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汀州城的发展变迁

汀州城全景 戴生晟摄

古代汀州城的发展变迁

汤家庆

汀州城(今长汀县城)位于福建西部,地处闽赣两省的边陲要冲,自唐至清,曾是州、郡、路、府的所在地,成为闽西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汀州城从草创到繁荣,逐步发展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山城。如今,汀州城规模尚存,雄姿犹在,她以悠久的历史,旖旎的建筑,迷人的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正如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所赞:“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一是湖南凤凰,一是福建长汀。”汀州城不愧是历史文化名城,她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画卷中熠熠生辉、光耀千秋

三元阁城楼 戴生晟摄

一、唐代兴建的汀州城

汀州原属闽越地,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新罗县。汀州的建置始于盛唐。《唐书·地理志》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始开福、抚二州山峒,置汀州。”州城初治新罗,后迁汀江上游东坊口大丘头(距今城关约5里),唐大历四年(769年),刺史陈剑上任后,只见汀州一片沉寂,“闻鼓角声堙郁不畅”,四周乡村“年谷不登,民多疾疫”,百姓生活困苦,于是上奏朝廷另选吉地,改筑州城。

改筑后的汀州城,坐落在卧龙山南面的白石村,城址“枕山临溪”,北靠突起崎立的卧龙山,东临汀江,西溪绕城流过在南面与汀江汇合,形成一面依山,三面傍水之势,四周群山罗列,崇崗复岭。正是“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宋太守陈轩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汀州城的地理面貌。

初建时的汀州城为土筑,其形制和规模据《汀州府志》载:“迁郡之初,谓地形如斗,”“西北负山,东濒河,南据山麓。”从宋代《郡城图》可探知唐代汀州城的布局:以横贯东西的街道把城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地势较高,集中设置了州署、开元寺等主要建筑,南面城外的平旷地带是长汀县治和一般市民居住区,实际上是州城规划的一部分,到明代扩城时完全融为一体。这种南低北高的规划布局,除了适应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外,也附会了风水思想。如州署置于北段高地上(今中山公园),背连卧龙山顶,面朝宝珠峰,三点成一线,方志称这里“地占高明,山水拱抱。”在以后的扩建、改建中,州署的位置始终不变。

初建时的汀州城,防御设施较简单,无子城、敌楼及护城河等。到唐大中初年,刺史刘歧才增筑子城(州署所在),并创建罗城敌楼一百七十九间。今中山公园门内古樟树前,即是唐代子城遗址所在。

历史上元明清曾修城墙图 戴生晟摄于2020年4月

二、宋代扩建的汀州城

唐末五代,中原战乱,大批人口渡江南迁,全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宋统一后,采取了均定赋税、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等措施,使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分工细密,科技和生产工具比前进步,这些都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

2020年重修,发现元代官窑的城墙砖 戴生晟摄

扩建后的城池,据宋《郡城图》及实地考察,即是今天所说的老城范围。《汀州府志》载:城墙“周五里二百五十四步,基广三丈,面广三之一,高一丈八尺。”据实测地图复原,量得东西长1060米,南北长900米,周长3355米,面积0.672平方公里。范围为东临汀江,西至西门,南至三元阁,北至卧龙山顶。开城门六:东北兴贤(后改朝天)、东济川(后改丽春),南有通远(后改镇南)、鄞江(后改广储)、颁条三门,西秋成(后改通津)。经实测,现存的鄞江门内门宽3.1米,高3.6米;外门宽2.65米,高3.4米;深度合为17.6米。兴贤门内门宽3.5米,高4.7米;外门宽3.2米,高3.5米;深度合为13米。城周增修有敌楼510间及城垛,还新开护城河三条,深一丈五尺,“西引南拔陂水流东绕之。”形成了坚固的防卫系统。

此时汀州的城市布局基本沿袭前代,分南北两段,州署及六个厅署设在北段,开元寺、定光寺、城隍庙、州学等主要建筑也多集中在这里,还有三个厅署及预备仓、行用库等设在南段。城内有七条干道,把全城划分为若干个区,分属于三个坊管理。秋成门至横岗岭的东西大街与颁条门至州治的南北大街交叉成十字,有三条大道分别通向通远、济川、兴贤三门,还有一条横岗岭干道南北连通济川、兴贤大道。经实测,颁条门大道(今照壁背巷)、兴贤门大道(今东大街)、通远门大道(今建设街上段)、横岗岭街,其宽度都约在4米左右。

汀州试院 戴生晟摄

城市的水系,东有汀江,西南有护城河,构成三面环水的交通和防卫水系,同时也是居民用水的主要水源。城内还有大井九处,多分布在城内及其附近,说明这一带是人口聚居地。由于三面环水,在汀江上建造了五座桥梁,以利城内外的交通往来。济川桥通远桥、有年桥分别通往济川、通远、兴贤三城门。有的桥在结构上很独特,如济川桥为木构,并建有二层屋楼,可避风遮雨,供列肆买卖。

汀州城人口十分稠密,居民区只好向城外发展。宋《临汀志》载:“周袤才五里,市集居民多在关外,故城内坊才三,而城外余二十。”见于记载的坊名有二十四,其中福善、登贤、崇福三坊在州城内,其余二十一坊都分布在县治周围方圆五里左右的地区。这说明已不是唐代那种关闭管理的坊里制度了。

随着农副产品的增加及汀江水利交通的利用,汀州城的商业也发展起来。当时在水东街设县市,在城西秋成门外的兴仁坊设杉岭市,连济川桥(水东桥)上也是“列肆两旁”,日夜营业,一片繁荣景象。

卧龙书院 戴生晟摄

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宗教的发展。宋代天圣年间,汀州始创州学,为一州最高学府,后又设长汀县学。现存的文庙即是宋州学所在,内有大成殿明伦堂、稽古阁,建筑宏伟,飞檐翘角、雕龙石柱琉璃彩瓦,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城内的寺观有开元寺、定光寺、报恩光孝禅寺、天庆观等8处,城外有20余处,共计29处寺院庙观。

子城是州署衙门所在,因此是历次扩建、修缮的重点。宋治平三年郡守刘均第一次扩城时,就对子城进行了重点修筑,“周一里二百九十一步,高一丈一尺,为敌楼二百一十一间。”宣和年间,“重建双门,架谯楼其上。”绍兴年间,又用砖石砌子城。南宋建炎间,因杨勍之变,子城毁于战火。绍兴元年和十四年曾两次重建,绍定间,郡守李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内自宅堂,外至州门,规创一新,轮奂壮伟”。

重建后的汀州子城,规模宏伟,布局井然。子城南为二重大门,上建谯楼,两翼有舞凤楼,大门前的左右有宣诏、颁春二亭。大门之内为仪门,左右两廊建东架阁和西架阁。仪门之内为设厅,后有镇山堂,左右分别是文事楼、武备楼。子城内还有州院、使院、福建道院、卧龙书院、清平堂、寿荣堂、清心堂等建筑。

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统治者们为满足生活的享受,在城市规划中开始注意园林建筑。在子城北段的州宅后为山堂,跨子城建有“山中佳处”亭,还有熙春堂、香远堂、仰高亭、玲珑窗、玉壶绵幄等亭台楼阁。在城区又有云骧阁、苍玉洞等名胜,取奇山异石、花草树木构成园林景观,供文人大夫吟诗作赋,游玩歇息。

济川门城楼 戴生晟摄

三、明清发展的汀州城

明代初期,封建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措施,从永乐中期开始,农业手工业走向全面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引起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到清代更加发展。明清时的城市建设及民间建筑也获得了不少成就,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高峰。

明清两代,汀州改为府,管辖八个县。此时的汀州府,农业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从唐宋开辟的汀江至潮汕的航道,成为汀州府经济发展的命脉。明清时的汀州城,既是闽西、赣南商品货物的集散地,又是粤赣边界的军事重镇。如太平军等都曾攻占过汀州城。为了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火炮技术下的防守要求,在几百年历史中,汀州城曾进行扩建和加固,主要有以下五大工程:

(一)增筑县城,合郡县为一。唐代以来,长汀县治一直为州城附郭。名为附郭,实无城墙,一有战事,民遭蹂躏。另一方面,在几百年的历史中,这一带发展成人口聚居、城市繁荣的地区,增筑县城,势在必行。明弘治元年(1488年),郡守吴文度就以“府城内大半皆山,县治居民环列城外,议自通津门西去数百丈,迤逦而南,东至济川一带,立城围之。”可惜因条件所限,这一“郡县合一”的提议未能实现。至嘉靖四年(1561年),因“贼寇蹂躏”,郡守杨世芳、知县王邈,才“始如前议,筑土为县城。”长619丈9尺,城堞2180余,列七门:东为会川(后改挹清)、南为五通(后改环雁)、惠吉(后改正笏)、富有、常丰(后改宝珠),西为西瑞、通金(小西门)。此时尚有内城、外城之分。到崇祯四年(1631年),郡守笪继良又“撤郡城增县城,合郡县为一。”至此,汀州城的规模形制成为定局。

汀州天后宫 戴生晟摄

(二)加固城垣,增加防御设施。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汀州卫指挥王珪主持下,将“周城包以砖石,于卧龙山巅创总铺一,窝铺八十一,女墙一千一百九十五,箭眼八百一十四。”崇祯八年(1635年),郡守唐世涵等将通津门至北极楼及丽春门至北极楼的城墙加高加厚。“计增城六百七十五丈,共一千二百垛,窝铺二十四所。”经过几次的加固增筑,汀州城更加雄伟壮丽。

(三)建城门楼。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建广储门,“楼凡为间者七,架凡十五,四檐三层,楹凡一百四十八。”弘治十三年(1500年),移府前慈济阁为宝珠门楼,又增扩惠吉门,建谯楼。崇祯年间,于卧龙山顶建北极楼。《长汀县志》称:城楼的建立,“可以远镇,可以壮威,可以御暴,可以豁心目而畅襟怀。”至今,济川门楼、宝珠门楼、广储门楼、朝天门楼、北极楼仍巍然屹立,成为汀州古城的杰出文化景观。

(四)疏浚护城河。护城河自宋代至明代,久为军卫侵占。明嘉靖五年,知府邵有道令各改正,并疏浚和加阔了护城河,西起西峰寺至通津门,往南连广储门、镇南门至丽春门,再自丽春门至朝天门以抵卧龙山北至印塘,最宽处十二丈五尺,最窄处五丈五尺,最深处六尺,最浅处四尺。护城河的疏浚,对城池的防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崇祯四年,扩城时城濠才变为废地,今有水圳为其遗迹

(五)修建汀州府署。明清时对汀州府署进行了七次修建。这时的府署的布局,仍南为府署大门,上建天一楼,前有旌善、申明二亭,大门内为仪门,仪门内为大堂大堂后为官厅、书房、梅园,大堂东侧为分府署,盈厅仓、土地祠、嘉宾馆、科房等分列两旁,内设同知署、粮捕厅署、经历署、理刑厅署等机构。

朝天门码头 戴生晟摄

明清时期的汀州城更加宽广。《长汀县志》载:“周围一千二百八十三丈,高二丈二尺,雉垛二千一百余。”经实测地图量得,东西长1060米,南北长1375米,面积1.136平方公里,比以前增加0.464平方公里。城市布局由于扩大了县城,使得原来的南、北二段变为南、北、中三段。机构设置也有所调整,如原来的开元寺,明嘉靖三年改为县学。应该指出的是,此时的城区已远远超出了城池,范围包括水东、营背、东关营、罗坊、七里以至更远的地方,总面积约有5.5平方公里,因此,城市的总体规划也趋向于复杂化和多样化,霹雳岩的万魁塔西山辛峰塔,为城西、南两端的突出景点

道路系统随城池的扩大有了增加和改变。此时有十七条大街和十六条小巷。府署前的颁条门干道,明洪武四年堵塞后,以三元阁至宝珠门的干道为通城外的南大街,其面宽约5.5米,长400余米,宽敞而笔直。

城中的水系仍有汀江、西溪三面环抱,城内原来的城濠,扩城后变成水圳穿城流过,城区的水井增加到三十余处。

汀州府城隍庙 戴生晟摄

明清时期汀州城的市民比前更为稠密,居民区有二十坊,城外有左、右两厢。水东街、营背街、半边街、东关营街、桥头街等已经是居民聚居地。

城区内临街设店,经营京果、布匹、油盐酱醋及农副产品的货物。汀江两岸除原来的水东街市外,又开辟了河边市、五通庙前市、店头街市等商业区。并设有惠吉门码头,供汀江航运货物往来。

明清时的汀州城,学舍林立,人文称盛,文化十分发达。除了府学、县学、社学、文厂外,还有龙山书院、鄞江书院、龙江书院、新罗书院、紫阳书院等25座书院。这些学社规模很大,环境清净优美,建筑富有特色。

宗教建筑比前代增多,城区共有39处寺观院塔,仅城内的大寺院就有12处。此外,还有天后宫白马庙、府城隍庙、县城隍庙、五通庙、朱子祠、王文成公祠等祠庙百余处。

公共性建筑更是星罗棋布,当时有广东会馆、江西会馆龙岩会馆、湖南会馆永定会馆等,供闽、粤、赣、湘各地同乡、商人聚会、寄寓。

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园林的建设。当时汀州城区有45处官府建造的亭台楼阁,私人第宅园林有22处,还有龙山白云、宝珠晴岚、云骧风月、朝斗烟霞、苍玉古洞、拜相青山、霹雳丹灶、通济瀑泉等八大名胜景区。这些园林的建筑艺术都很高,如城东北的“东溪草堂”,为杨昱的私家园林,占地数亩,在池中建屋,“四际以木,中植嘉蔬、时果、竹茗、花卉”,在园中可观花赏木、临台吟诗、乘舟钓鱼,称得上是园林佳作。

北山西城墙 戴生晟摄

四、汀州城发展的主要原因

汀州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唐代为草创时期,宋代为初步发展时期,明清为繁荣时期。促进汀州城发展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繁荣,是汀州城发展的根本原因。城市是社会经济的产物,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促使城市的发展变化。唐代建州之时,闽西的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到宋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闽西地区进一步开发,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多,使汀州城的规模、市民生活、城市结构都发生变化。如宋代始创州学,城区设立了水东市和杉岭市等,这些都说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带来了极大影响。到明清时期,由于手工业生产力和技术的逐步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引起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中国古代建筑也达到顶峰。此时的汀州城不仅是闽西八县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而且成为闽粤赣三省交界的重镇,连接着数省的经济文化往来。明清时的汀州城达到最大规模,城市结构也出现了新的面貌。如书院、会馆、祠庙等公共建筑,风景名胜、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也日趋发展。此时的汀州城,随着经济的繁荣,进入了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

客家人的入迁,中原文化与闽越族文化的融合,也是促进汀州城发展的重要原因。客家原是西晋末年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而南渡移居闽粤赣等地,唐末五代和宋朝末年,客家人又几次大规模迁移,特别是唐末五代,客家人曾大批迁居汀州。客家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对闽西的开发和汀州城的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中原文化与闽越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影响着汀州城的市民生活和城市面貌,促进了汀州城的发展变化。

汀江航运交通的利用,是汀州城发展繁荣的客观条件之一。唐宋之际,汀江至广东潮汕的水路运输已经开辟,造福于汀州人民。如宋代杰出法医学家宋慈任长汀县令时,利用汀江水路运盐,降低了盐价。到了明清,汀江航运更加发展,船只号称“上八百,下三千”。特别是清代,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展,依靠汀江沟通着汀州与广州香港上海扬州港口城市的经济文化往来。

总之,汀州城的发展,具有中国封建社会一般州城的共同发展规律,又有它自己发展的特点。我们要认真研究其发展规律和特点,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为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促进闽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主要参考资料:

1、《临汀志》宋开庆元年(1259年)胡太初修、赵与沐纂,1990年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刊,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2、《汀州府志》明嘉靖六年(1527年)邵有道修,何云纂;

3、《长汀县志》清光绪五年(1879年)刘国光修,谢昌霖纂;

4、《临汀汇考》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杨澜著。

朝天门 戴生晟摄

作者简介

汤家庆,福建长汀人,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原副馆长、研究员。

通讯地址厦门思明区湖滨北路凤凰西里4号A103

来 源:文话客家

编 辑:吴胜宸

审 核:黄 煜 曾宪竹

监 制:刘远程 曾晓辉

Hash:d89c0762e1ace7320c59643e2677954baae4c5c5

声明:此文由 古韵汀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