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印记|金龙桥——铭记着包公下陈州那段精典传奇
金龙桥位于淮阳县城东南隅内湖之中,据传建于晚唐,为单孔石桥,长2.4丈,宽1.2丈。桥塘外用石磙排列在城上,有青石雕花栏杆,桥孔近水之处,装饰红石雕龙一条,头北尾南,显得古朴典雅,小巧精致。196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被水淹没。该桥附近原有月波寺、文昌宫、祖师庙等建筑。
今年十一月的一个周末,与好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可以远处观望金龙桥遗址的地方。小时候经常与小伙伴们在那一带洗澡、玩耍,记忆中的金龙桥那时便已成坍塌的废墟,只是有桥的形状,而没有桥的作用,巨大的红色石块浸泡在水中,赤着脚,淌着水,沿着石头便可到达……
那时的内湖感觉很宽阔,很多城镇居民都会在湖边洗衣服,孩子们则在湖里洗澡。如今站在这个被各类建筑充斥着、被各种垃圾污染着的“内湖”,联想起当年它的清澈和浩渺,以及与小伙伴们在一起戏水时的欢乐情形,不禁让人有种伤感。
眺望远处已被肮脏湖水淹没的金龙桥遗址,我想淹没的只是它的外表建筑,不能湮灭的却是它永远的传奇。于是,金龙桥与包公下陈州的故事,也便顺理成章地在我脑际回荡,宛如淮阳百姓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生生不息中描绘的场景,在我眼前再现……
传说宋仁宗时,陈州大旱三年,哀鸣遍野,民不聊生。皇帝命曹太后之弟四国舅到陈州粜米,但他大斗进、小斗出,米里掺砂,刮民膏血,敛财聚富,强抢民女,陈州百姓叫苦不迭,怨声载道。
包公得知此事,非常气愤,他奏明皇上,去查办这个发国难财的国舅爷。四国舅倚仗是皇亲国戚,根本不把包拯放在眼里。他听说包公将来陈州,就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包公进城。包公来到陈州,一连几天进不到城内,心里十分着急,一边思付对策,一边私查灾情。
一天,包公正在北关门外转悠,忽听到背后“哎呀”一声,回头一看,只见一个女人从驴背上摔了下来。包公赶忙走过去,把这女人从路沟里扶了上来。谁知这女人不说一个谢字,反倒气狠狠地让包公把她扶上驴去。包公看这女人妖里妖气,心里就非常反感。包公扶她上驴时,趁机问她的姓名和摔倒的缘由。
那女子看这位黑脸老汉老实听话,便得意洋洋地说自己是陈州有名的妓女王粉莲,此番进城,是为了到四国舅那里赴宴。包公正愁没办法进城,见这是一个机会,正好混入城内。可是,为一个妓女笼驴头,觉得有辱祖宗,日后让人耻笑。但想到陈州饥饿难熬的百姓,想到要为民除奸,伸张正义,就忍辱为王粉莲笼着驴头,混进了城内。
进城后,四国舅见到王粉莲就调情骂俏,让包公格外恶心,冷冷地骂道:“畜生!”四国舅见有人敢骂他,恼羞成怒,立即命人把包公吊在槐树上一阵毒打。待王朝、马汉改扮进城,把包公从槐树上解救下来,四国舅才知他是奉御命而来的包拯。
随后,包拯换朝服,挂金牌,顶圣旨,带铜铡,在金龙桥畔怒铡四国舅,血染金龙桥,为民申了冤,除了害。从此,金龙桥成了抑恶扬善、扶正压邪的圣地。据说桥边结巴草根至今仍为红色。
包公善良正直,不畏权贵,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包青天”。传说包公陈州放粮那年是45岁,遭受了被禁城外、倒吊槐树、痛遭皮鞭等磨难,所以人们都认为45岁是倒霉的一年。再加上人们都轻视妓女,不愿提起包公为妓女笼驴头的事,因此也认为45岁是最耻辱的一年。
包公在百姓心中具有神圣的地位,人们把自己的命运和爱戴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故而都把45岁作为忌年,慢慢就形成了忌说45岁的习俗。直到今天,这种风俗在中原地区还相当盛行。为纪念这位不畏权贵、清正廉明的“包青天”,陈州人民特在城内西北角建包公祠,俗称“老包庙”,这表达了历朝历代的百姓对清官的敬仰拥戴!
据记载明成化年间知州戴昕建祠。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知府包敏、知县张世濂重修。正殿门两侧有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道出了人民群众赞扬包公的心声。现存遗址。这正是“乔装打扮进陈州,除暴安良铡国舅;金龙桥畔扬正气,包公祠里美名留。”
相关链接
★ 探访淮阳包公祠
图文/编辑整理/玄子
若有侵权 告知清除
Hash:b23c001d7932b50fe579faf9530cb0f74b4a5588
声明:此文由 淮阳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