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一座楼,比天安门还要牛,楼下还镇着一个神秘动物

大家知道,中国第一楼是天安门城楼,因为上了国徽嘛,中国有任何大的全国性庆典都是在这里办的。

不过,我要告诉大家,有一座楼的规格比天安门还高,它就是西安钟楼

为什么这样讲呢?

我们先给大家普及一下楼的等级,中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每个东西都透露着这种差异,比如房屋,我们看一个房子等级多高,看它的房顶就可以了。

我们先放一张总图。

一般的民居,它的顶是硬山顶。

此外,还有悬山顶。这个比上面要稍高一点,一般用在大殿的配殿。特点是屋檐悬伸出来。

往上,就是单檐歇山顶。

一般是重要的建筑物会使用。比如故宫的东西六宫。使用的就是这种顶。

还有韩国青瓦台用的也是这种顶。

此外,比单檐歇山顶要高一点点的还有单檐庑殿顶。这个一般是皇家,或者佛堂道观或者孔子老人家的房顶可以用。

唐朝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建筑。

此外,还有单檐攒尖顶。一般用于比较小的建筑,如亭、榭、阁,规格跟庑殿顶差不多,比如故宫里的交泰殿就是这样的。

那么,再往上,就是重檐歇山顶,什么楼是这个顶呢?就是天安门!上下两层。

再往上,最高级别的就是重檐庑殿。

比如中国最高档的房子太和殿用的就是这种制式。

所以,看故宫,里面的屋顶样式很多。

楼顶的样式介绍完了,我们再说为什么西安钟楼的规格比天安门还要高。

首先它的屋顶是重檐攒尖顶,而且三重顶,这是中国建筑中极高级别。而且它楼高34米,比天安门还要高1米,它的绘画形式,也完全是皇家的。

从这些看,西安钟楼比天安门规格还要高,甚至比南京钟楼还要高。

南京钟楼是明朝朱元璋修的,也是皇家钟楼,西安钟楼比它还高,说明地位之突出。

不过,这却是一个反常的现象。我们知道,西安虽然是历史古都,但唐末时期,汴州军阀朱温为了控制天下,把长安城给毁了。从此,西安就再也没有成为中国的首都。

明朝的西安只是一个藩王驻地,为什么要修这种规格的东西呢?

这要从朱元璋定都说起。

为了定都,朱元璋是大伤脑筋的,他一开始想定都凤阳,城都开始修了,修了一半,感觉不对了,一来有些大臣反对,反对的是刘伯温。

刘伯温为什么反对呢?

因为刘伯温不是朱元璋团队中的乡党派。

朱元璋团队分很多派,实力最大的是乡党派,以李善长胡惟庸为头,又称淮西党,是朱元璋的老乡。

另一派是浙东党,党首是刘伯温。

朱元璋要是定都老家,那肯定是淮西派占上风。所以刘伯温以风水论来反驳,说帝乡不必为帝都,甚至替南京改风水,让朱元璋定都南京。

不过,朱元璋的打算还不是南京,他想迁到汴州甚至洛阳或者长安去。

为了考察,他派了自己的太子朱标到各地去,朱标到了长安,回来报告,长安这个地方好,是“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

那么,这个钟楼很可能就是朱元璋为迁都做前期准备工作,所以建了这么一座超规格的钟楼。

以朱元璋对朱标的信任,很可能迁都西安,那么,后面的朱棣要夺位可能就不太容易了。毕竟从防守上,西安要强南京太多了。朱棣夺不了位,可能首都就不会是北京,而依然是西安。那北京现在可能就是一个二线城市了。

可惜,朱标回来第二年就去世了,朱元璋从此心也淡了,就这样吧,在南京吧。

可以说,这是西安最后回到帝国中心的机会。

虽然没迁成,但给西安留下了这么一个钟楼。

最后,介绍一点小知识。

所谓钟楼,就是敲钟的,晨钟暮鼓。早上敲钟,钟声传遍整个长安城,长安所有的坊门就可以打开了,做生意的胡商、上朝的官员、约会的少妇就可以出来了。暮鼓就是晚上敲,一敲,所有的坊门(就是大型小区)就得关门,还在外面逛的,那是犯夜禁,抓住了要打屁股。

在唐朝时,钟楼上有一个景云钟,这是天下第一名钟,现在中央电视台过年时播的敲钟声就是录它的。

安史之乱,唐朝钟楼被毁了,这个钟也拿了下来。直到明朝重修钟楼。这个钟才被搬了回去。搬也是废了老大功夫,因为重达一万斤。郁闷的是,这个钟搬上去后敲不响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大概这个钟也是有个性的,只为大唐鸣声,后面,只好再仿造了一个。

另外,明朝修的这个钟楼还搬过,这个牵扯到一个乱力怪神。万历年间,关中发生地震,知府找高人一打听。原来关中有个大鳌鱼藏身地下,老是出来换气,一换气地就震。一探地方就在城中。所以商议,把钟楼移到大鳌鱼藏身的上面,又用铁圈箍住川口,铁链束住大鳌。再用钟楼一镇,妥了,这个大鳌老老实实了。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宝塔镇河妖,宝楼镇河鳌吧。

如果大家对钟楼感兴趣,可以看看小编在下边附的钟楼详细身世注解↓↓↓

钟楼名片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太子朱标从陕西回到南京后,呈献了陕西地图给父皇朱元璋,并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地理优势,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提议迁都西安。但不久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迈,这位晚年丧子的老人心力交瘁,迁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钟楼已按照皇家建筑级别建成。

钟楼建成198年后,经历了一场整体搬迁。这次东迁是与西安城市发展的东扩有关,钟楼二楼西墙上,嵌有一方《钟楼东迁歌》碑,记述了这座巨大建筑整体迁移的过程。

清代时期的西安钟楼

钟楼初建时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样观,与南北城门正对,是城市的中心。这一位置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然而,在其后的二百年间,西安城不断扩建,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积,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由巡抚御使龚懋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天的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分别对钟楼进行了大范围以及大规模的整修。

辛亥革命时,起义军曾与在钟楼与布防的清军激战。护国运动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从钟楼开始了反对袁世凯的暴动。1927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石林,在钟楼开设了声电影院,这是西安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抗战时期,钟楼由于其地势高拔,而成为预警日军空袭的报警台。国民党也曾经利用钟楼的四面门洞,关押刑讯革命者和进步人士。楼上驻扎军队,鎏金宝顶的铜叶被人揭去盗卖,楼体累遭破坏。

钟楼金顶

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构建于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

自地面至楼顶总高36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下部砖石结构的正方形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基座之上为两层木结构楼体,由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和迭起的飞檐等组成,高27米。由台阶踏步上至基座的平台可进入一层大厅,大厅四面有门,周为平台,顶有方格彩绘藻井,二层四面有木格窗门与外廊相通。

钟楼构造技术应用了唐宋建筑的法则,又有明代建筑技术的革新,整体呈典型明代重檐三滴水建筑艺术风格。楼分两层,下层为一重屋檐,上层有两重屋檐,四角攒顶覆盖碧色琉璃瓦,各层有斗拱凿景彩绘,四周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

西安钟楼剖面图

钟楼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由斗栱支撑。金顶原来是铜皮包裹,木质内心,解放后,人民政府换成了用真金锤成的金铂薄顶 。在微翘的屋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过去是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可以从券洞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封闭,环楼体周围开辟公路转盘,以钟楼为中心辐射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西、南、北四门相接,地下则开辟有专供人行的环行通道。

西安钟楼平面图

钟楼的设计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攒尖顶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而且缓和了雨水顺檐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形成均匀负荷。四角攒尖的楼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从檐角到楼顶逐渐收分,使得金顶稳重庄严。楼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间扣以筒瓦,以铜质瓦河固定,更使建筑稳固结实,浑然一体。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西安钟楼的建筑形制、级别之高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南京。在皇权社会当中,所有的建筑都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西安钟楼的重檐攒尖式屋顶和故宫中和殿相同,所使用描龙画凤的和玺彩绘,同样只使用于皇家建筑当中。

部分来源:脑洞历史观(naodonghistory),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赞助—————

Hash:a8297b539902e00e44ded7bbf98205c85edf45cb

声明:此文由 乐享西安sh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