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藏”古庙 百年沧桑泰山庙 见证治淮历史

在位于大庆路北段的一处拆迁空地内,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庙,名叫“泰山庙”,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然这座庙从明朝相传至今,不过很多老蚌埠人都不知道这座庙的历史。近日,记者和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学东一起来到这里,寻找泰山庙的踪迹。

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泰山庙,就隐藏在这片拆迁区域的废墟里。远远望去,它像一座孤岛,外墙上立着一块变色发黄的牌子,上面写着“蚌埠市文物保护单位——泰山庙”。

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学东:“它应当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由神宗皇帝降旨修建的庙,应该距今应该是几百年了。”

进入泰山庙的道路很难走,从东侧狭窄的小门走进院内,里面一片狼藉,几乎没有下脚的空,几经转弯,才来到庙内。

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学东:“在正殿中间供的是泰山奶奶的像,大殿的东房供的是观音,另外在东边有一棵大树上挂了一颗铁的钟,估计有500斤。”

如今,泰山庙顶部已经坍塌,大量瓦片掉落下来,从残垣断壁间,可以看到昔日的痕迹。据郭学东介绍,当年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准备在凤阳修建中都城,为使中都城不受淮河水患影响,征发了数万民工沿淮河中段筑堤。

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学东:“因为很多民工受不了饥寒交迫和劳役之苦,曾经起来造反,在修河堤的一批民工,在冬天,出现了群情激奋,也是受不了这个苦,被当时的官军误认为要造反,把他们杀害了。到了万历年间的时候,虽然距明初已经200年了,因为万历的年代,神宗皇帝上台以后开启了万历新政,要繁荣发展,就考虑到当年处理这些民工是有悖于常理的,为了安抚这些民工的亡灵,降旨修建了泰山庙。”

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学东:“由于可能当时的水灾比较多,就向淮河岸边的南边迁移, 迁移到现在的这个位置。”

明朝始建,清朝翻修,这座泰山庙,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一直保存至今。如今的它,随着我市拆迁工作的推进,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中。如何保护泰山庙,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泰山庙代代相传,虽然附近居民都知道有它的存在,但是由于荒废了几十年,已经没有市民再去拜庙了。

曾经为了告慰亡灵而修建的泰山庙,到了1936年,由当时王姓和郑姓人家进行再一次的修缮后,性质由官庙变成了村庙。

据了解,当年的泰山庙里有大殿5间,供奉着泰山奶奶,两侧有东西厢房各3间,前面为前层房5间,院中有两人合抱的古树一棵,树上挂生铁古钟一座,重约500斤,撞钟时声音可传数十里。

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学东:“每逢(每月)十五二十九,有庙会,庙会的香火很旺,也很热闹。”

目前,我市相关部门表示,由于泰山庙涉及拆迁和整块土地的开发利用,下一步将进行迁建保护,到时,可能会将泰山庙复原重建,让明代古建筑得以保存下来。

Hash:b4881ca5c1af3b1fdbf9e74e2d811f94faccc5fb

声明:此文由 蚌埠广电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