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挖掘朱棣墓,为何只挖了三天,就被紧急叫停?

据文字记载和口口相传,中国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数百个封建王朝的开创者身上闪耀着无数的故事,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传奇。当他们老去的时候,依旧不愿意放弃恋恋不舍的大好江山,于是他们将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十分圆满,就是想着在地下也能叱咤。他们的陵墓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地下宝库,让无数的盗墓贼惦记,也让无数考古专家的向往。郭沫若曾写过一本书,专门研究挖掘武则天秦始皇等陵墓,但未获批准。然而,他要求挖掘朱棣的长陵,只过了三天的挖掘,就被国家有关部门紧急叫停。

北京昌平区,有一个叫做天寿山的地方,那里风云交汇,龙虎从风。朱棣认为这是明朝大兴之地,于是就把这个选择为明朝的帝王陵墓所在。到了大明王朝末期,一共有13位皇帝被埋葬在这里,于是这里被称为明十三陵。问题就来了,郭沫若为什么非要挖掘朱棣的墓?

主要是因为有两点原因,一个就是朱棣的陵墓长陵在十三陵中算是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而且更重要的就是,朱棣是明朝最有权势的皇帝之一。他身上有太多需要发掘的秘密,而且经过判断,朱棣墓中将出土大量的明代文物。这些对明朝的历史考究具有重要意义。最重要的是,传说中的永乐大典就藏在是在这其中。

当时,郭沫若提出发掘要求后,许多专家都明确表示反对,称现在的发掘技术和古墓保护技术很不成熟,无法有效保护文物。但是郭老没有听。在他的坚持下,该申请得到了上级的批准,原则上同意了发掘。经上级批准,建立了专门挖掘长陵的挖掘委员会,并成立了专门的考古队伍。发掘队队长是赵其昌,当时只有28岁。

挖掘工作始于1955年,当时是冬天,天气异常寒冷。当时,十三陵周围是山村,气温一度达到零下20度,而且连续几个月不停地下雨。在郭老的催促下,赵其昌率领探险队,被迫开始克服风雪的困扰,对定陵进行发掘。根据发掘计划,他们白天挖,晚上就在附近的村庄过夜。

然而经过三天的挖掘,始终无法找到朱棣陵墓的入口。而且越是向下发掘,就越让感觉困惑。因此,考古队向委员会报告了这一情况。经过仔细分析,人们认为长陵规模太大而无法找到入口,再加之附近村民发生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所以定陵发掘被紧急叫停。不过委员会没有放弃,决定先找一个陵墓练练手。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朱棣儿子的陵墓,正准备动手的时候,传来一个好消息。

那就是考古队找到了万历皇帝定陵的入口,于是挖掘工作转向了万历皇帝的陵墓。虽然挖掘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奇怪的事情,但最让人感觉遗憾的是,以为缺乏保护技术,造成了文物损坏非常严重。当时没有优秀的技术可以让这么多的文物保存下来,很多文物都直接烂掉,甚至被考古人员碰坏掉。这个痛苦的教训至今都是沉重的,这也间接、拯救了其他的帝王陵墓。从那时起,中央政府决定在考古技术发展成熟之前不允许新挖掘皇帝的陵墓,以免失去中华民族的宝库。

Hash:13ba59e0d5255b28214081f553b889c4dfaaccb9

声明:此文由 梅说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