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传说中的鬼门关,竟然就在玉林!

玉林的北面是大容山,

西面是六万大山

域内崇山峻岭多,

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

又经大自然亿万年鬼斧神工的雕琢,

形成了令人惊叹的地形地貌,

成为独有的地域特色......

玉林天门关

玉林容州的天门关,又称鬼门关。距玉林20公里,与北流市接壤地,在天门山和龙狗岭两山对峙的地方,成一要隘,是古今交通要道,两峰之间隔仅100米,好似两只大兽在把关,双峰故被当地的人称为龙虎岭。

在1986年3月,天门关被北流县人民政府(现北流市)公布为了文物保护单位。

天门关始建于汉代,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关隘。此关卡设于界上,以稽查行旅,是古代管道上的重要一关,也是四大名关之一。

其关底路面海拔高程为115米,关北侧峰顶海拔高程176.8米,关南侧峰顶海拔高程为210米,由于此处西边都是高山耸時,中间仅一通道,一本叫《太平寰宇记》的地理书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因此,人们就把它取名为“鬼门关”。

(▲明万历戴燿修苏濬纂《广西通志》标识的北流天门关)

南开辟最早的关隘文物

“关”在中国古代地理和人类文明历史,特别是古代战争和从中原向外开发、传播文明中占有非常高的地位。

鬼门关刻印着历代南征蛮夷的历史,其开辟时间在公元40年,知名度极高,素与天涯海角齐名,是一个古代人文气息极其浓郁的名关。

由于史籍记载的失误,鬰林郡事实上存在着两个同名的“鬼门关”。一个是鬰林郡东的“水路”鬼门关,另一个是鬰林郡西的“陆路”鬼门关。

由于“鬼”字不雅,朝野皆认为不吉利,故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嶂皇帝下令将鬰林郡西博白县境的鬼门关,敕改为“桂门关”。而且明宣德四年(1429年),宣宗皇帝朱瞻基又下令将欎林城东的鬼门关敕改为“天门关”,并在山崖镌刻“天门关”三个大字,字下原有题诗“行行万里度天关,天外遥看海上山”两行石刻字。至今,天门关关隘及古道原貌已不再复存。

鬼门关,商贾必经之道

“鬼门关”之所以为天下人所熟知,不仅是因为险峻,还因其地理位置很重要。

翻开历史之画卷,“鬼门关”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也是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交接点。它是“通三江,贯五岭,越域外”的水陆交通咽喉之地,是当时北方和中原通往钦州、廉州、雷州、琼州和交趾的必经之道。

玉林至北流古驿道西汉时已开通,途经鬼门关。鬼门关是北流河和南流江内河水运的重要连接点,成为“玉林海丝路”上的一道水陆交替奇观,被称为“玉林海丝路”上的一段“陆桥”。

鬼门关古道既是兵马、使者、谪臣、朝贡者的交通线,也是商贾往来的必经之道。

据史料记载:历代交趾,向中国封建王朝上贡多经此道。汉代海运中心在合浦,合浦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从海路运抵合浦港的洋货,通过南流江内河航运转运到玉林茂林上岸,再由鬼门关古驿道运输到北流河码头,装船运往中原各地。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部分货物从南流江转北流河仍经此路,鬼门关古道一直使用到20世纪20年代。

历经千年变迁,昔日石势壁立、瘴疠弥漫、虫蛇出没、险如“剑阁”的鬼门关景象如今已不复存在。目前,鬼门关是324国道的必经之路,是玉北一体化的重要节点。

名人的吟诵之地

在古代,在这条中原到钦、廉、雷、琼和交趾的必经通道,有不少名人经过这里。文人墨客,遭遇贬斥,自然心生感触,加上天门关艰险,所以有感而发,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佳作。

“鬼门关”因而进入无数诗人的吟咏之列,与“天涯海角”并驾齐驱,扬名天下

唐代诗人沈佺期,宋朝文学家苏轼等都写过关于“鬼门关”的诗句。杨炎途径天门关的时候还写到: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在何地,生度鬼门关。

李德裕到海南后曾写诗一首:“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以描述过鬼门关时环境荒僻及路途的艰险。

明代杰出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道:“鬼门关在北流十里,颠崖遂谷,两峰相对,路经其中,谚所谓‘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言多瘴也。”

而明代广东人朱琳,由琼山县卸任后北返,写了一首《出鬼门关》:“北流仍在望,喜出鬼门关。自幸身无恙,从教鬓已斑。昔人多不返,今我独生还。回望琼山县,昏昏瘴疠间。”诗人尽情释放着狂喜与激动,似乎远离的不是鬼门关,而是那扇生死荣辱之门!

在历代被贬谪经过鬼门关的名人中,不得不提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其弟苏辙亦被贬雷州。

博白、玉林、北流,经过遐迩闻名的鬼门关。不知是狂喜或是激动,他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过鬼门关》:“自过鬼门关外天,命从人鮓瓮头船;北人坠泪南人笑,青嶂天梯问杜鹃。”

临近北流城,他又吟出一句:“养奋应知天理数,鬼门出后即为人。”政治上重生的希望,在他心中复燃,欣然再吟:“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

同年,苏东坡父子轻松走过鬼门关,再次在北流逗留。据说当时全城老百姓都赶来一睹苏学士的风采,整整一个下午,苏东坡在县官和众乡绅的陪同下观赏了北流河的“圭水秋波”,苏东坡和大家赋诗唱和,对吟秋风。

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在其登筏北归的地方,建了一座“景苏楼”,并将东坡乘筏北归的形象隽刻入石,镶在山墙,以万世景仰。

这条远近驰名的“鬼门关”漫步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过各个朝代的兴起,衰落,盛世,灭亡,饱略着前人留下的“足迹”,逐渐沉寂无声,偶尔荡起一声涟漪。

寻一日好天气

前去一探究竟吧!

END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同号)

图文来源: 网络

小编:可爱多

花样玉林·美食/广告/资讯/电商/直播

Hash:0ceea67faea2d36a84237642338eb8bfaf74a5eb

声明:此文由 玉林吃货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