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满是补丁的马褡子 见证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伟大历史

一个满是补丁的马褡子 见证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伟大历史

段瑞明讲述马褡子的故事。

毛主席曾说:“中央留在陕北靠文武两条线指挥全国的革命斗争。武的一条线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线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时任新华社、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范长江就是这条文化战线的“主心骨”,他带领新闻工作队伍,将红色的声音传遍全中国

在范长江的家乡——内江东兴区田家镇范长江纪念馆里,珍藏着一个灰色粗布制成的马褡子,见证了那段历史。

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范长江纪念馆,听馆长段瑞明讲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警卫员赠来马褡子

布满补丁见证新闻巨子简朴一生

范长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

曾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三个第一”:他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是突破新闻封锁,向“国统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位记者;也是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

1991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2009年,范长江纪念馆开馆那天,段瑞明从范长江生前警卫员赵成晓老人手中接过一个特别的礼物——范长江当年转战陕北时使用过的马褡子。“马褡子搭在马背上,用于装资料和文件。”段瑞明说。

如今,这个马褡子静静地躺在纪念馆展柜中,和范长江曾使用过的毛毯、皮衣等相伴,诉说着那段艰苦的历史。虽然隔着玻璃,依旧能清晰地看到马褡子上或大或小的补丁。

带领“四大队”转战陕北

传递党中央声音促进战势改变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大举进攻延安,中共中央主动撤离,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其间,毛泽东身边始终有两支队伍:由作战人员组成的“枪杆子”队伍和由新华社工作队组成的“笔杆子”队伍。

这支“笔杆子”队伍就是由范长江带领的一支41人工作队。为保密起见,中央纵队对外称“三支队”,下辖四个大队,新华社工作队就是“四大队”,范长江任大队长,由编辑、翻译、电务和后勤等人员组成,负责中共中央、毛主席在新闻、信息、宣传、文字等方面的工作。

在历史转折时期,毛泽东和党中央在陕北布局整个解放战争,需要研究大量资料辅助决策。“四大队”还承担抄译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路透、美联、合众等外国通讯社的部分英文电讯工作。

每天,“四大队”都要报给中央一大叠抄收到的中外文电讯。退回的电讯上面,都有中央领导画的符号或批注。“在行军途中,马褡子就被用来装电报、机密文件。”段瑞明说。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为新华社撰写、修改的评论、新闻文稿达70多篇,这些由陕北发出的红色电波,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促成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

高标准做好新闻工作

克服艰苦条件经受住考验

作为这支新闻工作队伍的负责人,范长江深知这些稿件的重要性,要求每个环节必须严格把关,不仅要迅速及时传发,而且还要仔细反复核对,确保准确无误。

在党中央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指导下,“四大队”的工作态度愈发严肃认真。为保证向太行总社的发电不译错,在文章译好后,由译电员读电码稿,包括标点符号,负责编辑看着原稿听,人名、地名和同音易混的字反复核对,以保证译码无误,然后交电台发出。总社口语广播重要文章时,他们手持原稿对照收听,严格把关每个环节,仔细反复核对,以确保准确及时地播发党中央的声音。

在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的过程中,尽管条件异常艰苦,而且几番遭遇危险,但范长江带领同志们经受住了考验和锻炼。

有时和敌人擦肩而过,有时遭到敌人前后夹击,仅大的转移就有8次。一孔窑洞就是办公室,门板、灶台和磨盘就是办公桌。一到宿营地,有人立即架线抄收新闻电讯,编译人员就在炕沿、灶台甚至膝盖上进行编译,有时就在距敌不过一二十里的紧急情况下工作。

在段瑞明看来,马褡子既见证了范长江一段特别的新闻工作经历,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历史见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黄晓庆综合央广网

Hash:b81eba8c3009f0de98664e3e852a2447dae88d4a

声明:此文由 封面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