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铜鼓古城竟是这样的!好震惊!
那山﹒那水﹒那桥
作者: 涂绪明
铜鼓县城老街北面的山,是绛红色的石山,如朵朵丹霞,奇峰突起。该山属幕阜山一脉,西连湘地,东接修水,山峦起伏,层层叠叠,好似铜鼓的客家和本土两籍百姓,瓜瓞绵延,衍衍不息。虽然石山土薄,树木并不高大。但劲杉苍松,形态各异,摇头甩尾,展尽了风姿。
红石山下,纵横百里,到处散刻着历朝历代客居铜鼓的官宦和文人的诗作及名言警句。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刻在永宁镇帅家坝西侧石鼓之上、备兵使者晋人延伦所书的"铜鼓石"三字。这三字每字长宽均为50厘米,字字端庄,刚劲有力。同治十一年的《义宁州志》载,此石"屹立数丈,形如铜鼓。相传许旌阳逐蛟过此,石中有声,挥剑劈之。令一石中分,宛如剑劈……"明代后期鄱阳守备邓子龙奉命到铜鼓镇压李大銮、杨青山发动的农民起义时,在石鼓右侧题上"试剑"二字,故该石又称为“试剑石”。这些石刻文字,虽历经数百载风雨剥蚀,但在后人的惜护下,至今字字清晰如新。
站在临近县城的石山主峰"万笏朝天"顶端,俯视群峰,可见云雾缭绕,石峰如笏,似群臣早朝,蜂拥而拜,一时间竟有君临天下,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放眼东望,掩映在绿林丛中的园明寺,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苍绿色的参天古木,全部沐浴在玫瑰红的朝霞之中。冉冉响起的晨钟,带来了祥和、庄严和宁静。
01
我家在老街的下仓街中段。穿过伸往后山不足一米宽的影剧院东侧巷子,往右下三四级台阶,就到了我的家。这是一栋有着百年历史、约90平方米左右砖木结构的旧房,是昔日的赖氏宗祠。不知什么原因,这栋房屋后来成为了公产,住着我们三户人家16口人。从影剧院后面顺石阶而上,沿着钟、陈两姓人家的屋檐下走过,小心地越过一米多长的烂木桥,手脚并用地攀爬几十级石阶,再往上走一段路,就可以登上一座半径在3米左右、钢筋水泥结构的圆形碉堡。站在碉堡顶上,可以俯视整个县城。1977年恢复高考后,每天清晨,碉堡顶上会伴着风声传来了四弟琅琅的读书声。
“少年不知勤学早,老来方悔读书迟”,四弟深谙诗中道理。无论寒冬酷暑,每天坚持不懈,发奋苦读,高考时于超出录取分数40多分的良好成绩,被西南交通大学录取。毕业后,一直在昆明铁路局工作。40多年过去了,四弟也不幸于2018年因病而英年早逝。但我的耳中常常回响起四弟的读书声,并以此来激励我的孙辈。
蜿蜒而又巍峨的红石群山,蕴大气雄浑和娇小秀美于一体,千姿百态。她孕育了一代代铜鼓儿女,传颂着美丽动人的故事。
02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铜鼓的生态环境极好。清清的石桥河绕过九曲十八弯,滔滔不息地穿过永宁桥拱道,直奔夹江口。由于受温泉地热水的影响,石桥河的水温要高许多。在夹江口游泳,定能感受到定江河水的冰冷,石桥河水的温热,体验冷若冰霜和温柔可人的双重感觉。
站在永宁桥侧,可清晰看见桥上的钟亭、石狮和桥下三个圆拱在水中形成的倒影,相映成趣。二米多深的河水波光粼粼,水底溜苔清晰可鉴。在微风吹动下,水面泛起层层涟漪。顺着阳光往东看,担水的壮汉、洗衣的少妇、抓鱼的孩童川流不息,整个河面是衣棰回响,笑骂飞扬;鱼儿跳跃,流光溢彩。
北面和中间的桥墩下面,刮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漩涡。每到夏秋两季,桥上桥下挤满了戏水的孩童。胆大的会从十多米的桥上一纵而下,如弹丸般直射水中,引起旁观的大人小孩一阵阵惊叫;胆小的,则在种满了柳树和桤树的河滩边戏水玩耍。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下仓街一位水性最好的小伙子不幸在桥下溺水身亡,从此大家都忌讳从桥上往下跳了。
数年后,一位胆大的朱姓少年先试着从桥墩上往下跳,见平安无事,跟者众多。起哄之下,朱姓少年竟奔桥面,直跳水中,再次引得我们这些水性较差的"三脚猫"羡慕不已。
沿堤往东百米之内,多块由四根三四米长的杉树条连成的简易木桥架向河中。这些简易木桥,为老街居民担水和洗衣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简易木桥的下端,酒腐社的酒糟水和豆腐水定时顺着阴沟流入河里,引来了一批批的鱼儿争相抢食。每到这时,我的母亲会带来二三个搪瓷脸盆,内装碎豆腐,放上几块石头压在盆底,再用一块中间剪了6公分左右大洞的白纱巾蒙住脸盆,放置水底。
脸盆放置水中后,开始时只有一条小鱼试探着钻进脸盆,其他小鱼则警惕地围绕在脸盆的四周。见进去的小鱼自在地独自享用,便争先恐后地相拥着钻进去争食。贪食的小鱼儿哪知道这是一个美丽的陷阱,进去后可再也出不来了。不到一小时,母亲挽起裤角,打着赤脚轻轻地步入水中,将脸盆搬至岸上。"一条,两条,三条……哇!"只听见许多欢快的尖叫声,"有37条呢。"几个回合下来,一斤多小鱼就成了母亲手中的俘虏,变成了我家餐桌上的美味。
这样的日子点缀着我们的童年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03
永宁桥横跨石桥河之上,连接老街与柳林街。它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嘉庆十年(1805)重修。
该桥是花岗石砌成、石膏糯米粘合的两墩三拱桥。桥宽5.1米,长54.7米,高11.7米,拱跨12.2米。桥墩平面有刀刃形分水墙,上部带有装饰性顶爪,桥面由麻石条铺成,两侧架设石栏杆。桥两端的石台阶,北十二级,南十七级。桥中一亭,亭内悬挂大铁钟一座,为防火防盗示警之用。四樽红石狮,雄踞南北两端,俯视前方,似乎在驱邪赶恶,庇护着古城生灵。
永宁桥是铜鼓历史标志性建筑物,它虽居赣西北一隅,却是历史的见证。
它见证了清雍正王朝之后清朝的没落和民国的兴衰……
见证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铜鼓燃起漫天烽火,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在永宁桥上留下了前行的足迹……
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机俯冲老街,狂轰滥炸,30余名无辜百姓被燃烧弹活活烧死的惨状……
见证了1949年7月,铜鼓解放。成千上万的人民解放军战士踏上了永宁桥,途经铜鼓,进军大西南,推翻了蒋家王朝……
儿时,夏夜。我和小伙伴们相约,穿过小巷,顺石级上桥,直至柳林街。只见卖板栗的、卖玉米的、卖花生瓜子的……比比皆是。我们睡在永宁桥的石栏板上,嘴里嚼着有限的美食,时而仰看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缓缓通过,时而倾听着军工企业长林机械厂隆隆的试炮声,时而坐起聊着身边的趣闻,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大约是1966年的某天,永宁桥上的大铁钟疯狂地响起,只见桥北飞檐凌空的数百平方米木结构三层楼燃起了熊熊大火。转眼间,大火顺势扑向上仓街永宁合作商店一带。虽经县消防队和永宁镇基干民兵的勇猛扑救,无奈救火设备原始落后,无情的大火将当时铜鼓唯一的一栋三层楼烧得干干净净。此次火灾,不但三层楼陈家被炬一空,合作商店亦损失惨重。从此以后,每晚10点左右,老街就会响起阵阵铜锣声和居委会几位阿姨的告诫声:“火烛小心!大火无情!家家户户,水缸满,灶前清!”
永宁桥是老街的象征。它默默吟诵着几百年来土客籍人开疆扩土的艰辛和"铜鼓营"到"铜鼓县"的艰难变革;吟颂着秋收起义的风云际会,数万仁人志士的丰功伟绩;吟颂着建国72年来小小铜鼓县翻天覆地的变化;吟颂着小城人民的幸福生活……
站在永宁桥上,极目远眺,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峦如诗如画。眼帘下的一江碧水,云遮雾绕,涛声如歌。老街虽因棚户区改造已经无存。但那山,依然;那水,依然;那桥,依然;往事亦依然。几百年的古城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古城故事仍在人们之间口耳相传,古城的未来还在孕育之中。
我在期待着,期待未来的老街景更美,情更浓……
作者简介
涂绪明, 笔名海川 男,65岁。铜鼓县林业公司退休职工。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楹联学会会员;铜鼓县书法协会和铜鼓县老年诗书画协会副主席。宜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喜好文学、书法和篆刻。书法篆刻作品先后十余次入全国性及省、市展。今年主要入展情况为:2020年5月,入围全国首届隶书"汉牡丹杯"书法展。2020年7月,诗作《别了,老街》获宜春市第36届谷雨诗会征稿大赛优秀奖。
本文作者店铺
欢迎来将讲古
Hash:72f5f1a84b0b358f942d534b443148d9b7a5b3a9
声明:此文由 乐在铜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