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一起寻访角美建筑,重温“海丝”时光如何?

漳州自古是东南沿海的重要商埠,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始点,拥有丰富的“海丝”遗迹和“海丝”文化。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角美,通过建筑寻访“海丝”时光。

天一信局

通汇南洋 风华绝代

【时间】公元1880年

【地点】角美镇流传村

【人物】郭有品

【关键词】中国邮局,最早,天一总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一座气势恢弘、工艺精湛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清末民初曾享誉中外的侨批信局——“天一信局”旧址。

天一总局主要包括南楼、北楼两个主楼,以及一座私塾、一座粮仓和一个花园总建筑面积4495平方米。北楼是整个楼群中最为宏伟的建筑,是“天一总局”的办公业务经营大楼,外观南洋风格鲜明,内部却沿袭了闽南建筑的特征,楼内遗存不少由海外运回的精美装饰物。“宛南”楼位于北楼正门的左侧,是一栋两层三进式的西式楼房,墙壁上随处可见精巧的浮雕人像、信鸽、花饰等。房间错落有致,站在厅中,当年家族鼎盛时期繁忙、和谐的生活,仿佛历历在目。

图/翁立权

据记载,明清时期,漳州月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许多闽南人通过海外贸易移居东南亚各国奋斗、打拼。他们不时托人向家乡捎些信件和银票,由此促使了“银信合封”的侨批和后期经营这种民间金融邮政形式的侨批业的形成。

旅菲闽籍华侨郭有品从“水客”做起,帮当地华侨送侨批回闽南。后来,郭有品因诚信受到更多华侨、侨眷的信任,于1880年在家乡流传村创办“天一批郊”,两年后改称为“天一信局”,成为中国第一家专营东南亚信汇、票汇、电汇的民间银信局。

图/小布行路上

天一信局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早期民间侨批信局,其创办年代之早、影响之深远,在福建全省乃至全国邮政史、金融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图/芗江居chenag

林氏义庄

民间慈善 闻名两岸

【时间】公元1819年

【地点】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内

【人物】台湾林平侯家族

【关键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湾板桥林家花园厦门菽庄花园

永泽堂林氏义庄位于龙海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是清末民初台湾首富林本源家族创办的民间慈善机构,闻名海峡两岸。林本源家族的奠基人林平侯东渡台湾垦殖致富之后,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耗巨资兴建林氏义庄。红砖白石,燕尾圆枋,是典型的闽南风格庄园。义庄自开赈以来,延续了四代人(林平侯、林国华、林维源、林尔嘉),共116年,赈期之长,赈面之宽,赈事之恒,为世所罕见。

图/林漳生

林氏义庄占地面积4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砖木结构,悬山顶,四合院构造。林氏义庄是传统的闽南富裕之家“楼仔抱大厝”风格。它与厦门鼓浪屿的菽庄花园、台湾的板桥林家花园并列成为林氏三大建筑。

图/禾禾小豆子

古航标塔

海中归舶 望以为标

在茫茫大海航行,少不了航标塔的指引。漳州海岸线全长700多公里,迄今还存有南太武延寿塔、云霄石矾塔东山文峰塔、诏安祥麟塔等四大古航标遗迹。

南太武山顶上的延寿塔建于宋绍定五年(1232年),塔高七层,直插云霄。《海澄县志》记载:“石塔甚工致,名延寿塔,可坐十数人。海中归舶,望以为标。”也就是说,太武山延寿塔,实际上是屹立在东南海岸为船舶指引航向的一座航标。告别闽南故土的游子,当他们乘船远航而去的时候,总是依依不舍地回头遥望故乡,最后从视线中消失的,便是南太武延寿塔。每当他们漂洋过海回乡探亲的时候,翘首以待从地平线上浮现出来的,也是此山此塔。遗憾的是,延寿塔于1967年备战时被拆毁,现仅存“普明延寿之塔”石匾和塔基遗址。

2008年,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在清理馆藏时,意外发现一幅绢本彩绘的中国航海图。中国学者研究确认,它的成图时间应为明万历年间,即月港的鼎盛期,将其命名为《明东西洋航海图》。研究者发现,这幅航海图的所有起点都与南太武所在地点相仿,而当时的泉州港已衰落,学者由此推断,航船就是从月港途经南太武山下出海,驶往世界各地。

图/萧春雷

潘厝民居

界首富 自此走出

【地点】角美镇白礁村

【人物】潘振承

【关键词】世界首富,古民居群

潘厝祖祠及其民居群位于角美镇白礁村潘厝社。祖祠共3幢建筑,始建于元代,历代均有修葺,占地面积2020平方米,建筑面积810平方米,石砖木结构。后堂神台供奉始祖潘元德,两庑墙上嵌清嘉庆年间“河阳家规十二册,春冬祭祀规则的石碑各一方”。门前清代的抱鼓石一对,祖祠内有精美的木雕石雕、瓷雕、彩绘均栩栩如生,从建筑梁架及石雕石刻的装饰突出时代所赋予的文化及风格,为闽南地方传统民居的典范。潘厝是十八世纪世界首富潘启(又名潘振承)诞生的祖籍地。

民居群是潘氏的后裔所建。其中潘文斗建二座共66间,硬山顶,面阔五间,左右于厢房,潘振承所建的古民居位于潘厝社溪沙角,建于清朝中期,共七座47间;潘仕成古民居位于潘厝社溪沙角,建于清朝中期,共二座42间。他们都历尽艰辛,艰苦创业。所存建筑房屋的大门前的石基,屋内的石柱础,墙上的雕刻,梁上的木构件保存清代时期的原物,做工精湛细腻,虽然历经风雨的摧残,风光依旧,是闽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至今仍有潘氏后裔居住在此。

潘厝祖祠及其民居建筑群创始人潘启,从小航海和经商,深通夷语,并于1744年在广州创办同文行,与英国、瑞典等国东印度公司贸易,逐渐成为广州十三行的行商首富。当地百姓常说:“有潘厝富,没潘厝厝;有潘厝厝,没潘厝富”,充分展示海商的繁荣富贵与雍容大气。

史料来源:《漳州历史建筑》 谢东 主编《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著

搜索微信公众号:“fjlhcom”或“龙海在线”,广告合作请加微信“emtx001”。

Hash:9f628bcd7f2a729d0e151afc52f50f1c09fb5b2c

声明:此文由 龙海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