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汉城

得汉城

此城寨位于通江县城东永安乡的宕水北面。海拔400余米。三面临涧,背靠群山,四面陡峭,其上平衍,可容数万人。它的地理位置及战略地位,《蜀中广纪》有云:“万山中崛起岩壁,四面峭绝。独西南二径,凌险转折而上,诚一夫当关之势。”这足以看出此地之险要。

得汉城,又名得汉山、安辑寨,它有悠久的历史。得汉城在古代是一个军事重地。汉高祖刘邦称王汉中时,以此为据点作入蜀的粮道,楚汉之争,靠这里的粮食支持使汉王打败了西楚霸王,刘邦建立了汉朝,得了天下,故此地名得汉城。

得汉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成为川东北军事重地,至今留存在石崖上的许多石刻文字记载便是铁证。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蒙古皇太子阔端出兵侵略四川,兵分三路沿沿长江全线向宋军发动进攻。宋军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在得汉城等地依山设防。当时得汉城跻身于四川抗蒙防御体系“八柱”之一。其余七柱为“云顶城(金堂)、运山城(营山)、大获城(苍溪)、白帝城(奉节)、钓鱼城(合川)、青居城(南充)、苦竹城(剑阁)”。余玠筑垒这些城寨,移成都、蓬(仪陇)、阆(阆中)、洋(陕西洋县)、夔(奉节)、合(合川)、顺庆(南充)、隆庆(剑阁)八州治其上,以对付蒙军分东西两路南侵。当时得汉城被余玠视为“柱”,充分说明其地位之重要。另一方面,《蜀中名胜记》载:得汉城石刻云,宋淳祐已酉季冬,大使宋学士亲临得汉山,视其势,而授统制张实,躬率将士,因险形垒储粮建邑,为恢复旧疆之规。进一步证实得汉城在抗蒙战争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正德年间,都尉史林俊为防鄢、蓝农民起义,在得汉城驻军达四年之久。而且把当时通江的县治也移于此。南门石壁明正德丁丑的石刻记载了这一史实:美哉得汉城头景,虽善良工描不整。登临上下转顾问,不觉悬身在天顶。往年行师名才辈,督集雄兵百万队。怒臂螳螂侦有防,□弃杖甲成投戴。天生形胜不须凿,四山环抱浑如车。到此钦慕古人风,无事金城享安乐……

清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通江蓝号首领冉文俦驻守麻坝寨。为了镇压这次农民起义,通江县治再次迁至得汉城。

民国初期的1919年,通江农民进行“反十元半”鸦片捐的斗争,以张伯山为首领的神兵3000余人,在此坚持斗争一年有余。

1932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人川,得汉城成了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维埃政府的主要后勤保障基地,红军曾在此设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电台、彭杨学校、保卫局、造币厂等机构。

得汉城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而且还有十分浓厚的文化沉淀。得汉城的许多石刻诗文、对联,对于研究巴文化和川北民俗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有一首名石崖草书的诗文:自昔得汉城,巴蜀号形胜。转涧掩重据,层峰侍群丛。丹青四面开,楼□万雉□。疏凿非人谋,来过亦天幸。渡溪马乱嘶,比谷日将晚。岚气生夏凉,溜淙满清听。投戈书南岭,草草但紫兴。断崖留古碑,磨苔认前宋。殷慈李山人,遥指东门径。徒依景又佳,战睢□□□。逸思发青孤,恍如□□□。尔民乐土逢,保慎宜孝敬。感慨忽沾巾,松揪动遐痛。丈夫各有志,数载岂吾性。何当夸归鸿,更借天风送。

此文对得汉城的历史作用作了最好的解释。

蜀通江县典史薛灏安的《安辑寨五言诗》云,诺水牵系此,妖氛入寇年。古城启地环,雄寨锁山巅。地坠山河在,人和壁垒坚。上宿民父母,安辑自我偏。作史辞刀笔,近水月挡楼。寇靖烽烟息 ,氛消鼓角休,□陪公□后,已曲愧相酬。

对古得汉城御敌安民发了热情。

明代的无名诗人则用诗记述了明右都御史林俊驻防得汉城的史事。诗云:

天然楼堞护云低,万壑丹青眼近迷。两汉英雄伤旧事,三巴晴雨问前溪。入关有约今谁定,与仲徒多鸟自啼。辟谷病除留慢梦,裹尸濒老托征西。列诸城坚巧铸铜,当关一阻万夫雄。凯镌得汉犹残字,捷上平蓝有近功。玉帐牙旗浑外事,紫芝芳笋自山中。石涧野老休相怪,我旧江门老钓翁。

通江得汉城全景

右都御史林俊在得汉城的题诗《行营梦》云:

生前梦里忆趋陪,望叶玄城事转哀。诗草长风吹北去,乡心流水顺东回。马鸣小队移行帐,花落平溪绕阳台,万里双魂自灵气,□□端为老儿来。壬河屡捷尚迟收,得汉弥孤两月留。地尽关山曾梦到,野清营垒有神游。风尘九死丹心在,灯火三更老泪流。拜祝师成还旧梦,不烦巴岭恨林鸠。

紧张的军旅生活耀然壁上。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邑令朱导的题诗云:

壁立岩岩四面同,今成天府未为雄。临东须信攻难破,蒸土谁言计极工。河水远分沟洫满,重门深拒犬羊通。四方城郭皆如此,百姓皇图守不穷。

将得汉城的险峻和古时在军事上的地位和作用刻画得人木三分。

此外有若干题联。林俊的题联:地环三玉涧;天铸一铜城。峡起行龙帐;云归放鹤台。

嘉庆七年(1802年),县令徐廷玉书联:固国不以山溪险;成城全凭众志和,

嘉庆八年(1803年),通江县知县董曾持题联:修斯城之峻极,水绕山环,端合汉南、川北、巴西而作镇;惟山寨之灵长,民安物阜,宛偕朱雀、青龙、白虎似成形。

不仅气势恢宏,对仗工整,而且把得汉城之地理形势,战略地位描述得淋漓尽致。

过去和现在,这里都是文人墨客寻觅和向往的地方,他们争相在此泼墨抒情,寄托对得汉城的情愫。明末贡生向仕显的《闲眺得汉城石刻》诗云:

岩城天际耸岚光,此日来游花正香。曲水潆回环翠带,重门屹立奠金汤。苔藓莫认前朝碣,岩石犹闻翰墨香。我欲留诗吊往哲,暮云春雨两茫茫。东风邀我上层峦,此际多情感夙缘。共喜良朋留胜地,更磨残碣读遗篇。身浮万叠云霞上,日照千峰落目前。逸兴不知归路晚,一川花柳媚晴烟。

此诗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