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都志丨禹州建筑文化价值
文 / 韩永奇 图 / 旅游局
禹州地处河南的心脏,是豫东平原和豫西山地的交汇地带,山、岗、平恰巧各三分之一,这在整个河南乃至中国都极其罕见。禹州是黄帝文化、大禹文化、隐士文化、辩士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著名的禹都、药都和瓷都,是自东到西、由北到南的交通枢纽,特殊的地理、繁荣的经济和便利的交通使禹州的建筑类型种类繁多,河南各地、乃至黄河流域的建筑都能在禹州找到原型,禹州很多建筑在保留原始的本土建筑特色的同时,又融合了各地建筑文化,所以,可以这样说,禹州是中原建筑文化的代表,是黄土文明的建筑博物馆。
禹州现存的传统建筑十分丰富,整体上主要包括反映宗教信仰衍变和发展的寺庙建筑,反映商会发展历史和建筑艺术的传统商会建筑和反映民风民俗与生活方式的传统民居建筑,纪念重要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亭台建筑等等。
下面,从禹州的寺庙建筑、商会建筑、传统民居、亭台建筑等方面对禹州建筑文化价值做简要论述。
一 / 禹州宗教建筑
禹州传统宗教建筑中比较著名的的有神垕伯灵翁庙、关帝庙、浅井的逍遥观、方岗的拉王庙、朱阁的大庙等和城区的城隍庙、天宁万寿寺、菩萨堂(一门九狮子)、万寿宫、长春观、畏秋楼、福音堂、天主堂等,各类宗教建筑齐聚禹州,显示出禹州钟灵之气和纳川胸怀。
伯灵翁庙也称“窑神庙”,伯灵翁是中国民间信仰之一,为陶瓷业所崇拜的行业神。据史料和现存碑文记载,伯灵翁庙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198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是神后“钧都”、“瓷镇”的重要标志。庙内主要建筑物有窑神庙、花戏楼、道房、东西日月厅,正门为花戏楼,窑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窑神孙伯灵,相传为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因其随师鬼谷子学艺,曾烧过炭,既是烧炭的祖师也是瓷业的窑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历史上的舜帝,据史载,舜曾“陶河于滨”,被窑民们奉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圣母”,相传是一位跃火祭钧的民间女子。
花戏楼是伯灵翁庙的正门,整个楼体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体现了当时建筑技艺在文化艺术和美学的惊艳造诣。花戏楼作为节日、庆典之时的表演场地,扮演着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角色,是当时神垕古镇的文化中心。
关帝庙紧邻伯灵翁庙,是一座钟鼓楼和木牌楼,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设计为单间二柱单楼式,这样的纯木结构建筑能完整保存数百年,它对研究古代木结构建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伯灵翁庙中花戏楼作为民间自筹兴建的娱乐性建筑,其规模之宏大、形制之俊美在整个中原都十分罕见,集木雕、砖雕、石雕为一体,四角夸张地高挑上翘,斗拱飞檐,巍峨壮观,建筑艺术高超,集古朴典雅与雍容华贵于一身,既反映了民众的娱乐需求又彰显出神垕繁荣的钧瓷经济,神垕花戏楼是戏楼建筑的典型代表;关帝庙的钟鼓楼处在高台之上,巨大的“忠”“义”二字分列左右,九层斗拱,威严雄壮。伯灵翁庙和关帝庙融为一体,体现出古代朴素的生产和经商理念:忠诚与道义,也就是对老板要忠诚,做生意要义气,与现在对员工基本素养的要求和经商信誉第一的原则一脉相承,所以,伯灵翁庙和关帝庙作为一个建筑体系是信仰、文化和理念的融合,这种神祇建筑文化极其罕见。
二 / 禹州传统商会建筑
禹州有着悠久而独特的中草药炮制技艺,随着禹州中草药集散地的形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命全国药商齐聚禹州,使禹州成为全国有名的药都。在明清时期,各地药商、商会为了形成集团优势以保护本帮派的利益,筹巨资兴建了多座会馆,其建筑风格集各地建筑之大成,其集约化、多样化为其他地区所未有。传统商会建筑最为著名的是禹州怀帮公馆和十三帮会馆,它们见证了禹州中草药市场的繁荣历史和发展变迁,镌刻着商帮文化和贸易的经营理念,时至今日,“十三帮一大片,抵不住怀邦一大殿”仍成为禹州人脍炙人口的民谣,也从侧面说明了十三帮会馆和怀邦会馆不同的建筑风格。
怀帮会馆最初称覃怀会馆,因会馆建造时所用青砖上都模印阳文“怀邦”二字,所以俗称“怀邦会馆”。怀邦会馆是全国药商会馆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会馆,是由怀庆府所属各县在禹州进行中药贸易的巨商富贾集资兴建的,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落成,以此作为其联谊场所,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和贸易的正常运营。
怀邦会馆是由祭祀神灵的山庙和进行商业活动的会馆馆舍两部分组成,有影壁、山门、戏楼、钟鼓楼,左右廊庑、拜殿和大殿,是一处规制完备、功能齐全的古建筑群,相比其他会馆,在建筑艺术和质量品味上堪称首屈。
怀邦大殿是面扩五间,琉璃瓦覆顶的悬山式建筑,采取的是大木作结构,在大殿的房檐下,平板枋的表面分别雕刻着“二龙戏珠”“仙鹤翱翔”“行龙牡丹”等图案。大额枋的正面也采用多层次透雕技法,雕刻着“麒麟吐书松竹图”“黄香扇席行孝图”“许由洗耳图”等等。由于大殿的前后檐下都是采用五踩双下昂斗拱,斗拱之间都加用了拽枋。在前檐下的拽枋表面彩绘着精美的“西洋”图案,画出世界各肤色人种的男女头像和西洋建筑景象,这反映出禹州药市“内面全国22省,外越南洋,东至高丽,北际库伦”的贸易盛况。这一类内容的建筑彩绘在国内留存极少,珍贵异常。该会馆在1958年公布为禹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州十三帮会馆是禹州四大会馆之一,初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河南内马山口、郏县、汝州等地药材商人聚会的场所,统称十三帮,于同治十年建成,现存关王殿、药王殿、东西厢房、议事厅。
十三帮会馆是禹州城中最大的会馆,是按照明清时期流行的“左馆右庙”的会馆格局建造的,会馆和神庙各另辟门。
十三帮会馆在建筑布局上设计颇为别致,在庙院的北端,居中是关帝大殿,大殿三间,悬山建筑,殿前卷棚和大殿都使用绿色琉璃瓦覆顶,大殿前檐下的木雕装饰全部采用金漆绘制,显得一派辉煌。在大殿的左右两侧,均有偏殿,同是面阔三间外加卷棚的建筑。两侧的厢房都是灰瓦覆顶,东西厢房相距九丈,形成宽阔的庙院。庙院前原有戏楼,戏楼前一墙相隔是花园式的庭院再前是面阔三间的庙门,两侧为钟楼和鼓楼,门外有石狮、旗杆、影壁等,十三帮庙前的影壁是浮雕九龙图案,琉璃砖装饰,和北京九龙壁图案相似,格外珍贵,可惜在1970年代被拆除。
十三帮会馆在民国时期曾是私立东山中学的校舍,解放之初曾是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司令部驻地,邓小平、陈毅、刘伯承等领导人在这里召开由各纵队首长参加的重要会议,从而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所以,十三帮会馆不但有重要的建筑研究价值、中医药和帮会历史研究价值,还有十分重要的革命价值。
十三帮会馆目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 / 传统民居建筑
禹州地形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地丘陵,东部为平原,因此禹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西部传统窑洞和东部四合院建筑分界明显。
传统窑洞建筑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上古时期人类文明之始,人们就住在山洞里,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用工具自己挖掘洞穴居住,可以说洞穴贯穿整个华夏文明至今,禹州各类窑洞民居都有遗存,从纯土洞到石砌门土洞、砖砌门土洞、石洞、砖门石洞、砖砌洞都有保存。
禹州由于地形原因,其窑洞形式和黄土高原的窑洞截然不同。黄土高原土层深厚,窑洞建立在山坡、土原的边沿处,依山向上呈阶梯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院落,视野开阔。而禹州西部山地丘陵绝大部分是坚硬石砾,黄土分布零星而浅薄,所以禹州的窑洞大都三两条相邻、五七条为伴,虽窑洞遍布却分布零散,虽形制各异却难成群落,所以有的地方只有几条窑洞便成村落,比如磨街乡的“九孔窑村”“马垌村”“耿窑村”等等。
由于禹州土质松软而浅薄,所以远没有黄土高原窑洞宽阔明亮、功能齐全,禹州窑洞深邃而狭窄,阴暗而单一,却更显古朴淳厚。正因为地理和土质的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居民在逐步在土洞的门口垒砖石以加固,在窑内砌砖石以防坠塌,窑内砌砖石蕴藏很高的技术含量,这是禹州人民千百年来建筑智慧的结晶。所以出现了砖门土洞、砖门石洞、石砌洞、砖砌洞等多个式样风格的窑洞,以此延伸,为了防止塌方,更有富裕居民在建房时,离开山体土坡,在山间平地上垒砌砖、石窑洞,因窑洞冬暖下凉的宜居特点,在禹州东部平原也有很多砖砌窑洞出现。
禹州窑洞大都为单层窑洞,洞顶若有平地则用作打谷晒谷凉场。由于禹州窑洞分布零星,为了促进邻里之间的沟通,勤劳的禹州先民修建了很多石板路、石板桥,家家喂养黄牛毛驴,又因为禹州西部山区各种岩石遍布,使石制产品成为一种行业,在西部山区乃至禹州各地,各种石制工具遍布,石文化成为禹州又一独特风景。禹州的俱茨山系、箕山山系是远古皇帝文明和大禹文化的重要活动区域,所以,禹州古朴的窑洞记述着远古华夏民族原始的生活状态和建筑风格,我们担负着保护先祖朴素文明的重任。
传统四合院是保留较多的平原传统民居,多是当时殷实富户建造,多选坐北面南方向,北屋多是高大上房,一般作为客厅,厢房多居家中子女及佣人;若是官宦之家,除主房五脊六兽、门楼高台外,还有几进院落。
四合院若有临街商铺,多采用敞开式板搭扇大门。白天将门板卸下,晚上再一一按顺序装好。房屋布局是前门店后作坊,前营业后生产。
禹州传统四合院保留较多的是浅井镇和神垕镇,其中神垕镇更是集店铺、作坊、居住于一体,独具特色。神垕的四合院都是“一进三”或“一进五”的“深宅大院”,当地人也称为三合一的院落格局,也就是 “前店、中居、后坊”,具体来说就是前面是店铺,中间用作居住,后面是家庭式作坊。这些四合院都是以家族聚居,每个院落一个姓氏,人口少则几十口,多则上百口,因此,大多数宅院都是以姓为院名。再有,这些深宅大院一般都是望门富户所建,对建筑结构要求比较精美高档,以彰显自己的财富地位,院落门第都很高大,且布局对称,雕梁画栋,砖雕、石雕、木雕细致精美,反映了当时民间建筑艺术的较高水平。
我们中原的传统建筑在与环境的相融方面有着伟大成就,无论城垣、庙宇、商铺、会馆、民居、殿堂都注重环境与个体的交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对环境和空间的尊重。西方的美学思想和我们有着很大矛盾。如对城市重要建筑的态度,西方表现高大建筑对空间的绝对统领作用,我们表现自身空间与所处环境的和谐共处。四合院看似封闭,其实院落部分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审美境界。
庙宇、会馆等建筑更明显地表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共融,中原建筑融入了儒学思想、道家理念、宗教信仰、风水文化,禹州的民居、会馆、庙宇、园林、亭台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编辑丨孙 帅
Hash:455848be00ce7c57603b600aa08f7473135bb9db
声明:此文由 禹州市三都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