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源于禹州康城,距今约有3048年历史
一、康姓来源
唐朝人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所记载的“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其他源流有:《梁书·康绚传》所说的汉朝康居国康绚的后代“其后氏焉”、《隋书》“突厥有康姓”、《宋史》“避匡氏改为康姓”等。康叔应为康姓始祖,源于禹州康城,距今约有3048年的历史。
《元和姓纂》
卫康叔原称康叔,名封,因周初始封于康而得名。“康”,有“令民安乐”之意,他的庶子以康为姓,称为康氏。
康叔是周文王的第九子,武王姬发的同母亲弟。武王灭商之后,把商旧都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字禄父),以管殷商遗民。同时,武王又以殷都以东设卫国,封给其弟管叔鲜;殷都以西设鄘国,封给其弟蔡叔度;殷都以北设邶国,封给其弟霍叔处,让这三国来监督殷商的武庚,称为“三监”。
周文王塑像
武王死后,他的儿子诵即位,就是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就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尽管周公旦“握发吐脯”一心辅佐成王,可管叔、蔡叔却大为不满。他们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旦要谋害成王窃取王位。武庚乘机串通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的徐、奄、熊、薄姑、盈等方国部落造反。周公旦只得率师征讨,用了整整三年时间才平息“三监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然后,周公旦建议成王在旧商都一带建立卫国,把康叔从康叔城(今禹州市康城)徙封到卫国。
康叔从康叔城到了卫国以后,按照周公的嘱咐办事,把卫国治理得不错,民众拥护,国力强盛。周成王执政后,封康叔为周朝掌管刑狱的司寇。
康姓寻源
康叔从禹州康城迁封到卫国之后,人们就在他头衔的前边加了个“卫”字,称作“卫康叔”,这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有详细的记载。并说,卫康叔的子孙,有的以他原封邑康为姓,就是康姓。
但是,后来的史学家,尤其是研究姓氏的专家们,却把康叔说成了谥号。如宋人邓名世编撰的《古今姓氏书辩证》说:“康,出自姬姓,周文王子封为卫侯,谥曰‘康叔’,支孙以谥为氏;或云康叔初食采于康,故谓之康叔,其地颍川康叔城是也。”
少康城于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4年)曾设康城县,到唐贞观三年(629年)被裁撤。《魏书·康城县》载:康城县“有阳城关、箕山、许由隐窟、刑山、郑子产墓”;《隋书·康城县》载:“有箕山、偃月山、刑山、禹山、崤山”,说明当时的康城县管辖着今登封市的东南部、东部,今禹州市的西南部、西部、北部、东北部以及今新密市的南部、新郑市东南部与今禹州市交界的广大地区。
禹州少康城遗址
如今的康城,虽然早已没了昔日古都少康城、封邑康叔城和康城县城的辉煌,但是,具有古都风范的康城人一直保持着夏、周文化的奋进精神和文明风韵。进入康城,就会看到村西部南北长462米、东西宽312.7米,总面积144 467.4平方米的少康城残垣地基和一段古城墙。还有少康点将台、大禹功德台,另有麟凤坡、五样石、少康教育下一代的文木垌以及饮马槽等。
残存的众多碑记现已毁坏严重,而留在地下的文物却比比皆是:距此只1.5公里的闫寨龙山文化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2.5米左右,1985年试掘出龙山文化中晚期房屋基础遗址、窖穴、灰坑、墓葬遗迹,出土了大量精致的陶器和石器、骨器、碳化稻谷等遗物。
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特别是这里出土的一窖黑灰明亮的稻子炭化物,证明了当时这里不仅产粟麦秫,且产水稻。制作精美的秦砖汉瓦,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量被用做砌水沟、砌墙壁的原料,至今仍俯拾即是。这就是康姓发源地禹州市顺店镇的少康城。它静静地躺在颍河之北、具茨山之南的冲积平原上。颍河支流龙潭河和白沙水库干渠在村东北交汇,往东南不远便是王莽与刘秀交战的古战场阳关聚。
二、堂号与郡望
三、迁徙繁衍
康姓在得姓之前,因康叔由康至卫,并兼西周司寇,他的子孙自然首先在河南的黄河两岸以及陕西繁衍生息。汉朝时,河南康氏进入山西、河北,东播山东、江苏,后由河北、山东进入内蒙、东北。
康姓
到了晋朝,陇西一带战乱不断,他们就迁到陕西蓝田一带定居。有个叫康因的康居人,曾任过前秦王符坚的太子詹事(掌管皇后、太子家事的官)。康因的儿子叫康穆,当过河南尹。南朝宋永初中期(421年),率乡族3000余众进入今湖北襄阳岘南。
南朝宋为安置这批流民,特地在襄阳设立“华山郡蓝田县寄地”,并任命康穆担任秦州(辖今甘肃、陕西、四川、青海等省部分县市)、梁州(辖今陕西、四川、贵川等省部分县市)刺史。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到南朝齐时,康穆的孙子康绚任华山太守,南朝梁时任司州(辖今河南省淮河以南,湖北省大洪山以东的部分县市)刺史、卫尉卿。《隋书》所说的“突厥人有康姓”,原居河北、山西、甘肃、内蒙的较多,后不断南侵与汉人混合一部分。这时的河南康氏,已由河南、湖北、山东、江苏移居浙、赣、两广、海南。总之,到唐时期,康姓人已遍居全国各地,清初进入台湾省。
康姓人移居海外始于三国时期。三国吴人康泰,是中国早期到国外旅行的先人之一。约在吴黄武五年(226年),他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数十个,曾在扶南会见天竺使臣。而三国吴人康僧会(?~280年),祖居康居,世居天竺(今印度),因随父经商,移居交趾(今越南)。十多岁时,因其父母双亡,便削发为僧。他好学博览,通晓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成为江南佛教的开创者。
《史记》
大批康姓人移居海外,还是唐朝以后的事。唐朝的对外扩张,南宋人的南逃海外,明朝航海业的发达,都促使康姓人随华人移居亚洲诸国。清朝以来,西方列强频频入侵中国,外派、留学、经商等交流活动以及贩卖劳工,又促使康姓人随华人移居海外,成为海外“六桂”的一部分。
据《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记载,康姓人在宋朝时大约有15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0.19%,排在姓氏的第85位。
明朝时康姓大约有16万人,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0.17%,排在姓氏的第99位。现代的康姓人已达336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8%,排在姓氏的第75位,主要分布在安徽、四川、陕西三省,大约占康姓总人口的44%,其次是甘肃、山东、河北三省,约占25%。
姓氏文化探源
在发源地今禹州市,康姓现在仍是大姓。全市以康姓命名的聚居村落有9个,大部分集中在禹州市西部康叔城附近,如康庄、康沟、康家门、大康庄、小康庄等等,而散居的康姓人在全市13个乡、9个镇、4个办事处都有很多。康叔城里康姓人只有18人,全市有康姓人约7134人。
四、康姓名人
康姓在中华民族姓氏大家庭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由少数民族演化来的康姓较多,为我国的民族大融合做出了贡献。
康有为(1858-1927年),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光绪进士,主张变法图强,鼓吹变法维新,“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国外。
康有为画像
康姓人继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为创建华夏文明功绩卓著,出现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仅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的古代名人就有65人。康姓人古代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3%,康姓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4%。
Hash:493d86db0acd0047505e6234c13f811e5e1ab080
声明:此文由 元文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