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十二连城,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刘刚/文 张彦萍/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朔城区张蔡庄乡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全乡取得脱贫攻战坚伟大胜利的同时,全力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发展旅游文化、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他们依托西山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优势,整治全乡人居环境,突出寇庄村“十二连城”的文化价值,打造朔城区西山生态文化旅游的靓丽名片。
具有现代气息的乡政府办公大楼
目前,十二连城修缮改造工作按照设计方案有序推进,院内石窑倾斜墙体已重新加固,北侧、西侧倾斜墙体正在拆除、加固、修复、石砌窗台全部修复完成,新砌石砌沿台210米,墙体勾缝完成2400平米,大院铺装工作正在进行,埋设上下水管道380多米,室内粉刷、地面铺装、电路铺设全部完成。还原塞外民居第一宅,在朔州乃至山西民居建筑史上重描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十二连城集中体现了民国年间的建筑技术发展及建筑艺术特色,已经成为朔州市区乃至全省的知名品牌,也展示了当年建设主人的思想观念、文化修养、艺术品位、处世之道及家风家训,对我们后世子孙的成长很有教育意义。张蔡庄乡党委书记王治东对笔者说:“我们要做好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十二连城像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财富。”
修缮十二连城效果图之一
修缮十二连城效果图之二
修缮十二连城效果图之三
寇庄是朔城区张蔡庄乡的一个典型的自然村落。千百年来,祖居在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的农耕生活 以及与之相伴的普通而又平凡的百姓故事,全被塞外高原涌动的黄沙淹没, 这是一个悄无声息的地方。然而,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该村一位名叫李树洲的乡绅以及他所建的“谁院——十二连城”,使这个地方声名远扬。特别是近年来朔城区区、乡、村大抓乡村振兴,对这座具有浓郁塞外特色的豪宅发出感慨,修缮十二连城是各级政府和人民共同的心声。在这茫茫黄土高原上,看到这座青白色的规模宏大的全石结构庄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修缮一新是何等的气派。
十二连城东门原貌
十二连城是民间百姓对“谁院”的别称,讧于民国二十一年春( 1932年)。从现存的部分院落、建筑来看,仍可看出“谁院“当年雄伟壮丽的风采。
十二连城是一座以全石碹窑为主体的典型的塞外民居群落,占地6亩,其在我国民居建筑特色上独树一帜。江南水乡的名宅一般是亭台楼榭、 小桥流水,注重的是俊美秀丽、玲珑娇巧之美;云南一带则以客家土楼为代表,架吊脚、环而聚合,体现的是一种原始古朴之美;京津地区则以四合大院为主, 深宅高墙、正端肃,融汇的是一种庄严凝重 之美;晋南赵城也有“谁园”,古今、西合璧,体现的是兼容并蓄之美;而十二连城与黄士高原自然环境浑然天成,坚固朴实、似城似堡,透露出的是一种古朴苍凉之美。
十二连城整体建筑呈“回”字形,共有56孔窑洞,中心建筑东西南北四向各为3间,互通互连。围绕中心建筑,四周窑洞制式各异。正窑两侧有精致的石碹门洞与两座小院相通。正窑后还有宽大的围窑。十二连城各院落大部为“八海窑"建筑风格,一般石窑宽1仗, 深2丈 ,高1.8丈,全部为穹隆式青石碹就。
原朔县县长纪泽蒲为十二连城题写的院名
十二连城各院落功能不尽相同,有家人居住的院落,有专门会客的厅室,有书房,有雇工居住的院落,也有粮食加工、储藏、饲养牲畜的地方,西院地下辟有地下室及暗道,东院拾阶而上直达窑顶。“谁院” 原来还准备在窑顶加盖楼房,由于抗日战争开始作罢。十二连城窑面采用青石精心锤鏨,錾道整齐精美 ,图案华丽,堪称-绝;大圆裹洞门窗精美绝伦;窑洞顶檐全系青砖所砌,并磨制雕刻有各种图案造型。
十二连城在东北部、东部、西南部开了三座大门。每座大门洞也为穹顶石碹,外有精美的浮雕,加上厚重的大门,更是不同凡响。各门通过中心院落,曲径通幽,互相沟通。
十二连城墙壁石刻“半村半堡”清晰可见
十二连城墙壁石刻“可读可耕”依旧如初
十二连城东北门为“谁院”正门。一出正门,满目青翠的朔州盆地尽收眼底。正门两侧用青石雕刻着一副门联 ,上联是“半村半堡”,下联是“可读可耕”,门额为庄园名称“谁院”。“半村半堡” 是指十二连城似村落而不同凡响,象城堡更显雄壮气派;“可读可耕"指“谁院”主人边侍哢桑麻,边饱读诗书,边关心时政,可进可退。各门的门联及院名均为时任县长纪泽蒲所题写。“谁院这个院名极其简练,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哲学内涵,结合当时内忧外患的时局,谁院之名更具现实意义一不仅大院归属未定 ,即使国家也处于危亡之时。
十二连城墙壁石刻“静远”高悬门额
东门的设计同东北门相同,大门左右同样镶嵌着精心锤錾的条石,上面雕刻着门联:“常耻躬之不逮”、“欲寡过而未能”,门额是“静远”。意思是“谁院”主人经常反省自己,感到自己力不从心,许多事不能自己亲身去做,达到尽善尽美,很是惭愧;由于时事动荡内忧外患,人所追求的安居乐业,也不能做到。静远”可能指"宁静致远”,是“谁院’主人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此处的“静”是动中之静,静中求远。从历史上看,这幅门联也是李树洲包括当时大批人的准确概括。
西南门正对黑坨山与紫荆山的交汇处一阳方口,出门便可眺望到青山脚下十里钻沙而出的恢河以及河畔两侧的农田。如此大的院落而不留西、北门,一方面是“风水”不允许,另外也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关。
谈十二连城而不提其主人,未免有点遗憾。那么,十二连城的主人李树洲又为何人?
根据有关资料及老者的回忆,李树洲为清末举人,光绪三十年( 1905年)曾自费到日本留学(同时期朔城区到日本留学的还有苏体仁、苏举仁、王治中等,其中苏体仁曾做过日伪山西省省长)。李树洲曾做过河北国民政府专管盐税的官员及宁远县代县长。李树洲和阎锡山关系密切。李树洲学识渊博,曾做过朔县一高小校长。
“可耕可读”是李树洲民国期间生活的真实写照。从清末反清革命运动到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直至解放战争,可以说战乱不断、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李树洲当然不能独处其外。李树洲留学日本的那一段时间,正是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之时。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及他们创立的兴中会、同盟会,积极开展革命活动,轰轰烈烈、热火朝天。身处日本的李树洲深受其影响,参与了众多的革命活动。李树洲竭力反对日本侵华战争,告诫其亲属决不侍服日本及其伪政权。1937年日本占领朔县后,日伪政权曾力邀李树洲及其侄李黄举(也曾留学日本)参与政事,软硬兼施,或许以高官厚禄,或以火烧谁院威胁,都被断然拒绝。乃后来,时局不定,李树洲时而从政,时而从教,时而农耕,时而经商,这种生活的多重性很符合当时的实际,时沉时浮。李树洲广置田产,据老者回忆,站在“谁院”窑顶嘹望,凡目光所及,无处没有其田产。说到其田产,南至贾庄,东至山阴,北到小平易,西达海子堰、下木角,数量众多,地界广阔,大洼村还专门建有李树洲的“地庄”,专管土地经营。李树洲县城内商铺、地产也很多, 其中十字街大部分为其店铺,东、南、西门都有其当铺,盐市街一条小巷尽为其房产等。于兴办水利,《朔县志》也有明确记载。民国初年,朔州大旱,兴办水利已成发展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民国六年( 1917年),李树洲自筹资金 ,开通了敦厚渠,引羊角山沟骤发洪水,经寇庄西南而下,可灌田1000余亩。
李树洲与纪泽蒲也有往来。纪泽蒲, 1867年出生,卒年不详,山东即墨人,清宣统三年( 1911 )年贡生,历任山西蒲县、汾城、代县等县知事、账。国二十年八月一日( 1931年) , 六十四岁的纪泽蒲任朔县县长。纪县长在朔任职期间,颇多惠政,他清廉自守,体察民苦,深得民心。他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为朔县教育做出较大贡献。纪县长很有名气,能诗善书,笔墨柔润。1932年春,李树洲十二连城落成后,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仪式,众多名人带着厚礼参加了典礼。纪泽蒲县长亲自为大院题写了门联与院名。由于时局动荡及其它原因,李树洲子侄遍布全国各地,北京、内蒙、云南、甘肃、新疆、台湾等地都有其子裔,且都小有成就。李树洲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人们有许多评论,各有说法,圉于资料所限,这里就不再妄加评论了。但有一点可以说是名垂后世,那就是十二连城以及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艺术。
十二连城旧貌之一
十二连城旧貌之二
曾经有文人墨客游览后题写:
西江月 题塞外十二连城
“可读可耕""谁院? “半村半堡”甚城?
黄泥梁上玉楼晴, 坐看朔川云横。
“常耻躬之不逮, 欲寡过而未能。”
当年巨垒划谋深, 今日空悬尘粉。
十二连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结合塞外高原特有的地理环境,在众多能工巧匠精心雕琢下,创建了特色鲜明的八海窑院群落,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加上纪泽蒲题写的门联、院名,使十二连城更具文化内涵。从大院文化角度讲,十二连城完全可与省内旅游景点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皇城相府相媲美。
维修中的十二连城
目前重修十二连城,对于今后开发利用特色民居, 弘扬马邑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振兴乡村,民族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根据民间传说和网络资料整理而成,如有不实之处,欢迎批评更正)
A
编者按
1度,打造原创情感故事,碰撞经典影视影评,倾吐喜怒哀乐心情,直抒小诗美文情怀!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分享你的芬芳馥雅!
Hash:b630ecee5abc625d1b1f9d30440c0eeae0eed920
声明:此文由 一曲相思为郎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