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中游这座古镇,有“小温州”之称入选“千年古城”复兴计划

浙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有许多曾为州府县衙所在的“千年古城”。但历经风雨沧桑洗礼,这些曾经地位显赫、辉煌繁华的“千年古城”,虽然保留有不少历史风貌,许多却沦为地位没落、经济薄弱的小城镇

今年2月,永嘉县枫林镇和富阳区新登镇、建德市梅城镇、上虞区丰惠镇等11个千年古镇一起,被列入“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名单。

枫林秋景,卢雪峰 摄

这座楠溪江中游的小镇枫林,有着怎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辉煌的历史?它为何被称为“浙南军事重镇”和“小温州”?

浙南军事重镇,温州城“后花园

枫林,古称丰里,得名缘自周秦汉中原古地名。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枫林境内已有人类从事农耕制陶活动。

自晋衣冠南渡之后,枫林因原野广阔、田园肥美,成为世家大族择地安居桃花源。唐宋时期,已有“狮头山,象鼻水,枫叶地,称乐土”之说。隋唐间,枫林隶属永嘉县楠溪乡,制陶业发达,商埠市巷初具规模。明代王显《枫林》诗云:“好山环翠水鸣琴,华屋朱楼曲巷深。社鼓声中鸡唱午,唐诗景里见枫林。”

林西部坎下垟风景,徐于飞 摄

枫林自古繁华,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枫林地处楠溪江中心区域,是楠溪江中游水陆古道交通枢纽,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浙南军事重镇。

雁荡山脉自东皋乡望海岗进入枫林镇境内,分为南、中、北三大支脉,中间形成档溪(孤山溪)和狮溪(斯溪),自东向西,汇入楠溪江。永仙古道贯穿浦亭街而过,和永乐古道、永缙古道交汇于昭浦码头,形成楠溪中游的水陆交通中心。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后游雁荡山日记》中提及永乐古道:“南閤溪发源雁山西北之箬袅岭,去此三十余里,与永嘉分界。由岭而南,可通芙蓉,入乐清;由岭而西,走枫林,则入瓯郡道也。”

昭浦码头遗址

枫林真正开始迎来官方重视,在五代北宋时期。当时朝廷准许一个从经济、交通、军事角度看是县内最重要的镇增设一个县尉,或以巡检为镇官,常驻镇上以资弹压。因枫林为唐五代楠溪流域经济中心,便在此设楠溪管界巡检司和监当镇,当溪(档溪)村因此得名。元代,楠溪巡检司也称党溪巡检司。明洪武二年(1369)设枫林汛,以防倭寇入侵。

清代,枫林是温州府同知守备、永嘉县丞署衙门驻地。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县丞署原在永嘉县署东,清雍正十三年(1735)移驻枫林,辖十都两社。

抗战期间,这里还成为浙南三地七县军事指挥中心,也是温州城里人躲避战乱的桃花源。1924年,为避军阀战乱,朱自清妻儿老母在马公愚的帮助下前往枫林避难,当时就暂住在枫林谦益堂。

据《上海地名志》载,1928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所在的徐家汇丰林路、丰林桥,采用县镇级地名——永嘉先生徐定超的家乡“浙江枫林”命名为枫林路、枫林桥

1949年9月,永嘉县政府驻枫林镇。2000年2月18日,枫林被浙江省政府批准命名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真可谓是“一部枫林志,半部永嘉史”。

千年时间荏苒,如今的枫林仍保存着数量可观的明清民国时期建筑,人文遗迹保存较为完好。特别是枫林村中央的圣旨门街,因街上建有圣旨门而得名。明成化二十年(1484),宪宗为表彰枫林乡贤徐尹沛的尚义精神赐建圣旨门。鼎盛时期,圣旨门街营业店铺近千家,一些店铺还曾在温州城中开设分号。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圣旨门街是楠溪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可以说是楠溪的“五马街”。

漫步圣旨门街,可以发现这里依然保持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貌。 难怪有专家称,枫 林古镇不仅保存下了明代店铺的活标本,还保存着中国最为传统完整的耕读模式。

孕育永嘉学派的沃土

唐五代宋朝,枫林档溪村以北属仙居乡四十七都,档溪村以南属清通乡四十二都,境内有丁、刘、王、木、方、卢、李、包、柯、朱、娄、徐、黄等30余姓聚族而居,世家庄园宅第遍布,书院林立,学者辈出。

寓居枫林的世家大族共同创造灿烂的耕读文化。特别是宋代,枫林有醉经堂书院、法慧书院、黄氏学馆、慥堂书院等教育设施,文人墨客举行牡丹书会闻名乡间,是孕育永嘉学派事功学说的一块沃土。

醉经堂匾额

自宋元丰年间兄弟御史刘安节、刘安上,到隆兴元年(1163)状元,官至礼部尚书的木待问,至晚清监察御史徐定超,枫林共走出过20余名进士。

丁昌期与醉经堂书院

唐天祐(904~907)年间,闽兴化莆田丁凯迁居永嘉县城新河街(今信河街)八字桥,再迁楠溪枫林东郊,家置聚书楼。其曾孙丁昌期为宋“皇祐三先生”之一。

丁昌期参加明经行修科考试,未被录取,归隐枫林东郊先世旧庐,建醉经堂书院,教授生徒,学者称“经行先生”。丁昌期三子丁志夫和孙丁长卿、丁康臣、丁康时四人登进士科,是枫林境内最早发达的科举世家。丁昌期对于“元丰九先生”中的周行己、刘安节、刘安上、许景衡等姻亲晚辈学者有直接影响。

丁昌期画像

刘安节、刘安上

刘安节(1068~1116)、刘安上(1069~1128)兄弟师从丁昌期,一度隐居枫林狮溪,过着耕读生活 。“元丰九先生”有力地发展了永嘉地区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催生了永嘉学派。南 宋狮溪刘氏宗族还有刘仪、刘春登进士,其中刘仪还是木待问的老师。

刘进之与法慧书院

南宋温州学正、档溪人刘进之还创办法慧书院,推动溪山学术走向兴盛。叶适《刘子怡墓志铭》有言:“仙居、清通两乡间,有隐者刘君,名愈,字进之。”在刘氏门下问学的薛季宣、叶适都是永嘉学派著名学者。他们为刘愈写的传记、墓志铭中说,楠溪文风鼎盛,与郡城并驱齐驾,是从刘愈时代开始的。

刘愈及七子画像

木待问:

宋代,枫林昭浦木坎头木氏家族有木君任、木待问、木元粹(1190)、木沆(1229)、木思川(1193)等跻身诸科进士。

木待问(1140~1211)是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在枫林镇东南来薰门与紫来门之间,曾建有木状元府,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四至范围与中轴线石阶龙道布局,至今依然分明。

宋姜特立《迓木詹事(待问)》:“出郭转萧瑟,寒溪生素波。茅檐迎日暖,枫岫占秋多。从宦嗟吾懒,流年奈尔何。念归应不远,新菊已缘坡。”寒溪、枫岫即指楠溪、枫林。

清道光《瞿氏宗谱》

枫林徐氏名人辈出

除了上述名人之外,枫林更是走出了著名的徐氏家族,名人辈出。

南宋绍兴年间,枫林徐氏第二世祖国子监祭酒徐文铨创办慥堂书院,学徒众多。其子徐自明,登淳熙五年(1178)进士第,是南宋永嘉学派知名学者,精研经制之学,其《礼记说》为时人所重。今存《宋宰辅编年录》是一部永嘉学派史学力作,为研究宋史重要资料。

徐叔圭,绍熙(1190~1194)间进士,太常寺判院。潘柽《简徐判院》诗中有“风谊峥嵘昔未亲,正悬一榻待高人。当年曾接东莱话,今日宁嫌北阮贫”之句,东莱指吕祖谦。姜特立《和徐判院(叔圭)见惠诗篇》:“姚魏谁教混草莱,今朝老眼为君开。建安自有亲衣钵,知道诗翁不姓梅。”这里指枫林徐叔圭具有家学渊源,曾祖徐公仪因作《咏牡丹》,被柯家招为女婿的典故,以诗书传家。祖父徐文铨,官国子监祭酒。父伯林,官武卫都使。叔徐自明官零陵知州,文章功业彪炳一时。

明代,枫林浦亭街徐允初(1425~1491)设立枫林书屋,邀请名师执教。包岙陈文裔(1453~1534)在家设立聚星堂书院,请表兄朱墨臞(1438~1519)执教。当时又有枫林诗社,成为温州、台州文人墨客游学交流的文化活动中心,如乐清朱谏、章纶、侯一元和永嘉场王瓒、张璁、王激等人都有酬答枫林亲友的诗歌流传于世。

浦亭街云初宅枫林书屋

晚清时期,枫林徐氏走出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徐定超。徐定超于光绪九年(1883)中进士,曾任京师大学堂医学馆提调兼总教习、京畿道掌印监察御史等;宣统元年(1909)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浙江省学务议长,主持浙江学务;辛亥革命后,担任温州军政分府都督,编修《浙江通志》。徐定超去世后,蔡元培曾为位于江心屿徐公祠和枫林御史祠题写对联:念祖楼台高百尺;谏官祠宇壮千秋

徐定超曾写过一首《茶亭远眺》,诗云:家住枫林罕见枫,晚秋闲步夕阳中,此间好景无人识,乌桕经霜满红树。徐定超提携的内侄胡卜熊、胡惠民、胡公冕和表侄郑恻尘都是枫林徐氏女婿,外甥金省真、表侄谢文锦,还有亲友晚辈谢雪轩(徐定超表姐夫谢文波之孙)、胡识因(谢雪轩表姐)、戴宝椿、徐定标(锦波、挽澜)等人,他们在从事教育或实业救国期间,纷纷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温州城建立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然后向楠溪渗透。他们以枫林书香门第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建立秘密党组织。楠溪防营驻地八房祠堂和惠日寺营房园成为培养浙南红军游击队干部的摇篮。

枫林营房园旧貌

清末民初,枫林是瓯江北岸官方办学中心,与温州城南北呼应。楠溪高等小学堂是永嘉县瓯北地区最早设立的公立学校。民国初年,徐定超的侄儿徐象严和得意门生陈应如分别担任两校的校长。

徐定超夫人胡德淑创办永嘉县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今瓦市小学),并任校长。枫林徐象严、徐鸿涛、徐定督等人在道后关帝庙创办温州织锦学堂和永嘉贫民习艺所,是温州最早的职业学校,培养轻纺技术人员,发展温州产业工人队伍,如浙南红十三军第一团团长雷高升、中队长周启佑即是该校学生。永嘉县私立济时中学、永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先后在枫林创办,培育乡村社会建设人才。

楠溪高等小学

古城深烙“红色印记”

民国时期,枫林是浙南国共两党斗争最激烈的前沿阵地。

1925年,枫林党支部在枫林小学成立,小学教员徐贤璧(1890~1963)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举办枫林农会。

1930年5月9日,遵照4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军事工作大纲》规定的红十三军番号和指示精神,浙南温州、台州、处州(丽水)三地红军游击队3200余人集中在枫林惠日寺(枫林中学老校园)整编,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这是隶属中共中央军委的全国十四支红军之一。

枫林惠日寺

抗日战争期间,枫林驻有浙江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浙江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永嘉县地方法院、《浙瓯日报》江北分社、国民党浙江永嘉县党部、县政府,驻陆军二十一师和暂编三十三师师部。驻军最多时达8000人,还有温州城区避乱寄居于此的大批民众,外来人口远远超过当地居民。

解放战争时期,枫林驻有国民党括苍绥靖处,指挥浙南温州、台州、处州(丽水)三地永嘉、乐清、临海黄岩、仙居、青田缙云七县的军事力量。1949年4月1日,枫林提前解放。

当代枫林寓居海外名人众多。徐定超嫡孙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创始人徐贤修、曾孙美国文学会会长徐遐生为徐氏科学双星,父子先后出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名闻国际。美国克林顿政府商务部第一副部长黄建南、台湾《商业周刊》媒体集团总裁金惟纯分别在国际金融界、传媒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END

作者:徐逸龙

Hash:1a4513e20d3404cb6c251cb3980a9640ad339a5e

声明:此文由 温州古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