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不伦不类的的南通钟楼、谯楼,却成了地标建筑,咋回事?

钟楼鼓楼中国城市中传统建筑物之一,多为两层建筑,古代主要用于报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晨钟暮鼓”。

“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时休”,钟楼鼓楼相伴而生,就像孪生姐妹,见证了一个城市历史的变迁。

如今幸存的一些钟楼鼓楼大部分作为历史遗迹,保留在老城区地带,成为一种怀旧的载体。

南通出差期间,我漫步在人民中路,发现在南通中学南端,百度地图上有一个叫钟楼、谯楼的地方,旁边还写着星枢楼。

在我的脑海中,钟楼鼓楼往往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浓缩符号。猜想这里应该是好玩的地方,决定去看一看。

顺着人民路前行,路过一个下沉式城市广场,就来到了钟楼前。

远远望去,一个瞭望塔似的建筑物是钟楼,墙壁用淡红色和青色的瓷砖装饰。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很奇怪:钟楼是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标签之一,但是这个钟楼很像西式建筑,而且第四层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悬挂着钟表,很有现代气息。我在其他城市见到的钟楼,大部分是古色古香、飞檐翘角、青砖碧瓦的两层建筑,楼内悬挂着一个大钟。

钟楼后面就是谯楼,就是古代的瞭望楼,谯楼的建筑样式明显是中式古建筑,青砖青瓦红色门梁。

这两个建筑一前一后。一个欧式,一个中式;一个现代时尚,一个古朴典雅;耸立的钟楼颜色艳丽,看上去很耀眼,显得张扬,横卧的谯楼青砖碧瓦,看上去很庄重,显得内敛。

两个对比鲜明的建筑物比肩而立,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不太协调,甚至有些不伦不类。但这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相信奇葩的存在应该有奇葩的理由,说不定这两个建筑物有着不同凡响的故事或者原因呢?

我只是一个外乡的匆匆过客,对南通博大精深的城市文化知之甚少,正好清闲,了解一下奇闻风光会增添旅途的兴趣!

当时我在手机上搜索了一下相关资料,解开了心中谜团:

谯楼始建于元代,它的前身是宋朝建造的用以了望的戍楼。清道光八年,通州知州周焘依星相学说,将谯楼命名“星枢楼”。1914年,张謇与其兄在谯楼前建造了钟楼。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南通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在中国近代史上,南通与同时期的上海天津等近代工业城市有很大区别:上海、天津等城市中的租界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这些城市依靠西方的技术和资本注入,通过中国人民的手发展起来的,是“被发展”的,在近代企业里,华人只能做搬运货物的苦力,甚至在一些高端场所或居民区,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是中国的伤痛。而南通的发展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双手经营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近代城市,在中国早期现代化上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它是中国受西化比较早的城市,钟楼为南通建筑师孙支厦设计,在风格上受着西方艺术的影响就比较重,这折射出当时南通包容开放的建设理念。

随着历史的演进,钟楼报时更鼓的功能已消失,而钟楼上的时钟却依然运行。后来,钟楼的形象被设计成南通市徽,成为南通市的标志,并把谯楼、钟楼这一“中西合璧”的特殊建筑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来到钟楼门前,仰头看到门楣上依稀有“民国二十七年”重修几个字,字迹有些模糊。

第三层阳台上悬南通县匾额,两侧对联内容为:“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据说为张謇手书。这幅对联也让人疑惑不已: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张謇作为清末一名状元,是一个实打实的学霸,不知道为何要把南通县这三个字作为对联的横批,上句“州”和“县”相对,下句的“委”和“端”貌似不对仗,不知为何“江淮之委”的“委”不是“尾”,历史上的南通属于淮南一带,正好位于江淮的尾部,大海的东端。之所以用“委”,大概是为了避某一个名人讳吧。当然,我只是瞎猜的,就怕猜的不对引起网友对我一番批判。

回到正题,接着参观,穿过钟楼一层7、8米长的门洞,来到后侧的谯楼。

从后方看,谯楼是青砖砌成的楼阁式建筑,掩映在苍松之下,楼两侧是青砖铺设的台阶。第一层就是刚才走过的门洞,第二层是一个红柱支撑的门楼,整个造型就是一个古代城池的城楼门。

拾阶而上,来到谯楼二层,围绕二层的城台转了一圈,发觉城楼并没有开放,门上的红漆有些剥落,很有历史年代感,谯楼上还有一个匾额,写着三个金色大字“星枢楼”。站在这里可以看到钟楼的修复记录,是2000年复建的,难怪有现代气息。

参观时天气阴沉沉的,天空像一个阴郁无力的老人,被乌云压的仿佛要坠下来,空中冷气飕飕,冬风飒飒,反而给这里增添了饱经风雨的历史沧桑之感。

各位网友!您在南通专程去看过这两座建筑吗?您有关于钟楼、谯楼的故事吗?多谢留墨指点!

Hash:3ed4aae9d4028b4acdecb588da8bdf4f4b386f56

声明:此文由 人在旅途心随景动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