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钟楼有啥来头,请品读张謇先生的一副对联

南通钟楼后的谯楼始建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它的前身是宋淳熙年间建造的用以了望的戍楼。由于它建在州署前的所谓“子城”的城门之上,在当时通州城内属最高建筑,因此在明代还有人把“谯楼月晓”列为“通州八景”之一。谯楼内设有计时的刻漏,并采用更鼓来报时。清道光八年,通州知州周焘将谯楼维修一新,撤去原来悬挂的“海山要郡”匾额,换上新命名的“星枢楼”楼匾。楼名星枢,是依星相学说,希望因此使通州文化发达、人才兴盛。

民国三年,也就是1914年,张謇与其兄用南通潘氏捐给通崇海总商会的五千元钱在上海买来一座巨钟,并在谯楼前建造了钟楼。钟楼为南通建筑师孙支厦设计,在风格上明显受着西方艺术的影响。张謇撰书的“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对联,也被刻上木版悬于楼前,成为传颂多时的名作。上联写的南通的历史沿革,抓住了由“州”到“县”的变革,用“畴昔”与“今”表示了历史的演进。下联写南通的地理位置、南通地处江淮平原东部边缘,滨江近海,所以用“委”(同“尾”)与“端”(起头)作地理位置的介绍,并与上联对仗工整。

钟楼的建成,为南通民众掌握时间提供了方便。两年后,楼上又增添了消防警钟,通过警钟的敲击声数来指示火灾方位。另外还配备了代表方向的色旗、色灯,遇有火情,同时张挂。 随着历史的演进,报时更鼓、消防警钟久已消失,而钟楼上的时钟却依然运行。令人欣喜的是,在南通市徽的设计过程中,钟楼的形象被作为主要元素入选,从此钟楼成为南通市的地理标志。

如今,钟楼前已经改造成为下沉式钟楼广场,对南通市民来说,一方面满足了往来南大街逛街购物停车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人们一个休假放松的环境场所。钟楼广场的改造,首要目的是改善这一路段的交通拥堵状况。不过从现在的改造成果看来,除了过街通道,地下空间还兼具了历史文化广场和商铺的多重功能,目前,大型浮雕的全景已经展现在市民眼前,其中北立面的《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全盛图》重现了近代南通一城三镇的历史风貌,而南立面的《江山揽胜图》则描绘了五山拱北、城门与水关楼组成意象的老通州城。这些石刻浮雕与地面的壁画、喷泉、植被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钟楼与它后面的谯楼一起,两座中西体态各异的建筑紧密相连是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样的组合在全国实属罕见,钟楼谯楼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标志性建筑。

来源:南通日报

Hash:c9aacaca5de8ce14ac532b5b642fdce1b675cb9e

声明:此文由 首善和平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