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开门场场欢乐!这家文化礼堂为啥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如果说过去对农村的印象是破旧的小村子,那么今天见到瑞安村级文化礼堂,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到:文化走廊、文化活动室、崇德尚贤榜……这样的场景充满着人文气息。

象山书院

瑞安台头村尽可能在村原有设施基础上进行布局,做到既坚持建设标准,又避免千篇一律,结合各村实际设计特色展示内容。台头文化礼堂主打象山书院。台头村老人协会会长董义焜介绍,该村有山名叫象山,清朝末年,当地乡绅周名材在山脚创办象山书院。书院虽然属于私塾学堂,但是一改亲族子弟聚集学习的习俗,广招乡童,入学人数多时有四五十人。除传授《四书五经》和《千字文》等传统文化外,书院还开设当时并不常见的社会常识课。

“象山书院到民国初期才停办。虽然办学时间不长,但为地方培养了一批有识之士。”董义焜说。在创办文化礼堂时,该村围绕象山书院,向村民介绍书院的历史文化及传统私塾的形成,让村民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路传说一路歌

台头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了传说之一的蛎灰潭。潭水依旧波澜不兴,故事却耐人寻味。

相传在很久以前,台头村后面的山上来了一位寨王,在山皇山上落户立了寨,筑起一座气势雄伟的山皇城。由于寨王筑城强迫老百姓服役,吃的用的都要强迫老百姓进贡。加上老百姓还要服兵役,双重压榨,村民鸡犬不宁、民不聊生。后来在师姑的帮助下,被将军抓住押上京都正法。

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便把河潭叫作“蛎灰潭”。潭边的桥叫师姑桥。

除了悠久的传说,台头村还是红色革命根据地。这些都是滋养村民的精神粮食。为了凝聚村史精神,台头村还自编村歌。

溪水清清,流过村庄,一路欢唱,奔向远方,梅林翠竹,鸟语花香,风吹过山野,满园皆芬芳……

这首歌唱出了台头村的古朴村貌,也唱出了文化礼堂的“文化精神”,作为村里的“文体中心”,文化礼堂不仅是一个学习“村歌”的音乐课堂,更是老百姓休闲娱乐的聚集地。眼下,文化礼堂已经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文化礼堂自建设以来,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空余场地,提高了场地的利用率。让昔日逢年过节才热闹的祠堂,变成了“天天开门”的休闲乐园。

我要上村晚

中央台有春晚,台头村也有自己的‘村晚’——2015年春节文艺晚会我要上‘村晚’”。虽算不上高端大气上档次,却也自导自演带有浓郁的“草根”气息,接地气。礼服一穿,话筒一拿,音乐一起,灯光一打,土生土长的村民们立刻就有了明星范。整台“村晚”的节目总数不多,但文化礼堂内座无虚席,有许多村民站着看完了整场演出,氛围一点都不比电视里的央视春晚差。

“我看我们的‘村晚’比电视上的春晚还要好看。”村民说,舞台上的演员都是自己熟悉的人,内容又贴近大家的生活,这样的节目大家都爱看。

为了将村民的拿手节目搬上舞台,台头村村干部可是煞费苦心,一个月前就筹划这台演出,组织村里能歌善舞的人登台,可很多人觉得拘束、害羞,最后磨破嘴皮子才说动他们。

汽车驶离台头村时,又经过那片柚子树,馥郁的清香更显浓重,这仅仅是花香吗?不!一股文化的清香正随着清风吹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通讯员:吴文瑞、金春苗

Hash:be5e745e2089b81992783e991114f558084554b1

声明:此文由 温州文化礼堂sh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