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非遗|延平:峡阳战胜鼓之魂!来感受300年前的必胜之心

延平战胜鼓起源于明末清初

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

明末清初,有个姓薛的峡阳人曾在郑成功军中任旗手,善击鼓。他参与了收复台湾的战役,年老解甲回乡后,便把击鼓一套技艺传授给乡里少年。从此,峡阳有了击鼓的技艺。战胜鼓原名战斗鼓、国姓鼓,名称不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南平市群众文艺工作者把该鼓整理成战胜鼓,配上节奏明快的鼓谱,突出了地方特色。四面直径为1.2米的大鼓和四寸大钹分别击奏,击鼓者步伐整齐、威严、激进,使人倍增必胜之感。2005年,延平战胜鼓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鼓是有灵魂的。如果你观看过延平战胜鼓的表演阵势,听过它敲打的声音,你便会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那样的视听盛宴是未曾有过的,你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此感。表演时,在激昂、威严的鼓点声中,一面绣着“郑”字的军旗率先出场,四支令旗飘拂跟进,清一色古代士兵服饰的队员在鼓钹声中健步如飞,展开队形,真可谓八面威风!网友“小仁洲禹清”为之创作的诗颇为传神:

隆隆,隆隆,隆隆

雷声大作的鼓点

进退腾挪的神韵

面目高古的英雄

演绎历史的绝唱,绝唱!

骤增了义无反顾的力量……

鼓声穿越茫茫时空

英姿闪现波涛汹涌的海面

鼓声擂动豪情万丈

郑成功帅旗军威大展……

延平战胜鼓是精神的象征!是力量的表现!其又称战台鼓、战斗鼓,是源于郑成功军鼓的民间艺术,是以民族英雄郑成功军队传下的鼓点、义旗为载体的民风民俗。据延平区地方志记载:战胜鼓发源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原为位于富屯溪畔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延平区峡阳镇的鼓会,用于庙会庆祝、民间活动的一种打击乐器。相传,清初峡阳人薛仁元在郑成功军中任旗手,善击鼓,随军出兵收复台湾。顺治七年(1650),薛仁元年老回乡,把击鼓技艺传授给乡里少年。从此,峡阳鼓会有了新的鼓点,增添了战鼓的气氛,显得更加威武豪放。台湾收归清版图后,南平曾“拨兵戎守各讯更番轮值,三年一换”。每次从南平抽兵士一百多名到台湾轮流驻防,从台湾回乡的士兵带回“战台鼓”鼓点,逐步发展。

《周易》说:“鼓之舞之以尽神,变而通之以尽利”。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战胜鼓鼓队主要充当地方元宵迎神庙会的仪仗任务。战胜鼓以大鼓、扁鼓及手钹等打击乐器为主。扁鼓规格一律,鼓径35公分,厚约20公分,鼓手以左手臂环抱扁鼓于肩,右手挥槌,击节要求击出“进”“到”两种声音,故俗称为“进到鼓”;手钹两副,与鼓点协拍,声响浑厚雄壮,粗犷有力,气势磅礴,颇具战斗气势,故有“延平峡阳的鼓声,连三十里外的顺昌洋口都能听见”的说法。1958年,经过南平市群文艺术家们的艺术整理形成的延平战胜鼓,以四面直径为1.2米的大鼓和四寸大钹分别击奏,整齐、威严、激进。1980年以后,经过不断加工、提炼,战胜鼓又推出新的表演形式。鼓点采用打击乐变奏法,二、四、八表示缓进,三、六、九寓意速行,既继承民间鼓点的通俗谱法,又掺揉现代交响乐的高雅旋律。扁鼓有五种打法,击鼓者左臂掌环抱扁鼓于左胸前,右手执单槌,按鼓谱二、四、八和三、六、九缓急节奏,由二名操大钹者先行指挥,跌宕有序地变幻,击鼓边,过顶横槌,贴胸斜槌,跪蹲轻槌,垫步重槌,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法和姿势,叠加成鼓乐舞蹈的起伏绵延势态。通过斜展、跪蹲、弓步垫进等姿法,使节拍更富抑扬顿挫,扣人心弦,队形、步伐交错严谨。鼓队常以24人、36人、48人组成,纵队、横排、单列、双列、插花、圆场、层叠,弓垫贯穿;进退、快慢、对峙,和弦鼓钹,展现将士出阵时粗犷、英勇、磅礴的精神风貌。在人员选择上,可男可女,可多可少,着一式军士服、太阳帽、布鞋绑带、腰带,稍作妆,雄纠纠气昂昂,惟妙惟肖。2005年,延平战胜鼓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延平战胜鼓曾多次在全国、省级文艺会演中获奖,成为福建省传统保留舞种之一,已走向陕西山西等地,与台湾郑成功文化也多有互动交流。

在千年古镇峡阳,战胜鼓已深深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成为他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几何时,峡阳人只要一听到鼓声,整个人就会精神焕发。人们常常会在闲暇之时,拿出战胜鼓敲上那么一段。当地人说,由于战胜鼓板式简单易学,队员男女老少皆宜,因此,在峡阳镇里的中小学都有开设战胜鼓课程,让孩子们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现在,峡阳镇上仍有近一半的人会击战胜鼓,镇上7条街道每条街道都有一支队伍,镇中学和小学也有自己的队伍。他们常年活跃在乡村,给人们的生活平添了许多生气。在延平城区,如今也有市民组织了一支延平战胜鼓鼓队,技艺不错,经常与峡阳本地的鼓队一道应邀参加各种大型活动暖场表演。

雄奇壮阔、高亢明快的延平战胜鼓,是延平人民对收复开发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一种永久的有声有色的纪念。1646年1月到10月,郑成功随南明隆武帝在以延平为中心的闽江流域领兵,训练水师,并以延平为中心的闽江流域及其闽浙赣边关抗清,掀开了英雄史诗的第一篇章。延平是郑成功军政生涯的起点地、战略思想“延平条陈”的诞生地、驱荷复台的策源地和“延平王”的封号地,留下了众多与郑成功有关的文化元素。

300多年来,海峡两岸许多地方为了纪念郑成功,大多沿用中国最为传统的纪念方式,即为其建立祠祀。然而,在他人生历练的起点地延平,人们沿用的往往是流传至今、威风八面的战胜鼓,来表达对英雄的无限敬意。在南平市博物馆,收藏着藤牌、战鼓、铜币等几件与郑成功有关的文物,还有一面战鼓,被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收藏。

与战胜鼓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非遗项目,还有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挑幡,也是由郑成功在延平的抗清活动发展而来的。现住延平区夏道镇大洲村的居民,不少是讲闽南话的群体,据说是原郑成功兵勇的后裔,他们还依稀记得祖辈说起:“当时大洲岛设有水师营寨,每日江面都有五六十艘船穿梭训练,每艘船上兵勇二三十员,规模十分宏大。”可以说,郑成功的延平练兵,不仅为这里的山川风物增添了几抹鲜艳的历史重彩,还为我们今天缅怀英雄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延平战胜鼓鼓声雷鸣,钹声铿锵,大有地动山摇、催军进击之势!延平战胜鼓饱经历史的沧桑,或许它的形式变了,用途变了,但是不变的是它那雄浑的声音所带给我们的鼓舞、振奋和自豪感。它弘扬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民族之魂,必将生生不息!

人是需要精神的。倘若你需要提振一下精神,不妨去领略一场延平战胜鼓的视听盛宴!

供稿单位:闽北日报-文旅周刊

作者:詹国兵/文郑茂森/摄

Hash:e95a431a70604ae6df85542b2457c917fa653897

声明:此文由 微量城市看看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