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搬迁群众一个温暖的家
给搬迁群众一个温暖的家
广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有效举措。搬出大山后,怎样实现稳得住、能致富?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广西交出的答卷是:以一系列“硬核”措施着力解决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就业安置、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等问题,让他们实现安居乐业。如今,广西已提前一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71万多贫困人口在贫瘠的大山之外有了温暖的家。
告别“山沟沟” 开启新生活
在广西龙州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城南幸福家园社区,记者见到38岁的建档立卡户黄纯恺,他如今已是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每天都在为搬迁户奔忙。
2017年,黄纯恺告别上金乡新旺村的破旧老屋,一家4口人搬迁到县城附近的小区,住进100平方米新房,人均只交2500元。老人就医方便,女儿在附近的朝阳小学读书,妻子在粤桂扶贫车间工作。2018年5月,甩掉“贫困帽”的黄纯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去年12月被发展为预备党员,他说:“作为党员,要带头为搬迁过来的群众好好做事。”
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的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近一半贫困人口居住在大石山区、石漠化地区。千山万弄间的村屯边远封闭,土地贫瘠,石头窝里种苞谷,辛苦一年到头连口粮都不够,群众要摆脱千百年来的贫困状况,只有搬出大山。从2016年起,《广西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启动并稳步推进,数十万人迈出了告别穷山恶水的坚实步子。
广西以“搬迁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包建设进度、包资金监管、包后续产业发展等“八包”为抓手,共落实78名市级领导分片包县、476名县级领导包安置点,组成469个工作班子,整合多部门资源和管理力量,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工作格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实现“换挡提速”,全面推进。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让贫困群众走出眼前的大山,更走出了心中的大山。搬出大山天地宽,贫困群众逐步融入新的环境,教育、医疗和文化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家园”城北安置区,搬迁贫困户莫忠依一家很快适应了城里的生活,小区附近就有菜市场,傍晚还可以去楼下的小广场和大家一起锻炼身体。莫忠依说,县城的新房子宽敞明亮,厨房厕所整洁卫生。“和乡下漏风漏雨的泥瓦房相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
自治区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二级巡视员谭峰介绍,截至今年4月,广西累计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超过410亿元,506个集中安置点共建成安置搬迁群众住房15.7万套,78个分散安置点建成安置住房9000套左右,“五个一批”的“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目标已经提前完成。
稳就业促产业 脱贫有了“硬支撑”
在基本解决“搬得出”问题的同时,还必须让群众“稳得住”,后续扶持关键靠就业。广西千方百计拓宽搬迁户就业门路,通过强化扶贫车间就近就业、入企务工、引导发展产业等措施,帮助搬迁贫困户有事做、有钱赚、有盼头。
记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点“仫佬家园”社区的一个扶贫车间看到,车间负责人罗家职正在对新招聘工人进行上岗培训。这个车间主要制作皮包、皮带、背包等产品,工人大部分是搬迁贫困户。
罗家职过去也是贫困户,靠外出务工脱贫后回乡创业,2019年开办了扶贫车间。罗家职说,当地政府提供免租3年的优惠政策,这里的劳动力成本和运营费用比较低,很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按照岗位不同,工人月收入1600元到4000元不等。
能够在家门口找到稳定工作,来自罗城县四把镇里乐村的搬迁户陈春英心里踏实了。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一年,负责产品质检。每天送小孩去学校后就来上班,下午下班后再去接小孩。“工作相对固定、时间灵活,对于要照顾老人和小孩的我来说,这个岗位非常合适。”陈春英说。
罗城县委书记蓝启章说,为解决2800多户搬迁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当地创新推进“一千亩红心猕猴桃、一千亩百香果、一千亩野生毛葡萄”的“三千工程”建设,让每户搬迁贫困户均有一份产业分红收入,并参与务工增收。
深圳对口帮扶建设的百色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深圳小镇”,两年多来已陆续安置1.6万多名从多个县区搬迁来的贫困人口,涉及壮、汉、苗等11个民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学校、医院等一应俱全,还配套建设了产业园、扶贫车间等。
来自德保县的搬迁贫困户潘荣坡一家5口住进了三室一厅新房,他和妻子在附近产业园找到工作,两人月工资加起来5000多元。“深圳小镇”党组织第一书记林庚宝说,政府积极实施培训就业保障工程,截至去年12月底,累计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4万多个,基本实现“一户一人就业”目标。
2017年6月,南丹县启动总投资13.7亿元的“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项目,3个集中安置点当年底全部实现“交钥匙”。当地利用白裤瑶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和毗邻贵州荔波小七孔国家5A级景区的地缘优势,打造世界白裤瑶文化旅游长廊,吸引搬迁户入股分红、发展餐饮民宿等。
为加强脱贫产业支撑,南丹县在八圩社区安置点建设了占地2000亩的扶贫产业园,目前已吸引5家电子、制衣等企业落户;在八圩瑶寨安置点实施“微田园工程”、创建扶贫产业园试验区,为搬迁户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搬出大山的白裤瑶群众安居乐业,生活越来越好。
目前,广西已认定就业扶贫车间3000多个,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23个农民工创业园,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超过4万个,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基本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
创新社区治理 筑造温馨家园
如今在八桂大地,一场宏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从蓝图变成实景,搬迁群众就业有着落、生活有奔头,安置点成了他们温暖的家园。
保障搬迁群众生活,就医和子女入学是重要环节。在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政府投资新建的里湖王尚小学就在附近,方便上千名搬迁户子女入学。“通过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到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90%等政策,2400多户白裤瑶搬迁贫困户告别了长期以来的‘就医难’‘看病贵’。”南丹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陆春业说。
哪里有移民新村,哪里就有基层党组织。截至今年4月,广西506个集中安置点成立党支部222个,设立党群服务中心409个,设立居委会369个,做到应建必建,为群众解决矛盾纠纷、治安、环境卫生等一系列难题。
在13个万人以上集中安置点,广西按照党的组织、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同步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建立居民自治机制。靖西市“老乡家园”社区以辖区镇党委为龙头、社区党委为核心,以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组织为成员单位,建立社区“联合大党委”,推动共建共治。隆安县震东安置点探索“党建引领+”模式,推进社区党委、小区物业协同治理,让社会服务管理力量下沉一线,服务群众。
广西数十万贫困人口搬迁后,从山区贫困户变成城镇新居民,来到新家园、住上新居所,正全方位融入新生活。搬迁群众关心的事件件有回应,脱贫奔小康之路越走越稳。(记者王念、何伟、黄浩铭)
Hash:46e85fef8bd1a376e1e6ef179cc38cc6671bf7d0
声明:此文由 新华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