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烽火: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银行及货币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根据地一手抓军事斗争,一手抓生产建设,铸造和发行有纸币、布币、铜币、银币等材质货币。川陕革命根据地货币的设计、印制、发行、流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多种红色货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川陕根据地货币印制的历史背景
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转移到川陕边界地区,相继解放了四川通江、南江、巴中三县,随后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西起嘉陵江,东至城口,南至营山,北达陇南镇巴和宁强,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00余万,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最初,川陕革命根据地流通旧银行、钱庄、票号、商铺发行的货币,种类繁多。1933年2月中旬,在今巴中市通江县召开了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并通过了《川陕省苏维埃临时组织法大纲》,规定,在省财政委员会下设工农银行,其职能是“制造苏维埃货币,统一币制,流通苏区金融。实行对工农的低利和无息贷款,帮助合作社的发展”[《川陕根据地史料选辑》,第171页。]这为苏区银行的成立和货币的发行奠定了基础。
川陕边界地区,地僻道险,加之军阀割据,商旅裹足,经济十分落后,而地主豪绅、大小军官的层层剥削,当地民众生活极为艰辛,饱受深受高利贷的折磨。由于高利贷的猖獗,红军积极展开反对高利贷的斗争。1933年5月公布《中央土地法令》,明确宣布一切高利贷者的债务无效。“取消一切高利贷”、“穷人不还富人债!佃户不缴地主租!”至今,在通江、南江、宣汉、剑阁等县,都留下了当时红军反对高利贷斗争的石刻标语。
为发展壮大根据地力量,扩大经济来源,满足军费开始需要,支援反围剿,彻底解决百姓生活困难,川陕省委开始着手筹建银行、印发货币。
二、川陕工农银行的成立和货币的发行
1933年12月4日,川陕省工农银行正式成立,标志根据地的金融业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总行设在通江县得汉城(今永安乡),与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一起办公。红四方面军经理部部长郑义斋兼任行长,廖静民任秘书,协助行长处理日常工作。总行设有财经、保管两个科室,财经科负责会计和业务,保管科负责保管、兑换金银和货币出纳。“银行里准备金很足,无论来多少钞票,均充分兑现”[《斗争》,1934年2月15日,第66期,鸿《川陕苏区与红四方面军的惊人的胜利》]。为提高银行信用,银行在成立大会上还举办展览会,展出金元宝、金叶子、银元宝、金条、金首饰等物,向百姓展示银行是有充足的基金,银行的资金是雄厚的。银行的基金据当事人回忆,有一千六百八十万元以上”[《通江现代史资料选》,1984年编印,第4辑,第21页。]。
因川陕根据地从创建之日起,就一直处于敌人的包围和反复围剿之中,物资严重匮乏,技术和设备严重不足。而且,当时货币的印制和发行,受到政治、经济、军事和财政需要的种种制约。所以根据地政府就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办法,印制和发行货币,材质多样。
钱币印造出来,先由各个经济公社拿出来收买民间一切米粮及各种货物,这样苏区币就被发出去,进而流通于整个川陕根据地辖区,“不但没有拒绝使不用,而且有许多群众把自己的银元拿到银行换掉钞票来行使”[《斗争》,1934年2月15日,第66期,鸿《川陕苏区与红四方面军的惊人的胜利》]。经济公社再去卖货,就把货币回笼进来。
三、川陕根据地货币种类
川陕省工农银行印制和发行的货币,从材质上看,有纸币、布币、铜币和银币。从数量上看,以布币为最多。
(一)纸币
据一些老人回忆,纸币的印制时间要晚于布币,纸币的样式是由行长郑一斋上报省委同意批准才能印制。
川陕根据地纸币面额分银元计价和铜元计价两种,有壹圆、壹串、三串三种面额。
其中壹圆纸币有三种,分别是斯大林头像壹圆券、马克思和列宁头像壹圆券。均为横版,白厚道林纸材料,油墨套印。
(斯大林像壹圆券,票面尺寸17.4*8MM)
(马克思、列宁头像壹圆券,19*9CM,黑色油墨套红印)
壹串纸币为列宁半身像,横式,正面为蓝色,背面为绿色,白厚道林纸。票面为12.8*8.4厘米。
三串纸币为竖式,采取彩色石印技术,背面是列宁握拳半身像,背面图案为红军骑马。
(二)铜币
1933年11月,红军打下了达县,消灭了刘存厚,将他的造币厂搬到了苏区,在通江县西寺建立了造币厂,后为避免敌机轰炸,先后迁移至通江县得汉城和旺苍县黄洋镇烂槽沟。
(通江造币厂)
造币厂克服困难,大量招募技工,在简陋的条件下铸造出大200文、程度小200、500文三种铜币。
因为技术落后,制作比较粗陋,文字模糊不清,图案质量较差。
(三)银元
造币厂铸造“每天出银元很多”,按照使用的地区和性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要在国民党统治的地区如重庆、成都、陕西、湖北等地使用,主要购买电台用的器材,印刷需要的用的颜料和这纸张等。这类银元包括袁世凯像银币、孙中山像银币,以及川版银币。
另一种是镰刀斧头银元,面额壹圆,可换钱三十串,在根据地内部使用。正面中心珠圈内直排镌刻“壹圆”二字,珠圈外左右中部偏下对称排列五角星,五角星上部从右至左弧形排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八个字,五角星下部从右至左弧形排列“川陕省造币厂造”七个字;背面中心图案为地球,上有镰刀斧头图案,外缘上半部从右至左排列“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十一个字,下部从右至左镌刻“一九三四年”,表示造币时间。
(四)布币
布币的材料主要从陕西购进漂白布,最初是用石印技术,后改为铅印。因为在根据地,布币什么都可以购买,所以信用较好。以棉布为制造货币的原材料,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因陋就简、善于创造的工作作风
布币面额分银元计价和铜元计价两种,有壹圆、贰串、叁串。伍串、拾串等五种面额。其中,壹圆券采用斯大林像为主图案。贰串和叁串版式、文字、图案、色泽一致。伍串和拾串一致。
(贰串布币券长15厘米、宽8厘米)
(三串长16厘米、宽8.5厘米)
上述这些货币品种和版式比较多样,版面设计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性的特点。其中,以棉布为制造货币的原材料,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因陋就简、善于创造的工作作风。
这些货币是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和工业水平的集中反映,是我们研究川陕根据地地方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四、川陕省工农银行货币的历史作用
川陕省工农银行发行的货币是川陕苏区内的合法货币,主要开展对工农的低利、无息贷款等福利业务,对支持农民农业生产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保证了革命根据地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如,工农银行想方设法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给村民发放无利或低息的贷款,还发放过一些贷款用于修建水库。
阆南和仪陇地区是川陕根据地的主要产棉区,为解决军民穿衣问题,政府鼓励农民种棉花、纺纱、织布,川陕省工农银行大力扶植此项事业,组织生产合作社。这些举措受到百姓欢迎。红四面军撤退出川陕根据地后,百姓为了保护苏区货币不落入敌人手里,就把布币缝制成一件衣服,穿在身上。
为繁荣地方经济,保证苏币的顺利发行和使用,维护苏币信用,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颁布《银行营业条例》,规定:“苏维埃区域行使的货币,为苏维埃工农银行的‘洋钞’,一切商人不得拒绝使用苏维埃政府发行的货币。”这就使得“苏币”信誉得到大幅提升。
1934年夏季以后,“苏币”在流通中占了主导地位,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欢迎。例如,当时,有首民谣,唱到:“今年不比往常年,穷人过年都有钱,各色货币新崭崭,镰刀斧头架上面。一块银元买年猪,铜钱拿来买汤圆,一串纸币买鞭炮,两张布币买对联。左边贴:户户迎红军,右边贴:家家乐共产。过年礼品都买齐,荷包还有压岁钱”。这充分反映了广大劳苦大众翻身做主的喜悦和对苏区货币的喜爱之情。
川陕根据地地处大巴山,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川陕苏币发行后,除因根据地不能生产食盐而受到敌人的封锁,价格奇高外,其余物价一般都较为稳定,一些生活用品的价格较根据地建立之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1935年,由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错误指挥,红四方面军放弃了革命根据地向西开进,货币的发行也逐步停止。
时至今日,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张张斑驳的货币,更加敬佩老一辈金融工作者的智慧和创新才能。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
岁月穿梭,史海钩沉,这些钱币,见证了川陕红军的伟大精神,为我们揭开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这一张张货币,是我党在创建革命根据地时期艰苦奋斗的实物见证,也是我党早期经济金融领域上的实践探索。
本文作者:王纪洁(中国钱币博物馆展宣部主任、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艺藏文博教育钱币鉴定课程专家)
Hash:2cf9e9145334507854cf83c17decbe048a71f236
声明:此文由 中艺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