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赎罪,这个日本人在中国“吃”了10年沙。

微博 | @视觉志

作者 | 霹雳

一位日本人,

中国塑像纪念,

去世后,一半的骨灰,

遵从他的意愿埋葬在内蒙古恩格贝,

去世17年了,

国人还常常念起这个老人。

上面这些关键元素放在一起,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

都是感觉不太真实,

毕竟考虑到一些历史因素,

为日本人立雕像,实属罕有。

但是,

扎扎实实坐落在恩格贝的那座等身铜像,

提醒我们:

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是鲜活存在过的人物。

这位老人叫——远山正瑛。

他来中国,一半是为了赎罪。

1

“人类应该放弃的地方”

学术界曾这样描述「恩格贝」:“是人类应该放弃了的难以生存的地方。”

恩格贝在哪?

——中国内蒙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腹地,总面积约30万亩。

曾经这里的年均降雨量只有约250毫米。

什么概念?不足一瓶矿泉水的量。

试想,全年只给你一瓶矿泉水,是什么体验?

库布齐沙漠——图源视觉中国

人们找了很多词来形容它:狂风暴沙,寸草不生,渺无人烟,每一个词都找不到「生命的迹象」。

更可怕的是,这漫漫黄沙几乎以每年1万亩的速度疯狂向中国内地逼近。

对这个本身「寓意吉祥」的「恩格贝」来说,它似乎走着完全相反的命运。

甚至,这里一度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意思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这里的问题都顶棘手顶难解决。

极端天气沙尘暴 图源视觉中国

不过,以上的所有,早已是过去时态。

如今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的环境优良天数达到了340天(2020年),全年几乎93%的好天气。

“天然氧吧”“深呼吸小镇”,以前听起来和恩格贝是两个完全断层的世界。

如今,就是它。

现在的恩格贝 图源网络

原来的“地球癌症”,如今成为:

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巴黎气候大会称之为“中国样本”。

就如同,一例“绝症”不仅被医活了,还焕发了更强劲的生命力。

这个过程中功不可没的就是日本老人——远山正瑛。

图源网络

2

「赎罪」的原因

远山正瑛和中国的缘分跨度很长,开始于还没建国之前。

1935年,他就来到了中国留学,主要研究的是农耕文化植物生态,学习之余,他在西北多个荒漠地区留下了考察足迹。

也正是因为真正深入沙漠腹地,亲眼看到当时中国西北赤地千里、黄沙蔽日,这个景象带来的冲击感,让他深受震撼。

因此,坚定了以所学为中国的治沙做出一些贡献的愿望。

次年,这个想法就被提上日程。为了更方便研究,他直接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买下了一块沙地。

图源网络

但是,很快,那个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就来了——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此刻正身处中国的远山正瑛,亲眼目睹了日军举起的枪炮之下,无辜倒下的中国老百姓

这种野蛮行径我们只是看图片、资料已经能感受到它的惨烈,但凡经历过的人,就是此生难忘。

但是,在历史的车轮下,个人的呼喊是徒劳的。

他只能先回国。

回国后,沙漠治理依然是他的一块心病。

于是他去了日本沙丘最多的地方——鸟取县,并开始在当地的鸟取大学任教。

经过年复一年的研究实践,远山正瑛做出了成绩,日本海岸线的近24万公顷沙丘得到了有效治理。

他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治沙专家。

但是,他心里还记挂着中国西北的那片荒漠。

3

“我这是赎罪 更是报中国的恩”

“我这是救赎,更是报恩!”远山正瑛说,

“日本是一个岛国,受惠于中国甚多,虽然我的同辈人做了许多对不起中国人民的事情,罪孽深重,可中国人民却宽容大度。

凡有良心的日本人都应该记住中国人对日本至少有三大恩:

一是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教;二是中国没有向日本索要战争赔偿;三是中国人民抚养日本遗孤。

我来荒漠上治沙,就是对日本侵略中国的一种赎罪,而道歉赔罪不能只用语言,应当用行动去为中国办好事。”

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1972年,中日恢复正常邦交,也恰是这一年,65岁的远山先生退休了。

但是,他只想着,几十年前在中国未竟的心愿可以续上了,他可以接着进行中国沙漠绿化研究了。

1980年,有了来华访问的机会,这次访问回国后,他意识到治沙绝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事,必须实干。

于是迅速成立了“沙漠绿化实践协会”,并动员了包括自己的子女、亲人、国人,近万人前往中国,在甘肃宁夏黄河流域搞沙漠绿化事业。

终于,1991年,转了一圈他再次来到自己和中国沙漠缘起的地方——恩格贝。

此时,他已经84岁了,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进入了耄耋之年,是正常老人颐养天年的年纪。

但是为了治沙,他在沙漠一天工作10小时,一待就是14年。

这14年,也是他生命最后的时光。

4

只靠报道,世界是不会绿起来的

人手是一方面,资金是另外一个坎。

期间,为了筹集资金, 远山正瑛甚至回国变卖了鸟取老家的多处祖传家产。

他还在日本影响最大的大众传媒NHK的电视演播厅,声泪俱下地向他的同胞们讲述绿化黄河两岸的意义。

并发起了恩格贝“百万株植树工程”活动,号召大家“每人每周省下一顿饭”,支援恩格贝。

许多日本人被远山正瑛的的精神所触动,主动捐款采集草籽,很快就将1000多公斤葛藤种籽送到远山正瑛手上,让他带到了恩格贝。

后来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自购工具和树苗,自费来到中国,协助远山正瑛的队伍种树。

人手、资金慢慢跟上了,最难的那关要来了——种。

风狂沙漫,一张嘴就是一嘴沙,人要手拉手才能站住;

没有电,就近更没有水,想要打水还要去很远的地方一桶一桶的提;

一个人一次最多提2桶水,而想要种下一棵树至少需要浇6桶水;

一边失败一边总结经验,远山先生和整个队伍找到了固定树苗的方法,最原始的最有效。

先把木棍砸进沙里,然后横放沙柳条,并且要将它们固定住,以保证柳条格子里的沙子不再流动;

为了保持水分,坑洞必须深挖80厘米,少1厘米都不行;

……

终于,成活率奇迹般地提高到了80%,信心有了,也招来了想要报道的日本记者。

跟着远山正瑛举着话筒来来回回,这个平时满脸慈祥的老人一言不发。

最后,记者跟着一起种树,远山先生才愿意开口。

事后,远山训诫记者:“只靠报道,世界是不会绿起来的。”

5

不毛之地终成万里沃野良田

一位当年随侵华日军到过中国的日本老人说:

“来到恩格贝,我的心都在颤抖。当年我是扛着刀枪来的;现在,我是扛着树苗来的,我栽下的每一棵绿树,都是一份深深的忏悔。”

在远山正瑛的带领下,迄今已有近万名日本人参加了沙漠义务植树,捐献人民币200万元,治理沙漠19700多公顷,三个“百万株植树工程”相继完成。

慢慢的,从世界各地不断有志愿者慕名来到恩格贝。

1995年,恩格贝沙漠种植白杨树100万棵,1998年达200万棵,2001年达300万棵。

14年寒来暑往,无数人血汗浇灌,这里从30万亩寸草不生的荒漠摇身一变,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现在的恩格贝,白杨亭亭,绿草如茵,不毛之地终成万里沃野良田。

图源:新华

而恩格贝培育的白绒山羊被称为我国最有前途的山羊;

畜禽业“超级明星”的鸵鸟养殖,也成为恩格贝沙产业的龙头产业;

甘草、沙葱、沙芥、苦菜等沙生植物成为抢手的绿色食品进入市场...

树绿、鸟鸣、溪流婉转,旅游业也起来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

恩格贝旅游区 图源网络

6

1998年,中国首次把“友谊奖”颁给了远山正瑛,联合国授予他“人类和平贡献奖”。

在“亚洲诺贝尔和平奖”之称的“麦格赛赛奖”颁奖典礼上,远山正瑛致词时再次强调:

“日本自卫队应该放下枪炮,拿起铁锹去中国的沙漠种树。”

2004年2月,97岁的远山正瑛,在日本与世长辞。

按照他的遗嘱,骨灰一半埋在了故乡,而另一半送往中国,葬在「恩格贝」这个他生命中最后奋斗过的地方。

这里为他塑了一尊等身铜像,基座上有这样一段文字:

“远山先生视治沙为通向世界和平之路,虽九十高龄,仍孜孜以求,矢志不渝,其情可佩,其志可鉴,其功可彰。”

因为真实发生的历史,

我们痛恨那些遮掩、抹灭、闭口不谈的人,

但同时不要忽略,

也有一些人用另外一种方式,

坚守着普世的价值。

参考资料: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绿化占地球陆地四分之一面积的沙漠是一条通向世界的和平之路!”——在华治沙30年的日本“沙漠之父”》;

中日双语杂志:《14年的治沙生涯,跨越国籍的绿色感动——日本友人远山正瑛的中国事迹》;

新华网特稿:《远山呼唤 绿色传承——库布其沙漠的日本植树者》;

总有一些人,

坚守着普世的价值。

Hash:15bb342b6b29be3c090fdf6117d6c06d603357a6

声明:此文由 视觉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