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大洋泰山庙:与一座村庄共同走过七百年

泰山庙,也称东岳庙,全国各地都有。古人认为,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万物发祥之地。民间许多百姓会自发修建泰山庙,祈福保佑一方平安

大洋泰山庙位于夏县瑶峰镇大洋村,是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之一,也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日,记者探访国保来到了夏县大洋泰山庙。

位置优越

夏县位于运城东部,素有“禹都”之称,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都的中心地带。这个历史悠久的县域内就拥有10处国保单位。

从县城一路往北,沿着后夏线公路直行不到9公里,路东侧就可以看见大洋村的门楼。

门楼上“大洋村”三个金色大字十分显眼。门楼建得恢弘大气,可以想象这座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

村口设有防疫工作站,志愿者正在仔细对进入村子的车辆和人员进行登记。记者一行出示健康码和行程卡,经过测温、登记后,进入村庄。走了不到一百米,路旁有一铁网格门,穿过一条短短的小巷,里面就是大洋泰山庙。

据了解,大洋泰山庙创建年代不详。整座庙宇坐北朝南,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岁月更迭,部分建筑已损毁,现仅存正中的大殿。根据大殿上的梁架题记可知,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大殿均有修葺,主体构建仍完整保留了元代古建的粗犷风格。

这座传承了七百多年的古庙大殿,默默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与宁静,悄悄见证着大洋村的发展与变化。

1985年,夏县县政府将大洋泰山庙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国家文物局批拨专项资金,对大洋泰山庙进行了整体落架基础抬升保护修缮。

古建肃穆

大洋泰山庙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结构,东西长19米,南北宽10米,总面积190平方米。前檐辟廊,柱头斗拱五彩单翘单昂,粗壮的木柱支撑着硕大的梁架,依稀可见庙宇当年的威严肃穆。

大殿顶和屋脊上还饰有色彩鲜艳的琉璃饰品,在冬日的天空下流光溢彩,很是漂亮。

据夏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常晓雅介绍,屋顶上的琉璃瓦片是今人结合大殿残存的结构以及参考同时期古建筑的形制修复的。

相传,这座泰山庙曾经占地面积很大,资料记载约有1500亩。一座村庄有如此规模宏大的庙宇,足以让人震撼。这是历史时代的产物,也是经济繁荣的象征。

记者环顾这座古老的泰山庙,发现现存大殿的三面都用围墙保护起来了。大殿对面是有着“人民舞台”字样的石砖水泥戏台,这座戏台带着十分明显的时代印记。

台前面的空地上,堆放着一堆药材,经大洋泰山庙文物保护员朱开山介绍,才知这些药材是村里出产的柴胡

朱开山热情地介绍着村民的幸福生活和村中的可喜变化。近几年,村里为增加经济效益,提高村民收入水平,除了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外,还发展了大棚蔬菜和养殖业,种植了柴胡、党参黄芪、连翘等药用植物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容村貌也悄然改变,变得越来越好。从这些变化,可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勤劳能干。

文脉传承

和朱开山聊了不大一会儿,另一位文物保护员朱小丑也来了。他们用钥匙打开了正殿的大门,带记者一行走进了殿内。

大殿已经闲置许久,空荡荡的,只留下中央的一方小小供桌。

据他们说,现在每年正月初一,依然有村里的老人来这里叩拜许愿。因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殿内只跪拜祈福,不许明火上香。

朱开山说,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自己作为一名文物保护员,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好它,做好文化传承工作。所以,这里有老一辈人的难忘回忆,也有新一代人的愿望寄托。

“每年还会有很多省外的专家、学生来这里参观。一座村级庙宇能完整保存至今,这是十分难得的。”朱小丑说。

这座庙是这个村的文化自信,这份自信也赋予了村民不一般的气质和胸怀。据朱小丑说,大洋村很少有吵架、闹事等现象,村民崇德守法、村风淳朴和谐。

离开大洋村驱车赶往下一个采访点,路旁有一集市,集市上新鲜的蔬菜、红红的苹果、各种服饰和生活用品……真是琳琅满目。

记者原以为是镇上赶集,没想到常晓雅笑笑说:“这是大洋村赶集。”

大洋村不仅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而且人口众多。据说,村里以前有3000多口人,现在外出务工的人比较多,剩下的也有2000多口人。

一趟大洋泰山庙之行,让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是中国传统建筑巧妙而精湛的技艺,还有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美丽新农村——大洋村。

Hash:687af90c13c5e1e52b3f7448938e2c1663b3c625

声明:此文由 木木讲说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