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走近隋唐大运河:通济渠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示意图

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其中,隋唐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全长约2700公里,呈人字形。

在这条“人”字形的南北大运河中,通济渠开凿时间最早,地位也尤为重要。

据《隋书》记载,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当年三月,他下诏“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也就是说,通济渠的源头在西苑,今天穿洛阳城而过的洛河,就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

借助阳渠、鸿沟等旧有河道和自然河道,仅用半年时间,连通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就完工了。随后,隋炀帝又疏通邗沟,连通了淮河与长江

伊洛河交汇处

据《大业杂记》等记载,通济渠水面宽阔,可通龙舟,两岸为御道,遍植榆柳。当年八月,隋炀帝从洛阳显仁宫出发,走水路南下游幸江都(今扬州)。晚唐诗人皮日休曾在《汴河怀古二首》中说:“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永济渠,连通了黄河与海河。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他又开凿江南河,连通了长江与钱塘江。至此,南达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的隋唐大运河正式形成。

洛河两岸

隋唐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其上商旅往返,船乘(shèng)不绝,不仅促进了国家统一和南北交流,也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催生了淮安、扬州、杭州、北京等一大批运河名城,可谓利在千秋

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河南段,开封商丘等不少城市也是因运河而兴。那些遗留下来的运河故道及桥梁、仓窖及码头遗址等,都在为我们讲述着大运河的故事,也是大运河文化生生不息的见证。

汉魏洛阳城“四面有阳渠水”,通济渠曾流经此处

阳渠故道

通济渠开凿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分东西两段,西段为“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东段为“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在通济渠的西段,谷、洛水出西苑后,向东流经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并借助阳渠故道继续东流,在洛口汇入黄河。

阳渠历史悠久。据西晋陆机《洛阳记》等记载,汉魏洛阳城“四面有阳渠水,周公所制也”,也就是说,早在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时就修凿阳渠了。

东汉建都洛阳后,又对阳渠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大司空张纯“穿阳渠,引洛水为漕,百姓得其利”。到阳嘉四年(公元135年),这里已形成“东通河济,南引江淮”的漕运网络。

东汉之后,曹魏、西晋、北魏仍定都洛阳,因阳渠漕运发达,国家粮仓都设在城东。如西晋时,“大城东有太仓,仓下运船常有千计”;北魏时,此处又被“令为租场,天下贡赋所聚蓄也”。

北魏之后,城池曾遭兵火,阳渠一度荒废。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时,又利用了阳渠故道。阳渠成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再次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伊洛河入黄河处的河洛庙

洛口仓城

无论隋唐洛阳城还是汉魏洛阳城,都位于洛阳盆地腹心的伊洛平原上。洛河与伊河在伊洛平原东部交汇后称伊洛河,继续东流至巩义汇入黄河。

所谓洛口,就是伊洛河与黄河的交汇处,也是通济渠从西苑“达于河”的地方。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隋炀帝在这里修建了大型粮仓,就是兴洛仓,也称洛口仓。

洛口仓的规模,今天人们已很难想象。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隋炀帝“置洛口仓于巩东南原上,筑仓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可容漕粮八千石以上,平时看守粮仓的官兵就有上千人。

作为全国最大的转运粮仓,洛口仓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李密率瓦岗军占领了洛口仓并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使队伍得到迅速壮大。随后,他又增筑仓城,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一步步逼近洛阳,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黄河岸边的鸿沟故道 (荥阳市保定供图)

鸿沟故道

通济渠的东段,是从板渚开始的。

据《水经注》记载,板渚即板城渚口,是黄河南岸的一个渡口。它位于荥阳北部,距鸿沟故道不远。

关于鸿沟的开凿时间,通常认为是在东周战国时期。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迁都大梁(今开封)。他在荥阳北部开挖运河,引黄河水流向东南,连通淮河,这条古老的人工运河就是鸿沟。

鸿沟又称浪荡渠、汴渠等,史书对其多有记载。如《史记》中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

西汉时期,由于黄河泛滥,河道淤塞,鸿沟水系遭到破坏。东汉明帝时,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鸿沟,使“河、汴分流”,鸿沟也被称为荥阳漕渠。后来,它又成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

荥阳故城曾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天下名都” (荥阳市石保定供图)

荥阳故城

荥阳地处广武山之阳,因荥泽而得名。今郑州西北惠济区古荥镇有荥阳故城,它的名字与鸿沟连在一起,曾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天下名都”。

西汉初年,汉王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双方在荥阳一带对峙,留下了“纪信舍身救主”的故事。

那是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中,眼看粮草就要告罄。危难之际,将军纪信挺身而出,提出由自己假扮汉王,投降项羽,让刘邦趁机逃离荥阳。

也许是纪信的身材相貌颇似刘邦,竟迷惑住了项羽。待项羽发现时,刘邦早已出城。盛怒之下,项羽下令烧死纪信,此事被写进了《史记》《汉书》等史籍。

纪信死后葬于荥阳。东汉时,蔡邕从陈留(今开封)前往洛阳,途中曾“吊纪信于荥阳”;北魏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纪信冢在荥阳故城西北三里处。今当地有纪信墓、纪信庙等,印证着这段历史。

惠济桥遗址

通济渠从荥阳故城东边流过,在渠上留下了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惠济桥。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惠济桥遗址也随之成了世界文化遗产。自隋唐至宋元时期,它历经多次重修,现存石桥为明代建筑,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珍贵遗存。

惠济桥所在的村庄叫惠济桥村,过去这一带非常热闹。据当地人介绍,20世纪70年代,这座石拱桥被埋在穿村而过的公路下面,近些年才被发掘出来。

如今,重见天日的惠济桥造型古朴,桥上遗留着深深的车辙,只是桥下的古河道早已干涸,上面不见舟楫往来。根据规划,这里将建起一座遗址公园

通济渠东段又称汴河,开封城就位于汴河与黄河交汇处

北宋开封城

战国时期,魏惠王开凿鸿沟,从荥阳城北引黄河水入魏都大梁,再折向东南,连通淮河。

古老的运河促进了开封的商业繁荣。据《史记》记载,就在这一时期,魏都大梁皆大贾小商,一派富饶景象。

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国,在大梁设浚(xùn)仪、启封两县。西汉时,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又改启封县为开封县。北齐时,开封称梁州,北周灭北齐后改称汴州。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通济渠东段又称汴河,位于汴河与黄河交汇处的开封城再一次因运河而兴,并在北宋建都后进入了极盛时期。

北宋定都开封,又称东京。宋太祖赵匡胤曾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曾任参知政事的张洎(jì)也说,“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天下一半的财赋,皆由此路而进。

如今,开封的汴河故道大多已深埋地下。

商丘南关码头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流过开封后,折向东南,经商丘、宿州等连通淮河。

商丘在隋唐时称宋州。随着通济渠的开凿,宋州成了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唐代时已成为繁华的都市。

诗圣杜甫是洛阳人,他年轻时游历商丘,看到的景象已是“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北宋时,商丘被升为应天府,后又称南京,在当时知名度很高。到了南宋,因为政治中心南移至临安(今杭州),商丘和开封的地位随之下降,通济渠也逐渐淤塞断流,并被深埋于地下。

2007年,考古人员在隋唐大运河商丘南关段发现一块半圆形突堤,上面有大量的车辙印痕、行人脚印和动物蹄印等,这就是著名的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

楚河汉界称“鸿沟”

楚河汉界的由来

在荥阳北部的黄河岸边,有一条南北向的深沟向着广武山延伸,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鸿沟。

战国时期,魏惠王开凿鸿沟,形成了连通黄河与淮河的鸿沟水系,这条鸿沟故道是其中的一部分,当地人一直叫它鸿沟。

在鸿沟的东西两边,是霸王城村和汉王城村。当初楚汉争霸,项羽和刘邦在此相持不下,后来粮草将尽,只好言和。《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

双方言和之后,项羽退兵,刘邦却撕毁和约,对其进行追杀。最后,失败者项羽在乌江岸边自刎,胜利者刘邦则建立了西汉王朝。

鸿沟两边的汉、霸二王城,相传是当年两军对垒时的城址。后来,鸿沟也就成了象棋棋盘中的楚河汉界。

淮安城中的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淮水东南第一州

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时,除了利用鸿沟故道,还利用了古邗(hán)沟。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与齐国争霸,从长江北岸向淮河南岸开挖了一段运河,就是邗沟,后称山阳渎。隋炀帝对邗沟进行了修凿拓宽,使大运河连通了黄河、淮河与长江,他可以乘着龙舟从洛阳直下扬州。

淮安古称楚州,位于淮河两岸,地处邗沟北端。随着通济渠的开凿,淮安迅速成为一座运河名城,唐代时,洛阳含嘉仓中有不少漕粮来自淮安,白居易曾赞其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自元代至明清时期,“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被“一”字形的京杭大运河取代。淮安地处南北要冲,仍是大运河沿线重镇,总督漕运公署等都设在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扬州城中古运河

隋炀帝的琼花梦

“舳舻(zhúlú)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北海西头。”这是隋炀帝为《泛龙舟》曲作的词。当年大运河通济渠修通后,他从洛阳乘龙舟“下扬州观琼花”,为此落下骂名。

其实,隋炀帝虽好大喜功,却并不昏庸。他曾在扬州建功立业,对此地感情深厚,至于说他劳民伤财下扬州只为观琼花,恐怕连编故事的人也不会信。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50岁的隋炀帝被部下宇文化及弑杀,死于扬州。他曾为之背负骂名的琼花,如今成了扬州的市花,花期与牡丹接近。至于他开凿隋唐大运河的壮举,正如晚唐诗人皮日休所说:“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张广英 曾宪平)

来源:洛阳网

实习编辑 延晨

一读 桂艳 张莉

制作 曹宇

责编 肖东

审稿 晖军

Hash:438d5a7ce82ba25ac7580b617b1ee7568e079694

声明:此文由 大运河传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