公园网上[8]。

(4)对濒危地质遗迹实施工程保护。对一些地处景区核心线路上的典型地质遗迹,要实施工程保护。包括修建保护亭、保护围栏、架空步道、崖壁栈道等工程。

4结束语

地质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地质遗迹作为一项重要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我们在享用的同时更有义务保护和传承,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是国土资源部批准的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地质公园的过程中应吸取省内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真正实现对地质遗迹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并重,经济效益与环境友好协调发展。

Hash:c10c66ebdebe95c46a84bf15ae94f9addf06e801

声明:此文由 考古快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