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在鄂托克前旗草原上的千年故城——敖勒召其故城
敖勒召其故城又名巴格陶利故城,一千多年前这里是唐代六胡州的“塞州城”①。现在这里是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城镇——敖勒召其镇,是鄂托克前旗的旗府所在地。1980年国务院批准分设鄂托克前旗,旗府选择在什么地方,是鄂托克前旗各族各界人民关心的一件大事。在当时伊盟盟委的领导下,经过认真考察讨论,拟定了吉拉苏木所在地阿日勒庙、三段地工委所在地和敖勒召其大队三个选址意见,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城址选在敖勒召其故城边的敖勒召其大队,这是巧合,也是呼应,亦是传承,这里从古到今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为频繁的交汇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虽然敖勒召其镇建镇才短短的40年,但在此建城历史已经拉长了1300多年。唐朝初年(679年),为安置归附的突厥部众,在今鄂托克前旗自西向东一带设置了鲁、丽、含、塞、依、契六个州,时人谓之六胡州,而敖勒召其故城就是六个州之一。679年—707年六胡州建置几经变革:长安四年(704年),将六胡州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707年),置兰池都督府,将六胡州更为六县,仍属兰池都督府①。据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北辰考证,敖勒召其故城就是曾经的兰池都督府治所,依《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关内道四·新宥州》得知“在盐州白池县北八十里”,正是位于北大池故城的北方,恰合于兰池都督府位于白池县北八十里的记载,且从大的范围看,敖勒召其故城位于诸故城之间,位置适中,更合于兰池都督府的地位②。开元九年(721年),六胡州人以康待宾为首起兵作乱,唐军平乱之后于开元十年(722年)将六县撤掉,保留鲁、丽、契、塞四州;开元十一年(723年),强制迁移六胡州5万余口残胡于许(州治今许昌)、汝(治今沁阳)、邓(治今邓县)、仙(治今叶县西南)、豫(治今汝南)等州;开元十八年(730年),恢复匡州、长州的建置;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将江淮各州放逐的胡人迁回,安置在原兰池州一带,废匡州、长州,以“宽宥”为名,改置宥州①,下辖延恩县、归仁县、怀德县,其中延恩县为宥州治所③。而王北辰教授又推定宥州治所是原兰池都督府的治所即敖勒召其故城②。从《新唐书》:“延恩,开元二十六年以废匡州置,后随州迁移”中,又可以看出延恩县是建立在原匡州城,通过历史文献记载和专家学者的考证也说明匡州城是建立在敖勒召其故城。至此,敖勒召其故城有了4个建置:六胡州“塞州城”、匡州城、兰池都督府治所和宥州治所。
当时居住在敖勒召其故城的突厥降户主要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④,也称之为胡人,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这里不仅是唐王朝控制北方的前沿阵地,而且在维系、沟通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关系史上一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在丝绸之路沿线洛阳、固原、盐池等地大量突厥人墓葬的发掘,粟特人的文化影响和历史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1981年4月洛阳南郊发现的唐代六胡州大首领安菩夫妇墓,墓中出土的勒铭存记的墓志、胡风汉俗的三彩俑、多元共存的宗教文物等无不是精美绝伦,棺壁上刻有十二生肖的刻纹,墓碑上方刻有鸟兽纹,中上部刻有龙纹,可见其丧葬习俗已融进了中原风俗;1982年至1987年宁夏固原出土了粟特人史氏家族墓葬群,每座墓葬之间距离数百米不等,从西至东依次为史索岩墓、史铁棒墓、史河耽墓、史道洛墓、史射勿墓、史道德墓,墓葬出土文物上百件,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其中罗马金币和波斯萨珊银币最为耀眼,其墓葬风格充分表现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1985年在距敖勒召其故城30公里的巴郎庙古城(六胡州丽州治城)东南方向窨子梁唐墓出土了国宝级文物胡旋舞墓门,墓门单扇高89厘米,宽43厘米,厚5厘米,上下有圆柱形门枢,左门扇上雕刻一女子,右门扇雕刻一男子,两人头戴圆帽,身着圆领窄袖紧身长袍,脚穿长筒软靴,扬臂挥帛,翩翩起舞,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石雕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也反映出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
长期的杂居生活给中原王朝带来了“胡风”十足的新鲜血液。首先在服饰方面,唐朝的服饰与宋、明朝的服饰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是由于唐朝开放和包容,服饰受到粟特人的影响,《新唐书·车服志》中记载“宫人从驾,皆胡帽乘马,海内效之”,此句便反映了当时唐朝人已经完完全全的接受了胡服,在宫廷中的人们骑马胡化,还偏爱胡帽,所以民间的人们也跟从效仿。而且不止是在一段时间,整个唐朝都有胡化的热潮。在刘肃的《新语》中对唐朝贞观初年长安汉人的描绘有这么一句话,“胡着汉帽,汉着胡帽”,可见唐朝时代对粟特人带来的胡文化一直都有着极大的追捧。其次可见艺术方面,著名诗人王健的《凉州行》中“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此句便可看出,当时唐朝人对粟特人音乐的追捧,而且在唐朝的《十部乐》中还详细记载了两部粟特人的外来胡乐,那便是《康国乐》和《安国乐》。除此外,白居易描绘女子的经典名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的琵琶也是来自粟特人的乐器。还有便是舞蹈,唐朝李端的《胡腾儿》诗中有如下几句话:“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此诗精彩的描绘了当时唐朝盛极一时的胡腾舞动作,在那时胡腾舞甚至被引入宫中,成为宫廷舞蹈。再就是跨族通婚方面,唐朝对胡文化和汉文化都是兼容的态度,在初期粟特人以家庭为单位进入唐朝,但此时的婚姻还多为内部通婚,随着粟特人与唐朝的交流发展,粟特人逐渐与汉族开始了通婚,更进一步从精神文化上与汉文化融合。还有在物质交流方面,如《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里也体现了粟特人带来的葡萄酒在唐的非凡地位⑤。总之,中亚及西方的物产和文化风俗影响了唐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粟特人与汉族人的双向互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也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见证了中原文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明互鉴。
粟特人以擅长经商闻名于世,他们的到来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把中华文化传播向世界。据文献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粟特地区同中原就开始有官方的往来,唐朝以后,中原与中亚等地文明交流互鉴的序幕正式拉开,粟特人不仅是丝绸之路上贸易担当者,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者。从敖勒召其故城内发现的乳丁纹陶片、黑釉陶片、碎铁块、绳纹砖和“开元通宝”等古钱币来看,当时生活在这里的粟特人已经将开元通宝运用到生活当中,并通过经商贸易活动,将开元通宝带到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所铸,今天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昭武九姓中的康国和安国,就是直接用开元通宝钱币当做母钱,翻砂仿铸的,开元通宝钱币在丝绸之路沿线曾经被作为通用货币大量流通使用,而且还作为标准货币被大量仿铸的事实,说明开元通宝已经成为整个东方货币文化体系内各国铸钱的标准,其影响早已超越了国界,属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在丝绸之路沿线已经具有了国际货币的属性,发挥了国际货币的职能。
千年故城,因悠久的历史蕴藏深厚的底蕴,因独特的文化展示丰富的内涵。如今,虽然敖勒召其故城在城镇规划区内,但是因保护力度不够,这座故城只剩下夯土城墙,残垣东西长396米,南北宽420米,北墙西段与西墙北段难觅其踪,被白刺灌丛沙堆、流动沙丘掩埋,沙丘高者达7~8米。北墙坍宽8米左右,高出附近地面约4.5米。东墙尚存有后期墙基,东北角墩高约3~4米,依稀可辨。为了不让千年故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近年来,政协委员多次呼吁,旗有关部门加大了落实文物保护的责任,将故城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保护传承鄂托克前旗大地上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屹立千年的故城见证了鄂托克前旗的悠久历史,我们也期望着鄂托克前旗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历史的尘土可以埋没故城,可以让繁华不在,但千年前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和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文化沉淀,必将点燃我们内心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共圆伟大中国梦砥砺奋进。(高荣堂)
参考文献:
①王乃昂、何彤慧、黄银洲、冯文勇、程弘毅:《六胡州古城址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②王北辰:《唐代河曲的“六胡州”》
③黄银洲、何彤慧:《再论唐六胡州城址的归属问题》
④陈海涛:《唐代粟特人聚落六胡州的性质及始末》
⑤荣新江、罗丰:《粟特人在中国》
Hash:d879bf77c5b7c9357f3bd5c445506454a5ce629f
声明:此文由 内蒙古时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