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汇白塔,笑看风雨200年!传说建塔是为了镇河妖…

渠县城北不远处,有一座千年古镇,叫三汇。巴河州河渠江汇集于此,成就了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那风景如画的三江之畔,矗立着一座百年佛塔——白塔(又名:文峰塔),高13层,呈六面体,笑看风雨200年,仍旧洁白如初,保存较好,是古镇旁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为让世人零距离接触这座古建筑,抚摸时间沉淀的底蕴,白塔正敞开着大门,静候你的光临!

初见塔之惊艳

坐在达成线奔跑的和谐号上,每位乘客都能清晰感受到速度与时间。但当列车进入三汇段,你不经意瞄向窗外,会看到一座历经风雨的白塔矗立江畔,笑看滚滚江水,镇定如山。那一刻,你仿佛感到岁月缓步,时间放慢。

从渠县城一路向北,不多时,就可来到白塔脚下,这时,无论你站在塔的哪个方位向上仰视,都可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强势扑面。在塔底层拱门上,有一块长1.8米、宽0.7米的石刻横匾,上面雕刻着“文峰塔”三个大字。继续往上看,塔的第二层,也有阴书石刻横匾“更上一层”,而第三层阴书石刻横匾为“欲罢不能”。三匾皆正楷,气势恢宏,笔法遒劲。

迫不及待踏进敞开的大门,来到塔内,往上一看,塔内共7层,与外部的13层相较,虽层数不同,却又里外呼应,不得不感叹古人的大智慧。与此同时,每层塔都有窗户,呈长方形,这直接导致塔内光线充足,而塔内墙壁上,依稀还可见木梯被毁后留下的痕迹。微闭双眼,放空心灵,思绪便会随着想象中的旋转木梯,直奔塔顶,远眺山如翠屏,近望古镇如画,俯视渠江如练,可谓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历史源远流长

文峰塔位于三汇镇南1.5公里渠江西岸,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一座佛塔,据载当初建塔以彰教化,故名文峰塔。文峰塔,高53米,呈六面体,通体涂成乳白,故后人更愿意将此塔叫“白塔”。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建于道光年间,已有200年历史。

白塔共13层(里面七层,取佛教最高教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意),塔基及底层用石建筑,每边长4.4米、厚0.9米,面渠江而建圆拱门,高2.9米,拱高1米,塔檐石凿,六角翘角,2—13层用砖建造,各边有长方形瞭望孔成品状,塔顶挂铜铃四个。塔顶檐飞角,铜铃高悬,迎风而响,清脆悠扬。塔内底周长19.8米,底层有石碑6块,刻塔序及捐修者姓名,以上各层立四尊陶烧、木雕佛像,每层均有观景窗口。白塔雄踞江岸石矶上,临江傲涛,形如巨人手擎银色宝剑,直指长空。

《渠县志》三汇塔序赞白塔:“前拥牛山之秀,后接龙冈之奇,相阴阳于山巅,度方位于河畔。”

传说建塔镇妖

每一座古建筑,或许都有一段传说,白塔也不例外。据传,道光初年,位于镇南的肖陈邹堡(如今的白塔),有两户姓石的大户,一向行善。看见渠江暗石密布,滩险浪急,波涛汹涌,往来船只险象环生,无数船工葬身鱼腹,疑是江里河妖作怪,遂自发筹资在临江的乌龟石上修建佛塔镇妖。用青石筑基,以糯米熬浆,加入石灰勾缝,保证了塔的坚固。建到第三层时,资金告罄,遂停工外出化缘,三年乃回,重启工程。后以大青砖为料,历时数年终于建成,再以糯米熬浆,加入石灰刷白,让塔通体洁白,历经200年,仍颜色如初。

关于白塔,还有一种传说流传于民间。即是肖陈邹堡属浅丘地貌,山地多良田少。而河对岸(现今的大盘社区)乃平地,土地肥沃,良田千顷,居住于此的李家大户家底殷实,常常欺负河对岸肖陈邹堡的石家。石家为报复李家,在临江的石矶上修白塔以压之。

专人定期巡逻

在绝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像白塔这种古建筑,一般都会围起来,加以保护,不准游人踏足。但去过白塔的人都知道,白塔的大门竟然敞开着,无论年长的老者,还是幼童,都可以随意进入,零距离观看内景,抚摸历史,感受文化。

这样开放式迎接游客会不会破坏古塔?对于这个问题,渠县三汇镇文化站的张站长给出了答案:白塔虽有200年历史,但保存得非常好,除了文革期间,塔顶的铜铃和塔内的木梯遭到破坏,塔的总体结构完好无损,时至今日,雄风犹在。为了让人们零距离感受白塔的魅力,故对外开放。不过,一直以来,镇上都专门指派了人员对其巡逻保护,以防有人故意破坏。

时光流逝,风雨肆虐,以后会不会将白塔围起来,并采取相关措施对其予以保护?张站长告诉记者:“白塔是我们三汇的一件宝,我们会时刻关注着白塔的健康,视具体情况而定。”

本报记者 汤艳燕

Hash:268d65774624208c2b9413897dc31619ee4ed31b

声明:此文由 达州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