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河南·吴道子:一代画圣

古往今来,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技艺达到顶峰的人,被人们称为“圣”。

例如,武圣关羽、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诗圣杜甫等等。

五千年来,中国有许多著名画家,但只有一个人被称为“画圣”,他就是唐代的吴道子。

吴道子,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贫苦出身、父母早亡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代大师,其人生经历不可谓不励志。

吴道子约生于公元685年左右,幼年时家中贫困,父母带他到东都洛阳讨生活。

可惜没多久父母就先后去世,留下吴道子一个孩童,靠给别人帮佣养活自己。

当时正值武则天执政时期,佛教盛行,吴道子所在的洛阳佛寺林立。绘制佛教壁画在当时很流行,一次偶然的机会,吴道子去观摩壁画。

这些画给了他很大的视觉冲击。吴道子看后久久不能忘怀,画壁画成了他最大的愿望。

可当时的他是个孤儿,没名又没钱,去拜师没人愿意收。费尽千辛万苦,吴道子才得以在一名画匠门下当学徒,没什么钱,但他仍乐此不疲。

或许是天分被苦难的生活激发了出来,在给画匠打下手的时候,吴道子偷偷学习、私下勤学苦练。不久,他的画技便突飞猛进。

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吴道子精湛的画技引起了一位名叫韦嗣立的官员的注意。

韦嗣立爱才惜才,将吴道子介绍给了自己的好友贺知章和张旭。

贺知章是诗人,也是书法家,李白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比作王羲之

张旭就更不用多说,一代草圣,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吴道子跟随他们学习书法,并逐渐从书法中悟出了绘画的精妙技巧。

一改此前中国画粗细一致的单一线条,使之像书法一样有了粗细、顿挫、转折、勾勒,平添了韵味。

韦嗣立原本给吴道子安排了一个县尉的职务。但吴道子对他说,当官不是自己的理想,绘画才是心之所向。

因此,只当了没多久他就辞官回到洛阳,靠画壁画为生。吴道子每次作画,都会引来一大群人的注目,绘制完成后,人们纷纷为他喝彩。

不久后,吴道子的名气传入了宫中。唐玄宗将他召进宫中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吴道子多次在宫中作画,有时也跟随唐玄宗巡游各地。

一次,他随驾来到东都洛阳。见到了裴旻和张旭,三人各自展示了自己的绝技:裴旻舞剑、张旭挥毫泼墨、吴道子提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

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前往。回城时路过金桥,玄宗见数千里间“旗鲜洁,羽卫整肃”,心中非常兴奋。

便让吴道子、韦无忝、陈闳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三人主画自己最擅长的部分,《金桥图》绘成后,被当时的人称为“三绝”。

还有一次,唐玄宗让吴道子去嘉陵江写生。到了地方后,吴道子乘船漫游在江上,好山好水尽收眼底。

游览完美景后,吴道子回到长安,唐玄宗得知他一张草稿都没有,非常生气。吴道子辩解说:我将嘉陵江的美景记在心里了。

随后他在大同殿壁上绘画,将嘉陵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详细地画了出来,三百里嘉陵江旖旎风光,仅仅被吴道子用一天的时间就画出来了。

玄宗看后转怒为喜,连声夸赞。在此之前,大画家李思训也曾画过嘉陵江山水。

虽然也很不错但他用了数月时间才完成,而吴道子画得又快又好,足以见得其画技之高深娴熟。

吴道子画得快,但丝毫不失精巧。他所作的《地狱变相图》,通过描绘下地狱的人扭曲狰狞的面部表情来反衬地狱的恐怖。

这幅画给当时前来参观的人们心中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其程度甚至达到观完此画后,人们都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罪行,甚至屠户都不再杀鱼杀牛。

若不是吴道子将其刻画地精细生动,又怎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当时的著名高僧广笑禅师说:“没有下过地狱的人,是画不出这样的壁画的。”

再没有其他任何评价,能比这句话更能反映出吴道子画技之高了。

吴道子的人物画,笔势圆转,衣服飘带如迎风飘扬,这种风格被后世称为“吴带当风”。

影响了几代人,敦煌的唐宋壁画都能见到类似风格。正因技艺之高,吴道子的画被许多学者赞叹:风云将逼人,鬼神若脱壁!

吴道子能够在绘画艺术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他求实创新的精神分不开。

在作画之前,他对事物进行详细的观察,将复杂的物体形态都归纳为不可再减的“线”,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每一条线都充满了韵律美,从而让画面的整体极为传神。

绘画是吴道子一生的追求,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也是他的殷切期望。据史料记载,吴道子一生有很多弟子,包括卢稜伽、李生、张藏、翟琰等。

对待每一位弟子,吴道子都不遗余力地传授技巧、笔法,并常常给弟子们提供机会和舞台。有时,吴道子作壁画只描出一个大概,其余的部分都交给弟子们完成。

他的学生们不负厚望,勤加练习也都小有名气。在洛阳敬爱寺中,吴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经变”就是由翟琰协助完成的。

吴道子对后世的影响之大,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体现在后世流传的故事里。相传,有一次,吴道子去拜访一个僧人,想要讨杯茶喝。

但这个僧人对他有些不太礼貌。吴道子很生气,拿来笔墨在僧房墙壁上画了一头驴,然后就走了。

没想到一天晚上,吴道子画的驴变成了真的,带着画家的怒气,在屋里横冲直撞,把家具等器物都弄得乱七八糟,一片狼藉。

僧人得知这头驴是吴道子所画后,毕恭毕敬地去恳求他把墙上的画涂抹掉。

吴道子消了气,应了僧人的恳求,那头驴很快就消失了。虽然是一个小故事,但反映了吴道子在画动物时的传神之笔。

还有一次,吴道子去鸡足山游玩,晚上住在金顶寺,画了一幅《立马图》。

但到了画最后一笔马尾时,他突然感觉身体不适,就去休息了。第二天早早下山,把那幅剩了一笔的《立马图》给忘了。

吴道子走后,禅师看到这幅画,虽然马尾没画,但整幅画依然活灵活现,便将它挂在了禅堂侧室里,每天烧香行礼。

突然有一天,山下十几个农人来到寺院向禅师告状说,寺院里有一匹秃尾马糟蹋他们的庄稼。

禅师辩解说,寺院里没有养马,农人们搜查后也都没有发现。这时,禅师想起来那幅画,将这件事告诉了农人。大家进屋一看,画上的马与那匹马一模一样。

禅师对着画指责道:“畜生,留着你害人,不如送你到火塘里去。”说着就要把它烧毁。

但话刚说出口,大家看到那匹马跪了下来,两眼流泪像是在忏悔。众人觉得很神奇,就心软网开了一面:“只要它诚心悔改,不再糟蹋庄稼就行了。”

还有一次,吴道子路过一座茅草房,听到里面有纺棉花的声音,但不见灯光,感到奇怪。

后来他了解到,这是一个老婆婆的家,家里穷没钱买灯油,所以才不点灯。于是,吴道子决定送老婆婆一幅画。

他在纸上画了一轮圆圆的明月,随后画了众星加以点缀。

老太太将画贴在了纺车前的墙壁上。到了晚上,这幅画发出柔和的亮光,让整个屋子都明亮了许多。

这,正是“艺术服务于人”的最好体现。

能够成为一代画圣,不仅与吴道子“山水画鼻祖”的技艺、“吴带当风”的特色有关,还与他出身寒门,凭借自己的努力打破贵族垄断成为一代大师的人生经历分不开。

在当时的封建王朝中,阶级分化十分严重,吴道子出身底层,却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刻苦,得到了所有贵族的认可,甚至为唐玄宗所折服,这在中国绘画界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古往今来,艺术领域几乎被贵族所垄断。创作艺术,需要从小学习,需要耳濡目染,其成本之高,对于“温饱是生活第一所需”的普通百姓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在他们看来,学这些东西,还不如多种几颗白菜更有价值。所处的位置不同,所思所想自然也不一样,这无关对错。

但这就导致了在古代,能够成为艺术大家的人,多是出身贵族豪门。

而正是吴道子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规律,为绘画带来了新的生机与突破,说是改变了整个艺术格局也不为过。

正是有更多像吴道子这样的人登上大雅之堂,世俗的看法才会逐渐改变。

更多有天赋和创造力的平民子弟才有机会去接触、了解艺术,从而摆脱自己的命运。或许,这才是“画圣”的真正意义。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1a8dd40ac269774ba2b4272b146a0234cd14fffa

声明:此文由 知豫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