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边陲的明珠:千年古镇,一水中流犀溪村

犀溪村全景(2008年摄)

一水中流犀溪村

缪 福 森 文 / 图

犀溪村是闽浙边界的一座极具规模、古老而美丽的乡村。一条如弓似弩玉带般的溪流穿村而过,“一水中流,人居两岸”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村子的总体格局。犀溪村两岸民居密集,东南面民居建在东皋山麓,西北面民居坐落于锦屏山下。犀溪河中段有一座三墩四孔联拱石拱桥,过去叫“八德桥”,它既是沟通两岸居民的纽带,又是东皋山下两大片民居的分界点——向北叫上东皋,南面叫下东皋。河对岸那一大片民居叫锦山。

犀溪村中的联拱石拱桥——八德桥夜景

犀溪村最早入迁的是西浦村缪氏始迁祖缪禄。唐广明元年(880),缪禄自会稽(今浙江绍兴)多地辗转,后来肇基于犀溪村霍洋,也叫可洋或考洋(今犀溪漂流景区游客中心西面附近)。如今,犀溪村上东皋街道边尚有西浦缪氏”状元池”古迹遗存。因过去犀溪河下游约三四华里的石坝峡河岸石崖上有一串犀牛足印,传说那是神牛经过所留,又传犀牛有镇水口之说。由于缪录祖籍会稽,为表不忘本源之意,遂将犀溪可洋栖息地取名叫“犀稽”。在当地,“稽”与“犀”谐音,后来就叫做“犀溪”。因犀溪村河流源自北部大安乡,且民居大多临河傍水而建,所以,犀溪村在南宋景炎末年(1277)以后易名叫“北浦”(浦,水边)。不过,犀溪这一村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缪禄在犀溪可洋生息繁衍约五六世光景,后来,其后裔又逐渐移居犀溪河下游与之毗连的西浦村。在西浦缪禄后裔陆续迁徙的这段时期里,犀溪叶氏始祖叶开祚在南宋祥兴元年(1278)从浙江泰顺县垟溪的黄莲山入赘去村一华里的潘家坳。叶氏繁衍至第六世,即叶氏始迁祖叶开祚来孙叶谦这代,大为发族。如今,犀溪村叶氏已繁衍至29世。现在,犀溪主村有800多户,3600多人口。

过去,犀溪村三片民居鳞次栉比,建筑考究,气势恢弘。

瑞雪将犀溪下东皋古民居群装点得犹如琼楼玉宇(2002年摄)

犀溪村下东皋古民居群(2012年摄)

犀溪村下东皋古民居门楼(2002年摄)

犀溪村下东皋古民居雕饰精美的门窗格扇

犀溪村下东皋古民居屋脊檐下造型独特的悬鱼

犀溪村长弄底古民居院落中的古井

犀溪村上东皋古民居石砌门楼(2013年摄)

犀溪村上东皋古民居群(2013年摄)

犀溪村锦山片古民居雪后美景(2015年摄)

虽然随着时代变迁,现代文明的脚步不断闯入,古老民居所剩无几。不过,村里的叶氏宗祠、桂香阁和村南边的福寿廊桥这三大文物建筑保存尚好,古韵盎然。

乡村聚落,绝大多数建有祠堂,在血缘村落里,祠堂是村落中规格最高的公共建筑。其中分为宗祠,支词和家祠。宗祠是血缘关系的纽带,处于最核心的地位。祠堂既是陈列祖宗牌位、祭祀谒祖的场所,又是族人议事的会堂,也是炫耀族中杰出人物的纪念堂。在过去,还是族人娱乐活动的中心,甚至是族民婚丧嫁娶仪式的举行地。

省保文物单位——犀溪叶氏宗祠门楼

坐落在东皋山下犀溪叶氏宗祠,修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是一座府堂式木结构建筑,于2013年1月获批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建筑考究,保存完好,在寿宁域内也不多见。

犀溪叶氏宗祠古戏台

这座礼制建筑结构严谨,由门楼、戏台、先慎堂(中军府)、享堂和报本祠组成一个有机整体。门楼是一座古色古香重檐歇山顶式的建筑。正中檐下悬一巨扁,上刻“叶氏宗祠”四个鎏金大字。匾额下方两侧书着一副对联:“凤阁三千字,鳌阳第一家。”这是清康熙翰林院伺读学士孟亮揆书赠。门楼两侧墙体呈“八”字形,侧墙檐下各绘有6幅人物或动物彩绘。彩绘下面两边的白墙上分别书就的“弘扬祖德”和“继往开来”八个大字最是吸引人们眼球。

跨入祠堂大门,首先看到紧挨门楼的是檐角飞扬、造型古朴的戏台。前几年,其右侧还增设一个供演古装戏时乐队伴奏用的副台。这座古戏台中央八角藻井上的彩绘十分精美,颇具文物价值。

犀溪叶氏宗祠古戏台藻井壁画

台前的天井连接着前堂,这里叫先慎堂(中军府),举目四顾,一堂牌匾,满壁生辉。叶氏先祖自肇基北浦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人才辈出。其中悬挂于太师壁、红底鎏金的是寿宁建县以来首位忠烈进士叶有挺的匾额,它彰显着叶氏族人的荣耀。这前堂的柱础形制十分独特——镌着“虎爪”浮雕图案。据村中长者讲述得知,这里因过去是“中军府”,所以柱础形制与其他建筑有别。

穿过前堂,走过天井边的两庑,登上五级石阶,就来到中堂。这里过去是寝堂,供奉叶氏祖先灵牌。1999年,叶氏族人对宗祠进行大规模修缮,并在中堂之后再建报本祠,于是,就将原来在中堂供奉的祖先牌位移至这里。这样,祠堂的最后一进建筑就成为寝堂了。

犀溪叶氏宗祠内景

叶氏宗祠依山傍水,如果细心的游客,还会在祠堂门楼前的河心发现一块岩石,像似印玺,如今尚存。

犀溪村下东皋公路边矗立着一座造型独特、古朴别致、“身份”特殊的古老建筑,这就是桂香阁。

寿宁一中前身——犀溪桂香阁(2003年摄)

“桂香阁”又叫“文昌阁”,由犀溪叶氏族人维智、会海和云耀等十四人为首事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修建的合族读书场所,至今已有220多年历史了。它是一座瓦木结构、三层“塔式”重檐结构建筑,占地面积510平方米,高11.35米,它融合了塔和楼阁的建筑特点,展现了闽越建筑风格。

当年楼阁顶层原有文昌帝君塑像,自清代以来,犀溪乡民和文人墨客都叫它“文昌阁”。此外, 阁中庭院种有数株桂花,还有叶茂枝繁的石榴树。每到桂花盛开时节,芬芳浓郁,香飘数里,沁人心脾,令人陶醉!于是,阁以树名,又叫“桂香阁”

大家不要小觑这座外观不甚起眼的楼阁,这里曾经是远近文人学士聚会、拜祭文昌帝君的重要场所,鼎盛时期,香火缭绕,名士云集,诗赋不绝于耳,普通人难以涉足,是当地群众心中的“文化圣地”。

民国27年(1938),留学日本毕业回国的叶森和其族侄、北京大学国语讲习所毕业的法学士叶昇一起,典卖田产,傾其家财,在桂香阁共同创办 “犀溪私立育英公学”,由此拉开了寿宁中等教育的序幕。桂香阁为当时寿宁最高学府,现 在成为寿宁一中的前身。1998年,桂香阁被寿宁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寿宁较有规模的乡村聚落中,大都建有桥梁 。在各种桥梁当中,廊桥是最富有人文色彩的。自古以来,廊桥是连接两地、传承文化、承载情感的重要载体,而其中的木栱廊桥最具特色。

犀溪河下游的福寿桥就是一座具有科技含量的木栱廊桥。远远望去,她宛若一匹黑色战马奋蹄腾跃河面。

省保文物单位——木拱廊桥福寿桥(2012年摄

仰望福寿廊桥,无不感受到其“横空出世”的壮美气势

福寿桥,又名坝头溪桥,修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长40.7米,宽4.89米,拱跨32.8米,共18开间,76柱,上覆双坡顶。

当年,在重重困难面前,建桥首事犀溪村叶世虞毅然决定独自承担建桥重任。寿宁县正堂乌竹芳、捕厅高景适和儒学方春海等地方官员感其热心公益之善举,慷慨解囊,捐俸支持。如今,桥屋喜梁上还留着他们的芳名。

徜徉在呈现弧形的桥面上,看到两侧挡风雨板刻有“桃子”、“葫芦”等多种形状镂空窗洞,两边设有木凳,廊屋正中设有神龛,神龛中祀南海观音,右祀大帝,左祀临水夫人。神龛面迎来水和村庄,以祈神灵保佑一村太平安康,这是我国古代乡村规划的一大特点,也说明福寿桥除了交通意义之外,又是当地村民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在寿宁到泰顺公路修通之前,犀溪福寿桥是寿宁县城通往浙江泰顺县城的要津。如今,这座古廊桥虽然在交通方面失去原有的功能,但在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中仍然发挥不少作用——上山劳作的村民和烧香拜佛的信徒常常在桥上留下他们的身影。同时,它也为犀溪乃至寿宁留下一处珍贵的文物古迹,2013年1月,福寿桥获批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古廊桥虽然历经200多年风雨洗礼,如今,依然以矫健的身躯雄跨在犀溪河之上!

犀溪村下东皋原有一座颇具规模的临水宫,文革期间曾一度作为犀溪中心小学和犀溪中学的校舍。1970年初,人民公社从西浦迁入此地办公,后于80年代末拆除,后迁建于福寿桥南岸桥头附近。一年四季,当地村民和别处信徒常常前往烧香祈福,临水宫热闹非凡。

犀溪村文物古迹不少,如今,村中尚有四座保存完好的炮楼,过去的特殊用场自不必说,而今它们真有“下岗”的无奈和寂寞。

上世纪80年代初的犀溪锦山

犀溪村锦山片大炮楼

说起乡村传统习俗,犀溪村的元宵 “竖灯节”在寿宁当地独一无二,规模巨大,极富特色,在闽东地区也绝无仅有。

犀溪元宵夜 乡村不夜天

所谓“竖灯”,鲜为人知。过去,村上族内上年或元宵节前凡有生育男孩的人家,元宵节那天早上,村里添丁增口人家的亲朋好友就会为主人在其家门口竖竹挂灯,以示贺喜。

犀溪元宵节,添丁增口人家门前竖竹挂灯

犀溪元宵“竖灯节”活动,从当天下午开始。

犀溪元宵节,孩童们成群结队前往添丁增口人家品灯茶,领礼物

真正高潮在元宵之夜。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兴致勃勃地带上烟花爆竹陆陆续续前往添丁增口人家贺喜,贺客不分亲疏远近,也不问同宗异族,早已恭候门前的主人便燃起烟花爆竹热情接应。

元宵之夜,添丁增口人家燃放烟花爆竹喜迎贺客

随后,主人便邀请来客落坐入席,客人尽情品尝“竖灯茶”之后,主人再上酒水佳肴,让贺客共进元宵晚宴,以表谢意。

犀溪元宵竖灯节,邻里乡亲、亲朋好友在添丁增口人家品竖灯茶

犀溪村每年元宵“竖灯节”的活动都要在午夜过后方才结束,沸腾的乡村之夜此时才渐渐趋于宁静。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山乡巨变已成必然。

2016年1月21日,福寿高速公路出省段寿宁(南阳)互通至溧宁线闽浙界顺利通车,在犀溪互通口举行庆典仪式

福寿高速公路出省段犀溪互通

如今,犀溪像全国各地许许多多乡村一样,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轿车轻骑穿梭来往。

犀溪圩日,人们纷纷前往集市购买现代生活生产用品

传统生活渐行渐远,新潮时尚越来越多。

犀溪村音乐喷泉——寿宁唯一的一座乡村喷泉

虽然民居街貌已非昔日,但是节俗年味依然流传。

链接:

一、忠烈进士叶有挺

寿宁大地风物长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演绎过许许多多富有传奇、浪漫色彩的人物故事,先人的遗迹在各地县志、各姓族谱和后人的口耳中不断传承,当我们走进这些曾被埋藏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时,我们的心灵无不为之震憾。

在寿宁县犀溪镇,除了南宋状元缪蟾外,还有一位显赫人物,他就是寿宁自明代建县以来走出的第一位忠烈进士叶有挺。

叶有挺(1618-1675),字贞孚,号果庵,其孝老爱亲、忠贞尽节的事迹被载入《二十五史》和《清史稿·忠义传》。

叶有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少小立志,十三岁就取得庠生资格,继而进入县学。青年时期,曾有幸得到宦寿明代著名通俗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器重,他将其收为得意门生,学业突飞猛进。叶有挺平素孝老爱幼,乡闾交口称赞。清顺治七年(1650),被福建省学政郭公特举为“孝廉”。

叶有挺青年时期正值改朝换代的动荡年代,朝廷重武轻文,科举无常,他直到年近不惑才考中举人。此后,多次应举,屡试屡败,但他毫不气馁,励志进取,终于在清康熙九年(1670)荣中庚戌科进士。金榜题名后,他却回家赡养老母,竭尽孝心。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朝廷敕封叶有挺为江西省观政,未及他赴任就职,就发生“三藩割据”叛乱,驻闽靖南王耿精忠伙同平西王吴三桂分庭抗旨,割据一方,独霸称王。耿党认为叶有挺才学出众,声望很高,诱以处州刺史官位,有挺不愿趋炎附势,坚决不从,于是,他就藏匿犀溪村北溪头后坑的茅舍中耕读,将归隐地自取名为“龙潭书斋”。

话说耿党岂肯罢休,于是四处侦察搜寻叶有挺下落,叶有挺被迫只好潜回家中,连夜与亲人诀别出走。当他到达浙江松阳县卯山时不料被耿兵抓获,叶有挺以绝食抗争,死不接受耿党迫授之职。耿兵被他忠贞的气节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于是偷偷将他释放。此后,叶有挺隐姓埋名,并自毁容颜重返卯山寺隐居,对外佯称他已死去,以期平息耿党叛乱、朝廷收复疆土之后,再出山报效国家。然而,在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二十日,叶有挺行踪被伪县令耳目侦识,伪县令为了请功,就派兵包围禅院,并扬言要火烧卯山寺,以此迫其出山归顺。叶有挺是个有良知的爱国志士,不屈从也不殃及寺庙僧众,面对此番情势,有挺别无选择,决定以死抗争。于是,向南为母九叩之后,就自缢于卯山寺外的一棵古树上,以身殉节,时年五十八岁。

叶有挺以身殉节的崇高品格倍受赞赏,当朝反响强烈。康熙年间翰林院侍读学士、诗人孟亮揆感其忠义烈举,为他撰联称颂:

“磊落多奇才,杏苑看花成进士;从容就大义,薇山尽节旧名臣。”

清康熙三十年(1691),建宁府知府张琦旌赐他“忠孝克全”一匾。清嘉庆十二年(1807),诰命持旨追封叶有挺玄孙伊霖恩骑尉,世袭冈替。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福宁府志·人物志》刊载叶有挺事迹。

叶有挺一生没能如愿仕途,没有享受丝毫荣华富贵,但他一身浩然正气,在国家一统的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出大义凛然,忠贞不渝的爱国气节,实为难能可贵!

叶有挺是寿宁大地上孕育出来的杰出人物,他为后代子孙树立了光辉榜样,他是寿宁人民乃至闽东人民的骄傲,他的事迹是我们励志进取、爱家卫国的精神力量!

二、教育先驱者叶森

叶森,字木峰,号铭声,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卒于公元1955年。曾留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士学位。1923年毕业回国,到福建省立第三中学(霞浦)任教。1928年返回寿宁任县教育局局长。1930年,应爱国华侨陈嘉庚邀请,赴厦门华侨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33年,再度到省立三中、三都中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森避乱还乡,目睹寿宁教育落后的状况,忧心忡忡,与族侄叶昇一起,典卖田产,倾其家财,在犀溪桂香阁创办了“私立育英公学”,由叶森担任校长,由于叶森学识渊博,在闽东浙南教育界知名度很高,故福安柘荣和浙江泰顺都有学生前来育英公学求学。犀溪“私立育英公学”的创办拉开了寿宁中等教育的序幕。

1941年1月,经国民政府省教育厅正式批准,私立“育英公学”易名“寿宁县立初级中学”。同年8月,创办一年的学校迁往寿宁县城,当时借用马仙宫和柳氏宗祠为临时校舍,叶森继任校长。1946年,中央国民政府为表彰叶森抗日功绩卓著,特颁发胜利奖章,并赠其“爱国施教”匾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叶森留任校长至1952年。

1955年,叶森因冤假错案而去世。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类冤假错案陆续得到解决,1985年,叶森的历史问题也得以平反昭雪。

“重教精神堪典范,醒狮天鼓毕生挝。”“春风依旧催桃李,功绩汗青自有评。”这是后人对叶森先生矢志不渝创办教育的礼赞。

1999年,原国民党中常委、寿宁籍的何宜武先生书函称赞叶森:“献身教育,春风化雨。”

2015年12月18日,寿宁一中创始人、首任校长叶森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在寿宁一中举行。

叶森先生铜像的建立,是对我县这位中等教育事业先驱者的缅怀与敬仰,彰显人们尊师崇教的美德,对于激励全县学子,铭记教育历史,励志求学,奋发进取,读书报国等都将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三、元宵习俗“竖灯节”

寿宁县犀溪村元宵节传统习俗以“竖灯茶”为主题,在当地规模巨大,极富特色,在闽东也绝无仅有。

所谓“竖灯”,鲜为人知。过去,村上族内上年或元宵节前凡有生育男孩的人家,元宵节那天早上,村里添丁增口人家的亲朋好友就会为主人在其家门口竖竹挂灯,以示贺喜。

这用来竖灯的毛竹很有讲究。在元宵节前夕,他们从山上选取同根生长且高大挺拔、枝叶繁茂的一对植株,把其中一株连枝带叶砍来,扛回家中。然后对竹子进行一番“打扮”——从竹梢往下依次挂上七盏大红灯笼。灯笼形态各异,或呈“寿桃”,或似“鲤鱼”,或如“桔子”,或像“蝴蝶”,还有“走马灯”……走马灯的剪纸图案有:八仙过海,唐僧取经,鲤鱼跳龙门,三英战吕布等。最高的两盏,悬挂“鱼灯”或“桔灯”,寄寓“吉庆有余”之意。并在各个灯笼内部安上蜡烛,届时点灯竖竹。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于当地通了电,灯笼内的蜡烛就被电灯取代了。

元宵“竖灯节”活动,从当日下午开始。主人在厅堂中央设三张联席方桌,桌上摆满丰盛的茶点——各色喜糖、各种水果,还有当地的葵花籽花生等食品,琳琅满目,让人看了眼花缭乱。但桌上中间一列碟里红纸垫底的果品,按照惯例,只为摆设,谢绝品尝。而两旁的茶点才真正用以招待前来贺喜的客人。午后,品“竖灯茶”活动开始,先期走家串户赶热闹的主要是孩童们,进屋之后,主人依次给他们安排入座,接着就是喝糖茶,吃糖果。若遇座无虚席时,就逐一分给糖果罢了。正式品“竖灯茶”是从当天晚饭后开始。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兴致勃勃地带上烟花爆竹陆陆续续前往添丁增口人家登门贺喜,贺客不分亲疏远近,也不问同宗异族,早已恭候门前的主人便燃起烟花爆竹热情接应。经过数分钟“赛炮”之后,主人们便邀客人进宅,致谢问候,递烟敬茶,双方互祝“添丁发财”,然后主人便请坐入席,热情有加。客人尽情品尝“竖灯茶”。之后,主人再上酒水佳肴,让贺客共进元宵晚宴,以表谢意。席间,宾主交杯换盏,欢叙家常,和和美美,融洽投机。品茶完毕,客人告辞,就说“来年再添丁”之类的吉祥话语。

元宵之夜,添丁人家,迎来送往,忙里忙外,不亦乐乎! 村中各片,炮声四起,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各色礼花,空中绽放,璀璨夺目,美不胜收。大街小巷,人来客往,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等主人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已过午夜。于是,主人家便请竖竹挂灯、张罗筵席的亲朋好友和族里的长者一起来“圆灯”。次日上午,添丁增口人家还要邀请街坊邻居和房亲族友中的成年妇女共进“竖灯茶”早宴,宴毕,元宵“竖灯茶”活动随之结束。

此外,过去犀溪村元宵“竖灯节”另有“换烛”(又称“拔烛”)这一环节。即在元宵节午夜过后,亲朋好友中的热心人会拿一双红烛前往临水宫或“社主坛”(当地人俗称“大王庙”)换回一双燃烧未尽的红蜡烛,送往已婚未育妇女的寝室,预祝其早生贵子。此时,接受祝福的人家便燃起鞭炮,热情将他们迎进,并用酒肴款待。于是,村里的临水宫和“社主”的火烛自然成了元宵节的吉祥物了。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每年元宵节这一天,犀溪村中的宗祠门楼前都要竖两杆灯笼,以祈举族人丁大发,一村太平吉祥。无论添丁人家还是宗族祠堂,竖在竹竿上的七盏灯笼自元宵日起连续点灯七个昼夜。结束之后,为图吉祥,有的人家就用竖灯的竹子制作婴儿睡具——摇篮,以期宝宝健康成长和将来成才。如今,新型睡具和童车大量普及,也就没人如此而为了。

在过去,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处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该村普通人家是支付不起“竖灯”费用的,即使一年村里添丁数十口,竖灯的也仅有七八家。虽然大多无力竖灯,但添丁增口人家还是竭力筹备茶点答谢前来庆贺的客人,而且都会到临水宫里或是社主坛前上香祈福谢恩的。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村民生活全面小康化,以及当地高速公路修通带来的出行便捷,而今的“竖灯节”习俗有了很大的演变和发展。现在,只要家中有添丁增口,这里的人们无一不办“竖灯茶”。而且筵席上的茶点更加讲究,酒水佳肴愈发丰盛,甚至还有互相攀比之势。远在异地他乡的亲朋好友或是迁徙别处的邻里乡亲,大多都在元宵之日驱车赶来参加犀溪元宵“竖灯节”,现在,祝贺者逐年增多。在元宵当日下午,添丁人家便开始张罗起来——用塑料袋子装好糖果、高级饮料之类食品,逐一分发给本村及邻村早早登门拜访的孩童们,他们也不失时机,自备袋子,穿街走巷,逐家去领,不一会儿功夫,每人便沉沉一袋,手提肩扛,满载而归。这可真是乐坏了一群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们。

据有关史料考证,这种元宵品“竖灯茶”风俗为闽东浙南乡村所独有。该习俗源于清康熙(1662——1772)年间宫廷,后发展至民间,沿袭至今,有着三百来年传承历史。寿宁犀溪村叶氏族里有一外孙名叫韦基烈,他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后来,他将犀溪外祖母家乡元宵“竖灯茶”习俗带到了寿宁南门坑底(即今该县清源村)。从那时起,该村每年元宵节,也在其宗祠外旗杆上高挂红灯笼,添丁人家也在家中设茶点接待贺客,但规模甚小。因此,元宵“竖灯茶”习俗主要流行于该县犀溪村。

如今,犀溪元宵“竖灯节”习俗不仅历久不衰,而且越办越具规模。据悉,最鼎盛时期是在2008年,犀溪村有48户添丁人家举办了“竖灯茶”。2013年元宵节,犀溪村民自发捐资成功举办了以“竖灯茶”为主题的大型民俗文化节。那年元宵, 远近乡村,毗邻县市,各界人士,趋之若鹜,万人空巷。从主办方获悉,本届活动,村民捐资高达27万多元,共接待各地来宾24000多人,真可谓盛况空前,这在寿宁乃至闽东地区堪称前所未有。

摄 影 /撰 文 / 编 辑 :缪福森(昵称:暗香疏影)

Hash:c4811b74b459197a1c2db01544625ac34244223e

声明:此文由 犀溪舆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