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向高与寿宁文山叶氏的渊源考析

叶向高与寿宁文山叶氏的

渊源考析

叶树福

名人效应,从古至今热度未减。对于叶向高祖源的问题也一直是福建叶氏摆在面前的难题,追溯远祖有源自河南新蔡、河南固始江苏南京浙江松阳等地,从近点说有寿宁、浦城仙游南安同安等地。本文仅以叶向高与寿宁县文山叶氏渊源作些探讨。

寿宁是笔者的故乡。按情理说,笔者要加倍给故乡贴金抹彩。但据笔者接触的许多有关叶向高史料,倒认为叶向高与寿宁文山叶氏没有多大渊源关系,被视为有关联,多是无中生有;如果不适时加以知所分享,日久更难辨明是非,反而会为故乡抹黑。因此,本人斗胆尝作如下考析,以求方家学者、广大宗亲赐教。

(一)浅议“朝荣过继”之说

《寿宁历史名人传略•祥发文山叶向高》称:

叶朝荣出生于寿宁县鳌阳镇后叶文山里,其父叶时逢与福清文士叶广彬过往甚密。一年,叶广彬遭遇丧子之痛,叶时逢生有六子,便将第四子叶朝荣出祧叶广彬为嗣。

这可简称为“朝荣过继”之说,笔者从几点来分析:

1、“朝荣过继”之说得不到两地家谱支持。

寿宁方面。从寿宁文山叶氏的资料来看。其一、在民国之前编修的《文山叶氏宗谱(房谱)》均未发现有叶朝荣为时逢之子的记载。据收藏在寿宁县档案馆的清道光十四年(1834 )《文山叶氏宗谱》⑴记载:第五世时逢,授七品散官,因三子朝鑑而获诰赠登仕左郎,鸿胪寺序班。妣李氏生五子:长子朝镇,嘉靖岁贡,任广东惠来知县;次子朝镒;三子朝鑑任鸿胪寺序班(从九品)晋升鸣赞,历任三朝经筵钦赏恩典貤封;四子朝相,授七品散官;五子朝奏,由优贡任江西信丰知县,崇祀乡贤祠。谱中并没有叶时逢生六子或时逢有两位夫人的记载。其二、以特定时间来判断。康熙版《寿宁县志》记载:叶朝奏“ 年廿三,应隆庆元年 (1567 年)选贡”。从中可知其出生1544年。福清叶朝荣也就是叶向高的生父,生于明正德十年(1515 年)。朝荣与朝奏出生时间相差29年,按“行四”“行六”论,胞兄弟年龄相殊过大。家谱记载时逢仅娶李氏,别无继室。如果朝荣果真是李氏第四子,那李氏以这样的“间隔殊年”生育六子,其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福清方面。据叶向高的《家谱列传》、《家谱内传》⑵可知,叶向高祖父叶广彬(1488—1570年),享年83岁,丧偶后未再娶,故原配郭氏,福清三山人,仅生二女一男,长女从贵(适三山薛家),次女从介(适薛家,烈妇),儿子朝荣(1515—1586年)。《家谱内传》载:郭氏(赠淑人)“ 叹曰:吾有一子,欲其蹈儒行,成儒名耳……遂终,年五十有七。 ”叶朝荣《芝堂遗草》记:“中年丧妻,从此未娶”(向高记因“大母早逝”,“母所以事大父极恭顺”)。若朝荣果真是寿宁叶时逢之子出祧的话,叶向高还会在著述中称生父朝荣是祖母郭氏所生?

福清的朝荣与寿宁的朝奏被视为关联,依笔者拙见主要是以下二点可能:一是两人均为隆庆元年(1567年)贡生。需说明一点,从他俩宦绩来看,虽都是在赣东北为官,但事实上不是同一时间点。叶朝荣是在万历四年(1576年)才被授予江西江州府(今九江)别驾(即通判),曾任瑞昌彭泽知县,十年(1584年)升任广西利州知州,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卒于任上;而叶朝奏年仅23岁就获授恩贡,隆庆元年 (1567年)出任江西信丰县知县,后与府宪不合,辞官归家。二是叶向高出生于1559年,与寿宁叶朝奏相差16岁,称两者叔侄关系有其 可能性,因此说朝荣与朝奏是兄弟也有这可能。

2、“朝荣过继”之说得不到古墓碑等文物支持。

寿宁文山叶氏名墓之一—— 位于寿宁县城东螃蟹山的“螃蟹墓”,墓主是时逢之祖父,即文山叶氏三世祖秉则,坟右侧立有清嘉庆十三年(1798年)墓道,刻有“朝”字辈曾孙名单 24个;但其中不见朝荣的名字,更谈不上有叶向高之名了。

但是,在文山叶氏始祖义五公坟墓的右侧发现立有1990年新碑,上刻《忠贤仁义典例》称:

七世祖向高,字台山,号少师,十岁在文山里尚书堂读书时,则深知礼仪,尊长睦众,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寻找失匙时,师长为解其烦,出之对曰:“书生失铜匙,寻东寻西。”向高对曰:“宰相掌金印,管南管北。”志奋则成实,万历年间遂任宰相,忠国爱民,名留青史,流芳于世。拜相后,为祖祠题匾曰:“祥发文山”。

新碑直言不讳地把叶向高列为“七世祖”。这似乎缺乏证据支持。

福清云山叶氏对叶向高祖源“寿宁说”都感觉非常蹊跷,丝毫没有古谱古墓古碑与寿宁文山叶氏有蛛丝关联的内容。

3、“朝荣过继”之说得不到有关史料著述支持。

寿宁方面。崇祯十年(1637年)知县冯梦龙修纂的《寿宁待志》和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知县赵廷玑修编的《寿宁县志》(注:编委中至少有两位文山叶裔),他们均没有提及叶向高。《寿宁待志》对叶朝奏与叶朝相报批“乡贤”过程记述得非常细致,如果国朝宰相的祖源确实在寿宁,而且还到寿宁寻宗,那么,不至于担任寿宁县知县( 1634—1638年)的冯梦龙把相隔仅十几年的这一重大事件漏笔了。此外,冯梦龙宦寿期间见过万历年间叶朝奏主纂的《寿宁县志》,“旧志成于邑人叶朝奏之手”⑶,并且冯县令还给叶朝奏写过祭文,从《寿宁待志》和祭文等史料看,丝毫看不出叶朝荣、叶向高与寿宁有相关的踪迹。

福清方面。从叶朝荣撰的《母出葬遗奠文》⑷、叶向高三兄弟撰的《明故奉直大夫养利州知州叶公墓志铭》⑸,这两件重要史料都没有说朝荣“出祧”或“过继”。这“铭“可视为向高三兄弟给生父作“定论”、写“传记”!向高的《家谱列传》中有“朝荣传”、“广彬传”和《家谱内传》中有“大母传”以及“生母圹志”,均可佐证!

此外,相关省志、府志、县志等也都不见“朝荣过继”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朝荣过继”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二)浅探“后叶”村名由来

有传说:叶向高在辞去首辅之后的家居六年里,曾回寿宁小住一段时日,并题写一块“祥发文山”的匾额,寓意不忘寿宁文山里,同时将福清故乡云山境改为“后叶”村。

说起后叶村村名还得从两地分别溯源。先说说寿宁鳌阳镇的后叶。成书于明崇祯十年的《寿宁待志》称:

“坊隅四图九甲:在城,后叶西门桥住。男攻书,女绩麻。⑹”

政和里十一都一甲:在城,西门前叶住。民贫,耕绩。粮少,稍难。”

“政和里十一都七甲:在城西,半月山下。男耕读,女绩。民稍顽,粮欠。”

“政和里十一都八甲:同七甲,粮少,颇欠。”

“政和里十一都十甲:民稍淳。馀同七甲。”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寿宁鳌阳“前叶”、“后叶”最早的文字记载。如今,在寿宁县鳌阳镇蟾溪村半月山前有条巷名为后叶巷,那一带俗称后叶。由于在半月山前定居有两支叶氏,分别从政和县与浙江云和迁入,乡间定义前叶与后叶主要是依据各自宗祠在半月山所处的位置。这可从康熙十三年( 1674年)北浦进士叶有挺撰文《犀溪寿城前后各祖分派之别》⑺得到佐证:“益四为寿城半月山下后祠始祖……义五为寿城大街前祠始祖。 ”这也是至今发现鳌阳叶氏前后祠的最早文字记载。

据廪生林光璞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 年)为文山叶氏撰写的《修谱序》称:“夫文山即今半月山也”,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在康熙版《寿宁县志》中体现,县志载:“半月山:在城中西隅,状如半月”⑻。称呼文山叶氏为半月山叶氏,这点也可从谱序《半月宗祠记(即文山祠)》标题佐证,雅称“文山”以区别另支叶氏。文山叶氏宗祠建在街头,以半月山为参照物,相比半月山山脚另支叶氏的祠堂位于前方,由此也称文山叶为鳌阳前叶。

在福清,发现一本落款为福清市港头镇“后叶村居外宗亲联谊会”编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的小册《元辅乡概况 ·村史简介》记载:

云山即后叶的对面山,山上有龙虎形状的树丛,常绿不凋,龙盘虎踞,风光秀丽。祖先认为这里形胜壮,风水好,于是选定这里定居下来,定村名为“后叶”,其含义是“日后子孙,枝繁叶茂”。始祖择居后叶村约在北宋初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繁衍三十三代。

由此看来,福清的后叶村村名溯源好像与寿宁鳌阳的后叶没有什么关联。更有权威的是,叶向高《家谱宗居图引》⑼开篇即说:“吾居在玉融东南六十里乡,曰孝义里,曰化南境,曰云山,俗呼曰厚叶,从吾姓也。”可见,叶向高自己就称家乡为“厚叶”,并非是“后叶”,更不可能是自己到寿宁认祖并将所谓祖地的“后叶”村名带回了。

(三)浅谈向高少时在寿宁求学与赠匾“祥发文山”的可能

先列举寿宁方面有关叶向高的文字记载。

民国之后,有部分修编的《文山叶氏房谱》对叶朝鑑条目作如下记述:“字正之,号方塘,行培一。任鸿胪序班(从九品),进升鸣赞,历任三朝经筵,钦赏恩典貤封。妣黄氏,合葬南门杨梅前。(道光版古谱仅记载以上文字)又云葬建宁钟山,又云葬斜滩渡船头。时朝鑑公同福清县朝荣公,号桂山,携十岁乃郎向高公,字台山,号少师,来寿宁读书,后拜相。”还有新近修的谱,对朝鑑条目的内容更作进一步扩展:“公同福清县朝荣公,携十岁乃郎即向高公,来寿宁尚书堂读书,中进士,拜相,为叶祠题匾曰‘祥发文山’ 。”

清道光十四年(1834)《文山叶氏宗谱》

民国之后的《文山叶氏宗谱》

1990 年新刻的文山叶氏始祖祖墓碑廊《忠贤仁义典例》中,记载向高少年到寿宁读书及拜相后赠匾的内容与新谱中“ 朝鑑”条目的内容如同一辙。

新谱为何将朝鑑与福清的朝荣联系起来呢?朝鑑只是朝廷“五衙门”之一鸿胪寺的基层官员,不管是序班,还是鸣赞,官职仅仅是从九品,主要是负责朝会和宴飨等礼节有关活动中侍班、齐班、纠班及传赞等事。从“历任三朝经筵”、万历元年对朝鑑之父的封诰,还有胞弟朝奏隆庆元年( 1567年)贡生综合来看,朝鑑在鸿胪寺为官是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朝奏四个胞兄,老大叶朝镇,嘉靖辛亥(1551年)岁贡,初授浙江归安主簿,转广东曲江县丞,升惠来县知县。为官清正,政绩显著,《寿宁待志》有传。老二朝镒,无续。老三朝鑑,鸿胪寺鸣赞。老四朝相,授七品散官。从五兄弟简历来看,只有朝鑑与福清朝荣有可能同朝为官,朝荣是在万历四年(1576年)至十四年(1586 年)为官。

现在探讨下叶向高十岁时到寿宁尚书堂读书的事件。

据俞达珠撰《叶向高年表》⑽

嘉靖四十三年(1564),6岁。向高始读书,即具天资……

嘉靖四十四年至四十五年(1565-1566),7-8岁。读书,受业于化南里王肖冈先生。

隆庆元年(1567年),9岁。随父读书于三山硋窑村……

隆庆二年(156 8年),10岁。是年叶朝荣由“恩贡”入太学。向高随父进京。

隆庆三年(156 9年),1 1岁。叶朝荣就馆于给事中魏瀛江家,向高随父读书于魏家。

隆庆四年(15 70年),1 2岁。是年叶朝荣参加京城地区乡试,落第,携向高南归。

隆庆五年(15 71年),1 3岁。朝荣就馆于省城福州林琼田家,向高随读馆舍。

隆庆六年(157 2年),1 4岁。随父读书于化北里民城庵。二月,参加县试……

秋明撰《叶向高年表》⑾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6岁 。开始读书生涯……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7岁。居家求学。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8岁。受业于同乡王肖冈……

隆庆元年(1567年),9岁。随父就读于福清平北里硋窑村,后随父进京求学……

隆庆二年(156 8年),10岁。叶朝荣选为廪生进京入太学,携叶向高北上。

隆庆三年(156 9年),1 1岁。居北京。叶朝荣就馆于东瀚后瀛村人、刑部给事中魏瀛江

家……是年,随落榜的父亲在福州求学。

隆庆四年(15 70年),1 2岁。叶朝荣落第,携叶向高回港头镇后叶村老家。

隆庆五年(15 71年),1 3岁。叶朝荣就馆于福州林琼田家。叶向高随读。

隆庆六年(157 2年),1 4岁。叶朝荣就馆于平北里“城庵寺”。叶向高第一次参加县试……

俞、林两先生都比较深入且全方位地研究叶向高,也比较客观评价叶向高,所撰写的年表是具有一定权威性。叶向高十岁年真正去向是随父北上进京,在寿宁鳌阳读书的事件虚构可能性大。当然,这些叶向高与寿宁关联的传说应是由来已久,1989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寿宁分卷》就有编录;何况,福清云山叶氏与寿宁文山叶氏在历史渊源上,也许八百年前就是一家人。但在明清并非所谓的“族亲”,不可能有叶向高投靠寿宁族叔的事。所以传说终归传说。

关于寿宁的民间传说。对寿宁乡土历史颇有研究的郑万江先生曾专门登门拜访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寿宁分卷》中叶向高故事的口述者陆新南老师,陆老师年已八十岁,他说他自己三十多岁时听后叶某老人说的;当时没听人说叶向高是寿宁文山人,他也不这么认为。至于民间故事传说本身,各种故事往往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以讹传讹、大同小异的颇多,只可参考,不可作为信史资料来看待、来使用。

还有个问题,叶向高到寿宁是否京城往来的必经之地呢?叶朝荣携子进京是否走福鼎分水关驿道途经寿宁?如今福州上京高速有沈海(经过宁德)、京台(经过南平高速公路,那么上京古驿道也是穿越宁德吗?查阅资料发现,明末时期福州北上进京走的官道是经仙霞关驿道。比如黄先超论文《福建省古驿道旅游分析——以南平“三千八百坎”为例》 ⑿称:“福州与北京的联系,主要取道第一条经南平、建安(今建瓯市)、瓯宁(今建瓯市)、建阳、浦城至浙江江山县交界(仙霞关驿道)。”还有 [清]顾祖禹编撰《读史方舆纪要》也记载:“ 凡自入闽者,由清渡湖(浙江省江山市南)舍舟登陆,连延曲折,逾岭而至浦城县西,复舍陆登舟,以达闽海,中间二百余里皆谓之仙霞岭路。”这条路逐渐形成福州经建瓯、浦城,逾仙霞岭北上中原的主要大道,进京文士、客商多乐走此“进京官道”⒀。其实在叶向高父子二人著述均有记载上京走水路与仙霞岭,比如朝荣撰的《次大石溪》诗中有“明朝马度仙霞岭,喜见江郎石插天。”《过仙霞》“仙霞拂剑”等;向高在天启间进京走水路遇上神奇,还撰《神龙记》。向高十岁时,朝荣携子进京时赋诗二首《榕城启行》“携儿北上小车联“、《次白沙》“晚泊沙溪”、“兴携雅子傍溪行”、“舟遨湍流”、“虹桥暮影”,明白写走水路北上,不可能到寿宁,也不可能顺路经过寿宁。要去寿宁,也只有从建瓯走官道过去,虽然时寿宁也是隶属建宁府,但两地相距五百里之遥呢!还有传说称叶向高晚年辞官后,到山区寿宁拜祖,一大把年纪还能经得起山路十八弯的颠簸吗?到达这个高山小县城,还要翻山越岭无数。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形容寿宁“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 ⒁;寿宁还有一句古语:“车岭车到天,九岭爬九年”,便知寿宁崇山峻岭的程度了。

既然说叶向高题匾“祥发文山”,那么笔者们尽可能追溯寿宁“文山”的起源。以笔者从有限的材料分析,得出结论有三点:一是从清光绪年间续修的房谱,其中有篇撰写于清朝初期的《半月宗祠记》 ⒂。从中发现疑窦,其标题后注释“即文山祠”,说明该叶氏宗祠在清初叫半月宗祠,在清末续谱的时候已经称呼为文山叶氏了,因此才添加注释;二是上节叙及清乾隆六十年的谱序,其中的文山即半月山;三是从文山叶氏谱牒没有发现明代先贤撰文、赋诗提到“文山”二字。可见,“文山”之称大概就在清乾隆时期。由此说明叶向高在明万历、天启年间不可能 题匾“祥发文山” ,因为斯时该支叶氏不称为“文山叶氏” 。

说叶向高向寿宁题匾“祥发文山”,与父亲及自己的著述矛盾。向高父亲叶朝荣撰《云山长者叶公传》⒃ 称:“ 自始祖宜兴公十三传至公(讳德,号云山),世居融之云山”。宜兴越四世,传俊衡,衡传元吉,吉传祯,祯传宏,宏传贽,贽传淮与汉,汉传仕俨,俨传厚轩(即朝荣之父广彬)。文中称其列祖“奕世忠厚”、“有隐德,敦行好义”、“行乐施予”……充分表明了叶向高家族是忠厚、积善世家,他怎会轻易去推翻父亲与自己著述的观点,到寿宁去题匾“祥发文山”呢?

如果叶向高忌讳说自己生父本是寿宁文山人,那他就不会题写“祥发文山”的匾;反之,他如果题写了该匾,那他就不忌讳自己生父的出身。还有另一种可能,假设叶向高真 的为文山叶氏题写“祥发文山”匾额,那也只是从 同宗的立场来写,不能说明他和他的父亲就是文山叶氏一脉。况且,这块匾至今也只是一个传说。

综上所述,笔者拙见叶向高的祖源与寿宁县叶氏无关。

⑴ 清道光十四年(1834)王杰三续修的《文山叶氏宗谱》,收藏于寿宁县档案馆。

⑵ 1994年12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福建文史馆编,《苍霞草全集》第三册《苍霞草》第15卷。

⑶ 1983年6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明]冯梦龙《寿宁待志·附》。

⑷ 2013年7月华文作家出版社出版,[明]叶朝荣《芝堂遗草·卷之二》,林秋明集校。

⑸ 2011年8月华文作家出版社出版,林秋明编著《三朝名相叶向高·第四章》。

⑹ 1983年6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明]冯梦龙《寿宁待志·卷下·都图》。

⑺ 1987年春柳亦阳编修寿宁县芹阳乡武济《叶氏宗谱》。

⑻ 1988年10月寿宁县方志委整理,[清]赵廷玑《寿宁县志·地與志》。

⑼ 1994年12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福建文史馆编,《苍霞草全集》第三册《苍霞草》第15卷。

⑽ 2015年12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俞达珠著《论向高·附录八》。

⑾ 2011年8月华文作家出版社出版,林秋明编著《三朝名相叶向高·第七章》。

⑿ 2009年5月福建师范大学黄先超硕士学位论文。

⒀ 1996年8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明]黄仲伦《八闽通志》。

⒁ 1983年6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明]冯梦龙《寿宁待志·卷上·县治》。

⒂ 清光绪三十四(1908)许元璧修编的寿宁县坑底乡山前《叶氏宗谱》。

⒃ 2013年7月华文作家出版社出版,[明]叶朝荣《芝堂遗草·卷之三》,林秋明集校。

[宋]叶适《叶氏分派宗枝序》及辨析

发现三百多年前的叶氏《日省铭》,值得今人借鉴与学习

送书藏馆 合作弘扬 支持建设叶向高文化特色馆藏 一一福清市图书馆举行《叶向高研究》丛书赠书仪式

叶树福在第十二届海峡百姓论坛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闽台叶氏宗祠楹联的文化内涵》

热烈祝贺第十二届海峡百姓论坛在福州胜利召开

富沙叶氏之“富沙”探究

本平台以研究与宣传叶姓的源流、人物、文化为主导,以光大与弘扬叶氏文化为宗旨。

本平台郑重承诺所推文章纯属原创作品,引用请注明出处!

本平台文章文责自负,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及编者观点,请读者自辨。

“叶姓文谭”公微号

编辑:叶树福

Hash:0cf20aad43b61c5c15b6c142a6464b60e0954396

声明:此文由 福建葉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