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个台湾村,人数之多在祖国大陆绝无仅有!
台湾有个陕西村,家喻户晓;而祖国大陆有个“台湾村”,却鲜为人知。
河南省邓州市的“台湾村”,聚居有台湾高山族后裔1270人,占大陆高山族总人数的50%,数量之多,历史之悠久,居住之集中,在祖国大陆绝无仅有。
这个小村与郑成功收复台湾密切相关
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的上营村,以豫53线公路为界,公路以东的上营自然村居住着周、蔡、黄、林四姓人家,有800余人;公路以西的下营自然村居住着陈、林两姓人家,有300余人。他们都属于高山族,约占上营行政村总人口的56%。
三百多年来,上营村高山族居民祖祖辈辈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康熙年间,民族英雄郑成功部将黄廷归附朝廷,率部由东南沿海北上至芦沟桥后又奉命自此向东南一带分兵屯垦。时任黄将军马夫的22岁青年依那思罗娶当地岑氏族长的女儿为妻,婚后育有4子,后代子孙均以陈(岑的谐音)为姓。
依那思罗跟随黄廷屡立战功,升任参军副将。在黄廷再次出征台湾的时候,依那思罗恳请将军把次子元勋和三子元杰带回台湾诸罗县阿里山土番山社(今邹族),待自己告老还乡时再举家团圆。当时部队里还有4位分别叫迪摩达奥、安笃斯旦、安达依鲁、佚名的来自台湾阿里山区吐蕃猫地干社的高山族士兵,他们也各自娶了当地的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更汉姓为周、蔡、黄、林,从此过上了渔樵耕读的平民生活。历经300年风雨沧桑,五姓后裔逐渐繁衍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
行至邓州城北20公里,公路旁赫然立着一座写着“台湾村”字样的门楼。走进村子里,不时听到带有闽南口音的话语。在一林姓人家,一位大娘端出热气腾腾的顶子馍,笑呵呵地说:“汉族人都是腊月廿三祭灶王,俺们是腊月廿四过小年,这一天俺们每家都蒸用糯米染红的这种顶子馍,吃这馍表示不忘始祖有军功,也激励后人多立功……”
据资料显示,在祖国大陆,高山族居民主要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其总量不超过3500人。专家称,上营村聚居高山族居民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历史之悠久在祖国大陆其他地方绝无仅有。
最感兴趣的话题是祖国统一
三百多年来,该村村民大多数已和当地人同化了,但仍有许多独特之处,一直保持着高山族部分的生活习俗及对亲属的特殊称谓,尤其对台湾保持着一种奇异情感。他们脸部均为长型,高鼻梁,眉骨、额骨突出,眼窝内陷,皮肤呈深黄色,性格豪爽,普遍善捕鱼,爱吃米,广交谊,求实务,守承诺,乐助人,行侠仗义,尊奉妈祖,笃信天后,具有明显的渔民之风。
在村里,居民们最爱收看的电视节目是中央台4套,最关心的问题是台海关系。电视剧《沧桑百年》播出之际,村里大人小孩踊跃收看。他们说,这是反映他们故乡台湾家族的故事,当然要上心了。村里不少人家都订做了民族服饰,每有外地客人来参观或遇重大节日,都要穿戴整齐,伴随着《阿里山的姑娘》的旋律起舞表演。如今,村里连蹒跚学步的小孩子一听到“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的音律,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节拍翩翩起舞。
村里家家门口贴着对联,内容大多是期盼两岸统一的,如:春风终化千层雪,海水长连两岸心;大江南北春风意,海峡东西明月心;九州骨肉同龙脉,两岸江山共月圆;祖国一统人心向往,两岸和平众望所归……
豫南明珠 人文沃土
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被誉为“三省雄关”“豫西南门户”之地的邓州,是一个少数民族广泛分布的地区。调查发现,共有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高山族、塔吉克族等28个民族在邓州市共同生活着。
邓州河流纵横,形成土层深厚的冲积平原,土质多为保水、保肥性能极好的潮土、黄老土、黑老土。自古以来,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五谷丰登、人稠物穰。邓州独特的自然条件、文化底蕴和经济环境,形成了邓州独特的知书达理的书香文化和勤劳节俭的农耕文化。
邓州历史上有医圣张仲景,忠烈名将张巡、铁弦,名相李贤,清康熙帝师彭而述等;唐宋三位名人韩愈、寇准、范仲淹皆任邓州知府,后人称为“三贤”。范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即在邓州城东南花洲书院写成,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是千古绝唱。现代有著名作家姚雪垠、语言学家丁声澍、教育家韩作黎、青年军旅作家周大新等大批英才。邓州市内现有文化遗址70余处,著名景点8处,景色宜人,旅游前景广阔。(尚小尚整理)
《河南地理》 河南人的生活史诗!
《河南地理》由人民日报数字河南和萤火视频联合打造,用文字、图片、视频呈现涉及河南社会人文、风土人情的精彩内容。更多新鲜故事,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链接,发现河南不一样的美!
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人民日报数字河南
Hash:095cb89fe0ec0fc2b05e7eb406fef4c10343fc96
声明:此文由 人民数字河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