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文物保护岂能“自毁长城”?
央广网北京9月2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近日辽宁省绥中县“野长城被砂浆抹平”的消息引发关注。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对此矢口否认,国家文物局已派员赶赴现场核查评估。近年来,我国多地都曾出现过文物被“破坏性修复”的案例,各种非专业的野蛮修缮广泛诟病。专业性极强的文物修缮工作究竟该如何实施?现有管理机制又有哪些短板?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最美野长城遭破坏性修缮?国家文物局正核查评估
近日网络图片显示,有“第三八达岭”之称的辽宁省绥中县小河口长城,经过了修缮,“旧貌换新颜”,原本残缺的垛口被抹平,这段长城成了被硬化的“路面”。
发布到网上的帖子里,网友“魏永贤”说,“这种修葺,还不如不修,简直比破坏还可怕。”昨天,有媒体报道,绥中县文物局相关人士回应称,网友提及的“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说法并不准确,此次长城修缮使用的材料并不是砂浆,网友不了解长城修缮的工艺。
而对于当地文物部门的回应,魏永贤昨晚表示:“当时我只是从表面上看是砂浆,我也不太懂在考古方面是什么特殊材料。我只能从表面看,好像是石灰掺了沙子那样。”
从2001年起,居住在小河口村的刘福生,一直坚持着开展保护长城的工作,也正是他,把小河口长城修缮前后对比的照片提供给了魏永贤。
刘福生说:“三岁小孩都知道长城不应该这么修,哪有是平面的?那不是砂浆,那是水泥、白灰和土,抹了薄薄一层,手指甲那么厚。叫长城就应该带垛口,它把垛口都去掉了,去平了。”
更让刘福生难过的是,在修缮过程中,一些长城上原有的构件甚至被随意丢弃。他说:“现场就在那儿搁着呢,大石头谁搬得了。实际上,魏永贤发表的那些照片说得比较轻,那都是次要的。长城,它把它所有突出部分都去掉了。那人要把胳膊腿都拿掉了那还叫人吗?”
当地文物部门最早的回应是称,这次修缮“合理合法”。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丁辉在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表示,如何评估长城修缮工程的结果,将取决于专家给出的专业意见。
丁辉说:“程序上没有问题,至于维修取得的效果,那就看专家怎么定。那只是那段长城中的一小段,(抹平)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不是所有的都能做这么做的。修的时候效果好不好,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不好的话,下一步,咱们就调整呗。”
目前,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回应媒体关注的辽宁绥中长城点段保护维修问题时表示,已责成辽宁省文物局调查核实,并派员赶赴现场进行核查评估。
国家文物局表示,此段长城所涉及的抢险维修工程技术方案于2012年报国家文物局审批。鉴于该段明长城遗存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病害和水患问题,为避免文物本体进一步损毁、消失,国家文物局经专家审核评估后批复同意所报方案,提出补充长城墙体顶部、相关台体顶部防渗、排水专项设计等要求,并责成省文物局指导设计单位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后核准实施。该项工程于2013年开始实施,2014年完成。
针对媒体和社会关注的保护维修施工问题,国家文物局正在组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文物保护原则对该项目落实国家文物局批复意见情况、工程实施情况以及实施效果等进行评估,并将及时公布调查评估结论。如该工程存在施工管理、工程质量等问题,一经查实,将依法对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决不护短,决不姑息纵容;如涉及违法违规问题,将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今年是国务院《长城保护条例》实施十周年,国家文物局于9月20日启动了“长城执法专项督察”,派出督察组对长城沿线15个省(区)市长城保护工作进行督察。绥中县明长城修缮项目也被列为专项督察重点内容。
无独有偶,破坏性修复频频曝光
近年来,文物的“破坏性修复”行为被频频曝光。河南省文化厅工作人员郭先生介绍,出现“破坏性修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古建筑的所有者、使用者,为了节省开支,在古建筑修缮工作上,不按规定聘请专业的文物修缮工作者,找一些无资质人士来施工,导致“破坏性修复”文物事件频频发生。
郭先生说:“这种情况一般是民间自发的去修的文物,没有经过官方的一些方案,没有经过官方的讨论、论证,还有就是有些当地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不强,他觉得我把这个文物修新就行了。”
郭先生介绍,文物修复工作要经过严格报备或报批程序后才能实施。修复工作的最基本原则就是不改变文物原状,包括修复时所用的材料也要和文物本身材质尽量接近。
最近,国家文物局将出台新政策,社会力量自愿投入资金修缮部分不可移动文物,将可获得一定期限的使用权。这意味着很多古建筑的使用权将会归于出钱对其进行修缮的企业、个人。在文物保护志愿者彭保红看来,这种情况下,更要尽力避免“破坏性修复”行为,提前做好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相关规划,强化法律责任才是长久之计。
彭保红说:“先给我做文物保护规划,咱们这环评啊,这评、那评啊,为什么文物保护不做啊?”
记者调查发现,闽北廊桥具有数量多,种类全,年代久,价值高等特点,现存166座廊桥中,59座被列入各级文保单位,107座未定级。然而不论是定级的还是未定级的,现状都不容乐观。一直致力于闽北廊桥研究的民俗学者黄睦平告诉我们,现存的廊桥往往地处偏僻山区,交通功能已经大为弱化,不少廊桥甚至处于废弃和任其存亡的状态,特别是2010年的洪灾,南平全市被冲毁了11座。
黄睦平说:“那就是说保护的价值、保护的任务比较迫切,因为这个廊桥啊,会慢慢消失掉,比如天灾啦,或者是人祸啦等等这些造成的。去年灾害破坏很大,首先来讲一个就是峡阳的八字桥,还有一个月圆桥,茫荡山上的洛托桥,被大水冲毁了,还有一个茫荡山底下的下瓦桥。”
尽管木拱廊桥具有独特珍贵的文化价值,但长期以来,大部分乡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甚至漠然处之,认为毁了可以重建。黄睦平不无婉惜地告诉我们,2010年洪灾中冲毁的峡阳千年古廊桥八字桥,如今重建成了钢筋水泥平板桥,原本具有高度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廊风貌已经不复存在。
Hash:e66cd845fb81a1cfe22a5554924390890644519b
声明:此文由 中国之声_plth1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