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资讯 | 彰显运河名城特色,淮安发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淮安,从古时就被大运河赋予生命,成为中国南北漕运“咽喉”;水是这里的灵魂,“一城古迹半城湖”;这里是五方辐辏和九省通衢,也是人才辈出的“东南第一州”……

作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祥的源头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孕育了新石器时代的青莲岗文化;滋养两千年前的淮夷风情;繁衍了一代代淮水儿女。历史上,淮安城内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是郡、州、路、府的治所,也是江淮流域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曾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

为加强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科学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完善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近日,淮安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发布了《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涉及了淮安7个区——淮安区清江浦区、淮阴区洪泽区、涟水县、盱眙县金湖县

《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提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清口枢纽片区和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片区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外的大运河河道、水工遗存、各类伴生历史遗存、 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

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三核、两轴;四区、多点”的保护空间结构:“三核”即淮安古城、清江浦城、清口枢纽历史文化保护核;“两轴”即大运河、淮河-黄河故道历史文化保护轴;“四区”即淮安区、清江浦区、淮阴区、洪泽区历史文化分区;“多点”即大运河、淮河-黄河故道沿线众多历史城镇聚落。

该规划还提出打造“淮安府署—总督漕运公署遗址—镇淮楼—南门大街—迎薰门”历史轴线,突出历史城区“中轴对称”的城市格局。重点塑造古末口、周恩来纪念馆文通塔、漕运广场、镇淮楼、淮安府署、城墙遗址公园、龙光阁及里运河名片空间,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积淀形成的历史文脉,彰显运河名城特色和价值。

《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原文转载:

第一章 总则

1、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始终 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响应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 效保护淮安历史文化名城及各类文化遗产,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适应现代社 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升城市文化特色与活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促进 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保护目标

● 1.凝练历史文化名城价值内涵

● 2.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 3.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

● 4.系统改善历史城区人居环境

● 5.因地制宜制定保护修缮计划

3、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淮安市域,包括淮安区、清江浦区、淮阴区、洪泽区、涟水县盱眙县和金湖县。

4、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 2020-2035 年,近期至 2025 年,远期至 2035 年。

第二章 名城价值

5、名城价值

见证了淮河下游地区人类繁衍、地理变迁、聚落更迭的历史过程,是保留着多元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

作为连接南北河漕的中心,在维系封建帝国的经济命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了古代中国独有的漕运文化传统

以清口枢纽为代表的运口工程,解决了中国大运河会淮穿黄的难题,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和维护技术

三城相连、巽亥合秀的独特格局体现了古代士民取法自然、因地制宜的营城智慧

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是弘扬周恩来精神的重要载体,孕育了勇于担当的文化传统和凝重豪迈的革命精神

展示了在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城市景观和传统街巷格局,体现了南北特色兼具的建筑艺术和审美趣味

第三章 保护体系

6、保护体系

坚持整体保护的理念,建立市域、市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 段、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五个层次,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部分的保护体系。

市域层次保护范围即淮安市域,包括淮安区、清江浦区、淮阴区、洪泽区、涟水县、盱眙县和金湖县。

市区层次保护范围即淮安市区,包括淮安区、清江浦区、淮阴区、洪泽区。

历史城区层次保护范围东至楚州大道,南至涧河,西至文渠、萧湖东南湖岸和里运河,北至翔宇大道,总面积约 5.6 平方公里。历史城区环境协调区范围为 历史城区西扩至城西北路、里运河,总面积约 1.5 平方公里。

第四章 市域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

第一节 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自然环境

7、山体

保护盱眙西南部大别山余脉山体,保护盱眙城区青牛山象山、戚大山、第 一山、天台山、都梁山磨盘山、庙山和老君山等山体,保护盱眙东部大云山等山体。

8、水系

保护大运河、淮河、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黄河故 道、淮沭新河-二河、盐河等河道水系。推进河流生态治理,加强流经乡村地区河段的污染防治,形成自然水生态系统结构,提升河流的生态廊道功能。保护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里下河湖荡等湖泊水体。保护原生态自然岸线,适度开发游憩功能岸线,加强沿湖防护林带建设。

第二节 大运河淮安段

9、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清口枢纽片区和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片区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10、大运河文化遗产

保护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外的大运河河道、水工遗存、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

第五章 市区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

11、保护目标

●1.整体性保护历史文化聚落

●2.区域性保护凸显历史城区

●3.以历史河道串联各类遗产

●4.差异化设定分区引导策略

12、空间结构

整体保护市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自然环境,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积淀形成的历史文脉,彰显名城特色和价值,形成“三核、两轴;四区、多点”的保护空间结构。“三核”即淮安古城、清江浦城、清口枢纽历史文化保护核;“两轴”即大运河、淮河-黄河故道历史文化保护轴;“四区”即淮安区、清江浦区、淮阴区、洪泽区历史文化分区;“多点”即大运河、淮河-黄河故道沿线众多历史城镇聚落。

第六章 历史城区保护与利用

13、保护目标

● 格局保护:保护“三城相连、中轴对称、巽亥合秀”的整体格局。

● 风貌保护:保护南北融合、刚柔并济、青砖灰瓦的传统风貌特色。

道路交通:形成慢行优先、绿色集约的古城交通系统。

● 人居环境:建设以人为本、服务便捷的高品质人居环境。

● 市政工程:建设适应保护要求且功能完善、集约智慧的现代基础设施。

● 安全韧性:建设安全可靠、管理完善的防灾和环境保护体系。

14、空间结构

形成“三城一轴、三湖一渠”的整体结构。“三城”即淮安老城、联城、新城形成的三联城整体结构;“一轴”即贯穿三联城的“南门大街-镇淮楼-总督漕运 公署遗址-淮安府署-桃花垠-古末口遗址”南北向中轴线。“三湖”即月湖勺湖、 萧湖,“一渠”即文渠。

15、整体格局

保护历史城区由“城、河、湖、街”以及重要历史空间节点要素共同构成的 “三城相连、巽亥合秀、中轴对称”的整体空间格局。

16、展示体系

1.环城绿道

结合城垣城墙遗址,以翔宇大道、楚州大道、北门大街、永怀路、南巽路等 两侧绿地为载体,构建总长约12 公里的环城绿道。串联城墙遗址公园、庆城门遗址公园、览运门城墙遗址、古末口公园、勺湖、月湖等处于历史城区边界的重要节点,展示历史城区“三城相连”独特格局。

2.水绿网络

以文渠串联“三湖一垠”、涧河等水系,设置滨水绿地,形成覆盖历史城区的水绿网络,联系周恩来故居、文通塔、铜钟、镇淮楼、关天培祠东岳庙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若干观览眺望节点,展示历史城区“三奇合抱、巽亥合秀”的历史格局,以及古代士民取法自然、因地制宜的营城智慧。

3.历史街巷

系统整治历史街巷,提升步行空间环境,形成完整的步行空间网络,衔接环城绿道和历史水系。增设标识系统,提升街巷活力,展示历史城区在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城市景观和传统街巷格局。

4.历史轴线

整治“淮安府署—总督漕运公署遗址—镇淮楼—南门大街—迎薰门”老城中 轴线两侧界面,突出历史城区“中轴对称”的城市格局,展示历史城区在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城市景观和传统街巷格局。

5.名片空间

重点塑造古末口、周恩来纪念馆、文通塔、漕运广场、镇淮楼、淮安府署、 城墙遗址公园、龙光阁及里运河名片空间,在开敞公共空间甄选眺望节点,优化视野景观,展现历史城区在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南北特色兼具的建筑艺术和审美趣味。

第七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

17、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街巷格局和空间形态。保护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各级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 和河道、驳岸、民居、园林、砖雕、古树等历史环境要素。

18、驸马巷—龙窝巷—上坂街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驸马巷—龙窝巷—上坂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空间格局与形态特征。保护街区内的周恩来故居等各级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街区内的历史街巷、码头、驳岸、古桥、古树名木、文渠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存。

第八章 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

19、文物保护单位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条例》进行原址保护,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不允许改变文物的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应在专家指导下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做到“修旧如故”,并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

20、地下文物埋藏区

保护相关遗址,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和遗址保护与展示设施建设,提升保护展示利用水平。

21、历史建筑

完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标准规范,提出具有淮安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分级、分类的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措施。

第九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22、保护对象

保护市域20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33项,市级163项。

23、整体保护

1.重点保护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的项目,按照各级专项保护规划要求进行保护。

2.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记录、整理、登记,列入国家、省、市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按照抢救性保护、记忆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区域性整体保护等方法实行分类保护。

资料来源:淮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封面及正文首图由朱红辉摄

实习编辑 王伟

制作 曹宇

责编 肖东

审稿 晖军

Hash:a38d2bbf315487118c580a8825772193aa108e04

声明:此文由 大运河传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